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指点迷津      更新:2021-02-20 18:24      字数:4892
  作        者:佛缘
  黄连60克,黄芩150克,黄柏150克,大黄150克,生地榆150克,寒水石150克,研末,黄蜡120克,加香油500克熬膏。
  可用于一,二度烧烫伤。
  谈点经验;
  一、 烧烫伤在上痊愈快,在下慢。
  二、不可乱用药,不可包扎,采用暴露疗法。
  三、起泡不需去皮,刺破放出渗出液既可(因为中药制剂有很强的穿透力)
  四、结痂后隔天涂药,再不需每天用药。
  不得不说的中医药大国系列
  日本:不得不说的中医药大国系列:1 汉方医学和中医学的子母关系(一)
  日本并不是特别善于创造的国家,关于日本的文化,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先生有这么一句话:“日本的文化像洋葱头文化,剥去一片又一片,却找不到日本文化的核,因为它每一片里都含有外来文化与日本文化的结合。” 汉方医学自然也是如此。
  汉方医学源自中医,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但是中国医学进入日本的确切时间,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多数人认为是公元5世纪的日本古坟时代(公元300年~600年)由朝鲜传入,当时的朝鲜使者用中医药为天皇治病收效,使日本学者认识到中医的价值,此后1000多年,中医药在日本都被视为神草、妙药。
  汉方医学和中医学的子母关系
  汉方医学是将中医学与日本古代医学理论加以混合的一种改进医学,虽然日本现今的主流医学是西医,但是,汉方医学经过日本历史上几次大的动荡,却没有消亡,仍在日本国土上蓬勃发展,被许多日本民众信赖。
  追寻汉方医学的发展踪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
  一、启蒙阶段
  日本医学一度非常落后,虽然据考古学家考证,日本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有了医疗活动,但是由于当时的医疗机构由御医们所控制,仅仅为贵族服务,普通平民生病只能以念咒、祈祷等宗教行为为主,辅以一些简单的草药治疗。当时的日本无法直接与中国来往,药方、采药使、医师等都来自于朝鲜。
  约在公元五世纪左右,因为朝鲜医师为天皇治好了病,使当时的日本政府认识到中医的好处,遂开始以朝鲜为媒介将中国的医术传播到日本。
  这一阶段的日本医学,只能说刚刚起步。
  二、模仿阶段
  公元552年,梁朝的皇帝梁元帝将一部《针经》赠给日本,开始了中日两国直接的医学交流;十年后,中国吴地住人知聪携《明堂图》及医药书籍164卷到日本,知聪的儿子擅长医药之术,天皇赐名“和药使主”(日本用药的权头衔),接下来,随着中国国内的战乱平息,中国开始成为亚洲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日本开始逐渐向中国派遣“遣隋使”与“遣唐使”,直接向中国学习。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推古天皇首次派遣药师惠日、留学生福因等来中国学医,历时15年,他们学成后给日本带回了大量的隋唐医学典籍。而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时,也带去了大量医学书籍,之后隋唐的医术源源不断的流入日本,成为当时日本的主流医学。
  据藤原佐世所编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显示,当时日本所存的隋唐医书总计166部,1309卷(流传于社会上的还有很多),这在当时印刷术还不发达的日本是个惊人的数字,并且因为当时的日本非常流行汉学,有文化的人基本上都懂得汉字,所以这些医书都是中文版本,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兴盛。
  公元701年(大宝元年),文武天皇仿照中国的法规制度,正式颁布了自己的律例《大宝令》,在这套条例里,有关医学的内容称为《医疾令》,正式承认了中医在日本的地位。
  《医疾令》规定,在中务省设正、佑、令使、侍医、药生等官职。在宫内省则设医师、医博士、医生;针师、针博士、针生;按摩师、按摩博士、按摩生;咒禁博士、咒禁生;药园士、药园生等职务。同时规定凡是医科学生都要学习《甲乙经》、《脉经》、《本草》、《小品方》、《集验方》等;针生(即针灸科医生)则必须学习《素问》、《针经》、《明堂》、《脉诀》和《流注经》等。
