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童舟      更新:2021-02-21 05:41      字数:4824
  自从巴基斯坦1947年8月14日获得独立以后,这个印巴次大陆上新生的国家,一直被笼罩在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种族的动荡之中。巴基斯坦的缔造者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在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影响,是国家的象征,被尊奉为巴基斯坦的国父。然而他领导这个百业待兴的新生国家仅仅一年多便不幸去世,给这个新生的国家留下了无穷的遗憾。虽然真纳的副手里雅格特·阿里·汗,作为政府总理尚能驾驭局势,化解矛盾,稳定局面,但随着他1951年10月遇刺身亡,巴基斯坦就再也没有一个能为矛盾的各方所接受的公认的领导人了。各种政治势力的争斗,使国家陷入持续不断的政治危机,政府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定。从1947年独立到1958年10月的11年间,巴基斯坦先后更换了四位总督或总统(1956年巴基斯坦第一部宪法通过前称总督,通过后改称总统),政府总理七次易人。在位时间最短的伊·易·琼德里加总理,任职时间不满两个月。政局之动荡,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一个新生的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能够保持国家政治稳定的具有权威的政府。巴基斯坦独立后11年里无休止的政治混乱,使人民感到厌倦。当政客们无力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时,军人登上了政治舞台。
  1958年10月,贝娜齐尔·布托5岁的时候,她的祖国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政治变革。自1951年起一直担任陆军总司令的军方最高领导人穆罕默德·阿尤布·汗,把伊斯坎德尔·米尔扎总统赶下台,对全国实行军法管制,自任总统,开始了他对巴基斯坦长达十年多的统治。
  阿尤布·汗统治时期,巴基斯坦政局出现了十年的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成就显著。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贝娜齐尔·布托的父亲佐·阿·布托初露锋芒,仕途上一帆风顺,平步青云。
  1958年10月,阿尤布·汗政府建立伊始,刚到而立之年的佐·阿·布托就受到阿尤布·汗总统的赏识,被任命为政府的商业部长,成为当时巴基斯坦历史上最年轻的内阁部长。以后布托又先后担任过少数民族事务部长,国家建设和新闻部长,燃料、电力和天然资源部长,克什米尔事务部长,1963年1月至1966年6月任外交部长,被阿尤布·汗总统视为亲信和知己。
  1962年10月,巴基斯坦政府与中国政府就边界问题在北京开始举行谈判。佐·阿·布托担任外长后,于1963年2月26日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与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举行了会谈。3月2日,布托外长在北京与中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分别代表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关于中国新疆和由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各个地区相接壤的边界协定》。边界协定的签订是中巴友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巴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友好地解决相互关系中的问题、推诚相见的光辉范例。佐·阿·布托先生为发展巴中两国的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
  佐·阿·布托仕途上的成功与繁忙并没有影响他对子女们的热心和教育,他无论在世界上什么地方,总要打电话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叮嘱他们一定要把学习抓好。为了对贝娜齐尔进行全面的培养,布托总是鼓励她多了解一些世界,并不时带她外出旅行或出席各种活动,以增长见识,接受政治和外交的熏陶。
  1963年11月22日,美国第三十五届总统约翰·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发生时,贝娜齐尔正好与她父来一起乘坐外长的私人专列旅行。布托得到消息后,立刻叫醒熟睡中的贝娜齐尔,急切地告诉她美国总统被刺杀的消息,并让贝娜齐尔坐在他身旁,与他一同听取有关约翰·肯尼迪遇害的最新公报。贝娜齐尔当时只有10岁,虽然她还不能完全弄懂这件事情的含意,但政治的残酷却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阴影。16年后,她的父亲作为政治家也死于非命,贝娜齐尔更亲身体验到了政治斗争的无情。
  佐·阿·布托为了让子女们了解世界,增长见识,也时常让他们见一见来巴基斯坦访问的外国代表团。
  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对巴基斯坦进行友好访问。作为外交部长,佐·阿·布托全程陪同中国代表团。自从一年前他代表巴基斯坦政府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中巴边界协定,他便与中国领导人建立了友好的个人关系。在那次访问中,毛泽东主席亲切地接见了他,并把一项解放帽作为个人礼品送给他。布托先生十分珍视这一礼物,把它挂在自己的更衣室里,并且经常在孩子面前称赞中国革命和它的领导人毛泽东。这次当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来访时,布托便邀请他们到家里坐客,把全家介绍给客人,并设家宴款待贵宾。贝娜齐尔这时只有11岁,为了见她父亲所称的“中国的重要人物”,她特地穿上了父亲从纽约给她买回来的最漂亮的衣服。周恩来总理学识渊博,和蔼可亲,贝娜齐尔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位中国总理,并在以后的岁月里一直保持着对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的友好感情。临别前,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夫妇与布托全家合影留念,贝娜齐尔就站在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中间,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镜头。
  1965年,正在巴基斯坦北部茉莉山区一所住宿学校学习的12岁的贝娜齐尔·布托,亲身经历了第二次印巴战争。与印度的关系、从巴基斯坦独立起直到贝娜剂尔·布托当政的今天。一直是巴基斯坦外交上的最重要的课题,第二次印巴战争与发生在1947年10月的第一次印巴战争一样,都是围绕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而发生的。
  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位于喀喇昆仑山这南的喜马拉雅山区,地势高峻,是中亚细亚的心胁,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国接壤,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意义,面积21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00多万。
