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作者:青涩春天      更新:2021-02-21 07:31      字数:4854
  枪降模兔挥谢蛑挥泻苌偈娜艘蟾谋湔庵肿刺庵肿刺突峒绦缁峋突嵛榷āU饩褪俏裁此怠肮轿稚缁嵛榷ā钡脑颉?br />
  社会是不公平的,就是看似公平的,仔细想想也是不公平的。这就是为什么说社会的不公平是绝对的、公平是相对的原因。详细讲述这些问题超出了本书的写作范围,不再论述。为了使读者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下面讲几个事例。
  事例1:人生来就处于不公平中
  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不公平之中。生长在巨富家庭可以享受富裕的物质生活;生长在高知(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可以享受知识或艺术的熏陶;生长在高官家庭可以享受比巨富家庭和高知家庭更优越的生活;生长在工人、农民和普通百姓家庭,没有富裕的生活,没有知识或艺术的熏陶,生活就差多了。
  事例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
  现在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仔细想一下,法律面前能人人平等吗?我看不能。我不是考虑有权力干预司法、法官受贿等因素才说“不能”的。我是说,这些因素真的都不存在,法官也真的秉公执法、公正断案了,法律面前也不人人平等。富有的人可以聘请高级律师,帮助他熟悉法律、搜集证据,帮他在法庭上进行辩护以开脱罪责。而经济条件一般的人因请不起高级律师的就只有请普通律师了。这样在打官司时,经济条件一般的人就可能吃亏。还有贫困的人呢,根本就请不起律师,打官司就只有靠自己了。如果他再不懂法律,缺乏辩护能力,打起官司来就很可能吃大亏。有的人甚至连官司都打不起。在享受法律资源不平等的前提下,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能平等吗?显然不能。
  第二章 使孩子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 一、社会和人生(3)
  事例3: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吗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高考录取的原则,是公平的体现。那么,仔细想想,分数面前“人人能平等”吗?我看不见得。我这样说不是因为高考录取中有不正之风,是说即便没有不正之风,严格按照“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录取,也不见得公平。城市考生从幼儿园到高中受的什么样的教育?而贫困农村和山区的考生受的什么样的教育?他们那里根本就没有幼儿园,从小学到高中受的教育也没法与城里的考生相比。在教育资源配置如此不平等的前提下,让贫困农村、山区的考生和城市考生“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平等吗?我看不平等。
  可能有人会说,你不是讲家庭教育吗,怎么不讲如何教育孩子,却讲起社会公平不公平来了呢?我讲这些是希望家长知道,社会不公平是个现实,要教育孩子不要对这种现实耿耿于怀、牢骚满腹,更不要灰心丧气、破罐子破摔,要应对它。应对的最好办法就是,奋发图强,历练自己,要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二)如何认识人生
  在我看来:人生是幸福的、温馨的,又是残酷的。
  “人生是温馨的”是说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平静、温和的生活中度过的。可能有人会说,平静、温和的生活有什么意思呀!看人家大政治家、大科学家、大企业家,或能叱咤风云,或能发明创造,或能集聚财富,那才算人生呢!中国有三句古话:“会者不难”、“熟能生巧”和“习惯成自然”,把这三句话连起来,就不难想象那些“大家”与平民百姓一样,绝大多数时间也是过着平静、温和的生活。有人说,有钱的人可以花天酒地,有权的人可以为所欲为,人家过的是什么日子呀!咱老百姓过的什么日子呀,整天累得要死,也挣不了几个钱,多没劲呐!
