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绚烂冬季      更新:2021-02-20 17:58      字数:4781
  还有含硫层。沿岸皆为低平的沙质海岸,多沼泽和由沙洲、沙嘴、珊瑚礁阻蓄或封闭成的潟湖。北岸和西北岸分别有密西西比河和格兰德河(北布拉沃河)等注入。
  墨西哥湾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湿热,加以海域几乎近于封闭,故表水温度和盐度较高。
  夏季水温为28~29℃,近岸浅水区达30~31℃;冬季南北介于25~18℃间。
  年平均盐度为36~36.9。水深2000米以下,温度和盐度分别恒定B为4.3℃和35。潮差0?3~0.6米,为世界上潮汐最小B的海域之一。大西洋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洋流的分支芽过小安的列斯群岛间的海峡,进入加勒比海。
  汇成加勒比海暖流;再经尤卡坦海峡注入墨西哥湾,形成顺时针环流。湾内水位比附近大西洋高,海水以每小时9~10公里的速度,经佛罗里达海峡流出,年平均流量达3000万立方米秒,称佛罗里A达暖流;与安的列斯暖流(流量1200万立方米秒)汇合后,A即为墨西哥湾暖流,流向东北。墨西哥湾冬季有强风,夏末初秋多飓风。
  大陆架地区浅滩广,入湾河流带来许多悬浮物质和浮游生物,为较重要的渔场,主要出产鲱鱼、鲻鱼、鲔鱼、小虾、牡蛎等,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海洋石油勘探和开采的地区之一,1938年美国在离海岸2.4公里处开凿了第一口油井。1947年11月在离海岸19公里处发现大油田。现为世界上第二大海洋石油产区,钻探和开采设备则居世界首位。
  属美国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路易斯安那州岸外,其次是得克萨斯州岸外,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8和12以上;属墨西哥的A            A油、气田集中在坎佩切湾,石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近年钻探活动已向深水区推进,在深海平原盐丘中发现了油、气储藏。此外,大陆架还是重要的自然硫产区,深海底有锰矿瘤。
  沿岸主要港口:美国有休斯敦—加尔维斯顿、博蒙特—阿瑟港、新奥尔良、莫比尔、坦帕—圣彼得斯堡等,墨西哥有韦拉克鲁斯、坦皮科,古巴有哈瓦那。
  英吉利海峡(EnglishChannel)
  法语称拉芒什海峡。 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西连大西洋,东北经多佛尔海峡通北海。西界为锡利群岛和韦桑岛(阿申特岛)的联线向东通多佛尔海峡,东西延伸563公里。西宽东窄,平均宽约180公里,最宽处220公里。面积899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60米,西深东浅,最深点172米。近法国一侧海底多浅滩,水深约6米。航道水深约35米。两岸平直陡峭。海域内岛屿主要有怀特岛、锡利群岛、海峡群岛、韦桑岛。
  英吉利海峡位于大陆架上。原欧洲大陆和大不列颠岛相连,因陆地下沉,加之第四纪冰期后冰川消融,海面上升,大约在距今8000年前,造成大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分离,形成海峡。
  海峡位于盛行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2月水温约5℃,8~9月16℃左右。年降水量800毫米左右,季节分配较均匀,冬季因气旋活动频繁带来阴湿大风天气。全年雨日150天左右。海峡呈向西开口的喇叭形,在西风控制下,海水由西向东流,海峡紧缩,造成很大的海潮。盛行半日潮,潮高由西而东增加,锡利群岛附近潮高4.9米左右,法国一侧圣马洛湾9~12米,是世界上潮汐发电潜力最大地区之一。
  1959年10月法国在圣马洛湾建成第一座试验性潮汐发电站;1966年底在圣马洛湾朗斯河口上溯4公里处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按其装机容量每年可发电5.4亿度。盐度自西向东由35.3降到34.8。全年雾日30~80天。海峡水域盛B B产比目鱼、鳕、鲭等鱼类。
