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节
作者:知恩报恩      更新:2021-02-20 20:20      字数:5049
  曹定云殷墟甲骨文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战线》(长春)1997,5
  曹锦炎《商周金文选》,西泠印社,1990
  曹先擢《汉字文化漫笔》,语文出版社,1992
  曹先擢《通假字例释》,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常耀华许学研究综述,《辞书研究》1993,4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陈汉平《屠龙绝绪》,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1986
  陈炜湛《甲骨文田猎刻辞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
  董莲池十五年来《说文解字》研究述评,《松辽学刊》(四平)1994;3
  高汉铭编著《简明古钱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高敏《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高启沃《古籍通假字选释》,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古铭、徐谷甫选编《两周金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
  郭在贻、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集校议》,岳麓书社,1990
  国家文物局《中国古钱谱》编撰组编《中国古钱谱》,文物出版社,1989
  何耿庸《古代汉语的通假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何舟建国以来关于假借理论的探讨,《语文导报》1986,8
  洪家义编著《金文选注绎》,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洪钧陶《草字编》,文物出版社,1983~1984
  侯志义主编《西周金文选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
  胡厚宣殷墟甲骨文发现九十周年,《中国史研究》1990,3
  胡厚宣主编《甲骨文与殷商史》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胡厚宣主编《甲骨文与殷商史》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胡厚宣主编《甲骨文与殷商史》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上海书画社,1991
  黄德宽《古汉字形声结构论》,黄山书社,1995
  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
  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文物》1995,1
  李大遂《简明实用汉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李瑾《殷周考古论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李圃选注《甲骨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李实《甲骨文字考释》,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
  李万福关于汉字特征的观点述评,《宁夏教育学院、银川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1.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
  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
  李学勤《李学勤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李学勤甲骨学一百年的回顾与前瞻,《文物》1998,1
  李学勤等编《英国所藏甲骨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编辑,中华书局,1985
  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
  刘宁生关于汉字性质的研究,《语文导报》1987,6
  刘庆俄《汉字学纲要》,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
  刘一曼、郭振录、徐自强编著《北京图书馆藏甲骨文书籍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刘又辛《通假概说》,巴蜀书社,1988
  刘志成《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巴蜀书社,1997
  陆锡兴近年来关于汉字性质的讨论,《语文导报》1985,10
  罗福颐《近百年来对古玺印研究之发展》,西泠印社,1982
  罗福颐近百年来古玺文字之认识及发展,《古文字研究》第5辑
  罗福颐主编《古玺汇编》,文物出版社,1981
  罗福颐主编《古玺文编》,文物出版社,1981
  罗福颐主编《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文物出版社,1982
  罗君惕《秦刻十碣考释》,齐鲁书社,1983
  罗卫东春秋金文研究概况,《古汉语研究》1997,2
  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引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马天祥、萧嘉祉编《古汉语常用通假字字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马天祥、萧嘉祉编李毅夫校订《古汉语通假字字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马向欣编著《六朝别字记新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孟世凯编著《甲骨学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秦公《碑别字新编》,文物出版社,1985
  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
  裘锡圭究竟是不是文字——谈谈我国新石器时代使用的符号,《文物天地》1993,2
  裘锡圭、李家浩整理《朱德熙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5
  容庚、张维持著考古所编《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1984
  陕西历史博物馆编《西周史论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陕西历史博物馆编《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
  沈培撰文、裘锡圭审订八十年代以来大陆地区汉字学研究状况调查报告,《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许嘉璐、王福祥、刘润清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孙稚雏编著《青铜器论文索引》,中华书局,1986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编《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中国历代货币》(第一卷)先秦部分,天津杨柳青画社,1990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周叔先生捐献玺印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王宏选释《金文选释》,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
