第 320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1-02-21 08:02      字数:4688
  一切法,你要不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怎么能讲经?他说世间法,别的不谈,中国有一套大丛书(我们这个地方有)《四库全书》,别的都不谈,这一部书你能不能通达?我们有自知之明,不可能!我们道场里头这一部是商务印书馆缩印的,把原书字缩小,一千五百册!不可能通达的。《四库》之外,世间有多少典籍,这没有法子。佛法也不谈别的,那一部《大藏经》你能不能通达?难,真难!那怎么办?求感应,感通!古往今来,高僧大德都用这个方法,求感应;也就是说,求佛菩萨加持,这个俗话说求佛菩萨保佑,开智慧。
  用什么求?诚,诚敬!用这个求。诚敬,要诚敬到极处,至诚,至诚感通。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得这一句话的利益。至诚,并不是说只用在求佛的时候,我用至诚,平常对人、对事、对物我就可以用虚伪、用虚假,那一点用都没有,那样求佛菩萨,佛菩萨不灵。要怎么样?对一切人事物都用至诚心,一诚一切诚,一敬一切敬。我对佛菩萨礼敬,我对於一切众生就像对佛菩萨一样的礼敬。形式上不一样,那个心是完全一样的,这样才能感通。所以展开经卷才能看出一点眉目、看出一点门道。没有这样的至诚心,不但你看不出,而且容易看错,错会了经典的意思,错解了祖师大德的注解,比比皆是。古往今来都没有例外。把意思搞错、曲解,还以为自己讲得不错,而不知道曲解经义误导众生,多么大的过失。
  古人错下一个字的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你要是错解了经义,曲解了经义,你要不要负责任?你知道果报是什么?我早年学佛,听过「野狐禅」的故事,李老师当年要我参加经学班学讲经,我不敢。我到台中目的是听老师讲经的,我不是发心去学讲经的,就是知道,怕背因果。以后老师劝我到他班上去看看,听一堂课。我一到班上去一看,那些同学差不多一半以上、三分之二跟我程度差不多。他们都能够学,这个东西我也能,也不难,是这样子发心参加这个班的。但是还有疑惑,怕讲错怎么办?李老师,不是对我一个人说的,对我们全班同学说,现在讲经弘法的人少,我们一定要发心出来做。讲错了要背因果,那怎么办?我们讲注解。古人的注解又看不懂,那怎么办?讲老师的讲解。
  所以我们学讲经,是老师先讲一遍给我们听,我们就依样画葫芦。那个时候辛苦,但是有好处,全部精神贯注。老师讲,我们大家都写笔记,这一堂课下来之后,这一部经,一部经是两个学生出来讲,一个是讲普通话,一个讲闽南话。好像是翻译,实际上,他们两个人用的是完全相同的讲稿。这个讲稿是两个人他们互相研究写成的,大概要写八千字。讲多少时间?四十五分钟。四十五分钟要写八千字的讲稿。写不出来,就是把老师所讲的一个字一个句,句句一字不漏的把它写下来。当然没有这个能力,每个同学都写,写的时候,把我们所有写的都交给两个人,他两个人再去整理。
  整理好了,先要上台讲给我们同学听,讲给老师听,这是班里面讲。讲完之后,接受同学、老师的批评,他要认真去改正,把他的讲稿再做一次修正,然后再到外面去表演。在外面表演,我们全体同学都去听,老师也去听。讲完之后,再做一次检讨,再让他改进。所以每一句每一字都是老师讲的,如果讲错了,老师负责任,学生不负责任,我们的胆子就大了,这就敢讲了。确实不容易,不是个简单事情。
  我们都是经过这样非常笨拙的办法学成的。老师自己在外面讲经,那个讲法不教给我们,他那个讲法有发挥。教给我们的讲法,真的教童蒙,绝对不是说这一部经字字句句这么详细讲出来,没有。完全是消文释义,就是把字面的意思讲清楚就可以了。
  所以诸位同学,你们平常念《弥陀经》,《弥陀经》我学过。一部《弥陀经》从经题、人题到讲圆满,多少时间?四个半钟点,这一部经讲完了。四个半钟点是五次,就讲完,就圆满,五次;一次四十五分钟,五次。讲经的时间是一个半钟点,一个半钟点,刚才跟诸位讲过了,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闽南话,就好像翻译一样,两个人合起来是一个半钟点,一个人讲四十五分钟。所以,一部经五次就讲完,一个星期讲一次,五个星期这部经圆满了。《十善业道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统统都是五次。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个很长,十次。
