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
绚烂冬季 更新:2021-02-20 17:58 字数:4769
曼海盆深达200米,靠近苏门答腊一侧,一般水深27米,很少超过37米。流速缓慢,每小时2.8~3.7公里。峡中大部分为半日潮。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25℃以上,年较差和月较差小。雨量丰沛,年降水量1940~2575毫米。处在赤道无风带,全年大部分时间风力微弱,平均风力为1~3级。
4~5月和9~10月的季风转换期多出现地方性雷阵雨;西南季风期偶尔有“苏门答腊风”,暴风骤雨,但持续时间不长。
公元初年,中国船只已航行马六甲海峡4世纪,阿拉伯人开辟了从波斯湾与红海横渡印度洋,穿过海峡而抵达中国及马鲁古群岛(盛产丁香、胡椒,有“香料群岛”之称)的航线,即“香料之路”。随着来往船只的增加,海峡地位日趋重要。
7~13世纪,成为东西方海上交通必经之地。15世纪初,明朝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数次经过海峡,出入印度洋,远达非洲大陆东岸。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最先侵入海峡地区,继之荷兰、英国先后占领沿岸各地,成为东侵跳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控制。战后成为国际重要通航海峡之一,每年通过海峡的船只有6万余艘(77%的船只在新加坡停靠),有50多个国家的船只通过海峡,其中日本最多。
麦哲伦海峡(EstrechodeMagallanes)
南美洲大陆和火地岛之间沟通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峡。海峡狭长曲折,东起大西洋岸的邓杰内斯角和圣埃斯皮里图角,向西南延伸至不伦瑞克半岛折向南行,在道森岛西南岸又折向西北,经圣伊内斯岛和德索拉西翁岛北岸,至皮拉尔角通往太平洋。长约600公里,宽3.3~33公里,最大深度1170米,航道最小深度31~33米。
海峡西段狭窄深邃,两岸崖壁陡峭;东段宽阔水浅,岸壁低矮,形成3个相连的浅水湾。处南纬52°以南,位于西风带,气旋活动频繁,多强风和浓雾,海面波涛汹涌,在帆船时代过往船舶易失事。
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到达并通过,故名。此后成为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重要航道。16世纪末为西班牙所控制。1881年后,除最东端外均属智利,各国船舰可自由通航。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后,航运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智利南部麦哲伦省牧羊业的兴起及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现和开采,沿岸近海贸易又有所发展。主要港口蓬塔阿雷纳斯,在不伦瑞克半岛东岸,处海峡的中心位置。
大 西 洋(AtlanticOcean)
世界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北美洲和南美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并通过其属海地中海和黑海同亚洲滨临。东、西部分别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
面积9165.5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5.4%,相当于太平洋的一半弱。平均深度3597米,最深处在波多黎各海沟,达9218米。海水总容积32970万立方千米。
西南部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经67°线同太平洋为界;东南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线同印度洋为界。北部以西起哈得孙湾东口,经戴维斯海峡、丹麦海峡、冰岛-法罗海槛、威维尔-汤姆森海岭、设得兰群岛的马克尔-弗拉格岛,到挪威西南沿海的斯塔德角一线,一般作为大西洋的北界。大西洋的轮廓略呈“S”状。南北长约16000公里,东西宽2400~6000公里。
