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1-02-17 03:30      字数:4730
  片刻,只缓缓地说了一句:“所以,老天爷才将这万里江山,放到陛下的手中。”她此刻不再称他为三郎,也不称官家,却称呼他陛下。
  真宗深吸一口气,把那万里之外的眼神收回,看着身边的人,他抽出一只手来,轻轻拍了拍刘娥合拢的双手,露出了一丝微笑。
  刘娥仰首看着真宗:“原来这些日子以来,三郎每日北望,就是一直在想着这件事情?”
  真宗叹了一口气:“朕这番北巡,所见所闻所遇,何止这一件,桩桩件件,俱是不叫人轻松的事,若非亲眼所见所闻,朕真是成了井底之蛙了。怨得不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朕这一月北巡,胜过在宫中看万本奏折啊!”
  刘娥点头道:“所以三郎这段时日,亦是为此所扰。”
  真宗点头道:“正是,朕本将收复燕云十四州列入计划之内,但是此番看来,只怕是二十年内,难行此事。打仗打的是钱粮,如今蜀中之乱方平,江南亦不轻松,国库空虚;且北地千里荒凉,粮草供沿线供给不上,便是大忌。因此首要之任,便是要令军民北地开荒,若。且此番北巡,似傅潜这等保全实力临阵不战者尚不止这一个,所以朕只得重处傅潜以儆效尤;那日大同城头,朕派禁军一起参战,虽说是打退了辽人,可是朕亲眼所见,却只是恃了咱们人马多,却不及辽人兵强马壮……”
  刘娥不解地问:“臣妾记得,本朝在册兵卒之数,远胜辽人,可是为何却敌不过辽人。臣妾愚见,朝廷每年招兵太多,可是练兵却太少了。如今国库空虚,倒不如减少兵员,强加训练,岂不一举两得……”
  真宗截断了她:“此事不可行。”
  刘娥忙低下头来:“臣妾失言了,军国大事,原不该臣妾可以擅议。”
  真宗摇头道:“你有所不知,军国大事,并非只算钱粮之账。本朝招募兵马,远超前朝,并非完全只考虑行军征战之用。历朝历代,都因天灾人祸,以致于田地无收,百姓饥寒交迫,铤而走险。不是落草为寇,便是割据一方,直致亡国灭朝。因此自太祖起,每遇水旱荒灾,便要灾区去招募灾民应征入伍,朝廷多一兵,则少一暴民。”
  刘娥若有所思,道:“怨不得臣妾只见着兵员越来越多吃钱粮,原来还有这一层用意。臣妾明白了,当年唐太宗开科考,说天下才子皆入吾彀中矣,本朝广在科考,恩荫官员,也是这套意思吧!”
  真宗点头道:“正是,文武之道,广开大门。天底下的事没有十全十美,燕昭王千金市骨,信陵君门客三千,纵然多养了无用之材,毕竟也将天下可用之材一网打尽,不为他人所用,不为自己留敌了。”
  第21章
  咸平三年,真宗亲自巡边归来之京不久,便雷厉风行,连着下了一系列的诏令,一反登基三年以来,基本上依老臣所奏,垂拱而治的局面。
  二月初,下诏令百官尽言国事无讳,未能直接奏对者亦可封奏折以闻。亲自下了一系列对边关诸将的升调之令,并令朝中五品以上官员,各举荐一名可堪任边关守将的武官,同时应杨延朗、杨嗣等诸将所请求,特诏几名边关大将可拥有部份练兵之权。
  二月下旬,借赏花之名,召诸将御苑以骑射比赛;
  三月,亲御崇政殿面试科举进士;
  四月,亲河北城防阅武举人骑射比试;
  五月,大赦天下,死罪减罪一等,流配等均开释,免百姓历年来所欠赋税,促进农桑耕种;同月,亲临城郊玉津园观看刈麦等农事,临金明池检阅水战,临琼林苑举行宴射;
  六月,以向敏中为河北、河东宣抚使,促使河北一带恢复农垦:
  ……
  就这样,咸平三年整整一年之内,真宗不但下了多番旨意推行农桑、加强边境、整顿武备、派中枢诸大臣巡查安抚天下,更数次亲自举行射猎、观田、亲试文武举人、接见耆老等事。
  到了年底,已经大见成效,朝廷上下的面目焕然一新。此间,宰相吕端因病重去世,真宗任命李沆为宰相,李沆年老,诸事多由真宗新提升的参知政事王旦、枢密直学士冯拯等辅政。
  到了年底,令天下百官震惊的举措终于出台,真宗在考虑了这一年来所有百官尽言国事无讳的奏折之后,接受王钦若等大臣的奏议,下了两道特旨:一、免天下百生自五代以来历年内所欠朝廷所有租赋,包括赦免人数达数十万人,赦免钱物达一千余万;