  老师那个时候教我们讲经,最长不可以超过十次,最短不能少过三次,五次是最标准的。因为你到外面去弘法、去讲经,你讲五次有人来听,初学,初学讲不好!出去讲经,五天,人有耐心来捧捧场;你要是十天、二十天,后头就没有人来听了。这就是什么?讲求契机。十天都不好讲,你要能维持十天听众能够不散,难!你讲得不好听,他第二天就不来了。所以愈精简愈好,不是像我们现在这一部经讲这么长的时间,没那回事情的。
  李老师自己本身讲经,也不像我现在讲得这么详细。现在为什么要这样详细讲?被逼的。换句话说,我们当时做学生的时候,我们程度比现在学生程度要高一些,老师跟我们讲经时候点到为止,我们就明白,不必细讲。现在没有办法,怎么点也没用,详细讲解,他还是听不懂,你说有什么法子?就苦到这个地方。
  这一句「不舍因行」,人说话要算话,发愿要兑现。决定不能够口是心非,决定不能说,说了不算,这哪里是学佛的态度?所以菩萨到有成就之后,特别是到如来的果地,因地里面所说的、所发的愿,统统兑现,决定没有一句是妄语。所以说「不舍因行,无所不生」,这个「所」是所在、处所。这就是经文里,『一切佛刹皆示出生』。这里面就是一个缘,什么地方有缘,没有不出生的。缘就是感,众生有感,心里头有求,感应这个道理,我们在前面都讲过好几次。四种感有四种应,与真诚有密切的关系。再看第三句:
  【一切道场悉诣其所。】
  这一句是讲的「成相」。清凉大师注解里面注得好,「成相」,这个第三句,「成相,理行时处,为一切道场,身智俱游,名为普诣」。成是成就。什么地方是道场?经上讲『一切道场』,『悉诣』,「诣」是到,他统统到这个场所。清凉大师注解里面注得好,「理行时处」,就是道场。「行」是行为,说一个人起心动念,我们现在讲你的想法、你的看法、你的言语、你的造作,这是行;行为,「为」就是造作。行为包括的范围太大太大了,佛通常用身、语、意把它全部包括,再多的行为总不出身、语、意这三个范围,三业所作。心,就是你的思想、见解,我们讲的想法、看法;口是言语;身是动作、是造作。
  你的行为「与理相应」,这个理是如如之理,我们一般不用这个话说,这个话很难懂,我们讲「与性德相应」。或者我们把它再降低一点,性德还是很难懂,「与道德相应」,这就好懂;「与大自然的法则相应」,这个大家也比较好懂。实在讲,你真懂了吗?不见得,模模糊糊的懂,似懂非懂。真懂,你就悟入,你不能证入,你就悟入。确实,烦恼少,智慧增长。
  所以,是不是好像有个建筑物?不见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可以说一切处一切时都是他讲经说法的道场,山林、树下、水边。有人来请教,遇到人有困难,佛在地上就坐下来,大家围绕著,佛就教导大家。大家提出问题,佛就给他解答,以后把这个记录下来,就变成经典。不像现在,道场一定是有宫殿楼阁,有很多的建筑,在从前没有。所以只要你的思想、见解与道德相应,言语与道德相应,行为与道德相应,哪个地方不是道场?一切时一切处,统统是道场。如果身语意三业与道德不相应,那就不叫道场,虽然是宫殿楼阁也不是道场。为什么?它里头没有道。
  往年李老师常讲,就是寺庙建筑得富丽堂皇,没道,里面没有真正修行人,也没有讲经说法弘法的人,李老常讲「有庙无道,不能兴教」,这个话说得很痛心,非常感慨的话。在那个时候,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都相当简陋。那段时期,台湾人民生活相当困苦,大家都过著克难的生活。以后台湾经济逐渐好转,台中莲社整个拆掉重新修建,现在很壮观。但是慈光图书馆一直还维持老样子。所以形式的道场不重要,重要是里头有道。
  道从什么地方观察?从生活。听听这个场所里面住众,这四众,他们在谈些什么?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在做些什么?他们想的、说的、做的,都跟道德相应,这是道场。现在我们佛法,落实在佛法里面,与经教相应,这是道场。绝对不是说我每一天在这个地方讲四个小时,这个地方就叫道场,不见得!我每一天在摄影棚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是道场,这四个小时之外不是道场。
