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节
作者:
知恩报恩 更新:2021-02-20 20:20 字数:4857
叙述事情,谓语的中心是动词;表态句:记叙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形容词作谓语;判断句:解释事物的涵义或判断事物的同异;有无句:表明事物的有无。此书在划分句子或分时,既有基于语义分出的起词、止词等,又有基于句法分出的主语,谓语等。书中还根据主谓结构的关系,把句子又分为三种:单句、繁句(主谓短语作句子成分)、复句。此外还区分出三种特殊句式:致使句(即兼语式)、意谓句、有无句。
2)在词句论中阐述了句子和词组的变换法则,分析深入,富于启发。变换是对“异构同义”的分析,这也反映了作者语义与句法并重的思想。这种分析方法给当时及以后的古汉语语法研究带来突破性的变化。
3)“表达论”表现了本书最大的特色。书中以语义为纲,围绕辅助词,仍是语义与句法并重地讨论了八种范畴:数量、指称、方所、时间、正反和虚实、传信、传疑、行动和感情,还有六种关系:离合和向背、异同和高下、同时和先后、释因和纪效、假设和推论、擒纵和衬托。
4)全书的各个部分对文言的语法现实观察准确,分析透彻,揭示了许多规律,如:动作和状态之间的三种关系,“者”、“所”的作用,与“有”相关的各种句式的特点。又如:指出文言没有第三身代词,对“矣”和“也”的比较,等等,而在文白比较方面更是高屋建瓴,胜人一筹。如“之”、“者”与“的”的种种比较,“些”与“等”的比较,对活用的比较,等等。
除此书外,吕氏很早就注意研究历史语法,他的《论‘毋’与勿’》(1941),方法科学,结论可靠,与丁声树的《释否定词‘弗’‘不’》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相’字偏指释例》(1942)、《‘见’字之指代作用》(1943)等。这些论文立足点高,见解精深,分析细致,都很有开创性。
另外,吕叔湘还有一本着眼于普及的《文言虚词》(开明书店,1944)。书中收文言常用虚词二十九个。按代词、介词、连词、副词和语气词的顺序排列,同一类词又把两个意义和用法相近的分为一组,共分十二组,外附一组,均充分举例,详细分析,说明它们在语法上的作用,并尽可能与现代汉语比较。又附收虚词一百五十个,解释准确简明。此书在虚词著作中有较强的权威性。
比较研究的专著还有周迟明的《国文比较文法》(正中书局,1948)。
(三)语法理论中的古汉语研究
在语法理论中谈及古汉语语法的主要著作是王力的《中国语法理论》和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
1《中国语法理论》(商务印书馆,1944)吸收了叶斯伯森“三品说”和布龙菲尔德“向心结构”的理论来分析汉语语法。全书共分六章,与古汉语有关的主要是导言与前五章:一、二章造句法,三章语法成分,四章替代法和称数法,五章特殊形式。
1)导言提出了研究汉语语法的六条原则。其中第二条“翻译不是语法”,对于古汉语语法的研究尤有指导性意义。2)在词类上,作者把词类意义与词的功能分开处理。作者认为根据意义区分出的词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词的功能。不看重根据意义分出的词类,实质上是否认词本位的研究程序;而重视词的功能,则是重视句法关系。在词类问题,尤其是实词问题没妥善解决之前,这种处理办法有助于研究的深化。作者还把句子分为三类: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书中还讲述了一些对后来的古汉语研究很有影响的规律。比如:名词和形容词用为叙述词的条件,使动用法和使成式的关系,上古没有处置式,介宾短语在句子中的位置,等等。3)三、四、五章中对系词的说明,对“再”、“所”、“者”、“矣”、“於”、“以”、“而”等虚词及构词法的讨论,在后世都很有影响。
2高名凯(1911—1965)的《汉语语法论》(开明书店,1948)受到房德里耶斯和马伯乐的影响。作者认为:汉语(包括古代汉语)的实词没有词类的分别,但是根据实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可以把它们分成具有名词功能、形容词功能和动词功能的词。作者认为虚词有十种:指示词、人称代词、数词、数位词、次数词、体词、态词、欲词与愿词、能词以及量词。全书取例全面,解释详细。在有关部分对古汉语语法有不少独到的、富于思辨的见解,能给人以启发,如:关于人称代词、判断句、否定词的看法等等。
(四)古汉语研究
