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
朝令夕改 更新:2021-02-20 19:55 字数:4736
ǎ玻┪薇吖夥鸨斫馔哑降纫蝗纭#ǎ常┪薨夥鸨硖寮庞妹钭栽凇P蕴迩寰患琶穑妹睢⑵鹱饔檬敲钭栽凇L寮偶葱钥眨妹罴疵钣小#ǎ矗┪薜裙夥鹗怯纱蟊慕⒌模沃谏辔薅缘日摺R嗪牛ǎ担┲腔酃猓廾鞴福菡媸道N┯姓嬲腔勰芷莆廾鳎廾骶褪呛俊W约菏敲允俏颍纱艘嗫晒鄄欤笔笨炭贪镏耍钅罾嬷谏词侵腔邸U媸道婕词侨叭四罘穑笏形廾鞫计凭×恕#ǎ叮┏U展獾扔谥罘鹬殴猓照辗ń纭0⒚滞臃鸪9獗檎辗ń纭<哦U眨攀乔寰恍模帐瞧降刃模嗉创蟠缺摹D钅钜斩戎谏牟蝗局#ǎ罚┣寰还馐侨滴奕荆霾恢粗迅5卤涑晒Φ拢郧寰恍男薷5拢缧薏际茏鞯饺痔蹇眨易鞯梅浅;#ǎ福┗断补猓攘畎怖郑胍磺兄谏怖帧#ǎ梗┙馔压猓胂嗥找妫笮〕司傅剑馐前研闹星蛲虻慕峤饪P〕酥欢霞技闯鋈纾蟪顺纪猓褂谐旧澄廾鳌#ǎ保埃┌惨猓胧桌阊弦淮屎芙咏艘磺惺戮烤辜峁讨澹肷鹣啵猩鸺床话惨T诶砩纤担嫘谋拘允遣簧幻穑巳司咦恪7卜蛩溆胁坏闷溆茫猩鹉钔纷髡习┩魇芰缆只亍R陨鲜罹舫9猓韵露庀凳舴殴狻#ǎ保保┏赵鹿猓鹬饷鞒赵隆#ǎ保玻┎凰家楣猓糯蟮滤荡斯庥形宀凰家椋海ㄒ唬┖岢纾毁苟匣蟆0⒚滞臃鹬馄照找磺校颐遣⑽醇剑辔锤芯酢O衷谟卸üΦ娜丝赡芸吹剑斯庥肭寰恍某烧壤M畈欢暇龀怀隽缆只亍l也还鸭蓟笱怪荒艹鋈纾欢戏衬斩梢猿鋈缰挥心罘稹#ǘ┘瓷鞣剑峋咚耐粒怯山ソK写蟪朔ㄐ抟蛑す写蔚冢渌澜缇兴耐粒辉谝黄稹7彩ネ油劣蟹卜蛞灿惺ト耍芯跷虻姆卜蛘嬲扌腥硕Ψ虿坏郊也荒艹健A碛衅腥藓菏鞠衷诖说囟然谏H缂挤衬斩狭耍搅兰慈敕奖阌杏嗤粒谌缰狻<偃缙埔黄肺廾鳎ひ环址ㄉ恚慈胧当ㄗ贤痢G懊娑潦前⒗狄侗湎殖隼吹模⒗狄南喾帧J当ㄗ贤潦欠ㄐ酝粒嫒绫拘员湎殖隼吹摹3<殴馐抢恚嵬ㄓ谄渌煌粒导噬现挥腥稀5质澜缢耐猎谝黄穑潭炔煌谝黄穑砸簧磺猩7卜蛏油粒〕寺藓夯匦∠虼笊奖阃粒腥当ǎ搅宋鞣酵吃谝黄稹#ㄈ┑置牛患俜奖恪2灰奁渌牛嗖灰疗渌洹N恳痪浞鸷牛渌裁炊疾灰#ㄋ模┮黄呶冢唤宥嗌苯佟0咽莱鍪兰湟磺惺氯挤畔拢闲哪罘穑咛旒纯沙删汀#ㄎ澹┏忠环鹈次罘鸹つ睿灰斐忠磺蟹鹈R磺兄罘鹪尢炯质澜缫勒希鸾舱庖徊俊段蘖渴倬肥茄Х鸬闹餍蘅纬蹋渌涠际遣怪摹R陨鲜鹗枪欧穑⒚滞臃鸪煞鸩还伲欧鹩虢袢罩⒚滞臃鹜拧T谥泄糯改肝鹈嵌远南M7鸬拿攀怯善渲腔鄣履苡虢袒谏椒ㄊ侄紊辖⒌模苑鸬拿庞邢嗤摹?br />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无量寿佛教大势至菩萨念佛三昧。三昧是梵语,义为正受,念佛念得非常欢喜,念得精神饱满,愈念愈精神,是得到念佛三昧。
凡夫享受有五:苦、乐、忧、喜、舍。欲界天以下,五种皆有。没有这五种就是正常的生活。色界天苦乐忧喜均无,只有舍受,分八个等级,四禅八定。因其定不能保持永久,石头压草,是暂时的。如把根拔掉即成三昧。
念佛有事理,事念即一心忆念,不管事或理,关键皆在一心,有杂念妄想即非一心。一般人多半以杂心念佛,如真能一心,一七二七即能得三昧。理念、念即始觉,佛即本觉,始本相合,始本不二,名为念佛。理念即实相念佛。初学之人很难,仍应以事念下手,从事一心念到理一心,圆教初住以上的属理念,十信以下均属事念。
念佛有四:一为实相念佛,即念自性佛。谛了自心真性。不用心意识,我们作不到。二为观想念佛,如十六观,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心想佛即变成佛,想什么即成什么。想我这里有病,那里有病,果真是各处是病。天天想烦恼,你的烦恼如何断得了。十六观修任何一种均能成就,前十二观皆观想,第十三观是观像,最后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三为观像念佛。观彩画塑铸之佛像。经云:‘起立合掌,一心观佛。’家里要有佛堂,要有空余时间,不能离开佛堂。四为持名念佛。一心执持名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净念相继。善导大师在《观经注疏》中开示我们,非常详尽,要信佛语,特别是《往生经》。除净土三经外,尚有《普贤行愿品》与《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即使古佛再来,如其说法与以上诸经有所抵触,即不要相信。