  二、减天下冗官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自五代以来战乱纷纷,许多农民逃亡他乡,虽然战事结束,但是多年来田地抛荒,欠下官府租税无力偿交,因此不敢回家。此番一举免去田租,逃民们可以回家开荒种田,且官府账面上看似有许多租赋可收,可是人已逃亡,实质上也无法再回收,反而令各级官员为了向上级交待,而将许多已不能回收的欠赋转稼在当地种田的农民头上,以致于逼得更多的农民因交不起田租而逃亡,反而使得田地更多抛荒。免去欠租,自可令逃民们安心回归田园,朝廷才能够真正有赋税收入,且逃民归家,不但能令社会稳定,北方农事安定更可以在一旦发生战事时,可以使军队有供给线。
  只是既然减赋,必然要想办法节流,才不致于收不抵支。本朝开国初太祖为了停止中原百年动荡,稳定朝纲,导致冗官冗兵的存在。既然不能减兵,那便只有减官了。那些冗官数量之大,可以追溯到五代时,不但有后周的旧官吏,也有吴越南唐后蜀等各国归降的官员,以及大量开国武官以及朝中各官员荫及子孙、家人、部属的荫官等。
  此一举虽然减冗官冗吏近二十万人,旨意一下,天下震惊。
  这减官之举,牵涉极大极广,几乎天下所有官员,无不牵涉。一时间,奔走相告者、倚门哀哭者、牵裳对泣者等等,几乎是搅得天下大乱。
  真宗一边裁官,另一边则大量将上千名这几年文武科举所中举子,一一填补空档,这批新人不但有真才实学,且年富力强、忠心耿耿,顿时将混乱的局面压了下来。
  皇后郭熙秉承家教及太后李氏的作风素不干政,这不干政的好处,自然由她这十几年的顺风顺水而验证了。然而此时,她却深深地感觉到了不干政对自己的不利。
  她或许并不能完全明白真宗这一系列改制的前因后果,但是她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微妙之处,这微妙之处或许是真宗所没有察觉到的,却瞒不过她。
  后宫之中只有嘉庆殿的修仪刘娥,才是这番政治改革中的最大得益者吧。她一步步地分析过来,越发觉得可怕起来:刘娥之假兄刘美,接替傅潜之职为监军,已经插手军界;刘美的妻舅钱惟演本为降王之后,照理说难进中枢,却借着才子之名,与朝中杨亿、刘筠诸名臣修史书之列,不但可以借修史博得名望,更可借此与杨亿等人将来同入中枢;刘娥当年曾暂避张耆府上,如今张耆亦得以出任昭州刺史,为一方大员……
  郭后心中暗暗冷笑,纵然刘修仪再有百计千计,只可惜,终究敌不得她手中一张王牌。
  新年过后,便有大臣上表,请求为国家计,宜早定皇储,请立太子。
  真宗至今生过四子,皇后郭氏生了三子,都是在王邸中出生的,长子与第三子因先天不足,都是襁褓之中便已夭亡,尚来不及赐名。此时身边只有皇次子玄祐,此时刚刚七岁。另有宫人曹氏生了皇四子玄祉,那孩子长得甚是聪明可爱,不料于去年忽然生了一场急病,也夭折了。此时后宫之中,便只有皇次子玄祐,那便是无可争议的储君了。
  如今真宗膝下独此一子,自然十分钟爱,且这番上表的是副相赵安仁及御史田锡,此二人俱是以秉直敢言而著称。
  但是此表一上,却引起了朝堂的纷争。大理寺卿王钦若上表说:皇帝春秋正富,皇子尚且年幼,何必早定储君。大学士钱惟演也附和王钦若,一时间朝堂上分为两派,纷争不已。有数名老臣,却又一言不发,保持中立。
  真宗心中一动,按下了奏折。
  回到后宫嘉庆殿,他依着平常习惯,与刘娥谈论些今日的朝政。朝政之事,素来极为繁乱,他身为君王,却又不能轻易在臣子们面前表示自己的喜乐。
  这个时候,刘娥往往只是静静地听着,对于朝政之事她一般不太出言,只是微笑倾听,但是有时候一个温柔眼神,也往往能够令他心情好转;或者有时候朝政事多,真宗前后想不到时,只消问一下刘娥,她必是帮他用心记下了许多事。她出言向来不多,只是有时候偶而一句半句点到为止,却于他十分有用。
  前面几个奏折,刘娥都能与他一起讨论,直说到请求早立储君时,她却微微一怔,似想要说些什么,却终于没有开口。
  真宗不解,再三问她,她才笑道:“早立太子,能安皇后之心,那自是一件好事。做父母的总是爱孩子,但是有时候,却也未必都是真的对孩子好。”
  真宗怔了一怔:“这话怎么说?”