  海峡地处国际海上航运要冲,为世界最繁忙的海上航道之一,全年通过海峡的船只20万艘左右,居世界各海峡之冠。主要港口有英国的朴次茅斯、南安普敦以及法国的勒阿弗尔、瑟堡等。1990~1994年英法两国在海峡最窄处多佛尔和加来之间的海底开凿3条50余公里长的隧道(其中海底部分长30余公里),方便了两岸的交通。
  多佛尔海峡(StraitofDover)
  英、法之间连接北海和英吉利海峡的海上通道。法语称加来海峡。海峡大致作东北—西南走向。位于英国多佛尔港和法国加来以西的格里内角之间。一般宽30~40公里,中段窄,两端宽,最窄处28.8公里。
  海峡大部分水深35~55米,最深点64米。海底多石砾与砂子,少淤泥。两岸均有白垩质峭壁,原是连成一体的白垩高原,后经两侧隆起,中间断陷,形如地堑,但仍陆连。第四期冰期末,冰川消融,海面上升,形成海峡。北大西洋暖流南支进入海峡,形成由西南向东北的海流,受海峡约束,流速渐慢,海潮增大,最大潮差9米多。暖流和北冰洋南下的冷气流在此相遇,成为世界上多雾的地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从欧洲大陆进入英伦三岛的便捷海路。
  公元前55年,古罗马恺撒大军曾渡过海峡占多佛尔为据点,进攻不列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两国军队从敦刻尔克经此退入英国。长期以来海峡是世界最繁忙的海上航道之一,西北欧十多个国家与世界各地之间的海上航线几乎全部从这里通过。两岸工农业发达,交通网稠密,多渡口港埠,有多佛尔到加来等4对渡口轮渡火车,渡轮占海峡中通行船只航次的13。
  由于海上多雾,航道狭窄,航运繁忙,A船舶碰撞、搁浅和沉没的事故层出不穷。
  1990~1994年英法两国联合开凿海峡海底3条隧道,方便了两岸交通。
  直布罗陀海峡(StraitofGibraltar)
  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唯一海上通道。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南端与非洲西北端之间。海峡西端北岸是西班牙的特拉法尔加角,南岸是摩洛哥的斯帕特尔角;东端北岸是直布罗陀半岛的欧罗巴角,南岸是摩洛哥的阿尔米纳角。南北两岸山地同属阿尔卑斯山系,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断裂下陷,海水浸没,形成海峡。东西长约90公里,东窄西宽,最窄处14公里,西端入峡处最宽,为43公里。海峡平均水深375米,最浅处约30米。西部最深处1181米。
  海峡属亚热带夏干气候,冬季温湿多西风,夏季干热多东风,春秋多风暴。海峡表层海水由西往东,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流速每小时3.7公里。地中海西部海水盐度高达37.7。  盐度高、比重大的地中海深层海水由东向西流往大西洋。两股方向相反的海流,以海峡水深125~150米处为界面不停地交流。
  海峡是扼地中海和大西洋航道的咽喉、欧洲通西北非的门户、西欧能源供应线的重要通道,经济意义和战略地位重要。北岸的直布罗陀、阿尔赫西拉斯市与南岸塞卜泰市紧锁海峡东口,形成犄角之势。直布罗陀港区要塞基地设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南欧联合海军司令部,它与海峡西口由美国控制的罗塔基地东西呼应,构成控制海峡的防务系统。西班牙亦将这一战略要地作为国防建设重点之一,是其加那利群岛—直布罗陀海峡—巴利阿里群岛“三点一线”防务计划的重要环节。
  海峡东北岸的直布罗陀位于西班牙南部地中部沿岸狭窄半岛上。面积5.8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90%左右为直布罗陀人,尚有少数英国人和其他外侨。直布罗陀与拉利内阿小镇相连,其间有铁丝网和铁栅栏隔开。直布罗陀向为军事、交通要地。1704年被英军占领。1713年西、英两国签署乌得勒支和约,仍归英国。西、英两国已举行多次会谈,讨论直布罗陀主权问题。 (肖志斌)
  黑海海峡(StraitofBlackSea)
  欧、亚两洲的天然分界。又称土耳其海峡。位于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之间,全长361公里。两岸领土主权属土耳其。原是沿断层线侵蚀成的古河道,后因地壳下陷,被海水淹没成为海峡。
  由于黑海有多条大河注入,水位较高,海水含盐量较低(18),而地中海蒸发强烈、水位较低、含盐B量较高(39.5),导致峡内海水发生特殊交流现象,表层B10~20米的水由北向南急流,底层的水则自南向北流。海峡终年通航,平均每天有110多艘船只经过海峡。