本期独立的古汉语语法研究比较薄弱,但有一部坚持词本位而又独具见解的著作,这是傅子东(1893—1972)的《傅氏文典》。
当句本位越来越成为语法研究中的主流思想时,《傅氏文典》(兴中印刷厂,1949)却指出当时语法研究中一个明显的不足:轻视词类的研究。由于句法研究定要涉及词类,所以他认为词的性质不定,语法研究就无从着手。另外,作者强调词的意义与其在句中用法上的关系,他认为字典上的词(即词的意义)在(句子)组织中所表现的功用即其所执行的职务。他还预言叶斯柏森的三品说在汉语研究中不可能久存。同陈承泽一样,在划分词类时,他也坚持词有定类并强调要区别词的正常职务与偶然职务(即一般和个别)。《傅氏文典》内容上的安排,也反映了作者的研究思想。本书分三卷十五章。第一、二章分别是总论和词之位置。从第三章至十一章谈词类,分别是:名词、代词、动词、述性词(即散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第十二、十三、十四章谈与句读有关的诸问题。第十五章是讲标点符号。
(五)语法专著研究
在陈望道《中国文法革新论丛》中,不同的学者对《文通》有两种相反的主张。一种以张世禄为代表,认为《马氏文通》派应该打倒,另一种以陈望道为代表,主张既要有革新,也要有继承。
何容的《中国文法论》(独立出版社,1942),对于《马氏文通》、《国文法草创》等著作从理论上做了比较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例如:词的划分标准应是形式特征;对《文通》中的“次”和句读,做了观点正确、评价公允的分析。
(六)专题研究
本期有古汉语语法方面的论文近三十篇。在断代、专书研究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成果。丁声树关于《诗经》的一系列论文,受到普遍赞赏,如《诗经‘式’字说》(1936)、《诗经卷耳“采采”说》(1940)、《论诗经中的“何”“曷”“胡”》(1948)。又如沈春晖《周金文中之“双宾语句式”》(1936),李粹《先秦时代文法之特征》(1936),邢公畹《诗经“中”字说》(1944)、《论语中的对待指别词》(1949),周祖谟《四声别义释例——汉语文法形态之研究》(1945),俞敏《汉语的“其”和藏语的gli》(1949)等,均为专题研究的佳作。
五、语史时期(五十年代初——七十年代后期)
在继承以往的基础上,本期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历时研究有了开创性的成果:王力在二十多年前提出的《中国文法史》的任务,由他自己最先完成。2)断代语法研究的专著出现。3)教材建设成绩显著。4)尝试用结构语言学的方法研究古代汉语语法。代表性著作是《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汉语史稿》和《中国古代语法》。此外,数量较多的高质量论文在研究工作中也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
(一)历时研究
1断代研究
首先在断代研究上作出成绩的是管燮初。
管燮初在断代语法的研究中做出了系列的贡献。他的《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中国科学院出版,1953)是对甲骨文语法进行全面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引论、句法、词类和结论。本书材料翔实,并有数量统计,利于全面认识甲骨文语法。书中指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语法现象。比如:多用同音字记录语言,表示动物的名词有性别符号;在句子中,有主语的句子占36%,没主语的句子占64%;动词谓语句占绝大多数,形容词性谓语句不到1%,系词谓语句和名词谓语句极少;否定句中的代词必须在动词之前等。
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的“文字”章中也对甲骨文语法提出了不少透辟的见解,如否定词置于全句之首否定整个命题等。
2汉语史研究
汉语史是历时研究的最后成果。