  至此,中医奠定了在日本医学界的崇高地位,但因为仍被宫廷御医牢牢控制,所以寻常的百姓还是无法享受中医学带来的种种疗效。并且这个阶段正值中日两国交流中断,日本的医学发展一度陷入停滞。
  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的日本医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无论在中医理论还是临床方面,日本仍旧模仿中医原来的套路,还不存在在原来基础上升华。
  日本:不得不说的中医药大国系列:1 汉方医学和中医学的子母关系(二)
  三、创造阶段
  公元748年的一天,东海,海天交界处,有一白点渐渐放大,那是一艘大船,船头站着一位僧人,红黄相间的僧袍,在风中翩然飘舞,他看着东方,搓着佛珠,眼中带着执着与坚定,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大船终于着陆,这片陆地却并非他们预订的目标。
  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宣告失败。
  5年后,双目失明的鉴真已是66岁高龄,却仍然没有放弃东渡的渴望,毅然决定再度出航。也许是他的执念感动了上天,历时两个多月的海上漂流,公元753年12月20日午时,鉴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虽然他无法亲眼看到陌生的大和民族,他艰难东渡带去的珍贵医学史料,却使他成为日本人心目中永恒的里程碑,他被日本医药界尊奉为始祖,被百姓尊称为“医学祖师”。
  到了中国的宋朝时期,战乱平息,两国交通再次恢复。这时的日本,由武士夺取了统治权,进入了幕府时代,宗教有所发展,使日本医学有了新的超越,首次出现以日本文字书写,并加入日本医师经验的医书——娓原性全的《顿医抄》(这跟当时汉学的衰弱有一定关系),民间也出现了为平民诊疗的医师。
  金元时代,中日的战乱使学术交流骤减,战争频繁的产物,是使日本汉医学出现了专门的金创医(战伤外科),此外还出现了如安芸守定的妇科专诊,马岛的马岛流眼科等,日本医学开始了分科。
  此时的日本医学,渐渐脱离中医学的“母体”,开始自由发展阶段。直到明朝时期,两国恢复了交流,日本不断的向中国派遣留学生,随着交流的不断增多,古方派、后世方派等一系列流派开始出现。
  汉方医学换掉古老中医学的衣装,换上汉方医学的华服,准备登上世界医学界的舞台。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施“脱亚入欧”的政策,否定一切传统的文化与技艺,也自然停止了对中医的学习。因此,日本的“汉医”在明治维新后就陷入了低谷。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当时的日本处在奈良时代(710年~794年),行医的都是和尚,只有“医僧”而没有医生,政府除了派僧侣到唐朝学习中医以外,其他日本人想要到中土(唐朝)游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使僧侣们成了医学传播的唯一人选。而东土大唐来的僧人,到了日本后更是倍受礼遇,鉴真精通医学及本草使,据日本史籍记载,当时日本人对于一些不了解的药物,都请鉴真加以辨证,他只是以鼻闻之,却无一认错。藤原佐世所著《日本国现在书目录》中载有《鉴上人秘方》一卷,这是鉴真留在日本医学上的宝贵遗产,为中医药风行日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千年后,一位日本学者的足迹遍布日本、中国、韩国、越南、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德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八十多家图书馆和学术机构,对这些地方的中医典籍进行了世界上首次最彻底的盘点和记录,这一行动足以震惊世界医学界。
  他的名字叫真柳诚,日本茨城大学教授,主要教授中国文化。
  2006年3月中旬,真柳诚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把他25年的研究成果与中国同行进行了首次公开交流。
  据真柳诚的统计,目前中国大陆共存有中医典籍约10000种(同书不同版,计为一种),日本1000种,中国台湾有500种,韩国和欧美共有200种。其中,中国大陆佚失而保存在国外的中医典籍有195种,真柳诚称之为“佚存书”。根据真柳诚的统计,目前世界上宋代医典的保存量以日本为最,超过了中国,其中大多数是天皇的藏书。
  真柳诚的盘点,对今后的医学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大致的量化依据”。“站在真柳的肩膀上!”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廖育群的表述,他一方面肯定了真柳诚的工作,另一方面流露出一位中国科学史学者的无奈。
