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作者:插翅难飞      更新:2021-02-20 19:59      字数:4814
  不过这件事,倪匡至今认为是极大荣幸,颇有逢人便谈之乐,所以久而久之,就有〃倪匡代笔〃之说了。
  而且,真是确曾〃代笔〃。那是金庸在写《天龙八部》期间,忽有长期出游欧洲计划。而香港报纸的长篇连载一般来说不能断稿。于是金庸找倪匡,求他代写三四十天。当时在场的还有名作家董千里(项)先生。
  金庸说得很技巧:〃倪匡,请你代写三四十天,不必照原来的情节,你可以自由发展。〃
  (倪匡语:这等于是说,千万不可损及原着,你自管去写你自己的好了!换个别人,或许会生气,但倪匡不会,高兴还来不及!若是连自己作品和金庸作品之间有好几百万光年距离这点都不明白,那是白痴了。幸好还算聪明,所以一点不生气,连连点头答应。)
  金庸又说:〃老董的文字,较洗练,简练而有力,文字的组成能力又高,你的稿子写好之后,我想请老董看一遍,改过之后再见报!〃
  (倪匡语:这等于说,倪匡你的文字不好,虽然任由发展,还是不放心,要找人在旁监督,以防万一出毛病。换了别人,又可能会生气,但倪匡不会,因为金庸所说是实。董千里先生文之简练有力,海内外共睹,能得到他的帮助,对今后小说创作的文字运用方面,可以有很大的改进,所以欣然答应。)
  商议定当之后,就开始撰写,倪匡自觉思想负担之重,一时无两。战战兢兢地写了大约六万字左右,到金庸欧游回来,才算松了口气。
  金庸在事前的担心,倒不是白担心。因为他深知倪匡的脾气,喜欢〃捣乱〃,所以才事先特别叮嘱〃你只管写你自己的〃。然而当他回来之后,见面第一句话,倪匡就说:〃对不起,我将阿紫的眼睛弄瞎了!〃
  阿紫是《天龙八部》中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倪匡说他讨厌这个人,所以令她瞎了眼。金庸一听,也唯有苦笑,是否有〃所托非人〃之感,不得而知。常言道〃生米已成炊〃,阿紫之眼,既被弄瞎了,自然也唯有认命了。
  倪匡所写的那一段,在旧版书出版时,收进单行本中。金庸将全部作品修订改正之际,曾特地找倪匡来商量:〃想将你写的一段删去,不知是否会见怪?〃
  倪匡当时的回答很妙,先大声说:〃见怪,会见怪,大大见怪!〃
  金庸是正人君子,不像倪匡那样,荒诞不经,闻言神情踌躇,大感为难。于是倪匡哈哈大笑,道:〃我见怪的是你来问我会不会见怪,枉你我交友十数载,你明知我不会见怪,不但不见怪,而且一定衷心赞成,还要来问我!〃
  金庸有点不好意思,说:〃礼貌上总要问一声。〃
  倪匡说:〃去他妈的礼貌!我有点担心,阿紫的眼睛瞎了,你怎办?〃
  金庸说:〃我自有办法!〃
  金庸果然有办法,他改动了一些,结果就是如今各位看到的情形。金庸将阿紫、游坦之两个人的性格,写得更加透彻。一个为了痴情相爱,宁愿将自己的眼睛送给爱人,而一个为了性格顽强,将已复明的眼睛又挖出来。凄楚、恋情、偏激、浪漫,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大作家的能力,确然令人折服。
  经此一事之后,倪匡自然更逢人便说,而且还自撰一联,上联是:〃屡替张彻编剧本〃,下联是:〃曾代金庸写小说〃。
  借金庸、张彻两大名人标榜自己,可谓深得自我标榜之三昧矣!所以,才有了〃代写〃的流言,事实上,却不过如此而已。
  在《明报周刊》的雏形时期,需要一篇武侠小说,为了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署名是〃金庸、倪匡合着〃,事实上,全由倪匡个人执笔,借了金庸之名。合作写小说不是不可能,但以倪匡自认为和金庸创作能力距离之遥远,实在是没有什可能的事。
  以上,就是所谓〃代写〃的内情。
  金庸的小说,没有人可以代写。
  如果有人可以代写,写出来的作品如此之好,这个人为什要代金庸写,自己不写?道理极简单,偏有人不肯去想一想,真怪!