  人生幸福不幸福,生活温馨不温馨,不在于有多大的权力,也不在于有多少金钱,在于感觉:感觉有劲就有劲,感觉没劲就没劲;感觉幸福就幸福,感觉不幸福就不幸福;感觉温馨就温馨,感觉不温馨就不温馨。花天酒地、山珍海味者,并不比普通百姓吃家常便饭香。为所欲为者胡作非为之后的感觉,并不比百姓过得踏实自在。那些掷地千金、吃喝嫖赌的贪官污吏们,也绝不比普通百姓活得轻松。
  人生不外乎三件事:对人、对事、对己。对人应正直、宽容、助人为乐,不应小肚鸡肠、心怀叵测。对事应认真负责,不应不求甚解、敷衍了事。对己应勤奋、正直、自尊、自信、知足常乐,不应贪得无厌、不知羞耻。一个人如果做到了上述这些,而且觉得很满足,就会幸福温馨。如果一个人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总走歪门邪道,总想不劳而获,总觉得社会对不起他,就无幸福,就无温馨。
  “人生是残酷的”是说人的一生总是一帆风顺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贫困、失业、失恋、天灾、人祸、战争、遭劫、受诬陷长期得不到*、久病不能治愈、经营亏损、升学失利,等等。
  (三)靠能力应对社会和人生
  以上讲了社会是不公平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残酷。明白了这些,家长就不难知道社会将如何对待你的孩子了。那么,孩子应该如何应对社会和人生呢?要靠他们自己的能力。
  第二章 使孩子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 二、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人在社会上生活不是被动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一旦遇上了不公平就会想办法把不公平摆平;一旦遇上了残酷,就会设法改变现状。
  那么,遇到了不公平靠什么摆平呢?遇到了残酷靠什么改变现状呢?有权的用权,有钱的用钱。我就想:有权的没了权怎么办?有钱的没了钱怎么办?有权有钱的遇到不吃权钱这一套的怎么办?还有那些既没有权又没有钱的怎么办?
  想来想去,我觉得还是自己的能力最靠得住:没有钱,靠能力去挣;没有权,靠能力去赢得;没有知识,靠能力去获取;家庭卑微,靠能力去改变;遇到了困难靠能力去克服,遇到了灾难靠能力去战胜,等等。家长应该教给孩子一个信念:一个人很难改变社会的不公平,很难避免遇到残酷,但他可以靠能力争得公平、靠能力改变现状和命运。为了说明能力的重要性,下面举几个事例。
  事例1:靠能力考出高分
  众所周知,北京、天津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与河北省相比通常都低好几十分,有的年份甚至低100多分。这是一种十分明显的社会不公平。那么,作为河北省的考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呢?常启先生在他的孩子还读初中的时候,就明确地告诉他的两个孩子:“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这种不公平,能改变的是你们的高考分。要想不被这种不公平制住,就得发奋努力,考出高分。考出高分靠什么?靠能力。”
  事例2:靠能力改变处境
  就业牵动着大学生的神经。一些学习成绩平平、品德也不怎么样的学生,有的凭借家长的权力去了好单位,有的凭借家长用钱“活动”也去了令人羡慕的地方。那些家长既没权又没有钱的学生,看到这种现象心理上很不平衡,认为学习好没有用,因此不好好学习,整天东游西逛,无所事事。常启先生针对这种情况,对他的学生说:“你们不好好学习,社会就公平了吗?你的家庭,会因为你不好好学习变得有权有钱吗?”常启先生斩钉截铁地对他的学生说:“这一切都不可能!唯一可能的是你要好好学习,提高你的能力,靠你的能力改变你的处境。”为了使学生对靠能力改变处境有进一步的认识,常启先生给学生讲了下面这个事例。
  常启先生在设计院工作时的一位同事叫夏启宏,1962年大学本科毕业。“*”期间他紧跟“四人帮”打击*领导干部。“*”结束后,受过他*的领导干部官复原职,又做起了领导。夏启宏害怕遭受打击报复,迫切希望调离设计院,到其他单位工作。1980年常启先生调来大学之后,夏启宏就曾多次找常启先生,希望帮忙把他也调到大学工作。那时大学非常缺教师,学校很欢迎有设计经验的技术人员来学校任教。系主任对常启先生说:“你先问问他能讲什么课,然后把教材寄给他,让他看看能不能讲。”夏启宏看了教材之后,对常启先生说:“这么多年虽然名义上在设计院做技术工作,但精力都用到‘抓革命’(指搞阶级斗争)上了,你寄来的教材我看不懂,而且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看得懂了,看来当大学老师是没有希望了。”夏启宏的工作调动不成,就只好留在原单位工作。留在原单位工作,事事不顺,总有人与他过不去。后来,夏启宏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死了,终年52岁。
  常启先生对他的学生说:“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你在这个单位待得伤心了,或者不愿意在这个单位干了,就应该调到一个新单位去工作。不是说‘树挪死,人挪活’吗?你能挪得活吗?如果你能挪得活,你就是个人物,挪不活,你就是个废物。人物和废物差在什么地方,差在能力上。”
  常启先生接着说:“我在那家设计院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不愿意在那里工作了,就调到了这所大学来工作,当了教授。靠什么,靠的是我的能力。我既没有钱也有没有权,也没有关系,我的两个孩子在国内拿了硕士学位之后都去了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靠的也是他们的能力!结果呢?工作、生活并不比那些有权、有钱、有后台的人家的孩子差!”
