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节
作者:青涩春天      更新:2021-02-21 07:32      字数:4880
  常启先生说:“比较圆,但还不太圆。”
  常贺说:“什么时候才太圆呢?”
  常启先生说:“十五的时候月亮才能圆。”
  常贺说:“今天是哪一天呀?”
  常启先生说:“今天不是十五。”
  实际上那天是阴历的哪一天,常启先生还真的不知道,只知道月亮不太圆,肯定不是十五。常贺听了爷爷的话,示意他要下地,于是常启先生把他放在阳台的地上。就在常启先生关阳台窗户的工夫,常贺跑进了常启先生的书房。常启先生赶紧追到书房,看见常贺已经爬到了转椅上往写字台上伸手。常启先生吓了一跳,问他要干什么。他指着写字台上的台历说:“要这个。”常启先生给他把台历拿了过来。常贺指着台历说:“今天是十四。”并对常启先生说:“你翻,你翻。”常启先生给他翻了一页。常贺说:“明天是十五,月亮就圆了。爷爷,明天别忘了叫我看圆月亮。”常启先生说:“好。”常贺满意了,下了转椅,到客厅玩去了。
  这件事对常启先生触动很大。如果把常贺往写字台上爬看成是淘气,对孩子加以制止或训斥,不就冤枉了孩子吗?如果不让孩子把这件事做完,怎么知道孩子是否有道理呢?对待孩子切忌主观、武断,要沉住气看看孩子要干什么。只要孩子的行为对他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安全和尊严没有伤害,对重要的设备没有损害,就要容得孩子把事情做完。不让孩子把事情做完,就不知道孩子做得是否有道理。对孩子要“少给限制多让试试”,过多地干涉孩子,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利影响。
  事例10:再装好才成
  常民小的时候,常启先生花“重金”给他从上海买回来了一个会下蛋的玩具鸭子。这只“鸭子”靠发条驱动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还会下蛋(蛋是用乒乓球代替的)。常民觉得很好玩。为了弄清楚“鸭子”为什么能边走边下蛋,买来没几天,常民就把“鸭子”给拆了。常启先生见孩子拆“鸭子”心里先是一愣,想制止他。可又一想,孩子想知道玩具鸭子为什么会下蛋,是求知的一种表现,并没有错。常启先生压住火气,对常民说:“你拆,爸爸不批评你,你要把拆下来的零件收好,把为什么能下蛋弄明白,然后再把它装好才成,装不好,就得挨揍。”说实在的,让一个不满6岁的孩子把一只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玩具鸭子组装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后来,在常启先生的指导下,常民还真的把拆散了的玩具鸭子装好了,又能正常行走下蛋了。
  您遇到常启先生这种情况,能像常启先生那样对待孩子吗?常启先生没有批评常民,但给了常民压力,使他不敢掉以轻心。常民通过拆装玩具鸭子提高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有自信和自尊,这些都来源于孩子参与实践。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三、多给褒扬不能贬低(2)
  “褒扬”是赞美和表扬。“多给褒扬”就是要多鼓励和表扬孩子。“贬低”是故意降低对人或事物的评价。“不能贬低”就是不能把孩子看得一无是处,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不能整体上否定孩子。
  (一)为什么多给褒扬不能贬低
  把“多给褒扬不能贬低”作为家庭教育的方略,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多给褒扬不能贬低”是表扬和批评孩子时应当坚持的原则。家长要多看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要相信孩子是好的、是能行的、是会进步的,要多鼓励和表扬孩子。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能贬低,要就事论事,哪里错了就说哪里,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翻旧账,不能全盘否定。
  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是孩子的特点决定的。孩子都愿意受表扬,不愿意挨批评。褒扬孩子会使孩子受到激励和鼓舞,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做事更努力、更认真、更大胆、更愿意尝试。做事多了、做成的事多了,就会大大提升孩子的自信和自尊。相反,贬低孩子,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做事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轻者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重者会导致孩子破罐子破摔,越滑越远,不可收拾。
  (二)存在的问题
  “多给褒扬不能贬低”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孩子局部肯定总体否定、批评不具体和算总账。
  1对孩子局部肯定总体否定
  表扬和批评孩子要把握住“总体”和“局部”的关系,要从总体上表扬、肯定孩子,局部上批评、否定孩子。有的家长不懂得这一点,往往把事情弄反,局部上表扬孩子,总体上否定孩子。为了把问题说清楚,下面具体展开讲。
  孩子以前学习成绩不怎么好,这次考试比以前进步了。家长看了孩子的成绩,不是看孩子的成绩比上次增加了多少,而是问邻居家的孩子考了多少。当知道自家的孩子这次还是比邻居家的孩子分数低时,对孩子说:“这次考得不错。不过还是没有××(邻居家孩子的名字)分数高,你怎么就总不如人家呢?”