  海峡北段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段为达达尼尔海峡。中部为马尔马拉海(古希腊语称“普罗彭提斯海”或“普罗海”  ,意谓通向黑海之路)。
  因系陆地陷落而成,深度很大,平均深183米,最大深度1355米,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东西长约270公里,南北宽70公里。沿海山地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原先的山顶在海中出露水面,形成许多小岛和海岬,最大为马尔马拉岛。
  黑海海峡既是亚欧大陆的重要渡口,又是黑海出地中海的唯一航道。这一东西间、南北间交通战略要道,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国家争夺之地。早在公元前12世纪,世界著名古希腊的“特洛伊”之战,就是为了争夺达达尼尔海峡而爆发的;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国王大流世一世曾在海峡上修建浮桥,从亚洲进入欧洲;罗马时代十字军东侵,乘船渡过海峡,侵掠西亚;中古时期拜占廷帝国控制海峡,建立统治中心;公元15世纪时奥斯曼帝国从小亚细亚渡过海峡,灭拜占廷帝国,侵入巴尔干,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17世纪末起,沙皇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进入地中海,企图争霸欧洲,同奥斯曼帝国进行长期的激烈争夺;英、法、德、奥等国也长期在这里进行争逐,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的70多年间,为争夺黑海海峡而发生多次战争,并曾多次召开国际会议签订条约。
  1936年签订了《蒙特勒公约》,规定商船航行无论在平时或战时均保持完全自由。对非黑海国家军舰通过作了吨位限制,黑海国家的吨位放宽一些,并有权将潜水艇驶入黑海。在战时,如土耳其为非交战国一方时,交战国军舰禁止通过海峡;若土耳其为交战国一方时,是否允许军舰通过,由土耳其政府决定,土耳其有权在海峡设防。
  印 度 洋(IndianOcean)
  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北部封闭,南部开敞。西南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经线与大西洋为界,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东经146°51′经线与太平洋为界。面积7617.4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0.8%。平均深度3711米,海水容积28260万立方千米。最深处在爪哇海沟(南纬10°20′,东经110°10′),深达7450米。印度洋与澳大利亚、非洲和南极洲大陆毗连部分,半岛及岛屿较少,海岸线较平直,边缘海、内海及海湾亦较少。
  只在澳大利亚南岸有大澳大利亚湾,在非洲大陆东部与马达加斯加岛间有一宽阔的莫桑比克海峡。印度洋与亚洲大陆南部相毗连的部分,由于受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以及众多岛屿的穿插分割,形成了一系列边缘海、内海、海湾及海峡,海岸线曲折。自西向东有红海及亚丁湾(其间有狭窄的曼德海峡沟通)、阿拉伯海、阿曼湾及波斯湾(其间由霍尔木兹海峡相连)、孟加拉湾、安达曼海(经马六甲海峡沟通太平洋),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与马来群岛和新几内亚之间尚有帝汶海及阿拉弗拉海。
  海底地形 在印度洋的中央,展布着“入”字形的中央海岭(海底山系)。它是世界大洋中脊的一部分,由4条彼此相连接的海岭组成。其北支为卡尔斯伯格海岭(又称阿拉伯海-印度洋海岭),西北起自阿拉伯半岛东南的亚丁湾,向东延伸到罗德里格斯岛附近,长约4070公里,宽280~740公里,一般高出海底1000~2000米,个别顶峰可达3000米,最高峰距洋面658米。在罗德里格斯岛以南,印度洋中央海岭分为两支:东南分支为中印度洋海岭,西南分支称西印度洋海岭。前者向东南延伸至阿姆斯特丹岛,长约2200多公里,宽740~930公里,一般高出洋底1500米,少数可达2500米,出露洋面形成岛屿,如阿姆斯特丹岛和圣保罗岛等。再往东南,与中印度洋海岭相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