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1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1-02-21 07:54      字数:4691
  【佛号一切无边法海慧。】
  这个世界的导师,是『无边法海慧』如来。德号里面最重要的是「慧」,是这个字。自性圆满的智慧开演了,那就是「一切无边法海慧」,这是圆满的智慧。圣贤人的教诲,终极的目标是开智慧。所以佛法教学,释迦牟尼佛是这样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没有例外。怎么样教人的?都是教人戒定慧三学。依戒得定,修定开慧,慧是自性本具的,不是从外头来的。
  所以佛在经论上常常把心比作水,比喻只能比一个彷佛,不可能比喻的恰到好处,那是做不到的。心像水,水在平静的时候,水平如镜。这个时候水的作用就像一面镜子,把外面的境界照的清清楚楚,那个照就是慧。水能照,这是水的本能。但是这个水如果动了,风一吹起了波浪,它这个能力就失掉了。如果起了大风大浪,能力就完全丧失掉。佛把这个心比喻作水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我们的真心有智照的本能,但是现在这个能力失掉了。怎么失掉?我们的心动了,心不定,这个心水起了波浪。从什么地方觉察到我们现在的心在波动?从妄念。妄念从来没有停止过,前念灭后念生,刹那不住,不停!六根接触六境起贪瞋痴慢,那是大风大浪。理智完全丧失掉,随著境界转,自己一点主都做不了,你说可怜不可怜?
  所以佛教我们学戒,为什么要学戒?帮助你得定的,戒是定的前方便。戒是禁戒!把你心里头的波浪,妄念,把它压一压,伏一伏,这用戒,用这个方法。告诉你这个不能想,那个不能看,那个不能听。戒什么作用,我们明白了:戒的作用,无非是叫六根从境缘上收回来,收回来的时候心就定了。不能完全定,那个波浪慢慢就小了。大浪变成中浪,中浪变成小浪,小浪变成微浪,这是禅定的功夫。到完全平静,一点风浪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就成佛,智慧就圆满了。性德里头圆满智慧就透出来了。
  可是诸位一定要知道,我们的心里头的波浪,无量劫来已经成了习惯,像大海里头的波涛,从来没有止息过的。能够止息一点,就透一点智慧。所以这烦恼、妄念,妄念少一分就有一分智慧,少两分就有两分智慧。真正修行人做功夫在这里做,这叫从根本修。没有必要知道的事,不要去打听。古人讲得好,「知事多时烦恼多」。你要知道那么多事干什么?
  「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识人多是非就多。尤其是现代社会,从前总是还有圣贤教诲,还好一点,现在把圣贤教诲全部抛弃掉;换句话说,这个是非、邪见比过去不知道要增长千倍、百倍。我们生在这个社会里头,唯一的方法是什么?不接触!所以有很多人问我:法师,你为什么选择在图文巴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小城,比较清净,六尘诱惑的少,财色名食睡诱惑的轻。我们选择这个地方,不选择大都会。大都会里头不容易修行。
  早年,中国大陆解放的初期,虚云老和尚到香港。香港同修希望虚老和尚在香港定居,给他建了一个精舍,我去参观过,环境很幽雅。听说老和尚住了一个月,回到中国去了。告诉香港同修,这个花花世界诱惑的力量太大,没有法子修行。几个修行人能禁得起这样大的诱惑?能在这个境界里头不动心?那是再来人,不是凡夫。所以他老人家还是回到中国。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
  所以古时候祖师大德们建道场,都是建在深山里头,人迹罕至,不是去拜佛的不愿意走那么远的路去访问。现在交通便捷,许多的那些古道场都修了柏油路,车可以开到门口。这还能修道吗?这个道场变成热闹道场。从前佛家的道场叫寂静道场,「兰若」;兰若是印度话,意思是寂静处,非常清净的处所。住在这个里面的人修行,平常也不讲话的,见面也不打招呼的,心是定的,这不是没礼貌。眼观鼻,鼻观心,没有言语,所以道业、学业容易成就。现在为什么不能成就?杂心闲话,这难成就。
  真正道场,各人都用自己的功。或是在念佛堂,或是在大殿,或是在讲堂,哪有聊天闲话,没有。偶尔有客人到山上来参访,你们看看中国古时候寺院的建筑,它分内外。内院,访客不能进去,修行的道场;外院,执事见客。什么人?知客师,知客、照客,他们是负责接待的。不是这个职务,见到客人也不打招呼。从前人懂得,他不是傲慢,他是在修定,他是在持戒,他的功夫日夜不间断。
  所以从前到山上去参访,见到修行人,心里敬佩,没有言语,不打招呼。所以接待有接待的人,他们的职责。心都在定中,大经上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持戒修定,持戒的目的是得定,所以持戒是修定的前方便,是手段,是要得定。定还是手段,还不是真正的目的,定开慧!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开了,豁然大悟!