南半部海岸线较平直,边缘海、内海及海湾较少,较重要的只有南极大陆与南极半岛间的威德尔海。北部海岸线较曲折,并有众多的岛屿和半岛的穿插分割,形成了一系列边缘海、内海和海湾。其中较重要的有地中海、黑海、波罗的海、北海、比斯开湾、几内亚湾、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和圣劳伦斯湾等。著名的海峡有沟通北海与大西洋的英吉利海峡(拉芒什海峡)、多佛尔海峡(加来海峡),沟通黑海、地中海与大西洋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直布罗陀海峡,沟通波罗的海与北海的卡特加特海峡、厄勒海峡和大、小贝尔特海峡,以及沟通墨西哥湾与大西洋的佛罗里达海峡等。
大西洋中的岛屿总面积约107万平方公里,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大陆岛,如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纽芬兰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加那利群岛及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等;另一类是火山岛,在大西洋中部呈串珠状分布,如亚速尔群岛等。
海底地形 在大西洋中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西洋海岭(或称大西洋中脊),它是世界大洋中脊的一部分。海岭北起冰岛附近(其中北纬52°至冰岛间称作雷克雅内斯海岭),南迄南纬55°附近的布韦岛,呈“S”形分布,总长约16000公里。
由一系列彼此相距12~32公里的平行的岭脊组成,宽度为375~555公里至2200~2400公里,总面积2228万平方公里,约占大西洋总面积的14。海岭一般高出周围洋底2000A~4000米,岭脊高度从中轴向两侧逐级降低。山脊距洋面2000~3300米,个别山脊露出洋面形成岛屿,如冰岛、亚速尔群岛、圣佩德罗-圣保罗礁、阿森松岛、圣赫勒拿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等。岛上多火山及地震。在赤道附近的罗曼什断裂带(南纬0°13′,西径18°26′,最大深度7856米)的巨大断错(东西错开达1000多公里),将大西洋海岭分为南、北两部分。
大西洋海岭的轴部,有一条纵向的中央断裂谷地。谷底一般深约3250~4000米,宽约10公里,其谷坡又急剧上升到1640~2200米的深度间,谷坡宽度20~40公里。在整个大西洋海岭沿线,还有许多与中央断裂谷带近于垂直的横向断裂带,其深度大多达5000米,在地貌上表现为深切的线状槽沟。
在大西洋海岭的东西两侧分布着两列海盆、东列有西欧罗巴海盆、伊比利亚海盆、加那利海盆、佛得角海盆、几内亚海盆、安哥拉海盆和开普海盆;西列有北亚美利加海盆、巴西海盆和阿根廷海盆。此外,在南部尚有一个宽广的大西洋-印度洋海盆。
这些海盆之间,常隔有一些海底山脉或高地。
如佛得角海盆与几内亚海盆间的塞拉利昂海丘,安哥拉海盆与开普海盆间的沃尔维斯海岭,以及巴西海盆与阿根廷海盆间的里奥格兰德海丘等。
上述各海盆的一般深度多超过5000米,其中最低平的深海平原深度大多在5500~6000米间。
大西洋的大陆架分布较广,深度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约921万平方公里,略小于太平洋大陆架,但超过印度洋大陆架面积将近两倍。大陆架的宽度变化很大,从几十公里到1000公里不等。其中东北部的波罗的海、北海以及不列颠群岛和爱尔兰的外缘海域,是世界上大陆架最宽的区域之一,200米深度内的大陆架最宽可达1000公里以上。
比斯开湾以南,包括伊比利亚半岛及非洲西岸的大陆架宽度较小,一般不超过100公里。北美大陆东岸的大陆架宽度一般为110~320公里(在纽芬兰东南海域最宽处达500公里)。南美大陆北岸、加勒比海沿岸,大陆架狭窄,但大陆东北岸又展宽到90~300公里;至巴西东北岸,宽度复减至20公里左右;南纬30°以南,大陆架又展宽到160~400公里,其中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到南美洲海岸,大陆架宽达1000公里左右。大西洋大陆架水深大部在100米以内,只有个别部分超过150米。连接大陆架和深海陡倾部分的大陆坡,面积约768万平方公里,其中沿欧、非大陆架的大陆坡较陡,坡度多为5°~10°,宽度一般只有20~30公里;在美洲大陆架外侧的大陆坡,一般坡度较缓,常在3°以下,但宽度较大,通常可达50~90公里。
