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节
作者:
青涩春天 更新:2021-02-21 07:31 字数:4778
家中除了饭菜比平时好一些之外,全家人的心态(表情和语言等)都和往常一样。这样才能使孩子处于放松的状态。有的家长心里紧张得要命,却装出一种若无其事的样子,还不厌其烦地说:“别紧张,考好考坏没有关系!”其实,孩子都高中毕业了,家长心里是什么样子,他能不知道吗?你越说“考好考坏没关系”,他就越觉得考好考坏了有关系。孩子能不紧张吗?其实家长就当没有发生升学考试这件事就最好了。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一、少给帮助多让劳作(18)
1989年常民高考之前,妈妈对他说:“你要考大学了,以后就别刷碗了,专心复习吧。”常民听了妈妈的话,就不再刷碗了。那时常民的姐姐已经到外地上大学去了,家里有姥姥(半身不遂)、姥爷(高度近视)、爸爸、妈妈和常民5口人。爸爸和妈妈除了工作之外还得照顾姥姥和姥爷的生活。为了减轻妈妈和爸爸的家务负担,常民每天中午和晚饭后都要刷锅洗碗。常民半个月没有刷碗之后突然对妈妈说:“妈,你以后还是让我刷碗吧。”
妈妈不解地问:“常民,怎么了?”
常民说:“没怎么。只是看到你和爸爸太累了。你和爸爸那么累却什么也不让我干,我不忍心。这几天我总在想,我如果考不好就太对不起你和爸爸了,我感到压力很大。我想还不如叫我继续刷锅洗碗呢,反正我也刷习惯了。这样,我若是考不好不是也有原谅了吗?”说完,常民虔诚地等待妈妈的回答。
妈妈说:“这事儿我自己做不了主,我同你爸爸商量之后再告诉你。”其实,考前不让常民刷碗这件事本来就是妈妈提出来的,常启先生压根儿就认为没必要这样做。经过商量,常启先生对常民说:“这事儿你看着办吧。以后愿意刷就刷,忙了不刷也可以,怎么都行。”从那以后,常民又恢复了每天中午和晚饭后刷锅洗碗,直到高考的前一天。高考的结果,常民以全年级6个班总分二名、高出本科重点录取线80多分的成绩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系。家长应该明白,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敏感,家长一点点特殊举止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动在心上,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弄得好会缓解孩子的压力,弄得不好会增加孩子的压力。
事例15:母亲帮倒忙,影响儿子的高考成绩
有这样一位考生,学习成绩在就读的省重点中学高三8个班中始终在前三名,考上全国重点大学一点问题都没有。不幸的是,尽管这位考生的学习成绩很好,可这位考生的母亲还是心理紧张。这位母亲道听途说地听说喝人参蜂王浆可以提高考试成绩,于是她背着丈夫给孩子买了几只人参蜂王浆。在孩子高考的第一天下午入考场之前给孩子喝两支。孩子非常不情愿喝,觉得不喝这种东西也可以考好。无奈母亲非逼他喝不可,而且马上就要入考场了,于是就勉强地把两支人参蜂王浆喝了。刚喝下去没有什么感觉,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觉得浑身燥热,特别兴奋,精神怎么也集中不起来了,因而影响了下午两科的考试。孩子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觉得这次考试身体状况不正常,就把自己的感觉跟父亲说了。父亲问儿子吃什么东西了没有?开始儿子没有想起来,后来说入考场前妈妈让他喝了两支人参蜂王浆。这位考生的父亲一下就明白了,断定儿子的不正常是这两支人参蜂王浆闹的。
这件事,勾起了这位考生的父亲对一段往事的回忆。这位父亲20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后分到东北工作,听人说人参是大补的,就买了一盒人参糖吃。他第一次吃了两块,结果不仅有儿子喝了人参蜂王浆那种浑身燥热的感觉,而且鼻子还出了血。本来这位考生的母亲第二天还要儿子喝人参蜂王浆的,被丈夫坚决制止了。第二天没有喝人参蜂王浆,孩子的“症状”也没有了。你说,这位母亲不是给孩子帮倒忙吗?她的无知,影响了儿子的高考成绩。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二、少给限制多让试试(1)
