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1-02-21 07:53      字数:4697
  奔洹:茫衷谥拥愕搅恕?br />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0九卷)  2002/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809
  诸位同学,请看「藏海安布庄严」,第四段「海间香河」偈颂第一首:
  【清净香流满大河,金刚妙宝为其岸。】
  这两句介绍过了,是颂岸体金刚。向下有六句,一首半,就是第一首的后半加上第二首,这有六句,是颂摩尼严岸,是讲两岸的庄严。
  【宝末为轮布其地,种种严饰皆珍好,宝阶行列妙庄严,栏楯周回悉殊丽,真珠为藏众华饰,种种璎鬘共垂下。】
  香河是表相应的心所,大前提我们一定要清楚,否则的话就像我们同修提出来的疑问,《华严经》像一部神话小说一样。他不知道这是世尊说法的善巧,是说法的高度艺术,不懂的人确实是茫然无知,懂得的人才知道佛说法那个意思在哪里。所以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是非常有意义的,说得非常的深刻。
  『宝末』是什么?「末」是粉末,它代表的意思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微不足道。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当中所表现的,像《金刚经》须菩提看到的,世尊每天生活非常有规律。早晨起来的时候经行,一定的时间率领著僧团大众入城市里面去乞食。乞食不能超过七家,人数众多,僧团里面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分开到每一个街道、每一个巷子里去托钵,分开的去托钵。在我们想像当中,一定是很有秩序、有规矩,都分配到哪几家,因为城市跟修行学习道场都不太远。托钵完之后,回来吃,不是一面托一面在路上就吃,那个很难看。所以托在钵里,钵通常把它盖起来,带回来,带回来大家在一起分著吃。所以真的是「一钵千家饭」,这是事实。
  你想想看,就以佛的僧团一千两百五十五个人,去托的人家不只一千家。一个人托七家,但是不一定,有一家给你满满的,你就不必到第二家去;这一家给得很少,不够吃,才托第二家;第三家如果这个钵觉得够吃,第四家就不去了。每天去托钵总是上千户的人家,那一钵真的是千家饭!这是平常小事,你看《金刚经》上记载的,吃完饭之后,把钵洗干净了,「收衣钵」,因为出门走这么远的路,一个往返脚都脏了。我们知道出家人都不穿鞋子的,没有鞋袜,洗脚。脚洗完之后,「敷座而坐」。这个时候,稍事休息,正常功课就开始,佛就跟大家讲经说法,《金刚般若》你不是看到这堂课吗?「宝末」就是指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在经教里面,所谓是半偈一句。我们前面念的半偈,「清净香流满大河,金刚妙宝为其岸」这二句,这二句叫宝末。
  『为轮』,「轮」是圆满。实在话,佛所表现的极其微不足道的动作,它里头含著有圆满的道理;所说的这一切经教,字字句句无量义,这个我们在讲席里头多次向大家报告。每一句实在讲意思都是无有穷尽的,头一句是说这个意思。『布其地』,「其地」是指这个地区,教化这个地区、影响这个地区。『种种严饰皆珍好』,「种种严饰」,我想学佛时间久一点、对大乘教义能够体会深一点的就明了了,种种严饰是什么?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是指这个。每一个法门,这通常讲佛教任何一法都具足四个意思:教、理、行、果,所以佛法称为「轮」,意思在此地。譬如前面讲清净、讲金刚,这个名词里头有教,清净是教;有理,清净的理是什么?有行,这清净怎么样落实到身心?怎样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怎么样落实与自性清净相应?那是果,果证。所以每一个字、每一个名词、每一句里面都有教、理、行、果四法,所以佛法称法轮,意思在此地,它圆满没有欠缺。
  「皆珍好」,为什么「皆珍好」?它皆称性,皆与性德相应,道理在此地。这个境界说实实在在的话,真正能体会得到的人不多。为什么体会不到?这几乎我们在讲席当中不断的在提醒、在报告,烦恼习气不断,你怎么能体会得到?什么人能体会到?烦恼轻、智慧长的人能体会得到。他体会到了,他能不能说得出?跟诸位说,说不出的!体会有浅深不一样。我们就以菩萨果位来说,五十一个位次都来听《大方广佛华严经》,每个人所体会到的不一样;十信菩萨体会得浅,十住以上体会得深。愈是到高位,体会就愈深。佛说经,等觉菩萨能够明了佛所说的;地上菩萨虽明了,不及等觉菩萨。我们是凡夫,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断,你能体会到几成?太有限了!