  真柳诚在大学教授中文,他的工作和他的教学没有直接关联,而他的“盘点”费用却全部由所在大学承担下来。于是,世界上对中医典籍的首次盘点由一位日本人完成了,我们只能“站在真柳的肩膀上”,在他的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做点什么。
  日本:不得不说的中医药大国系列:2 汉方医学 几度生死
  公元646年元旦,日本颁布了《改新之诏》,实行政治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次“改新”除了建立起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行全面“唐化”,医疗机构和制度的建立,也使得中医药在日本得到了大力传播。
  “大化改新”后,遣唐使频繁到中土学习中医文化,加之鉴真东渡为日本医学带来了巨大的财富,隋唐、宋的代医学及医药著作开始大量传入日本,成为日本医学的主流,中国后汉的《伤寒论》、唐代的《千金方》等,都成为当时日本医学的教科书,那时的日本的中医药理论主要还是承袭唐朝。
  直到15世纪末,曾到明朝拜师,学习金元医学的田代三喜及其弟子曲直濑道三,致力于推广和倡导李朱医学,从而形成了日本汉方医学史上第一支医学学派——“后世方派”;时间推移到江户时代(1603~1876年),一场儒学复古运动,又产生了一支新的学派——“古方派”。
  汉方医学在“古方派”与“后世方派”的多次交锋中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汉方医学特有的学术特点及学派倾向:
  1、以《伤寒论》为理论基础,但是相对简化;
  2、临床上注重方证与“方证对应”;
  3、诊断上强调“腹诊”;
  4、方药上以方剂为主。
  这些特点使日本成功的将中国医学收归已用,形成而今在日本医学界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汉方医学或称东洋医学。
  但是,像每一种成熟的理论体系一样,其过程都不可能是平坦无碍的,虽然“大化改新”将日本中医药推上了一个鼎盛时期,将顺理成章的形成了著名的汉方医学,但是,日本历史上的另一次改革“明治维新”,曾一度将汉方医药推到死亡边缘。
  1868年,日本进入明治时期。“明治维新”打破了200余年的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转而学习西方文化。基于日本民族改革的彻底性,像“大化革新”极度推崇汉文化一样,“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全面倒向西方文化,并开始废除汉方医学,汉方学馆被封,强调西医的优点,大力提倡西医,采用西医药分业制度、大量培养西医师等等。在“明治”之前,皇帝的御医还全部是汉方医师。
  日本汉方医学跌入千年以来的首个低谷,汉方医开始沉寂了百年的历史。
  日本:不得不说的中医药大国系列:3 汉方崛起:“地道药材”成就辉煌
  文:范姜爱
  原载于《中华中医名流》杂志2007年秋之卷,授权环球中医网独家转载;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在近百年的西医药学习和使用中,日本的众多医学工作者们对于使用西药所产生的副作用很失望;他们重新把目光转向了东方医学,再次感觉到这种能对人的体质进行综合性治疗的药品,才是他们所需要的。
  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中医热”的影响之下,通过日本汉方界的努力,汉方医学开始走上复兴之路。
  所谓复兴其实是由隐性状态变回显性,即使在国家对汉方态度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汉方也并没有消失,在日本民间,还是有很多人在使用着汉方医药。并且,那些已经取得了西医资格的汉医世家后裔,以及致力于研究汉方医药的医药学家中,汉方医药一直在流传,这些都是汉方医药复兴的基础。
  并且,日本民族尊崇动、植物药材的“地道”,也是日本中药能够以世界风行的原因之一。比如说我国西北的干旱沙漠,那里干旱炎热,人类都能难以生存,但是有一味叫“麻黄”的草药就在那里生长,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这些药材并不会大面积生长,只是稀稀疏疏地贴着地面生长。这种药材可以移植,并且可以通过工人种植的方式,获得很高的产量,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