  倪匡藏有金庸所书长联两幅。至今为止,可称世间孤品,因为舍此而外,金庸再无类似的书法作品。金庸倒是在他的作品集上自题书名,每一次,只怕都写了几十遍以上。因为他的书法,并不如何高超,绝不能称〃家〃。但这幅对联,却极之有趣。
  倪匡说在联语之外,还有注解,字数虽不多,但包含哲理甚深,录下以供各位同享:
  年逾不惑,不文不武,文中有武,不饥不寒,老而不死,不亦快哉;
  品到无求,无迂无争,迂则必争,无灾无难,远于无常,无量寿也。
  我与君俱以武侠小说为人知,文中有武,并驾当时。人之喜祷善颂者。恒以〃大宝贵亦寿考〃为祝。寿考诚美事,大宝贵则非大争求不可得,或求而无成,或既得而复失之,终日营营,忧心忡忡,人生百年,何愚而为此苦事。君少年时多历忧患,当深知不饥不寒之至乐。
  女俏子灵斯谓好,谷重穗,不搞不震非好汉;
  贝富才捷信为财,果珍李,无忧无虑作财婆。
  匡兄四十初度,摆联自寿,有〃年逾不惑,不文不武〃暨〃无欲无求〃语。以〃不〃、〃无〃二字为对,惟有句脱,匡嫂不之喜也。谨师其意,以抽笔书二联祝无量寿。举世贝壳藏家,或雄于资,或邃于学,抑或为王公贵胄,似君以俊才鸣者,未之或闻。
  匡兄华诞之喜
  弟:金庸
  乙卯六月
  倪匡说,〃这幅对联,需要解释之处甚多,不然,不容易明白,太过'深奥'。〃
  〃首先,四十岁那年,我自撰对联一幅:
  年逾不惑,不文不武,不知算什;
  时已无多,无欲无求,无非是这样。〃
  〃自觉甚是高兴,在报上发表。惹来的反应,是有人在报上破口大骂:'自撰挽联式的对联,以老卖老。'等等,这可以不论。老妻看了,愀然不乐,是因为'时已无多'四字。人到四十,算是活七十,已过了一大半,'无多'是实际情况。叵奈人都不愿听真话。金庸知道'匡嫂不乐'之后,送来这两副对联。〃
  〃第一幅的典故如此。第二副的'典故'更多。老妻名李果珍,小女名穗,小儿名震,这是嵌名联。而〃搞搞震〃是粤语,意思是胡捣蛋,一联之内如此复杂,也颇不多见!〃
  〃小儿胡捣乱事迹甚多,金庸后来又在赠他的书扉页上题字,有'不搞不震非好汉,乱震乱搞岂英雄'之句,以资勉励。有金庸亲笔题字之小说,在同学中,登成英雄人物矣!〃
  倪匡对金庸性情的评论,也很有意思。
  金庸是属于慢性子的人,涵养极好,多少年来,只见他发过两个半次脾气。此话怎讲?因为两次都不是盛怒,只不过表示了他心中的不高兴,而且这两个半次脾气,都发得十分有理。一次,是笔者为了一己之利向他作一个要求,时在汽车之中,金庸〃哼〃了一声:〃除非《明报》破产,不然万万不能!〃吓得笔者和同车人噤若寒蝉,连大气儿都不敢透着好几分钟。另半次是对一个行为十分卑劣的小人,该小人颠倒黑白,造谣生非者再,金庸当众宣布不与这种人同席  很多人,可能只看到过查先生这半次脾气而已。
  需要补充的是:第一个半次生气之后不到一小时,金庸就打电话来:〃如果你真觉得这样子对你有好处,就照你的意思办吧!〃笔者忙曰:〃不必了!不必了!〃屈己从人,照顾朋友,这是金庸做人的豪侠之处。金庸事业大成,自然比一般摇笔杆子的朋友富有许多,向他有所求的朋友,很少受到拒绝。曾问过他:〃你手上的钱如何处理?〃他的回答是:〃放在哪里都不记得了!〃
  施惠毋念,金庸是做得到的。但受恩勿忘,受过金庸好处的人,若能表达一下心中的感激,金庸也总会高兴的。
  退出江湖
  他的权力欲很淡,
  向往着且自逍遥没人管的生涯。
  金庸曾说:〃我写社评,那是写真,写小说,那是写美,而佛学,是揭示善的。真善美,才是一个完整的精神追求。〃
  金庸是一个通人,他洞察了人生的千奇百怪,喜怒哀乐。他能够在创作最辉煌的时刻,悄然隐退,宣布不再写武侠。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又说要从《明报》退休。1991年底,金庸作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出售自己拥有的《明报》部分股权,出让《明报》控制权。