  如果我们把深度假定分为一百个等级,五十一位菩萨的阶级再加上妙觉位,五十二个位次,换句话说,九法界的众生,这是凡夫,真正能体会得到的只能说百分之几而已!那还要烦恼轻,我们常讲有德行、有修养,世间人常讲「喜怒不形於色」;这个不形於色,不是用的心机,是自然的。为什么不形於色?他对於世缘看得很淡,这不算修行功夫,听这样的大经,他有反应。真正得一分利益,要初信位的菩萨;真正得《华严》实益、真实利益,要圆教初住菩萨,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得《华严》真实利益。你能够破几品见思烦恼,你听闻这个经教能够接受它薰习;换句话说,你能够体会到它的气氛。古德举比喻,好比生火、烧火,我们虽然还没有看到火、没有接触到火,那个火的热气已经感受到一点,这是气氛,并没有见到。
  从这些比喻里面我们细细去体会,古时候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做种种示现感化众生,受感化的人确实是多,比我们现在多。多的原因我们晓得,那些人身心清净,烦恼少,忧虑少,牵挂少,生活很正常,所谓是「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身心都与大自然相应。跟我们现在的人不一样,现在的人脱离了大自然,生活环境都是人工的,住的大楼离地面很高。古时候真正跟大自然生活在一起,住的是茅屋,地面就是泥土地面,赤脚确实吸收地气,那人身体健康。墙是土墙,上面盖的是茅草,我们今天看到好像「哎呀,这种居住环境太简陋了!」那是最养人的、最健康的,现在人不懂!吃的、穿的、所用的,确确实实是跟自然合而为一。生活简单,简单是最健康的,简单是最圆满的。哪里像现代人?现代人哪里是过人的生活?愈是富裕的人,与大自然脱节的距离愈长。我们不学佛,我们也不懂。学了佛之后这才恍然大悟,才真正明了。从前修道的人为什么要住深山?为什么那么喜欢住茅篷?那些生活方式就是此地讲的,「宝末为轮布其地,种种严饰皆珍好」。教学生、教大众不仅是言教,有身教还有意教,身、语、意三轮教诲,这才圆满。
  『宝阶行列妙庄严』,这个应该懂得,「宝阶行列」代表什么?代表修学的等级、次序。小乘有四向四果,这是阶梯,像楼梯一样;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位。就是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世尊在经上也介绍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你看看这是不是宝阶行列?「妙庄严」,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是各个阶位里面所修学的教理行果。它表这些意思在里头,那个意思真的是无有穷尽!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这些阶位,实际上都是大分,不能细分,细分太多,说不尽!无量无边的阶位。我们想一想就能够体会得到。譬如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这摆在我们眼前的,中国通行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所以中学也是六年;大学四年,研究所硕士班两年、博士班两年,也是四年。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宝阶;每一个院系,行列。这一年级里面有多少学生,参加考试从第一名到最末后一名,那也是阶级。从这个地方去看,阶层太多太多了,佛不必那么细说,细说太繁琐,只讲大的,不讲细的。
  他必须学完这个阶层的课程,及格才能升到第二个阶层。像小乘修学,你开始真的认真放下见烦恼,经教里面讲的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真的在放下了,真干!这叫初果向,你的方向很正确,向著初果,你没有证得初果。必须要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统统断尽,你就证得初果位。证得初果位是第二个阶级,第一个是初果向,你是在断,你断得不干净,八十八品没有完全断干净,断一半。八十八你断了七十八,还是在初果向。初果向里面,那个次第也很多。证得初果之后,你就开始要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开始断思惑的时候,是二果向。真的是有次第,大乘菩萨里头亦复如是。