  修定,诸位同学要晓得,我们今天讲清净心,清净心里头一尘不染,那是定!无论什么境界现前,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都能够保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真的没有。也许有人听了说:那这样说起来,这个人不是变成白痴了吗?是非人我都不分,男女老少都不分,是非善恶也不分?跟你讲,真的是不分,心里头确实没有。
  在应酬,对人对事对物,他分。他怎么分?因你分而我才分。是因众生的执著而执著,因众生的分别而分别,外头有里头没有。你们说这是一个毛巾,你要问我,我说这是毛巾。不是我叫它做毛巾,是你们大家叫它做毛巾;我也叫它做毛巾,那我就错了。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自己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用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一切名相分别是众生的事情。
  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两句话很深。恒顺众生就是恒顺凡俗,凡夫、俗谛,随顺你们。随顺你们,心里面一丝毫的分别执著都没有,那是功德,随喜当中成就自己的功德。《般若经》上讲的「三轮体空」,禅宗里面讲的「一法不立」,那是真的。真妄永远是和合在一起,只要不执著就是真的,执著就是虚妄的。不执著的时候,体是真的,相也是真的,理是真的,事也是真的。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这个就是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要知道我们求的是慧,慧不能有心求,有心是慧的障碍。不能无心求,无心也是慧的障碍。无心是无明,有心是妄想。有、无两头都放下,叫「坐断两头,中间不立」,这个时候真智慧才现前。所以真智慧,心清净到极处,就像水,波浪慢慢统统平息,到清净,外面的境界自然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照见」!
  我们供佛,供佛都是表法的,同学们都晓得。供具里面最重要的是一杯水,水代表什么?定慧。既然有定慧,戒在里头。戒什么?有定共戒,有慧共戒,慧共戒就是道共戒。有定有慧,自然不犯戒。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今天学佛从哪里下手?我们的年岁大了,按部就班修戒修定修慧,我感觉到来不及了。那怎么办?最好戒定慧一次修统统修。没错,现在我们就是走的这个路子,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
  戒,显示在形象上,佛家叫威仪。形象,行住坐卧,走路有走路的样子,站有站的样子,坐有坐的样子,睡觉有睡觉的样子,好榜样!所以叫四威仪,四是四大类,我们不能不学习。《弟子规》就是戒律,就是威仪,里面有戒条,有威仪。教童蒙的,那叫扎根教育。现在有不少人已经注意到扎根教育重要。这个根能不能扎好?未必!为什么?父母没有做到,教小朋友教他这么做,他一看看做父母亲的没做,你们为什么没有这么做?你们没有做,你叫我做,他不相信。
  所以今天你要把你的儿女教好,将来成圣成贤,你自己要学。换句话说,那个《弟子规》,做父母跟儿女一起来学,就能收到效果。如果说这个只是教小孩的,我们大人可以不必要,这个小孩学不出来。在学校里头同样一个道理,老师叫学生学,老师自己没有做到,学生学不出来的。出家,佛门里面,我们是以最低的要求,《沙弥律仪》,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如果这个道场是佛道场,这个课程永远不能间断,一遍一遍的讲。
  从前李老师告诉我,唐朝道宣律师听四分律,听二十遍。哪个地方有法师大德讲四分律,他一定去讨单,听二十遍,成为律宗祖师。接受四分律的薰陶,他成就了。所以这一门功课是道场主修的功课,天天要讲,天天要听,一遍一遍重复的去听!为什么要重复听?没做到。做到了,还要重复的听。为什么?做的不够,没有彻底,没有得定;得定还要重复听,没有开慧。这样你才真正了解,长时薰修,一门深入。