事例16: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对孩子“少给帮助多让劳作”是一个原则,到底该怎么做,要因人而异。譬如,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素质较差,平时离了家长不能生活,在孩子参加高考时家长就应当跟着去,去了可以起壮胆的作用。如果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素质很好,家长就没有必要跟着去了,去了反而给孩子增加压力。又如,小孩子下楼梯。小孩子学会走路,走得稳当了,下楼梯就不愿意大人扶着他下了。这是天性,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但是有的家长怕孩子小,走路不稳会摔倒,要扶着孩子下楼。开始孩子会抗拒大人的帮助,最常见的方式是用手把大人的手支开,不让扶着。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意愿,非要扶着孩子下楼。家长觉得这样是对孩子的安全负责了。其实,这样做就剥夺了孩子通过下楼梯经受锻炼的机会。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养成胆怯的心理,容易失去自信心。
常立所在的幼儿园有个规定:孩子满了6周岁就不让上幼儿园了,要孩子在家里待一年准备上小学,理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以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那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现在我们不讨论那样做是否合适,只说常立上小学前有一年的时间是待在家里的。由于家长的培养,常立从很小就愿意跟着家长做事。生炉子就是常立学会的一件事。那时东北取暖烧烟煤,生炉子的时候要先把炉膛里的炉渣掏干净,然后在炉膛的底部放上一些废纸,再在废纸的上边放上柈(bàn)子柈子:东北土话,专门用来生炉子的小木块。,柈子的上边放上烟煤。这些弄好之后,先拿火柴点着做好的废报纸卷,然后把点着的废报纸卷儿伸到炉箅子下面,点着炉膛最底下的废纸,废纸点着后再燃着柈子,柈子再燃着烟煤,炉子就算点着了。点炉子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没有经验的经常点不着。常立从小喜欢干活,心灵手巧,6周岁时就学会了点炉子。
那时正值“*”,讲阶级斗争。常立的爸爸、妈妈都大学毕业,是知识分子,是被改造的对象。常启先生在设计院工作,每年必须有180天以上的时间离家到工地或其他艰苦的地方接受劳动改造。常立的妈妈在郊区一家工厂工作,每天6点30分离开家,到晚上6点30分才能回到家里。也就是说,一年当中常立要有半年多的时间是自己在家里度过的(常立的弟弟在姥姥家)。那时常立的妈妈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做饭,上班前把常立中午的饭菜放在锅里,中午由常立自己用煤气炉子热一下。中午吃过饭后,常立会把锅碗刷得干干净净。为了节省妈妈晚上回家做饭的时间,冬天常立每天在妈妈下班回到家里之前就把烧烟煤的炉子点着(取暖用),还要烧好一壶开水。烧水的壶是铝制的,能装两大暖瓶水,常立拎不动。她就先把铝制水壶放在炉子上,然后用小盆儿接水,一盆一盆地把铝壶灌满。这样妈妈(或爸爸)回来后就省了生炉子和烧水的时间。这对一个6岁多一点儿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锻炼,对于开发她的智力、造就她的独立生活能力是十分有好处的。
有一天常启先生下班回到家中,看见常立满手满脸都是黑的,正在哭泣。爸爸问她为什么哭。常立没有回答而是扑到了爸爸怀里。常启先生对女儿说:“你大声哭吧,哭了就痛快了。”
常立哭着对爸爸说:“我没有点着炉子,对不起爸爸!”
