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知恩报恩      更新:2021-02-20 20:20      字数:4733
  第一章 二十世纪的汉语音韵学
  更新时间2010…5…20 10:39:57  字数:38187
  唐作藩耿振生
  一、前言
  汉语音韵学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在二十世纪初叶以前,它属于我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科——小学中的一个重要部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这门学科走上了中西结合的道路,在继承丰厚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更新改造,吸收了西方语言学的理论,引进、发展了新的方法,拓宽了研究道路,大大丰富了它的内容,获得了新的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本世纪汉语语言学中最有生气、最为繁荣的学科之一。
  传统音韵学起源于东汉末年,它的建立以反切的出现为标志。发明反切,标志着古人已经能够分析出声母、韵母等音节内部成分,这意味着他们的审音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精密程度,从此以后,语音的研究就成为一个专门的学问。从东汉到清末,传统音韵学经过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语音研究路子,在世界语言学史中占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地位。
  跟传统音韵学相对,二十世纪的汉语音韵学被称为现代音韵学。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西学东渐成为一时大潮,音韵学这门古老学科也和其他许多人文学科一样走向现代化,它通过吸收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而导致具有根本意义的转变,成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或者说具有标志意义的有这样几点:第一,理论和观念的转变;第二,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第三,材料的补充和多样化、研究领域的拓宽;第四,科学性的提高和实用性的转变与加强。
  观念和指导理论是一门学科的基础,这方面的变化使现代音韵学跟传统音韵学有了重大区别。从总体上看,传统音韵学的实用色彩是非常鲜明的,它的目标不外乎“正音”、“通经”、“发蒙”三个方向。正音即力图制定出一种可以作为规范的语音系统让人们遵守;通经即把古音研究的成果运用到训诂当中以准确理解经书和其他古籍;发蒙即用反切、韵图等方法让人们认识生字的读音。虽然明清时代也有音韵学家认识到语音的历史变迁,但他们的具体研究总是断代的而非历时的。这就把音韵学限定在语文学的范畴内,成为经学的附庸。现代音韵学从观念上不把语音研究看作是为读经服务的,而是语言学研究的一部分,是语言史的一个方面:它借鉴了西方的历史语言学理论作为指导理论,并在中国的土地上有所发展提高,主要是全面建立并运用了语言发展的历史观点,注重从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去解释各个时代的语音现象,强调各个时代语音平面的动态演变及由此而生的内在联系,以及考察各方言之间语音异同所反映的历史来源上的关系,把语文学的研究变成语言学的研究。传统音韵学虽然在分析字音成分上达到了相当精密的程度,能够分析出声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等音节内部成分,但是还缺乏先进的生理学、物理学的知识和技术,未能形成完善的语音分析手段;现代音韵学以现代语音学原理为手段,能够从生理的、物理的角度把语音现象解释清楚,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说明语音单位的形成与组合,从声波分析说明不同音素的性质,这就把从前音韵学中说不清楚的东西、玄虚含混的东西都给解释明白了,解决了前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现代音韵学在研究方法上比过去有了极大的进步,引进并新创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研究方法。比如:(1)采用了效果良好的标音工具——国际音标,能够比较明晰、准确地区分不同的音位,比过去用代表整个音节的汉字来表示小于音节的单位的方法要科学得多。