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思。世间四禅八定不能称为正定正思。因其不能保持永久,暂时伏烦恼而非断烦恼。正思维已离开妄想。凡夫起心动念无非是罪,善恶混杂。一心念佛即是念佛三昧,其境界有浅深不同,功夫不一样。读古今传记,很多念佛三年即能生死自如,随愿往生。看看这个世界有缘否,如尚有可度之机缘,不妨多留一个时期,否则可以早日往生。
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诸佛现前三昧,般若三昧,普等三昧。古来祖师大德将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三百余会之一代时教分门别类,称为判教。天台宗分八教,贤首宗分五教。此处是依贤首宗分为小始终顿圆。念佛三昧有事念与理念。凡重在事相上即属于初级的小教,等于小学,其他宗小不能通大,此法门有次第但亦圆融。一行三昧,六祖在《坛经》中说的很详细,他所传的禅属顿悟。禅宗所说之禅非六度中之禅定,而是六度中之般若波罗密。在《坛经》一开始,六祖叫人总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明确指出禅宗修的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一行是专注之意,净宗法门从事念能入理念,亦属一行三昧,属顿悟。悟后起修,不见得人人可以顿证。念佛虽然比不上禅宗之顿悟,而在顿证上超过禅宗,一在悟上超胜,一在证上超胜。但悟了不一定能证得,所以古德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到阿弥陀佛自然就开悟,所以念佛要比禅宗殊胜。诸佛现前三昧系大乘终教的境界,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包含一切诸佛名号,一尊佛不漏。阿弥陀经本来经题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一切诸佛都为众生讲阿弥陀经,佛讲经是应机说法,主要经典均已译成中文,其中最契机者首推《阿弥陀经》,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使众生平等得度,所以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佛既只为这一件事而出现于世,为什么还说其他种种法门,只是因为众生不相信这个法门,唯有这一个法门是一生成佛的法门。他这一生成佛的机会到了,他才能专心相信这个法门,但是这种人太少了。
般若三昧在华严判教中判为大乘始教,初住菩萨真正是大乘开始,初住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故说是大乘始教。诸位有机会可阅读大乘启蒙的书《大乘起信论》。此论是圆教初住菩萨的课本,我们当然看不懂。小乘罗汉辟支佛见思烦恼断了,超出三界六道轮回,三德之中只获得解脱德,得到自在。其余法身德、般若德均未证得。十住是大乘的开始,十地是大乘之终,第十地称为法云地。再看《金刚经》也是大乘始教,提到菩萨的标准,经中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离了四相才算是入门,前半部是离相。后半部说:‘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是念头,乃不起心不动念,后半部是离见。一句佛号当下即契入这个境界,四相四见都没有了,方法简单,也是大乘始教。最后是普等三昧,普是普遍,广大无边,等是平等,尽虚空偏法界,绝无差别之相,真正究竟圆满。把南无阿弥陀佛译为归依无量觉,就是普等三昧。把阿弥陀佛所证得的无量功德变成我们自己的修因,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因果不二。我念是念我心中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念佛心中之众生。众生心与佛心是一个心,一心无二心,立刻将诸佛圆满功德在一念心中与自己融成一片。由此可知一句佛号具足小始终顿圆。
