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2-21 06:34      字数:4879
  不久,英国的荷德纳斯公爵接到英国驻俄国大使的急信,信中说“我很遗憾地向您报告,首相彼斯图切夫发现有困难迫使女皇陛下签署那份我们急切需要得到的条约……”
  女皇洞悉彼斯图切夫的企图,拒绝签约,这说明戴戎的“使命”已告成功。
  戴戎成了女皇的宠人,伏隆索夫得势了,彼斯图切夫的权力越来越小。
  随着女皇同路易十五之间密件的来来往往,亲英派由此一蹶不振,英俄联盟成了空话。
  虽然戴戎被女皇宠爱和重用,但他不愿长期当她的禁脔,于是离俄返国复命。
  当他返回巴黎后,受到路易十五的欢迎和大加赏赐,每年给他3000金法郎年俸,而且经常派他作为法王私人代表到外国谈判,先后完成很多秘密的外交使命。有时他以戴戎爵士身份出现,有时又以“德博蒙小姐”出现,成了传奇人物,令人无法捉摸。
  返回法国 遭人嫉妒
  戴戎功劳越大,就越使法王的情妇蓬皮杜夫人嫉妒。
  蓬皮杜夫人也是法国间谍史上有名的人物。她生怕法王爱上别的女人,私自建立起一支秘密警察部队,任命自己的亲信贝耶为警察中将,专门为她侦察情敌。后来发展到朝廷中的任何决策,都得由大臣们在她的住宅内先开会决定。她实际上掌握了当时法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
  戴戎回国后,也曾得到蓬皮杜夫人的重用,但因他不甘心听命于这个狠毒的妇人,故转而参加了军队的谍报工作。
  他作为法国驻英大使尼维纳斯伯爵的秘书被派往英国。当时法国首相正同英国首相比克福爵士谈判一项条约,以便拖延时间,作好同英国作战的准备。
  戴戎的任务是刺探英国政府给比克福进行谈判时的具体指示。
  说来难以相信,他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一份密件。有一天,比克福手下的一个官员到法国大使馆作礼节性拜会,他手中的一个公文包时时不离身,这引起了戴戎的注意。
  戴戎不动声色地同那官员谈天,一边不断给他斟酒。他不知酒中有迷药,不一会便不省人事了。戴戎迅速打开公文包,将密件抄录了下来,那官员醒来见公文包原封未动,也就安心而走。
  法国代表在谈判中利用得到的密件,迫使比克福不得不签订了条约,比克福还以为自己被英王乔治二世的宠臣首相布迪伯爵出卖了呢!
  戴戎又立奇功,路易十五便给他以内阁大臣级的要职,就从那时起,蓬皮杜夫人开始憎恨他,要把他干掉。但戴戎已深知法国朝廷不是久留之地,于是自动要求到英国刺探英伦海峡的防御工事。
  法国这次除派戴戎去英国外,还派了一位军事工程专家罗捷雷伯爵,这个伯爵对海岸工事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而戴戎只是充当路易十五与罗捷雷之间书信来往的中继人。
  被迫出逃 要挟法王
  也许,从那时起,戴戎起了二心,他做了一件任何间谍也不会做的事:凡是法王与罗捷雷经他手传递的书信,他都抄录了副本,秘密收藏起来。
  到1756年,英法之间爆发了“七年之战”。戴戎回到法国担任法军统帅德布洛利公爵的行营秘书,主管军事情报。他曾骑马冒着敌军炮火,押运军火,解救前线危急,扭转局势,反败为胜。
  但他在法国的活动却在战后突然中断,因为蓬皮杜夫人已视他为眼中钉,故意将他的一个私敌派去做他的上司。戴戎盛怒之中,逃往英国。
  他将过去秘密抄录的信件取出来勒索路易十五,如果不给他惊人数目的钱,他就公开揭露路易十五阴谋对付英国的秘密。但他并未得逞,法国派出不少特务到英国去杀他灭口。可是,戴戎也不好对付,不少特务都有去无回了。
  法王无法,派了著名作家与外交家博马舍到英国同戴戎谈判,但戴戎还是发表了其中几封信,气得路易十五暴跳起来,随之戴戎也成了英国人很欢迎的知名人物。
  最后,戴戎答应博马舍提出的要求,条件是法王不得再派人暗杀他,并给他一笔赔偿。在谈判中,路易十五驾崩,继任的路易十六深知再也不能让戴戎闹下去了,终于在1775年做出了让步,不再派人刺杀他,还迎他回国,只要不再发表那些密信就算了。
  客死他乡 方辨雌雄
  戴戎于1777~1785年曾回法国居住了8年,这8年他是以女人身份出现的。以后在英国居住了25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戴戎在英国取得政治庇护,长期居住在伦敦,时男时“女”地生活着。
  对于戴戎的性别问题,在英国曾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为他的性别打赌,赌注越来越大。1775年11月11日的《晨报》这样报道过:“伦敦城将因戴戎爵士的性别制订新的政策;目前的赌注是七对四赞成是女人不是男人,人们在争论不休,要求当事人在15天内解决这一难题。”但不管出现什么挑衅和侮辱,戴戎总是一笑置之,绝不讲出自己是男还是女。
  1810年5月21日,戴戎以82岁高龄去世。“打赌”人为了赢得极高赌注,专门请了一个医生检查戴戎的尸体,以证实他的性别。
  戴戎死前的5年,是同一个女人分住一层楼,当医生肯定戴戎是男性时,那女人晕了过去,因为她5年来一直把戴戎视为女人!
