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
蒂帆 更新:2021-02-21 05:39 字数:4703
K韵衷谖颐墙病沤帷忧啊沤帷饬礁鲎郑谥泄貌簧系模蛭迓拙褪峭沤幔∷暮V诮孕值芤病R桓龉摇⒁桓雒褡澹且桓稣澹购笆裁赐沤崮兀空馐钦媸档摹H擞肴酥洌忻荩幸逦瘢晕迓拙陀惺澹焊复取⒆有ⅰ⑿钟选⒌芄А!!!!!#兴痉值脑鹑危兴〉囊逦瘛N宄J腔镜牡赖吕砟睿褪侨省⒁濉⒗瘛⒅恰⑿拧?br />
我们中国人所谓的人格,做人的资格,就是伦常。伦常没有了,人与禽兽相差就无几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就是有伦常,有基本的道德观念。修学功夫要从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这跟佛法所说的完全相同。佛法讲要修学,从那修学起?那里下手?从发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话,翻做‘觉悟’。要先从觉悟的‘心’做起,觉心就是我们儒家讲的诚意、正心,这就是‘觉心’。所以著重在‘真诚’。那么诚的标准在那里?前清曾国藩在读书笔记上,对‘诚’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下得很好,他说‘一念不生谓之诚’。我心里还有妄念、还有杂念,这就不诚了,动一念就不诚了。一念不生的时候,这是‘诚’。他的说法和佛家说法相同。六祖在坛经里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就是‘诚意’;绝对没有一个妄念,这叫做‘诚心’。可是一般人妄念很多,怎样把妄念去掉?那是功夫;真正的功夫,是要把妄念去掉。儒家讲‘格物致知’,所以它的修学,是从格物致知下手,儒家的小学就特别著重这两句。‘格物’,物是物欲,欲望,格是跟它格斗。如何离开一切欲望?跟我们佛法里说要从断烦恼下手一样;格物就是断烦恼,致知就是求智慧。所以要从这个地方做起。
格物是功夫,致知是学问,这个基础是在小学里奠定的。但是民国以来,学校废弃了中国两千年所行的制度,采取西方的教学法。今天中国动乱的根源,要是追根究底,原因就在,中国过去的小学,已经注重训练学生定慧,童子七岁就接受老师的教导。我们读礼记,汉朝时候,就这样做起。七岁的时候,离开父母跟著老师,只有在节日的时候,才可以回家去看看父母。跟著老师学什么呢?学洒扫应对。换一句话说,他所学的是生活教育。他在学期里面能够侍奉老师,能够侍奉学长,他回家去就会孝顺父母,就会尊敬兄弟姊妹,这是伦理道德的教育。除此之外,就是背诵重要的经典。老师选出来教他读,督促他背诵,一遍一遍去背,一天要背一百遍、背两百遍。诸位想想这目的何在?是不让学生打妄想。小孩不给他事情做,他会胡思乱想,用这种方法训练他的清净心,妄念少了就会开智慧。所以用这个方法来修定。整个小学从七岁到十二岁,根本什么都不讲解的,就是叫他背诵,背得滚瓜烂熟,他心里没有妄想,只记诵许多圣哲的智慧结晶,虽然现前他并不明了。
中国从前没有中学,只有小学、大学。十三岁入太学,太学授课就是讲解研讨。以前读书是人生一大乐事,太学里的老师教学,不一定是在讲堂里面,摆著书本坐在讲台上授课,那时候学生也少,一个老师大概只带十几、二十个学生,这样小班,老师也都是专家、专科的,对于经典他一生专攻某一经论,精通某一部门,他专讲授这个科目,所以学生来亲近老师,老师往往带著学生游山玩水,旅行授课,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的山川,风景优美的地方。旅游归来,他的课程也讲授完毕。为什么呢?课程典籍老师背得很熟,学生也背得很熟,讲课不需要带课本,讲到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大家都知道。你要讲中国不科学,中国过去的书本,每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没有空格;不管那个地方刻书,都是这个规矩。所以不论那一种刻本,你说第几行、第几页、第几个字,统统一样,全国统一的。你说科不科学?相当科学。不像现在的书本,版本不同,行数就不一样。从前古书都是一样的,所以上课不要带书,老师带著学生去玩,带著酒、带著菜,学生替老师拉车,服侍老师,教学是那么自在快乐,所以读书乐啊!现在读书太苦了!从前读书,所有要修学的课程都在小学完成背诵,以后就不要再用书本了。现在在台湾,大概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受过那个教育。我们这个年龄刚刚脱节,比我们大五岁以上的人,都受过这个教育。所以台中李老师,他到九十多岁写文章,引经据典,随手拈来,他不要查书,到九十多岁还能记得,都是小时候,小学的时候背的。他这个方法是求根本智。根本智心地清净,我们佛法讲‘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真正到无知的时候,一接触外面境界,就无所不知。所以佛法的修学,最初是学无知,是修清净心,心真的清净了,一接触外面,的确是无所不知。你所看的、所体会的,非常深刻,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够相比的。
