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节
作者:
知恩报恩 更新:2021-02-20 20:20 字数:4939
洹?br />
还有专门讨论专书虚词的,如:张以仁的《国语虚字集释》(史语所专刊,1968)、谢德三《吕氏春秋虚词用法诠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等。
(二)比较研究
许世瑛的《中国文法讲话》(台湾开明书店,1954)是以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为依据,加入自己的一些创见写成的。全书分十四章,重点谈句法。第一章导言,第二、三章谈字与词,第四章至十二章谈句子,十三、十四章谈转换和变化。条理清楚,分析细致,便于学习。
此外还有《汉语文言语法》(刘景农,1958),《古今汉语比较语法》(张静、张桁,1964)。以上二书取舍有方,编排得当,时有中肯的见解。
(三)泛时研究
本期的泛时研究往往与普及工作结合在一起,主要是以现代汉语语法为基本框架,并综合入个人的研究成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的是杨伯峻,主要著作有《文言语法》(北京大众出版社,1955)、《文言语法》(增订本),(1956)、《文言文法》(1963)和《文言虚词》(中华书局,1965)。在《文言语法》等书中,作者提出古汉语中有一类小品词;在句法中分析了无主句、无谓语句,多种复杂谓语等形式。《文言虚词》以常见虚词及有关复音词的通常用法为主,偶尔也涉及一些特殊用法。泛时研究还有张贻惠的《古汉语语法》(1957)。以上各书对于人们学习古汉语语法都很有帮助。
(四)教材建设
南开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读本》是一本优秀教材。
这本教材的主编是对古汉语的各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的马汉麟(1919—1978)。
《古代汉语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开拓性地设计了一个古汉语教学体系。全书以语法的重要问题为纲,分为十课。每课均包括语法与课文两部分,便于学习。本书中的语法知识论述简明可靠。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店,1962)是我国第一部高等院校使用的统编教材。通论部分由马汉麟、郭锡良、祝敏彻执笔。在第三、四、五单元的通论中讲语法。本书讲语法的宗旨是:只讲古今语法差别较大的地方;虚词只讲一些重要的和常见的,而且只讲这些虚词的一般用法。第三单元讲四类句子以及相关的词:判断句,也字;叙述句,矣字,焉字;否定句,否定词;疑问句,疑问词。第四单元讲词类的活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第五单元讲连词,介词;句首句中语气语,词头,词尾等。本教材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语法讲得清楚准确,影响深远。
(五)语法专著研究
本期在古汉语语法专著研究方面的作品有章锡琛的《马氏文通校注》(1954)和郑奠、麦梅翘的《古汉语语法资料汇编》(1964)。这两部书都花了很大功夫,对于古汉语语法研究有切实的帮助。
(六)专题研究
与前三个时期相比,本期论文明显增多,约有百篇以上,而且大多是从历时的观点研究古代汉语语法。这些论文,词语研究多于句法研究,断代研究多于专书研究;材料翔实,结论可靠,在汉语史研究上很有价值。
1词语研究
本期断代词语研究的论文较多,其中讨论系词的最多,这些论文使人们对上古系词有了较全面准确的认识。洪诚《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1957)成就最为突出。此外又如赵立哲《秦汉间的系词‘是’》(1957)、周光午《关于秦汉间的系词‘是’》(1958)、陈梦韶《汉语从上古即有系词论》(1962)等也有分量。量词研究也有成绩,如:黄盛璋《两汉时代的量词》(1959)、黄载君《从甲文、金文量词的应用,考察汉语量词的起源与发展》(1964)等。研究其他词语的成绩也时有所见,如:周迟明《汉语的连动式复式动词》(1957)、黄景欣《秦汉以前古汉语中的否定词‘弗’‘不’研究》(1958)、洪诚《关于上古汉语人称代词形态问题的讨论》(1962)、黄盛璋《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1963)等。
专书词语研究的论文相对少些。戴连璋在《尚书》的虚词研究上作出了成绩。如:《尚书句首句中句末语气词》(1964)、《尚书介系词研究》(1967)等,另外他还有《殷周构词法初探》(1974)。王仁钧则对《庄子》的虚词作了系列的研究。
有些学者在韵文作品的词语研究上作了新的开拓。如:廖序东《论屈赋中人称代词的用法》(1964),李国良《诗经及楚辞中之语气词比较研究》(1972)。
2句法研究
断代句法研究的论文虽较少,但涉及的面比较广,探讨得也较深入。其中谈被动式、使成式和补语式的较多。如:刘世儒《被动式的起源》(1956)、洪诚《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1958)、余健萍《使成式的起源和发展》(1957)、祝敏彻《使成式的产生和发展》(1963)、《先秦两汉时期的动词补语》(1958),杨建国《补语式发展试探》(1959)。讨论其他问题的,如:周光午《先秦否定代词宾语位置问题》(1959)、周迟明《汉语双宾语句的语法现象和历史发展》(1964)、宋祚胤《论古代汉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之’字》(1964)等。
专书句法研究的论文更少些,较偏重韵文。如:洪心衡《论‘离骚’里的主语谓语之间插入‘之’字的问题》(1965)、戴连璋《诗经句法研究》(1976)、余若昭《列子语法研究》(1973)等。
3语法专著研究
洪诚《王力〈汉语史稿〉语法部分商榷》(1964)对《汉语史稿》多有修正,于汉语史颇有贡献。
六、展开时期(七十年代后期——)
从深化时开始,独立的古代汉语语法研究虽亦有发展,但总的来说是日益落后于现代汉语,并趋向于比附现代汉语。而到本期,古代汉语的语法研究则再次呈现繁荣。在继承的基础上,古汉语语法逐渐脱离对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比附,更趋向于独立和成熟,更多元化。