  这是德行的教育,有德行的底子,学其他的法门才能有成就,才能积功累德。如果没有德行的底子,没有这个基础,修学一切经教都是属於福德。这是从前李老师跟我讲的,你是修人天福报。这个话没有错,为什么?没有德行的底子,我们的心是轮回心。什么是轮回心?没有离妄想分别执著。心里头还是妄想分别执著,轮回心。
  轮回心修大乘佛法是轮回业,轮回心持戒修定都是轮回业。我只讲到持戒修定,为什么?他不会开慧,他没有智慧。轮回心里头,哪里会有智慧?他能得定。能得定是四禅八定,他能够往生色界天、无色界天,出不了六道,定不会开慧。这就是六祖能大师讲的「此事福不能救」。你是修福德,福德不能了生死,福德不能明心见性;福德那个修定是有界限的,不能够突破六道。这就是古德也常讲的,你错用了心,你用轮回心,错了。
  我们今天希求的,是求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用这个心来学佛,来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不离菩提心,行行不离菩萨道。智慧开了,你就是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法身菩萨。这个智慧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以这个为标准的。这个一悟一切悟,在《华严经》上是圆教初住菩萨。往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三慧,闻思修三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叫三慧。
  我们可以这样说,法身菩萨是过智慧的生活,自在。跟我们十法界的众生不一样,十法界众生是过烦恼的生活。十法界里面有四圣六凡,四圣法界烦恼轻,过相似佛菩萨的生活,诸位要记住,相似!六凡,那完全过的是烦恼生活,烦恼有轻重差别而已。人道以下烦恼很重,天道比较轻一点。
  所以天台家讲「六即佛」,四圣法界「相似即佛」,不是真的。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才是真的,「分证即佛」,他的真并不圆满,他确实是真的,叫分证。究竟圆满佛只有一位,如来果地,只有一位,叫「究竟佛」。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都叫分证位。这个分证,有少分,有多分,细细的去观察也是差别不同。但是都见性,都明心见性,见思烦恼都断了,习气也断了。所以他们的行,心行完全随顺性德,可以说完全是性德的自然流露。流露的样子,佛菩萨、祖师大德示现的就是,就是那个样子。
  所以我们今天在凡夫位,我们要想学佛菩萨,你就学释迦牟尼佛,学诸菩萨、祖师大德的行谊,你就学到,样子像了。外表影响内心,凡夫从外面的样子,慢慢做到心地清净,把这个样子养成习惯,变成自然,心就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有受用,你自然法喜充满,境界跟一般凡夫不一样了。凡夫以热闹为快乐,到那个时候你以寂静为快乐,跟人家确实不相同。寂静乐,那是真的享受。
  接不接触凡夫?有缘要接触。接触作用在哪里?作用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跟众生接触是利他,不跟众生接触是自利。到高级的菩萨了,自他跟自利是一不是二。到这个时候,动静一如,染净不二,这个境界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如果有志向,世间人讲有志气,去作佛去!十法界,我们要向最上一层精进,达到目的再回过头来帮助九法界众生,这是真正觉悟的人。绝不迷恋九法界,希求真实智慧。
  真实智慧开了,这是佛门里面常讲,一切通达无有障碍。《华严经》里面讲的无障碍的法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此地讲的「一切无边法海慧」,能入能证;不思议解脱境界,所证所入。那就是四种无障碍的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觉悟的人一生向著这个方向,向著这个目标,其他的事情统统放下,统统抛弃。心里面一丝毫都不牵挂,彻底放下,真正在行菩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