  其实,金庸出售《明报》的念头早就有了。1985年,他曾与世界着名的报业大王,澳大利亚人墨多克有过接洽,当时,墨氏愿出十一亿港元,由自己名下的香港老牌英文报社《南华早报》全盘收购《明报》。后来,此事因故告终。此后,一直有报业集团同《明报》洽谈收购合并之事。
  终于,在1991年12月11日,金庸与香港智才集团董事会联合宣布,智才收购《明报》的计划初步实现。
  1994年1月1日,金庸完全退隐。1993年底,明报董事局发表如下启事:
  明报集团于1992年2月改组,进一步发展多元化业务。1993年4月1日起,董事局主席查良镛先生要求改任集团名誉主席,逐步实现查先生分阶段退休之心愿,并推荐于品海先生出任主席。今年12月初,查先生致函董事局,希望自1994年1月1日辞去名誉主席及非执行董事之职衔,静心欢度退休后旅游、颐养、讲学及着述之生活。董事局再三诚意挽留,查先生恳切表示年近七十,志在'放下、自在'。董事局虽极感遗憾,然必须尊重查先生之心愿。
  查先生1959年创办《明报》,凭其学问修养、道德勇气和从事新闻工作之经验,以〃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为信条,创造出文人办报、办期刊、办出版社而成功之历史。纵观《明报》三十四年间走过之路程,反映出查先生对人类世界、对中华民族及中国文化宝爱之情,亦流露出其谦谦儒者之大胸怀。
  这篇启事不仅宣布了一代报业大亨查良镛退隐的消息,而且对他所创办的明报事业作了精要的回顾与中肯的评价,充满着明报同人对于金庸的敬爱之情。
  金庸在明报集团保留了25%左右的股权,他计划分批出售到1996年底。为什这样?他回答:
  〃我不可以在市场一次过抛出,这会压下股价,对公司不起,对我自己,对智才都是不好的。这样的安排和政治绝对无关。我的住宅正在翻新重建,花费不少,如果我对九七不乐观的话,就肯定不会重建我的旧房子了,花一大笔重建费用就很蠢了。〃
  显然,《明报》已投入了别的门派。这样一来,金大侠势必成了孤家寡人,这是否意味着大侠一手创建的,威震江湖、垂名数十年的大门派,如他笔下裘千仞的铁掌帮一般,从此在江湖上销声匿迹了?
  大丈夫行事,俱具本色。故能撰武侠,能描绘江湖,能创建《明报》,能封笔归隐,也能卖出《明报》。
  金庸深情地说:〃《明报》是我毕生的事业与名誉,是我对社会、对朋友、对同事的责任。〃
  那,他又为何卖出《明报》?且听他自己的解释。
  一是自己年事已高,要趁早为报纸做个安排。1986年《明报》创办三十周年时,他已宣布不再担任社长一职,每星期只到报社一两次。〃我精力渐渐衰退,如再继续掌管大权,企业和报纸会老化的。〃金庸说:〃应趁我头脑还很清楚的时候,做个长期的筹划,要使报纸、周刊和月刊的生命比我个人的生命长得多。〃不难看出,这是年老的智者发自肺腑之言。
  二是答应牛津大学的圣安东尼学院,做教授级的名誉院士并讲学。1992年底牛津大学接纳金庸为访问学者,这使金庸大为高兴。他说他在中学时就梦想去牛津或剑挢读书,没想到这个愿望在晚年实现了,且是去讲学!尽管金庸一再对人说去英国既非移民,也非为此才出售《明报》,但人们从中也能看出一些联系来。
  三是为《明报》引进资金和管理的活力。《明报》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得冒许多投资上的风险,金庸是稳健的人,自不会像韦小宝那样以押宝为乐。《明报》的买主于品海也一再称:〃金庸是文化人,不愿看到《明报》担风险。〃在改组《明报》时,金庸力主把智才的南海纺织公司纳入到《明报》名下,以此来缓解《明报》的压力。
  四是追求〃无官一身轻〃。在谈到失去《明报》控制权时,金庸说:〃我的权力欲很淡泊,我觉得且自逍遥没人管是人生的一大乐事。〃金庸还进一步对这潇的人生观做出解释:〃我最佩服的便是范蠡和张良,功成身退,飘然而去。我所写的武侠小说中的男主角,陈家洛、袁承志、郭靖、杨过、张无忌、令狐冲、韦小宝,都是大吵大闹一番后悄然归隐的。〃
  看来,金大侠的归隐之志,绝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