念佛三昧,古称径路,而持名一法,径而又径,易行疾至,称其名号,本愿如是。此方人心杂乱,必令专心一境,乃得往生。我常要求各位念《无量寿经》三千遍,是修清净心,用坚定清净信心再执持名号,能达到明心见性,得无上菩提,一生可以做到。倓虚老法师在香港某道场佛七中的开示,有一个录音带,他有天津口音,我听了三十遍才完全听懂。有善根的人听此带即能往生。我将此带令人作成磁片再制成录音带。有人专念一句佛号,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有真人真事,他们能作到,身心世界都放下了,什么都没有,我们善根够不够标准,自己应知道,还三心二意就不够标准。佛法也不想,世事更不想。什么事照作,作了不去想,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又如观想与观像,按照十六观经,观日落,睁眼闭眼,还有太阳。纵然观成,乃是著相,到了西方必须把相拿掉,但去掉相也不容易。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初喻是佛念众生,而众生并不念佛,若彼此都忆念就感应道交。父母念子女只是一世,来世彼此不能相逢,纵相逢也不认识。佛对众生是生生世世忆念不断,其对众生之心只有证果之人才能体会到。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话是真理也是事实。世出世间一切法均由心想生,众生是佛心中之众生,诸佛是众生心中之佛,心心相同。如非自性变现的,可能没有感应。起心念佛时,这个心就变成三十二相的佛心。心是主宰,念佛念久了,心就慈悲,相貌也柔和了。看相的常说,相随心转。善导大师在《观经注解》中说:‘九品往生总是遇缘不同。’一听到念佛法门,马上相信接受,死心塌地的念佛,乃是善根成熟的人,他这一生念佛一定得力。如善根尚未成熟的人,遇缘很有关系。遇到善友临终一心不乱,念佛往生,可能促动其过去宿根,专心念佛,速得成就。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母子喻最为亲切,母亲无有不想念儿女的。自古以来,母皆痴心,知道儿女不想他,他偏偏放不下心。比喻佛为母亲,而且不止一世。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此喻乃母子双忆不离,自然感应道交,必能见佛往生。我们要深深体会,为什么念佛一定会往生,为什么十方如来遍赞弥陀。高齐是历史上南北朝时代高欢建立的王朝,其国号曰齐。当时有一位大行和尚说,‘信忆二字,不离于心,称敬二字,不离于口。’不要想别的,连大乘佛法都不要想。大乘是叫我们超越轮回的,然而你能超越吗?超越轮回要靠断烦恼,不断烦恼,所有智慧称为邪智慧,只有增长邪知见。清凉大师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佛说七情五欲不断,你的果报仍在欲界,不能到色界,断了五欲才能到初禅天。若人家对你说了一句不好听的话,你心里还有点不高兴,你就到不了初禅天。《安世高大师传记》中有一段文说,他有一次到江南九江度他的同学。这位同学作龙王,过去是出家人,明经好施。有一天到外面托钵,饭菜不好,心里很不中意,因此一念嗔恨心,死后落在畜生道,变为大蟒蛇,在九江作龙王。因其明经故,有智慧,很灵,香火极盛。惟嗔心重,那个船夫不拜他,他就把他的船弄翻,叫他受点罪。所以等蛇身寿命终了,必下地狱。各位想想,托钵不满意,起了一点嗔恚心,尚遭此报,我们应当有所警惕。修行就是要把贪嗔痴丢得干干净净,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修欢喜心,才能真把自己的毛病习气修正过来。所有一切法门不是不好,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断烦恼。一句佛号可把贪嗔痴慢五欲六尘降伏住了,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才一动,第二个念头就是念佛号,念念相续,念佛得力不得力就在这个地方。万不可佛号照念而烦恼仍然起作用,样样都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