常启先生对女儿说:“没有点着拉倒,爸爸和你一起点。”
常启先生先检查了炉子的情况,然后和常立一起把炉子里的烟煤、柈子用手一点一点地掏出来,往外掏,随后给常立讲点炉子的要领。掏干净了炉子里的东西,接着重新点炉子。点炉子都是由常立操作完成的,常启先生只在一边指导。炉子点着了,常启先生对女儿说:“还是我女儿厉害,炉子想捣乱也让它捣不成。”常立也迎合着说:“就是让它捣不成!”说完笑了。点炉子失败了,但是通过分析失败的原因,教孩子重新点,炉子又点着了,自然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常启先生给女儿打来洗脸水让女儿洗脸。洗脸前还特意让女儿去照了照镜子。常启先生看着满脸黑老包似的女儿,说:“我的常立真漂亮!”常立不好意思地笑了。
让孩子多劳作,一方面可以养成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使孩子认识社会和人生;另一方面通过劳作刺激孩子的大脑,使孩子的神经系统更好地发育生长,使孩子变得更聪明。常民小时候跟姥姥和姥爷在农村长大,在农村摸爬滚打,学会了玩耍,学会了摔跤、打架、上树,学会了在墙头上飞快地奔跑,学会了干农活。总之,学会了许多东西,就是没有学会知识,5周岁了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常启先生谈到常民为什么特别聪明、为什么能考上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能考取全奖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攻读博士学位时,说:“常民聪明的基础主要是在姥姥家那几年练就的。常民能有今天,应该感谢小时候在农村的那几年对他的锻炼。”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二、少给限制多让试试(2)
“少给限制多让试试”作为教育孩子的方略,含义是:对孩子的言行要少限制,让孩子说他想说的话、做他想做的事,只要孩子的言行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健康和尊严不会造成伤害,对重要的器物和设备不会造成损坏,就不要禁止,就要让孩子去试一试。当然,“少给限制”不是不给限制,“多让试试”也不是什么都让试。对于那些“对孩子和他人的安全、健康和尊严会造成伤害,对重要器物和设备会造成损坏的”就一定要对孩子说“不”,就一定要制止孩子去做。譬如,不许打人、骂人,不许偷拿别人的东西,不许砸电视机,等等。
“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健康和尊严不会造成伤害,对重要的器物和设备不会造成损坏”是相对的。例如安全,在街上按规矩行走应该是安全的,可被醉酒驾车者撞了,你说在街上按规矩行走安全不安全?再如对健康的伤害。孩子在学校上体育课应该是对健康没有伤害的,可上体育课时把脚崴了,好多天不能走路,你说上体育课对人有没有伤害?对于孩子参加伤害可能严重、可能性又大的事,家长要慎之又慎,一定要加强安全保护,如练高难度的杂技。对于一旦造成伤害,伤害的程度可能很大,但可能性却非常小的事情,家长应该支持孩子去做。孩子骑车上学就属于这一类。骑车上学,一旦出了问题,严重时会车毁人亡,说明骑车上学造成的伤害程度可能会很大。但是,那么多中学生骑车上学都没有出事,说明骑车上学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孩子骑车上中学,家长应该支持,而不要禁止。
(一)为什么“少给限制多让试试”
上一节讲的“少给帮助多让劳作”是让孩子多做家长认为常规的、没有危险的、正经的事。这一节说的“少给限制多让试试”是让孩子多做家长认为非常规的、可能有危险的、非正经的事。对孩子“少给限制多让试试”和“少给帮助多让劳作”都是让孩子多做事,所以,上一节论述的“少给帮助多让劳作”对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的作用,“少给限制多让试试”也能起到。但是,“少给限制多让试试”,对培养孩子创新、求是、自尊和自信有着特别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前面讲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求是、创新的动力。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是人类在万千年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本能。所以,孩子小的时候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办事没有框框,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很能创新据研究,新生儿有千分之三四是天生愚钝的,这些人可能没有或不完全具备这些特质……那么,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有的孩子长大了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能力强,有的孩子长大了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能力弱呢?这正是问题的所在。究其原因是后天环境,主要是家庭教育造成的。如果家长对孩子“少给限制多让试试”,让孩子说他想说的话、做他想做的事,孩子就会通过“多试试”获得许多新知识、新经验、新体会,就会使从娘胎里带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办事没有框框,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很能创新”的特质得以发展光大;反之,对孩子这也限制,那也不允许,孩子不能说他想说的话、不能做他想做的事,就得不到或少得到新知识、新经验、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