本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古汉语语法共时和历时研究的结合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历时研究和断代、专书研究成为本期的主流,古汉语语法各方面的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以汉语史的观点来处理自己的研究对象。2)本期的虚词研究,与以往的研究已大有不同:不再是简单的偏向于训诂学的归类的训释,而是注重与句式分析结合起来,这种虚词研究更是语法学的。3)借鉴现代汉语的研究方法,在实词研究中运用分布和变换的方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古汉语实词体系。四十年代初何容已经指出,划分词类只能从语法形式入手,如果从意义入手,就要有个先入为主的词类框架。但当时并不明白汉语的语法形式是什么。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人们终于明白汉语的语法形式是功能(分布和变换)和形态。4)在句型研究中出现文化语言学的思考。语言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离开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无法真正认识该民族的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古汉语语法时重视与文化、历史的关系是对的,而且是有益的。
在本期的古汉语语法研究中,还有一个与以往各期不同的特点:在国内前辈已有的研究思想上所形成的师承关系。陆志韦、王力、吕叔湘、高名凯和朱德熙等先生都主要是在直接学习西方语言学理论后,结合本国的实际,取得了重大成果。本期的古汉语语法研究则主要是直接或间接地学习并继承了他们的研究思想和成果,把研究工作推进了一步。在前两个时期做出重大贡献的先生,于本期在古汉语语法方面的新作虽然不多,但就能见到的而言,仍令人感到他们的渊博深刻,而且在方法和结论上都有很强的典范性,影响巨大而深远。比如:朱德熙的《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1983),吕叔湘的《说‘胜’和‘败’》(1987),还有王力实际写于1927年,而到1984年才出版的《中国古文法》(山西人民出版社)等。
本期专著和教材多达近百种,成百花齐放之势。以下从泛时、贯通、断代、专书、汉语史、语法专著研究、教材建设和专题研究等八个方面介绍有关的成果。
(一)泛时研究
泛时研究的成果是展开期语法研究的先声。这些著作大多深入浅出,对于提高一般读者的古汉语语法水平有较大的作用。
1廖振佑《古代汉语特殊语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和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麦梅翘等的《文言虚词浅释》(北京出版社,1979)最早面世。这两部书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有助于培养、提高古书的阅读能力。
以后有马汉麟的《古汉语语法提要》(陕西人民出版,1980),此书篇幅不大,但内容充实,举例精当,是很好的入门书。还有杨伯峻的《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1981),此书比他《文言虚词》的词条有所增加,一个虚词有几个意义和用法都作了详细深入的说明。
2洪成玉《古汉语复音虚词与固定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和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都是研究复式虚词。复式虚词包括复音词和固定结构,传统的虚词研究或不曾注意这些虚词,或将它们附在单音虚词中。以上二书最早把复式虚词集中在一起研究。
上述二书在语料和体例上大致相同。语料主要取自先秦两汉,也连类而及后世的一些语料。书中把复式虚词看作一个语言单位,并注意到它们的意义常不等于单个虚词意义的简单相加。释文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词类性质、用法分析和今译。释义时注意分析复式虚词组合时的句法关系。全书训释准确,还指出有些复式虚词产生的时代,对汉语史研究有参考价值。洪书共收四百九十个条目;楚书共收一千二百四十一个条目,并在部分条目之后有“附记”。“附记”多为前人的论述,也有作者的补充说明。
3在虚词研究中成绩斐然的是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麦梅翘、王海等人的《古汉语虚词通释》。
《古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出版社,1985)是至当时为止,国内收虚词最多的一部书,全书例句精当,文义俱佳,很有特色。该书由何乐士通读,定稿,并撰写前言。前言对书中所收九类虚词都有概括的描述,并对每类词的阵容和数量有列举和统计。全书收虚词六百三十九个,分为九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助动词、感叹词、代词和不定数词。在这些虚词中,副词最多,三百六十四个;其次是连词和介词,各有八十五个和七十七个;不定数词最少,只有三个。书中还收复音虚词和惯用词组六百六十个,在当时也居国内之最。释义则对每个虚词都从词性、用法、意义、举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注意虚词在句子结构中的位置及跟其他句子成分之间的配合关系。多数虚词条目的正文之后还缀有“附”一节,介绍与该虚词同形的实词,并说明一些不宜在正文中讲述的内容。最为突出的是:此书除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外,还在对大量古籍作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各个虚词的特点,因此时有创见。
4本期还有许多泛时研究的著作,对于提高人们的古汉语水平起了积极的作用。语法方面的,如: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1981)、马忠《古代汉语语法》(1983)、李新魁《汉语文言语法》(1983)。句型方面的,如:董治国《古代汉语句型大全》(1988)。虚词方面的,如:徐仁甫《广释词》(1981)、陕西师范大学《常用文言虚词词典》(1983)、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1984)、高树藩《文言文虚词大词典》(1991)、陈霞村《古代汉语虚词类解》(1992)、王海等《古汉语虚词词典》(1996)。实词方面的,如王政白《文言实词知识》(1978)。析疑解难的,如:吴仁甫《文言语法三十辨》(1988),黄岳洲《文言难句例解》(1988),唐启远、周日健《古汉语析疑解难三百题》(1991),等等。
(二)贯通研究
在比较期出现的贯通研究,本期又有了新的发展。
1杨伯峻、何乐士的《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1992)是这方面集大成的著作。全书分为三编。上编四章为概述,中编词类共十一章,下编句法有十四章。上编及中编的一至七章(实词部分)由杨执笔,中编的八至十一章(虚词部分)及下编,由何执笔。本书以研究先秦语法为重点,但对一些重大问题则联系其历史发展,或上溯甲骨金文,或下推汉魏唐宋至明清,显示出贯通研究的特色。
全书在总结吸收昔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