从前儒、佛教育理念相同,方法也相同,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中国朝野那么热烈的欢迎,是有道理的,的的确确对中国文化二千年的影响非常大。儒与佛这么一结合,儒家所讲的是纲领,因为他的典籍少,佛法讲的是细目,讲得非常详细。这就是说你只要有妄念,只要有烦恼,有贪、嗔、痴、慢,你这个心就不诚。心不诚,心的作用就不正。这个‘正’是讲心的作用,就是你的思想、你的见解,都非常正确,没有错误,没有偏差。但是正确的思想、见解是要从‘真诚心’里面生出来的。所以这个两条是修心,心清净了,身就修了,身就清净了。所以我常常告诉我们一般学佛的同修们,学佛,学什么呢?学清净心。心清净了,身清净,这个人不会害病。你去看看害病的人,害病的人思想一定很乱,为什么呢?‘心’先生病,心病了,身才会生病。我们现在讲‘心理健康’,心要没有病,身怎么可能会生病。所以真正一个学佛之人,他要生了病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决定不可能生病。不但不可能生病,真正修得好的,告诉诸位,他绝对不会死的。他如果会死掉,这个人学佛没学得好,他是不会死。因为他晓得他什么时候走,知道要到那里去,这个就不算死。他清楚明白!你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不晓得到那里去,那就死定了。这都是从清净心的功夫得来的,一点都不稀奇。这不是神话,不是玄学,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你就晓得清净心是多么重要。所以学佛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身心清净,这是修身。自己身心清净,一家和睦。一家和睦,是‘家齐’。每一个家庭都一样,国家就大治了,我们今天所祈求的康和乐利,才能真正得到。最终是‘天下平’,‘平’是‘平等’。天下平等就能达到世界和平。不会有战争。所有一切争论,不平它就鸣,不平它就争。这要靠教育,把儒家教育与佛家一配合。
我们看这第二篇的第二段‘八德交感’。这也是我们中国基本的道德观念: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台北市的马路还有这四条道路。那么我们走到这四条道路,有没有想到我对国家、对社会,要能尽忠;对父母、对一切众生,要能尽孝。把孝顺父母的心,扩大为孝顺一切众生,那么这四条大道才是真正康和乐利的大道。在我们佛门里面,是以四大菩萨作为代表。你应当晓得这四位菩萨不是神,他是表法的。地藏菩萨代表‘孝’,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为佛门的‘孝经’,地藏经里面主要是讲‘孝亲尊师’。所以师道在佛门里面非常重视,儒家也非常重视。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是一样的。你看从古礼‘称名’上就能够看得出来,中国古代,满清以前都是这样,民国初年以前还是这样的。我们一般人见面不能称‘名’,称名是对人不尊敬,是侮辱人,如果带姓,那就更不礼貌了,那有连名带姓称呼的。称名只限小孩没有成年;男子十九岁没有成年,叫他的名,女子没有满十六岁叫她的名,那叫‘童子’、‘童女’,没有成年。女子十六岁梳头了,代表她成年了。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戴帽子,他成年了。成年的时候,朋友送一个‘字’给他,就是‘别号’,从这一天起,大家要称他的‘字’,不能称他‘名’,称他的名是对他非常的不尊敬。那么从这天起,世界上那一个人有资格称他的名呢?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这两个人是一生都称他的名。你就晓得老师跟父母,地位是平等的。‘孝亲尊师’,诸位要晓得孝亲尊师是性德,是本性的德行。