(1)我国第一本汉语史专著是《汉语史稿》(科学出版社,1958)。这是王力依照高教部审订的“汉语史”教学大纲,总结自己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编写的。全书内容丰富可靠,为日后长期古汉语的历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框架,下一个时期的历时研究基本上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该书在一第章绪论中首次论说了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汉语史的研究方法以及汉语史的分期。书中把汉语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期,并确定公元三世纪以前为上古期。此后,人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往往是指上古汉语。本章指出上古语法的主要特点是: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疑问句是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该书第三章专论语法的发展,分历史形态学和历史句法学两部分论述各种词类发展和各种句式发展的历史。这部分见解精确,视野开阔,材料丰富,为语法史的研究开创性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 二十世纪的古汉语语法学(2)
更新时间2010…6…8 15:55:35 字数:17005
(2)另一位在汉语史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是周法高。
本期他有三部大作:《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篇》、《中国古代语法·造句篇》、《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篇》(台北史语所专刊,1959、1962、1962)。本文涉及台湾方面的内容,由于所见材料有限,或有遗误。这三部书以春秋战国的文献为主,上溯殷周,下探汉魏六朝。在吸收传统语法成果的基础上,最早试用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分析古代汉语。全书材料丰富详尽,许多见解深入独到,成绩突出。
1)作者将古代汉语分为四期。一、殷周时期;殷后期和西周;二、列国时期:春秋、战国和秦代;三、两汉时期;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中还简述了四期的主要特点。(后来,周法高又将汉语史分为“三期九段”,三期为:古代,上古到东汉;中古,东汉后半到宋代;现代,南宋到现代。)
2)《称代篇》中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章通论,谈了代词的转变、代词的位和序。第二至第五章,讨论各种代词。书中注意到第三身代词和指示代词的联系,所以把它们都放在第三章中讨论。在第五章其他代词中,分出无定(人、某、或)、复指(自、己、身)、偏指(相、见)和否定(否、莫)四种代词。第六章讨论与数量有关的词。第七章讨论代词性助词:所、攸、者。第八章讨论省略。
3)《句法篇》分四章。一、句型。在具体讨论句型之前,作者加谈了与“主题”和“解释”有关的问题。书中把句子分为两类:全句和小句。全句又分为判断句和说明句两类。二、词类。该书在区分词类时用了两种不同的标准。一种是结构语言学的标准:根据词能否做主语和述语,分出实词、虚词;又根据能否作句子的述语,分出名词和谓词;然后根据功能把谓词分为形容词和动词两类。用这个标准分出的虚词称为“狭义的虚词”。另一个标准是根据可否列举,把数目有限、可列举的称为“广义的虚词”,其他是实词。广义的虚词分为十一类:代词、数词、单位词、方位词、助谓词、状词、副词、联词、介词、单呼词、助词。三、句之成分。句子成分分为五种:1谓语,包括判断句的谓语和说明句的谓语。2名语,名括主语、宾语等由名词性词语充当的各种句子成分。在这部分还谈了形容语(定语)。3副语(状语),4补语,5外语(全句的修饰语)。四、复句。复句分为六种:假设、容忍、因果、时间、转折、平行。
4)《构词篇》有四章:一、音变,二、重叠。三、附加语,四、复词。该书对于与构词有关的内容作了十分详尽的研究。
3专书研究
这方面有许世瑛的《论语二十篇句法研究》(台北开明书店,1973)。
《论语二十篇句法研究》把《论语》中的句子分为八种句式:叙事简句、叙事繁句、致使繁句、意谓简句和判断繁句、准判断简句、准判断繁句以及递系复句。
还有专门讨论专书虚词的,如:张以仁的《国语虚字集释》(史语所专刊,1968)、谢德三《吕氏春秋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