(2)引进了历史比较法、译音对勘法和内部拟测法等方法,构拟出古音的音值,同时也区别古音的音类。传统音韵学家用汉字作为记音工具,在区别音类时较为得心应手,而缺乏可靠的办法去认识古音的音值;也有一些古音学家曾经努力猜测上古音值,但在说明他们所推测的读音时则极其困难。历史比较法从现代方言和亲属语言的比较中发现古代接近实际读音的证据,译音对勘法利用不同语言之间的借词、音译词等材料来了解古代汉字读音,内部拟测法从后代语言的共时结构特征和不规则分布等现象中找到历史变化的痕迹。这些方法的运用,使了解古代实际读音的愿望得以实现,为音韵学研究开辟了宽广的道路。(3)文献考据方法也有了重大改进和创新。传统音韵学的方法基本上都属于文献考据方法,如“丝联绳引法”(韵脚字归纳法)是通过诗歌韵文的押韵来归纳出某个时代的韵部系统,“谐声字归类法”是根据谐声系列而发现上古时代的韵部和声类,“反切系联法”是通过系联反切上字而得到声类、通过系联反切下字而得到韵类,异文、通假、声训互证法是从古籍的文字使用情况以及训诂家的语源注释中发现古音线索。以上这些方法在现代音韵学中被全面继承下来并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同时现代音韵学者也创造了另外一些新的方法,例如统计学的方法、反切比较法等。统计学方法包括算术统计法、概率统计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等;反切比较法是把《切韵》音系作为基本的参照系,考察其他某一部字书或音义书的反切或直音材料时,看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声类、韵类与《切韵》声类、韵类的异同。学者们在研究中常常是各种方法交互使用和互相补充。
  现代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比以前大大扩充,所用材料呈现多样化趋势。传统音韵学的主要研究材料是:以《诗经》为主的先秦两汉诗歌韵文、小篆以后的谐声字、古籍中的通假异文、《切韵》—《广韵》系韵书和宋元韵图如《切韵指掌图》《四声等子》《切韵指南》等。现代音韵学仍然重视这些材料,但另外增加了大量新的研究材料,例如:古籍中的音义书、字书、注释音切、曲韵韵书、魏晋以后诗歌及词、曲的押韵等,新出土的地下文物文献如商周甲骨文、金文和战国秦汉的竹简书和帛书,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对音材料如梵汉对音、日汉对音、藏汉对音等,现代的活语言即汉语方言和汉语的亲属语言——汉藏语系各语族的语言。这些材料有的是前人没有见到过的,有的是前人虽然见到过而不曾利用的。
  随着理论、方法的更新扩展和材料的丰富多样,音韵学的研究领域大大拓宽了。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研究上古音的古音学、研究《切韵》—《广韵》音系的今音学和从系统性出发分析音节结构的等韵学,有“点”和“面”的研究而没有“史”的研究,三千年历史有广大的空白,尤其是近代音,材料虽多而被轻视。现代音韵学的研究领域比起过去要全面、完备,汉语语音史学科的建立,把历史上各个阶段的语音系统和语音材料都纳入视野,研究了以前所空缺的魏晋南北朝音、唐五代音、宋代口语音、元明清的共同语语音,并以语音演变规律把各个断代音系联络起来,形成了前后贯通的语音史。除了通语以外,方音史的研究也受到重视。
  汉语音韵学进入现代阶段,破除了以前的非科学的东西,就获得了真正的科学性。传统音韵学取得过巨大成就,这无疑是因为它包含正确的方法,有正确的方向;但不容否认的是传统音韵学也有十分明显的缺陷,如观念上的神秘主义,认为语音现象代表“天地万物之理”,把语音的系统性跟阴阳、五行、四象、八卦之类生硬牵连,用一些玄虚荒诞的说法去解释声母、韵母、声调的分布规律和结合规则,这对于音韵学的进步与普及起消极的作用。现代音韵学根据普通语言学的理论,从社会性、生理机制、物理机制以及人们心理文化特点来解释语音系统的形成与变化,破除了它的神秘性,使它走上科学化的坦途。
  现代音韵学的实用功能也跟以前大不相同。前文说过,传统音韵学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实用性是有时代特点的,在社会形态和文化结构发生了剧烈变革之后,现代音韵学的实用功能不再是正音、通经、发蒙,而是全面服务于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服务于汉语规范化,并服务于其他学科如文学、历史、考古、哲学等。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成果对于语法史、词汇史和普通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为汉藏语系语言的历史研究提供依据或参考;中古音系统已经成为方言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工具;为更好地进行汉语的语音规范,需要从历史来源上说明普通话音系的形成和解决某些音位问题,当然也要借助于语音史知识。可以说,音韵学在现代的实用性不是削弱了而是大大加强了。