  刘娥浅笑道:“官家,可还记得当日您是怎么成为太子的?先皇先是有意于楚王,后来又定了许王。此后,却是过了两三年,才择定了您,又冷眼观察了您好几年,甚至有时故意冷落您,考验您,最终,才把这皇储之位交付于您。这固然是为天下为社稷之计,选定好可托付天下之人,也是为了爱护官家,免遭楚王、许王之厄。怕早定储君,则其身边会多了一群利害相关的人,倘有小人觊觎,引上邪道,反而不好。便如当年唐太宗的太子承乾,早在幼年便立为太子,便有无数投机之人,围在他的身边,用种种邪门歪道,投其所好,终于将他引上邪路,以致于误了一生。我朝皇子年满十五,要出宫开府,体察民情,才得逐步进封。如今官家的几个弟弟,也是先从国公到郡王,都还没封亲王呢。且皇子年纪尚小,心性未定,何必急在一时呢!”
  真宗听到承乾故事时,瞿然动容,惊道:“小娥你说得甚是,此事不但关系祐儿一生,也关系着大宋江山的未来,不可不慎重。”
  刘娥温言款款:“官家,二殿下到底是皇后独子,虽然年纪尚小,却无疑可算得未来储君。此时他已经七岁了,皇上应该善择良师为其开蒙了。”
  真宗点了点头:“朕自有分寸。”
  次日便下旨,封皇次子玄祐为信国公,择良师为信国公启蒙教学。
  皇后郭氏接旨谢恩后,站了起来,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侍女莺儿恨恨地道:“娘娘,此事必是西边嘉庆殿做祟!”
  郭后叹了一口气:“此事是我思虑不周了,没能把那些老臣们说动。官家的性子我知道,象老太师吕蒙正、参知政事寇准这样有份量的人,若是肯为我儿说话,说不定当朝便把事情定了下来。若是犹豫得几日,回了后宫被枕头风一吹,事情便难办了。”
  莺儿顿足道:“偏是这些人老奸臣滑,断不肯给人个准信儿。”
  郭后冷笑:“这些人若是一问便准,也做不到今日的地位来。”她向后倚在榻上,微微一笑:“以后日子长着呢!祐儿如今是嫡长子,只要我细心教养,将来必是众望所归。她便是做祟得一时,哪能次次得逞!”
  第22章
  “富家不用买粮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常向窗前读。”雪白的澄心堂纸,飞墨走笔,浓浓地落在最后一个“读”字的最后一点上,真宗提起笔,端详了一下,笑问身边侍候研墨的刘娥:“朕这首《劝学篇》如何?”
  刘娥念了一遍,笑吟吟地道:“大白话大俗话,却是非天子不能言此的大老实话。”
  真宗大笑掷笔道:“不错,正是大白话大俗话,却也是非卿无人敢在朕面前说这大老实话。”
  刘娥微笑,她可以预见到郭后看到这样的诗篇,会说什么样的话。这样的大白话大俗话,恐怕会令皇后娘娘在嗔目结舌之余,言不由衷地说上一番自承愚昧不能解圣意高远的雅话。
  官话套话雅话,且让朝堂上夫子们说去罢,独有天子,才敢说这大白话大俗话,也是大实在话。昔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今吾以天之灵,与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己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准南王作招隐诗“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唐太宗说:“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
  这其中种种,皆是一理。当今天子今日这首“劝学篇”,便是将天下人心中所有种种所欲,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