  这个路子叫渐修,像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往上爬,中下根性的人都行,没有法子躐等。躐等的人是什么人?上上根人,所谓是一闻千悟,那不是普通人,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像惠能这种人。我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是警告我,要我自己反省。惠能,我们仰慕、敬佩,能不能学他?学不到!中国历史上,惠能大师以前没有一个,惠能大师以后一直到今天,差不多一千三百多年,也没有出现一个。我们想想,我们是他那样的根性吗?不是他那样的根性,不能学他,学不到!他那是一步登天,他真有本事,他登上去了。我们要想学他,登不上去,摔下来摔死了!这是事实。所以老师教我学教,学教是什么?爬楼梯。告诉我是慢,你爬一层真的得一层利益。宗门爬上去,你是证得圆满的利益;爬不上去,你就肯定堕落。落入什么?狂慧。反而不如爬楼梯,他慢慢上去。
  老师的教诲很慈悲,他观察我们的根性,中人资质,中等人的天赋,不是上上根人。所以人贵自知之明,这是我们学东西我们讲求稳当、快速成就,你不能不知道自己。学东西是什么?契机,契自己的根机,容易成就。不契自己的机,要很勉强去做,不能成功。早年在香港有一位慧忍法师,大概前几年往生了,早年在台湾跟我是好朋友。这个人聪明,头脑灵活,我劝他学教,他也有兴趣。我带他到台中见李老师,我们一起在台中住了十个月。老师那个时候讲《楞严》,我在学《楞严》,《楞严》是我在台中最后一门课程。我劝他学小部经,他很不满意,认为我嫉妒,为什么我学大经要他学小经?我告诉他,我学《楞严》前面已经有四部经的基础,那四部是我专学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弥陀经》、《普贤行愿品》、《金刚经》,这是我自己主修的。而我听老师教同学的,差不多听了二十多部经,那是老师教的,我在旁边旁听。但是我听的时候,我都学会了,我有这样的根基在。他到台中,虽然出家比我久,没有学过经教,所以我劝他:我们不是上根利智,一定要从小部经慢慢的来学习,你会成就。
  我说的话是忠言,他听不进去,说我小看他,我学大经他学小经,他不服气。他要学《楞严》,也找了不少《楞严经》古德的注疏,真用功。每天晚上差不多都搞到三点钟,用功过度。这样十个月他问题出来了,眼睛看经书,他告诉我一片漆黑,没有法子学,展开经卷的时候一个字都看不到。他回到台北,把经教放弃了,再去做经忏佛事。做了大概一年多,储蓄了一些钱,在景美买了一个小道场,叫「法藏莲社」;他是修净土的,「法藏莲社」。到台中去找我讲经,我到台北去,我们两个又来合作了。这个时候他说:「唉!我后悔没有听你的话。」早听我的话,他成就了,他的成就比我高。他出家早,从小出家,佛门里头的规矩唱念、法器、仪规他都懂,这些东西我不懂,所以他经教学会之后,决不会在我之下,我们佛门出人才。可惜不听劝导,这没有法子,没有缘分!
  我这一生对人没有嫉妒,我希望你比我好,我做你的帮手,这个自在!带头的人有责任,要操心;当帮手,就轻松多了。我从小没有领袖欲,不愿意做一个领导人,我喜欢帮人,全心全力帮助别人。这个人非常非常可惜!以后他把台北的道场卖掉,到香港去,在香港也做经忏佛事。大概赚了不少钱,也玩股票,也去赌马,他都告诉我。最初好像很赚钱,以后股票下跌,他赔了。听说他在香港自己买的楼,最后好像也卖了,住到大屿山去了,前几年过世了。古大德说得好,「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自以为聪明,这是许许多多众生的病根,古人讲得好,「聪明反被聪明误」。谦虚的人、自以为不行的人、不敢跟别人相比的人,往往这种人成功,他老实、他踏实,本本分分的去学,绝对没有投机取巧这种心,他能成就。世出世间法做学问、讲修养最贵的是老实,老实是最可贵的。
  『栏楯周回悉殊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