佛法的教学目标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如果不用性德来启发,是绝对做不到的;所以孝亲尊师是性德,要开发自性一定要从这里做起。所以儒家教学也从这里开悟,也讲开智慧,佛法是讲‘觉悟’,也是讲开智慧,他们这个观念、方法都相同,实在是‘不谋而合’。因为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提倡远在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前,真是俗话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释迦牟尼佛跟孔子、孟子没见过面,居然他们的想法、做法,这么样的接近,可以说是完全相同。所以地藏代表孝。这个‘孝’,我们底下讲‘福’,这是‘积福’。这是基础,是培养福德的根基。这在少年时代,目的是明德。万法的根源是从小时培养,他的‘思无邪’,是小学教育的宗旨。培养儿童,真正培养他天真,他的心地不受染污。我们学佛也是从这个基础下手。所以学佛,绝对不是从要念很多经典、研究很多经典,这是错误的。
前两个礼拜,南投有个净律寺,他们有个佛学院,第一届毕业了。他们的老师带了几位学生来看我,问我佛法的修学。他来问,也问得很好,很难得。佛法的修学,佛门里面常讲‘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第一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度’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切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协助他,‘度’就是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离苦得乐、帮助他解决一切困难的问题,这就是度的意思。佛用什么方法帮助一切众生?用教学的方法。我们自己要如何修?自己如果没有品德、没有学术,你就没办法帮助别人;要想帮助别人,一定要品学兼优。‘品’与‘学’先从‘品德’上下手,所以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要断烦恼,有烦恼不能成就学问,这是诸位要知道的。有烦恼,烦恼没有断,念了很多书,懂得很多,在佛法里叫‘邪知邪见’,不是真智慧;智慧是从崇高品德修养里流露出来的。就是说心地清净、平等、慈悲,流露出来的才叫‘真智慧’,才能够解决问题。你要问从那里下手?从断烦恼下手。烦恼里面最重的贪、嗔、痴、慢,这要认真去断。所以佛教育,从前教学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没有佛教了。以前佛教一入门,不管在家、出家修学,先须五年学戒,学戒,不是研学律藏。就是跟我们儒家小学童蒙教学一样,五年跟一个老师学,听一个老师的教诫;跟定一个老师,这就是‘师承’。师承在现在也没有了,我在台湾很幸运,还沾到师承的边缘。我学哲学,方先生命我到他家里上课。他不让我到学校去听他的课,那个时候不知道,以后才知道他的心地慈悲。为什么呢?我要是到学校,一定接触很多同学,接触到很多老师,会受到他们种种知见的影响,把我自己染污了。他不让我接触,使我不受任何影响而专心学习,保护我的清净心。这是他想得太周到了。所以我很感激他,防止染污啊!年轻人接触人多了、听多了、看多了,没有能力辨别,就是接受染污!这个染污,太严重了,太可怕了。我做学生,说也奇怪,也真听话,老师的嘱咐百分之百的服从。所以像这样的学生,也不太好找了。
我以后亲近李炳南老师,正式跟他学佛,拜他做老师。他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从今天起听讲经,只能听我一人的,除我一个人之外,任何人(出家法师、在家大德)讲经,一律不准听。第二,看书,无论看什么书,要得我同意,要向我报告。我不同意,一律不准看。第三,你从前所学的,我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从头学起。’。这三个条件,这就是从前讲的‘师承’。我最后想了一想,还是接受了。老师要求的期限是五年。学了半年、一年,真正有了体会,对他尊敬感激,他要求我跟他五年,我自动加了一倍,跟他十年,十年后才离开他,深得利益。这就是佛法的小学,换句话说,这是保持心地清净,防止一切染污,成就你自己定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