  在英国人统治印巴次大陆时期,查谟和克什米尔是英属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1947年,英国推出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根据方案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分别建立在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和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方案中明确规定了由英国人直接统治的11个省份的归属,但对于由印度王公统治而英国保有宗主权的土邦,则规定由它们自行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是成为独立的国家。因此,土邦的归属成为印巴两国政府斗争的焦点。特别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与印巴两国都接壤,战略地位险要,对印巴两国的国防上都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它的归属问题成为印巴两国矛盾的焦点,两国都势在必得。
  查谟和克什米尔居民中,77%是穆斯林,20%信奉印度教。但由于土邦的上层统治者信奉印度教,因而土邦内部穆斯林群众与上层的王公贵族之间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对归属问题产生严重分歧。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并导致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卷入冲突,于1947年10月发生第一次印巴战争。
  第一次印巴战争延续达15个月之久。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双方均表示接受。1949年l月双方正式宣布停火,7月划定了停火线。战后,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地区约占克什米尔地区总面积的2/5,人口约占1/4;印度实际控制地区约占总面积的3/5,人口约占3/4。此后印巴两国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争执一直悬而未决,成为两国关系的隐患。
  1965年,印巴两国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关系又趋紧张。8月,克什米尔印占区的穆斯林,为反抗印度的统治和教派迫害,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抵抗。印度政府派出大批军警对反抗的穆斯林群众进行镇压,并公然破坏印巴两国1949年划定的停火线,派军队入侵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对巴基斯坦进行武装挑衅。
  8月25日,印军向巴基斯坦控制区的乌里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巴基斯坦军队在奋起抵抗印军进攻的同时,向乌里地区以南的印占克什米尔的查摸地区发起反击,直逼查谟城下。印军为解查谟之危,便把战火引向克什米尔地区以外。9月6日晨,印军越过边界,大举进攻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和锡亚尔科特地区,由克什米尔争端引发的第二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爆发后,9月7日至9日,印军进一步扩大战火,又先后进攻东巴的卡里干则和西巴的海德拉巴地区,双方军队展开激战。为配合地面战斗,印巴双方还出动空军相互袭击对方的空军基地和重要城镇。印度空军还空袭了巴基斯坦的临时首都拉瓦尔品第,并在拉瓦尔品第、卡拉奇和东巴的吉大港等地实施空降作战。巴基斯坦军队则进行了英勇的反击。
  在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作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外交部长的佐·阿·布托,率团飞往联合国,在国际讲坛上阐述巴基斯坦政府对克什米尔问题一贯的原则立场:即通过谈判解决争端,按照联合国以往的决议,通过举行全民投票让克什米尔人民充分享有自决权,自由决定其未来。佐·阿·布托强烈谴责印度对巴基斯坦的侵略,呼吁同际社会采取行动制止印度的侵略行径。布托在联合国内外的外交活动,为巴基斯坦争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为联合国安理会最后通过停火决议,使印巴双方结束战争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年仅12岁的贝娜尔·布托,也经受了战争的锻炼。当时她和8岁的妹妹萨娜姆·西玛·布托正在巴基斯坦北部茉莉山区的一所住宿学校学习。由于茉莉山正好位于一条从克什米尔通往巴基斯坦内地的道路上,因此它极有可能遭到印军的进攻。为了预防不础哪嘛和玛利亚女修道院的修女们让学生们作好充分的准备,建立了掩蔽所,并进行防空演习、当时这所学校里有很多政府官员和高级军官的女儿,为了避免一旦落入印军手中暴露身份,贝娜齐尔和这些同学们互相以假名相称,并把这当成一种乐趣。她们既对战争的威胁恐惧不安,又对可能发生在眼前的战争情景进行种种幻想。
  令她们感到庆幸的是战火并没有烧到她们学校。9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使印巴双方宣布停火。燃烧了近一个月的战火终于停息了。
  战后、在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的“斡旋”和倡议下,巴基斯坦总统、陆军元帅阿尤布·汗与印度总理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于1966年1月4日至10日在苏联南部城市塔什干举行会晤。经过谈判,双方就解决两国武装冲突与恢复正常的和平关系等问题达成协议。1月10日,印巴双方共同签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共九点,主要构容是印巴两国同意遵照联合国宪章,不使用武力而是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在1966年2月25日以前,双方把全部武装人员撤回到1965年8月5日前各自所在的阵地;两国关系要建立在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基础之上;双方不搞旨在反对另一方的宣传。采取切实措施恢复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关系,交通和通讯联系以及文化交流;双方互相遣返战俘;继续进行多种级别的对话以讨论两国间的有关问题。
  佐·阿·布托外长认为巴基斯坦是战争中的胜判者,因为它夺取的领土比丢失的领土要多,而《塔什干宣言》规定双方将军队撒回到战前位置,这就意味着巴基斯坦放弃在战场上得到的东西。因此,他强烈反对阿尤布·汗总统签署《塔什干宣言》,并为此向总统递交了辞呈。
  1月11日,刚刚签署完《塔什干宣言》的印度总理夏斯特里,尚未来得及返回印度,就因心脏病突发而死于塔什干。佐·阿·布托讥讽他是乐极生悲。
  《塔什干宣言》签署以后,佐·阿·布托外长与阿尤布·汗总统之间的分歧日渐严重,并且公开化。1966年6月,阿尤布·汗总统终于接受了布托的辞呈。布托与阿尤布·汗从同僚共事到政治上决裂,并不仅仅是由于在《塔什干宣言》上的歧见,而是有一系列深层的政治原因的。
  阿尤布·汗1958年10月上台执政时,由于结束了巴基斯坦独立后长达11年的政治混乱局面而受到人民的拥护。上台后他采取措施禁止政党活动,严惩违法犯罪行为,整饬吏治,实行具有本国特色的基本民主制;在经济上进行土地改革,开展绿色革命,鼓励私营工业发展,因而使巴基斯坦出现了较长时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局面,得到了人民的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