  所以,真正道场你应该明白了吧!住在学院里头每一个同学,无论是在家出家、男众女众,我们所想的,想法、看法不出经教,与经典里面所讲的道理相应。我们真的把它做到了,把经典里面的道理,经典里面的教诲,经典里面的境界,完全落实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日常工作里面,落实在平常言谈欢笑当中,这个地方是真道场,那不是假的。
  如果这么一个道场出现,功德不得了!不可思议!这个世间灾难都化解了。为什么?一个道场出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护,保佑你。那我们在这个地球上,这整个地球上人都沾光,都托你的福。大灾难化成小灾难,小灾难就化成无灾难。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在自己,不在外面,不在别人。自己修成了,世间所有一切人都沾成就的福慧,所以自度原来就是度他,度他还需自度;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你这才晓得真正修行怎么个修法,什么叫道场?
  末后这两句话,「身智俱游,名为普诣」,前面把道场给诸位介绍出来。「身智俱游」是什么意思?身是这有形的身体,与经教相应;智就是心,就是你的思想见解,思想见解也与经教相应。「身智」这两个字,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身、语、意」,三业统统相应。相应为什么叫「俱游」?「游」是对众生说的、对世间讲的。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游化,游戏神通。游是表演,为人演说;身智俱游,就是为人演说,语句不相同,意思完全相同。做出来表演给别人看。你这个地方是道场,道在哪里?表演在生活当中,表演在工作当中,表演在接触大众当中。
  我们学佛的同学,我们的道、德都是以经教为标准,要把经教里所说的统统做到。做到,绝不要求别人做到,如果要求别人做到,你就生烦恼了,不可能的事情!那你就搞错了。要求谁做到?要求自己做到,不要问别人。每一个人都要求自己做到,这个僧团是如法的僧团,是六和敬的僧团。
  你看六和敬头一条「见和同解」,思想见解是一致的。我的思想见解跟你的思想见解怎么会一致?我依照这个经本来修的,把自己的思想见解放下。为什么?那是邪知邪见,完全随顺佛的思想见解,佛的思想见解在经论上。我随顺佛陀,你也随顺佛陀,他也随顺佛陀,我、你、他的见解就相同,「见和同解」!我们今天的见和同解是要依佛菩萨,不能依自己。依自己,一个人一个想法,一个人一个看法,怎么能和得起来?
  「戒和同修」,我们住在这个团体,大家总要守规矩、守法。规矩、法是什么?戒律。戒律,我们这是个僧团,僧团标准的戒律是《沙弥律仪》。《沙弥律仪》在家同学可以学,四众都可以学,这是一个道场,以这个为标准。《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做辅助,补充教材,真正主要的教材是《沙弥律仪》,这就真正是三宝、诸佛菩萨的道场。六和敬里头这两条最重要。
  「身和同住」,互助合作,不分彼我。
  「口和无诤」,多做事,少说话,这个重要。言多必失,闲话太多,废话太多,这不是道场。真正的道场我们没有见过,我们只是在书本里看到有记载。朱夫子朱熹,有一次到寺庙里面去游玩,正好遇到寺庙里面在吃午饭,一千多人在一起吃饭,一点声音都没有。他从窗口经过的时候,不知道里头有一千多人在吃饭,到进门才看到,他也吓呆了。没有想到儒家讲的「三代之礼」没有了,没有想到在佛门里看见了,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是规矩!叫一个大儒看到肃然起敬。哪个地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