  王明阁《甲骨学初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王慎行《古文字与殷周文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王宇信、杨升南等主编《甲骨文精萃选读》,语文出版社,1989
  王毓铨《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王蕴智六十年来关于汉字性质问题的探讨,《河南大学学报》1993.2
  吴长安《文化的透视——汉字论衡》,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吴振武《古玺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
  吴镇烽编《金文人名汇编》,中华书局,1987
  吴镇烽编《陕西金文汇编》,三秦出版社,1989
  吴镇烽编著《西周金文撷英》,三秦出版社,1987
  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华书局,1985
  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
  臧克和主编《汉字研究新视野丛书》(包括《汉字文化综论》(刘志基)、《汉字与书法文化》(姚淦铭)、《中国文字与儒学思想》(臧克和)、《《说文》汉字体系与中国上古史》(宋永培)),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曾宪通《楚帛书文字编》,中华书局,1994
  曾宪通建国以来古文字研究概况及展望,《中国语文》1988,1
  张颔《张颔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95
  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
  张振宇《古今字小字典》,湖南出版社,1988
  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郑权中遗著、徐宗涛等整理修订《通假字萃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历代货币》编写组编《中国历代货币》,新华出版社,1988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
  周盈科编《通假字手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
  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历史研究》1997,1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裘锡圭男,1935年6月生。196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结业。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有《文字学概要》、《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古文字论集》、《裘锡圭自选集》、《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发表论文多篇。
  沈培男,1964年10月生。199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该系副教授。发表过《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及其他论文。12
  第四章 二十世纪的古汉语语法学(1)
  更新时间2010…6…8 15:53:39  字数:14688
  本文写作过程中曾向多位先生请教,并得到大力帮助,在此致衷心感谢。他们是:郭锡良、何乐士、王克仲、王海、孙锡信、陈克炯、丁贞蕖、向光忠、周生亚、唐钰明、宋绍年、姚振武、刘承慧、周玫慧。
  李佐丰
  近百年来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就是不断地揭示古代汉语语法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表现为对古汉语语法的民族性、历史性和系统性,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化。这种认识上的深化,随之发展为研究方法上的变化。而成为最终结果的,则是通过大量的工作,对古汉语语法规律的揭示。研究方法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研究标准、研究程序和研究语料。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古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六个时期:一、初创时期(十九世纪末——本世纪十年代末),二、推进时期(二十年代初——三十年代前期),三、比较时期(三十年代前期——三十年代后期),四、深化时期(三十年代后期——四十年代初),五、语史时期(五十年代初——七十年代后期)。六、展开期(七十年代后期——)。
  一、初创时期(十九世纪末——本世纪三十年代初)
  中国独立语法学的产生,是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而来的。本期所初创的古汉语语法,显然是从印欧语法脱胎而出。
  语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律,这规律中包括密不可分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两个方面。在印欧语言中,语法规律主要通过形态这种语法形式表现出来。从描写语言学的观点看,古汉语语法的研究本来应该是:从古汉语的语法形式出发,分析归纳出语法规律。由于古代汉语没有印欧语那样的形态,而本期学者对古汉语的语法形式到底是什么还认识不清,于是在建立汉语语法体系时,主要便是参照印欧语的语法意义:词类意义和句法意义;并由此出发,建立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既然这种研究不是从汉语本身固有的语法形式出发的,就不可能不先入为主地有个语法框架,而这框架当时又只可能是某些印欧语言。我们知道:不同民族、不同时代语言的语法(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语法中的共性使得参照其他语言的语法研究某种语法成为可能,而个性又否定照搬其他语言的语法。本期学者这种研究方法的结果是:这个体系既有合于古汉语语法规律的一面,又有与古汉语语法格格不入的一面。一般地说,古汉语语法与印欧语法有共性之处,大多研究得较深入;反之,与印欧语法的不同之处,往往研究得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本期研究工作的主要特点是:
  1)由于当时的学者认为先秦两汉的古文是最典范的文章,所以语料多以先秦两汉为主,并兼及后世的语料,即作一种泛时的研究。2)在词法中,划分词类的标准是词类意义,而这些词类意义的类别主要是参照西方语法的词类意义。3)区分句法成分的标准是印欧语法的句法意义,在句法成分之外,还建立了“次”之类的术语。4)在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确立简单的对应关系。5)研究程序是从词法开始,即词本位。
  本期的主要著作是:《马氏文通》和《中等国文法》。
  (一)古汉语语法的建立
  建立古汉语语法学的是马建忠(1845—1900)的《马氏文通》。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的有识之士之中形成了一种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潮。马建忠平生致力于使国家富强的事业,因此在语文方面,他想给人们一个易于了解、便于学习的法则,以缩短学习语文的年限,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马氏博学多识,他一方面借鉴拉丁语法,另一方面又吸收了中国传统语文学中的成果,以十多年的勤求探索,写成《马氏文通》。在该书写作过程中,可能曾得到其兄马相伯(1840—1938)的帮助。
  《马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