  事例3:去争剩下的那两个
  在城市里工作的人都知道,以往涨工资、提职称、分房子是最敏感的几件事情。每到涨工资、提职称、分房子的时候总有人找领导,讲述自己如何够条件,别人如何不如自己;总有人认为领导不公平而闹情绪,还有的人气得生了病,甚至还有人自杀。常启先生针对这种情况,对孩子说:“遇到这种事,找领导和闹情绪是没有用的,唯一有用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假设有十个名额,八个被*掉了,你们就去争剩下的那两个,争上了算你们有本事,争不上算你们窝囊。工作之后涨过多少次工资,我不记得了,为涨工资我一次也没有找过领导,哪次也没有落下我。为了提职称我一次领导也没有找过,副教授和正教授我都是破格晋升的。单位从1982年到1995年共分过4次新房子,哪次都没有落下我。”常启先生对孩子说:“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你爸有能力,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第二章 使孩子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 三、使孩子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
  我在前面曾多次提到能力的重要性,但都没有细说。下面详细地讲讲这个问题。
  (一)人的生存能力
  人的生存能力是人能够存活下来的能力,包括初级生存能力和高级生存能力两个层次。
  “初级生存能力”是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条件的能力。“高级生存能力”是遇上前面说的“残酷”时能存活下来并更好地生活的能力。可能有人会说,解决衣食住行这么简单,还值得另外提出来吗?怎么也能活下来了!我看没有那么简单。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娇惯溺爱,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唯我独尊、动不动就发脾气,谁也说不得半个“不”字。这样的孩子感情脆弱,生活能力低下,会经常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对一般人来说算不上什么的困难)。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能够活下来,很大程度上是靠了父母或其他人的帮助,真的让他自立生活,还真有点难!为了使读者对我所讲的有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讲两个事例。
  事例1:大学毕业不会买火车票
  1968年,一名家住天津市、天津某全国重点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被分配到四川省成都市工作。这位身高一米八的男性大学毕业生听到要把他分到成都时,竟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号啕大哭起来。他边哭边说:“成都这么远,怎么去呀?”
  同学们说:“坐火车去呀!”
  听到这里,这位大学毕业生哭得更加伤心了,他大声地哭诉道:“到哪儿去买火车票呀?……”
  同学们都为这位大个子同学今后如何生活捏了一把汗。
  事例2:大学毕业不会回家
  一位家住天津市的男性大学本科毕业生,到天津市一所大学报考研究生,报名之后竟然不知道怎么回家了。他急中生智去向警察问路,警察告诉他怎么走之后,他还是不知道怎么回家。警察无奈,只好给他钱让他坐公交车回家,可这位大学毕业生竟然说他不知道怎么坐公交车。无奈,警察只好打电话给这位大学生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