  这位家长说的第一句“这次考得不错”是局部上表扬孩子,最后一句“你怎么就总不如人家呢”是整体上贬低孩子。这是错误的,错在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一旦受到伤害,问题就大了,会对孩子的整体素质产生负面影响。
  下面看看另一位家长的做法。家长看到孩子这次考试比以前进步了,对孩子说:“这次考得不错。我早就知道你的成绩能上来,只是用功晚了一点儿,要是早知道用功成绩早就上来了,是吧?”
  这位家长对孩子说的头一句“这次考得不错”是对孩子进步的表扬;第二句“我早就知道你的成绩能上来”是从整体上对孩子的肯定;第三句“只是用功晚了一点儿,要是早知道用功成绩早就上来了”既是对孩子的批评,又包含了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最后一个“是吧?”体现了一种亲情,轻松了气氛。这就是总体上褒扬,局部上批评。褒扬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自信和自尊能激发孩子的潜力。孩子的潜力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有时会出人意料的好。
  0~6岁是人的性格形成的时期,0~3岁是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就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包括自信和自尊基本上是在家里、受家长的影响而形成的。但有许多家长不懂得这一点。他们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这些家长批评孩子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总体贬低和否定孩子。中国的家长总体上否定孩子,语言是非常丰富的,随手拈来俯拾皆是,诸如,“你真笨”,“你真窝囊”,“你真没出息”,“你怎么就不如人家××呢?”“你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等。这些语言对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伤害极大。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三、多给褒扬不能贬低(3)
  孩子年纪小,活动范围有限,接触最多的就是家长,因此,孩子最信任的人也是家长。他最信任的人都说他“真笨,真窝囊,真没出息,不如人家”,他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真的“很笨,很窝囊,很没出息,很不如人家”。长此以往,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就被家长给消磨了。孩子一旦没有了自信和自尊,也就失去了上进的动力,也就很难有进步了。孩子为什么会破罐子破摔?就是因为他失去了自信和自尊。
  2批评不具体
  批评和表扬孩子一定要具体,要向孩子具体说明他错在哪里、对在哪里、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有的家长批评孩子不具体,孩子挨了批评不知道错在哪里。
  孩子放学没有及时回家,家长很生气。孩子一进家门,就朝孩子吼起来:“你干什么去了,这都几点了你才回家!你明天再敢回来这么晚,非打死你不可!”孩子见妈妈生气了,一声不吭地进了自己的房间,没事了。这就是“批评不具体”。不是说“知错就改”吗,孩子不知道错在哪里,怎么改呀?
  遇到这种情况,不要先发火,要先弄清楚孩子为什么回来晚了。如果孩子果真没有什么正当理由放学后没有及时回家,要向孩子说明他晚回家为什么是不对的。批评之后还要对孩子说“我相信你一定知错必改,明天放学后肯定会及时回家,不再让妈妈惦记了”。这样是不是比前者更好呢?