  
  Number : 3725
  Title :考验勇气的时刻
  Author :
  Issue : 总第 50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刘荣跃
  放学后,孩子飞奔回家,突然跌倒在地上,一只膝盖擦破了皮。虽然只擦伤一点点,连裤子也没磨破,但到了晚上这只膝盖疼痛起来。他想,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他都13岁了,而且是一个边区孩子。边区的人是不为这种小事情叫苦的。他不顾疼痛,双膝跪下做起祷告来,然后爬上床去。他和5个弟兄睡在一个房间。
  第二天早晨,他的腿部也开始疼痛,但他仍然默不作声。农场的活使得全家忙忙碌碌。他总是在6点钟就得起床,上学前干些杂活,并且要干好,不然就会被叫回来重做。在这个家里,孩子得百依百顺。父母总是公平的,但也很固执。
  两天过后,他的腿疼得厉害,已不能到牲口棚去干杂活了。这是个礼拜天,他呆在家里,父母、兄弟都乘车进城去了。他一直呆到弟兄们从主日学校回来。父母没和他们一起回来,因为礼拜天是两老清闲的日子。这天的饭是由孩子们做的,而父母就留在城里做礼拜。待到两老回来时,这孩子已上床睡觉了。他的腿脚已经红肿,不得不把鞋割破取下来。
  “他怎么没告诉我呢?”母亲喊叫着,“快,叫医生!”
  母亲用湿帕子把他的腿包上,又在他发烧的前额放上一张湿帕。尽管看到这红肿的腿,她还是显得镇定自若。母亲抚养了这么几个男孩,皮伤休病的见得多了。
  康克林老医生看了看孩子的腿,摇着头说:“看来,没法挽救了。”
  这个病孩子从床上坐起来,问道:“那是什么意思?”医生温和地解释道:“那就是说,如果大腿继续恶化,我们得把它锯掉才行。”
  “不!”孩子大声喊,“决不!死也不!”
  “越拖得久,越得锯掉。”医生说。
  “什么你也不能锯掉!”孩子的嗓音象每个发育的男孩子一样变了。母亲转过背,不让孩子看见她的眼泪。孩子直盯住医生,眼里一点看不出幼稚的神态。
  康克林医生离开了房间,点头示意母亲出去。当他站在门外向两老说明这样下去的后果时,他们听到孩子在叫他哥哥:
  “埃德!埃德,到这里来一下,好吗?”
  哥哥急忙赶进屋里。只听见这个病孩子痛苦地高声说道:“如果我昏迷过去,埃德,请不要让他们锯掉我的腿。答应我,埃德——答应我!”一会儿后埃德出来了,径直向厨房跑去。转来时母亲问他:“埃德,弟弟要什么?”
  “餐叉——咬着它免得喊出声来!”然后埃德站在起居室门外,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很显然他是在那里站岗的。他直盯着康克林老医生,说:“谁也别想进去锯掉那只腿!”