海洋水文 大西洋的洋流系统同大气环流特别是洋面的盛行风直接相关。其南北两部各成一个环流系统。
北部环流系统由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及加那利寒流组成。北赤道暖流大致从佛得角群岛开始,受东北信风的影响自东向西流动,至安的列斯群岛附近,称安的列斯暖流。
它的大部流向西北,小部与从南赤道暖流北上的圭亚那暖流汇合,向西穿过小安的列斯群岛北部各海峡,注入加勒比海,称加勒比暖流。继而西北流经尤卡坦海峡注入墨西哥湾。墨西哥湾不仅汇聚了南北赤道暖流,而且还接纳了由信风不断赶入的暖水,因而成为巨大的湿热“蓄水库”,其水位也较邻近的洋面高。巨大的海流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称佛罗里达暖流,与东南来的安的列斯暖流汇合后,称墨西哥湾暖流(简称“湾流”),沿北美大陆架北上,在美国东海岸的哈特勒斯角附近偏向东北方向流(在哈特勒斯角附近,湾流宽达110~120公里,水层厚度700~800米,表层水温25~26℃,流量8200万立方米秒),到北纬40°附近,因受盛行风的影响A折而向东,大约在西经40°附近,“湾流”改称为北大西洋暖流,并在北纬40°、西经30°处分为两支:北支在强劲的西南风的吹刮下向东北流,在不列颠群岛的西北穿过冰岛-法罗群岛、设得兰群岛-挪威间的海峡进入北冰洋的挪威海和北极海域;南支在接近伊比利亚半岛时,向南沿欧洲、非洲海岸南下,形成微弱的加那利寒流,到佛得角群岛附近,与北赤道暖流首尾相接。
南部环流系统由南赤道等暖流和福克兰等寒流组成。南赤道暖流位于赤道以南,但当它由非洲沿岸流到南美沿岸时,由于受到南纬7°附近巴西向东伸入的巨大的三角形轮廓的影响,迫使南赤道暖流在此分为两支:北支沿大陆海岸至小安的列斯群岛,称圭亚那暖流;南支沿大陆海岸南下,叫巴西暖流。巴西暖流到拉普拉塔河口附近,与沿阿根廷海岸北上的福克兰寒流汇合后,因受盛行西风的作用而转向东,成为整个环南半球西风漂流的一部分。西风漂流在接近非洲南部处,一部分继续东流进入印度洋,另一部分沿非洲西岸北上,成为本格拉寒流。
本格拉寒流在南纬10°附近与南赤道暖流首尾相接,形成了南大西洋反时针环流系统。
此外,在南、北赤道暖流之间,还有一条与其流向相反的赤道逆流,向东注入几内亚湾,称几内亚湾暖流。另一条是由北冰洋的巴芬湾经戴维斯海峡沿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半岛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在纽芬兰岛东南北纬40°附近与北上的墨西哥湾暖流相汇,潜流于温水层之下。在暖、寒流相汇的附近海域,多海雾,并且是温水性鱼群和冷水性鱼群交汇的场所,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如上述纽芬兰附近海域,南美阿根廷以东海域及拉普拉塔河口附近,西欧沿岸及非洲西南岸等。
大西洋北半部的平均水温比南半部高6.3℃。同气温一样,大西洋表层水温的年变幅也不大。夏季最热月(南、北大西洋分别为2月和8月),在赤道和南、北纬20°附近,表层水温约为26~27℃;北纬40°附近为23℃,南纬40°附近为15℃;北纬60°附近,表层水温自东部海域的12~13℃减至西部海域的5~6℃,南纬60°附近则接近0℃。
冬季最冷月(南、北大西洋分别为8月和2月),赤道附近表层水温约为27℃;南、北纬20°附近约为25℃;北纬40°附近约为15℃,南纬40°附近约为10℃;北纬60°附近由东部海域的5~8℃减至西部海域的0℃上下;南纬60°附近为-1~-2℃。
大西洋表层海水的盐度介于33~37之间,其平均含盐B度(34.87)是四大洋中最高的。各海区表层海水的盐度B分布,同其水分平衡特点及大陆径流的分布有关。赤道地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为35~35.5。
在副热带高压区和B信风带,年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盐度增至36~37,甚B至达37.5(地中海东部最高达39.6)。从亚热带向高B B纬区,因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从36减至33~34。极B B地地区由于融冰(特别是南大西洋),盐度也较小。此外,在亚马孙河、刚果河、圣劳伦斯河及拉普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