  3算总账
  批评孩子要一事一论,不要把以前的错误拿出来一起批评。有的家长不是这样,他们见孩子犯了错误,就把孩子以前的错误一起拿出来算总账,数落起来没完没了。把以前的错误也拿出来一起批评,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弄不清家长到底在批评什么,甚至使孩子觉得家长胡搅蛮缠、不讲理。如是这样,就收不到好的效果。
  为了使读者对如何“多给褒扬不能贬低”有具体的认识,下面讲几个事例。
  事例1:你真笨,怎么什么也不知道呢
  一位年轻的父亲抱着两岁零两个月的女儿来铁路旁看火车,在离女儿约15米远的地方有一个绿色的铁路信号灯。父亲指着信号灯对女儿说:“看见前面的信号灯了吗?”
  女儿说:“看见了。”
  父亲接着问:“信号灯是什么颜色的呀?”
  女儿一时没能答上来。看得出来女儿并不笨,她正在想是什么颜色的。还没有等女儿想起来,父亲说话了。他对女儿说:“连这是什么颜色的也不知道吗?”
  父亲的话已接近厉声,女儿有点害怕了,仍然没有回答。父亲见到女儿的样子,不耐烦地对女儿说:“你真笨,怎么什么也不知道呢?爸爸不抱你了!”说着就把女儿放到了地上。
  不知道信号灯是什么颜色的就真笨吗?我看不见得,何况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多教她几次不就知道了嘛!至于说“怎么什么也不知道”更是无稽之谈。孩子不知道信号灯是绿色的,就是“不知道信号灯是绿色的”,不能因为不知道信号灯是绿色就说孩子“什么也不知道”;不知道信号灯是绿色的不等于不知道别的,现在不知道不等于将来也不知道。这位年轻的父亲所使用的“你真笨”和“什么也不知道”不是对孩子的批评,而是对孩子的贬低,是对孩子的整体否定。这位父亲对孩子的态度是错误的,错在不符合实际,错在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自己笨,会对自己失去自信。这位父亲对待孩子的态度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四、严格要求适当惩罚(1)
  事例2:你管别人叫过爸爸吗
  常民小学毕业考初中时,差05分没有考上他家附近的重点中学。常民说肯定是数学卷子判错了。为此,常启先生托人查了常民的数学试卷。经过查证,发现常民把试卷中要求求出“圆锥体的体积”看成了要求求出“圆柱体的体积”,被扣了6分。孩子与重点中学无缘给常启先生的打击就像晴天霹雳一样,实在太大了。让常民回校复读吧,他在全年级6个毕业班300多名学生中,平时的成绩从来没有出过前五名,老师也不同意他回学校复读。不回校复读吧,就得上普通中学,常启先生又不甘心。那时真的快把常启先生难死了,难得用语言难以形容。不过,难归难,常启先生没有朝常民发火,也没有批评常民,展现在子女面前的,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
  情绪平息了之后,常启先生与常民谈了一次话。他问常民为什么把那道数学题做错了。常民说:“马虎了。”
  常启先生对常民说:“你管别人叫过爸爸吗?”
  常民听了爸爸的话一愣,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过了一会儿,对爸爸说:“那怎么会呢?”
  常启先生问:“为什么不会呢?”
  常民答不上来,不做声。又过了一会儿,常启先生对常民说:“这道理很简单。因为你对爸爸太熟悉了,不用看爸爸的脸面,看背影、看侧影、听声音都能认出爸爸来,所以不会认错。另外,你对认爸爸比较谨慎,不敢随便叫爸爸,怕叫错了让别人笑话。”
  常启先生接着对常民说:“答试卷审题和认爸爸的道理是一样的,马虎是现象,不熟悉、不谨慎才是根源,对吗?”
  常民听了爸爸的话,觉得爸爸说得有道理,向爸爸表示,今后做事一定要认真,再也不马虎了。
  后来,常启先生的一位朋友知道了常民的事。这位朋友在一所省重点中学当初中老师,正好她那一年是接初中一年级新生的班主任。经过常启先生和他这位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