  “但是,埃德——你会后悔的。”医生急促地说。
  “也许吧,医生。不过我向他作了保证。”
  这个家的孩子是从不在父母或家庭医生面前说个“不”字的!可是现在,埃德挡在那儿,就站在起居室门前。
  “看来我们只好等一等,看今晚情况如何。好吗,医生?”父亲说。
  两天两夜,埃德寸步不离守在门前,困了在地板上睡,饿了在门前吃。这病孩子高烧得越来越厉害,开始说胡话了——他真地已神志不清。但是哥哥毫不退让,仍忠于职守,因为他向弟弟作了保证。
  父母知道,如果锯掉这病孩子的腿他是永远不会宽恕的。每次医生转来,都被埃德那不可动摇的态度所拒绝。最后,康克林医生不知如何是好,他恼怒了,大声地叫道:“你们是在让他去死!”然后走出了这个家。现在除了奇迹外,什么也救不了这孩子了!
  在这个可怕的时刻,父母和埃德三人都跪在这孩子床边,一个接一个地祈祷。他们都要出去干活,然后再回来。第二天晚上,其余4个弟兄弟也来参加祈祷。
  第三天早晨,医生又顺便来看看,发现起了变化——红肿消退了!他闭上双眼,感谢上帝保佑。孩子入睡后家里仍留一个人守护着、祷告着。
  又是一个夜晚,这个病孩子睁开了眼睛,腿上的红肿已大大消退。三个礼拜后,孩子虽然又瘦又弱,但眼睛炯炯有神——他可以双脚站立了。
  他——后来在二次大战中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的德怀特·迪·艾森豪威尔——准备着去迎接新的生活。
  
  Number : 3726
  Title :二次大战名将录
  Author :
  Issue : 总第 50期
  Provenance :世界知识
  Date :1985。9
  Nation :
  Translator :
  战功卓著的朱可夫
  朱可夫于1896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1918年参加红军。早在当坦克团长的时候,就提出坦克战的新理论,主张建立坦克兵团,反对按传统办法将坦克分散配属给行动缓慢的步兵,以便发挥快速闪击作用。这一理论在哈勒欣战役中经受了考验。
  在德军包围列宁格勒,形势岌岌可危之际,他受命出任方面军司令。他一跨进斯莫尔尼宫,当即中止了正在研究撤退方案的会议,毫无留情地撤换了两个集团军司令,逮捕和处决了一些擅自撤退的军官。他迅速拟定了守城计划,建立纵深的防御配系,并以部分兵力出击德军侧后,终于打破了希特勒妄图夺取“十月革命的摇篮”的迷梦。
  1941年9月底,德军以180万军队向莫斯科发动总攻。在此关键时刻,朱可夫奉命赶回克里姆林宫。在斯大林领导下,他参与制定了一个将防御、反攻和总攻紧密结合的计划,经过浴血奋战,将德军击退至远离莫斯科100—350公里之处,使德军的“闪击战”彻底破产。
  1942年夏,斯大林格勒前线告急,朱可夫与华西列夫斯基向最高统帅部建议,应将德军主力紧紧钳制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在其两翼实施强大突击,围敌打援。他不仅运筹帷幄,还亲临前线指挥战斗。斯大林格勒一战,全歼德军25万,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伟大转折点。
  朱可夫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他多谋善断,具有远大的战略目光。当他率领大军直捣希特勒的巢穴柏林时,他的辉煌战功达到了顶峰。朱可夫在军事上的成就,已成了苏联军事学术的宝贵财富。
  朱可夫从一个普通的士兵成长为杰出的战略家,由于功勋卓著,曾四次荣获“苏联英雄”的称号。1955—57年他曾出任国防部长,1974年在莫斯科逝世。
  阿拉曼的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出生于伦敦的一个牧师家庭,18岁入军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过英军排长,得过奖章。这段经历对他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回忆说:“到第一次大战结束时,我已经认清军事职业是一种终身的研究。”他潜心研究战争的科学和实践,终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大展雄才。
  1942年,蒙哥马利奉命飞往开罗指挥第八集团军。此时隆美尔正率领德意非洲军团,连挫英军,长驱直入,兵锋直指开罗,英军在一连串打击下士气低落。从大战爆发以来,英国遭到一连串的痛苦的失败:敦刻尔克大撤退、英伦苦战、新加坡失守、缅甸败退、埃及告急……丘吉尔首相日夜冥想如何击败号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蒙哥马利一到埃及前线,便以惊人的组织和军事才能,将这个由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南非人、印度人和英国人组成的杂牌军恢复了活力,拟就了一项扭转北非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