  以上是根据音韵学在本世纪内总的成就、特点而概括说的。在过去的百年中,汉语音韵学并不是一直顺利发展过来的,而经历了几番曲折、几度起落,我们可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作为分界,把这段历程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各自分出三个阶段:前期的第一阶段为1922年之前,第二阶段为1923年至1937年,第三阶段自1938年至1949年;后期的第一阶段为1950年至1964年,第二阶段自1965年至1977年,第三阶段自1978年到现在。各阶段的兴衰程度、研究对象、热门课题等有明显的区别,而且都跟国家政治形势、学术环境有密切关系。下面就分别谈谈各个阶段的音韵学研究的大概情况。
  二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
  ——前期第一、第二阶段的汉语音韵学从本世纪初到1937年是传统音韵学向现代音韵学转变的重要历史时代。
  音韵学自身的变革改造是二十年代才掀起的,在此之前,仍然属于传统音韵学的时代,不过已经到了有千年历史的传统音韵学的最后结束的时代,而且出现了变革的前兆。当我们回顾整个二十世纪汉语音韵学的时候,是不能把这个阶段排除在外的。
  从二十年代初期开始,在西方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新方法运用到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当中。首先是用梵汉对音证明古代音值的方法吹起了一阵革新之风,接着是通过介绍欧洲高本汉的历史比较法研究成果而促成了音韵学的重大转变。在音值构拟形成一时风尚的时候,古音类的重新分析也取得多方面进展,韵书的搜集整理有重要收获,十几年间创造出一个辉煌的现代音韵学。主要成绩在于音值构拟方法的引进、文献音系和音类研究的深化、《切韵》系韵书的整理出版等。
  (一)第一阶段概况
  第一阶段上汉语音韵学的特点是:音韵学者还是走着传统的治学之路,基本上沿用以前的方法,主要研究对象是文献中的中古音和上古音;音韵学仍然是一门玄奥学问,只有少数人才能够掌握;没有多少刊物发表文章,音韵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还主要靠讲学和著书的途径来传播,不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在这个时期,高本汉、马伯乐等西方学者已经开始了他们的汉语古音研究,国内也有人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但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这一时期音韵学界的代表人物是章炳麟和他的弟子黄侃、钱玄同。章、黄被认为是清代乾嘉以来小学的继承者和集大成者,他们对古音研究都有重要贡献。章炳麟在清人所分二十二韵部的基础上,又从脂部分出一个队部,定为二十三部;他主张娘、日二母上古时代归泥母,吸取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结论,又把精组合并于照组,提出了二十一声纽系统。他所分的队部是成立的,“娘日归泥”也有道理,被很多学者所肯定。黄侃把收k的入声韵部独立出来,重新运用戴震的阴、阳、入三分方法,定古韵为二十八部;对上古声母则采纳清人邹汉勋的一些观点,以庄组归精、章组归端,定为十九纽;对《广韵》音系,黄侃在清人陈澧所分四十声类的基础上多分出一个微母而成四十一声类,在陈澧所分三百一十一韵类的基础上加以重订而为三百三十九韵类。
  钱玄同在北大讲授音韵学时,古音部分基本上采用章、黄的体系,但他是个思想活跃、追求先进的人物,并不为成说所囿。他的讲义《文字学音篇》在191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印行,是我国近代第一部通论性音韵学教科书。书中除了介绍上古和中古的音系之外,还用了较多的篇幅讲解注音字母,另外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点是把近代音列入教学内容,指出《中原音韵》是近代北音的上源,又用了音标作为标音工具,开音韵学革新之先声。
  (二)音韵学的变革——音值构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