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作者:
古诗乐 更新:2021-02-20 17:23 字数:5237
的基础上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提高了火炮的威力
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
火炮技术的一项重要进步是反后坐装置的创制。在 19世纪末期以前,炮
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这种炮架在火炮
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影响瞄准。在1807年英国旗舰
“胜利号”上曾用滑轮和重锤来限制火炮的后坐力。
19世纪末期才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反后坐装置与炮架相连接,
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影响最大的是法国1897年式75毫米野战炮。
这种火炮的设计包括具有两种重要功能的液压气动式反后坐装置。它不但能
吸收火炮射出时产生的后坐力,而且与当时处在研究阶段的其他方法不同,
能在发射之后把炮管复归原位,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火炮的发射速度和威力。
从 20世纪初开始,火炮进入多样化、专业和性能全面提高的大发展时
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
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随着坦克的出现又产生了坦克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
广泛使用了高射炮。当时各交战国还重视大口径远程火炮的发展。法国1917
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
弹炮,最大射程9300米。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
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
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改
进,提高了发射速度。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
动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
近炸引信和包控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
队的主要威胁,又出现了无后坐力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军衔的出现与发展
(15世纪末)
… Page 28…
提到军衔,人们自然会想到它产生的历史。据美、苏两国出版的百科全
书记载,军衔最早出现于15世纪末叶,是伴随着常备军的产生和发展逐渐完
善的。
军衔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把官兵的等级在服装上表示出来的方法,鲜明地
表示军人的军阶高低,以便于确定相互之间的隶属关系,准确识别和指挥作
战。
俄国是世界上实行军衔较早的国家之一。16世纪中叶,俄国军队首先在
射击兵中实行了军衔。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才在他建立的正规
军中实行统一的军衔体制。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1917年12月16日专门颁布法令,废除了旧的官
衔军衔。又经过近20年时间,直到1935年9月22日,苏军才颁布了新的军
衔制。到1957年,苏军颁布了更为完整的军衔制。
苏军的军衔分为大元帅、主帅、军种元帅、军种主帅、兵种元帅、兵种
主帅、专业兵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
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大士、上士、中士、下士等23种。在服装上表示
军衔的符号竟多达216个品种。
美国军队军衔制的第一个倡导者是乔治·华盛顿。1775年,华盛顿第一
个在美国军队中推广和实行军衔制。经过200多年的逐步发展,美军已形成
了比较适合其特点的军衔体制。
美军不设元帅,分为将、校、尉、准尉、军士、兵6类,其级别和苏军
大致相同。美国军队的军官符号一般在常服、礼服的肩带上和领子上以及宴
会服的袖端上。肩带上的符号又分为肩章和肩徽两种,前者用于蓝色礼服和
灰绿色衬衫,后者用于常服。肩章有金色的边缘,底色为兵种的颜色,上有
各种军阶图形。肩徽小于肩章,其军阶符号与肩章相同。士兵的军阶符号,
用佩带在袖子上方外侧的臂章表示,在穿作战夹克和作为外衣的灰绿色衬衫
时,在领子上佩带与臂章图形相同的金属领徽表示。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10月1日,第一次颁布了自己的军衔。当时
的军衔分为帅、将、校、尉、军士、兵等6种,其级别也多达20多个。根据
颁布的军衔制,帽徽上设有等级的差别,而肩章和领章各不一样。例如元帅
的肩章,一般都是金黄色版面,正红色边,版面上端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下端绣银白色五角星徽。将军的肩章,主要是星徽的数量有别,大将四颗星,
上将三颗,中将两颗,少将一颗。校官的肩章,除版面两条纵线外,其星徽
与将军相同。尉官的肩章则是版面上加一条纵线。军官的领章也有所不同,
元帅的领章除靠领口的一边外,其余三边绣金边,版地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徽的金黄色扣。将军的领章,除靠领口一边外,其余三边镶金边,版地缀
军种、兵种及勤务符号。校、尉官的领章,均为版地缀军、兵种及勤务符号。
6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取消了军衔。
从1988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又恢复了军衔。但比起50年代的军衔,
目前的军衔更加简明,等级级别进一步减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衔体制。
… Page 29…
近代发明
近代发明概述
自从15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在近代科学技术方
面,牛顿所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实现了以力学为中心的科学知识的第一次
大综合。在研究天体力学和地球上物体力学过程中,数学得到划时代的发展:
从常量数学发展到了变量数学,由初等数学发展到了高等数学。其主要代表
是17世纪的三大成就,即耐普尔制定了对数,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牛顿
和莱布尼兹发明了微积分。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有利地
推动了化工、机械加工、冶金和交通运输部门的发展,导致了世界性的工业
革命。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利用自然科学,并为探索自然规律提供
了大量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近代自然科学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它的一些
主要部门已由长期搜索材料为主转到整理材料为主的理论综合。1775年,康
德发表了 《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1833年,
赖尔出版的《地质学原理》中提出了地球缓慢进化的学说;笛卡尔、迈尔、
焦耳、赫尔姆霍茨等人提出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在化学方面则在19世纪
陆续建立了原子分子论,进行尿素的人工合成,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在生物
学上提出了细胞学说和物种进化理论。
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也呈现出空前未有的活
跃局面。这一时期的发明创造有一系列重大突破。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方面的
发明,它们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首先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带来的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远古以来,人类只能直接利用热能 (火)来
煮食、取暖、熔炼金属等,仅局限于运用热能本身。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
则是人类第一次实现了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成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中的
强大的物质力量。同时,蒸汽动力的广泛使用,带动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
煤炭工业、交通运输业、机器制造业的飞跃发展。不仅如此,蒸汽机的使用
促进了工业的大发展,从而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加快了资本主义制度
的建立。
其次是电机的产生、电力的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说,蒸汽机的
应用标志着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使资产阶级最终摧毁了封建贵族的统治,
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那么,以电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则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创造了比蒸汽时代大得多的生产
力。恩格斯指出:“这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
械运动,而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
运动、电、磁、光——互相转化,并在工业中加以利用。”
除此以外,近代还产生了许多重要发明成果。例如,在纺织工业上,产
生了飞梭、纺织机、精纺机三大发明,有力地促进了纺织工业的发展;在光
学仪器上,发明了望远镜、显微镜,为人类进入微观世界和了解宏观世界提
供了有力武器;在医学上,产生了体温表、免疫法、麻醉术、X射线等发明,
为预防疾病、解除人们的痛苦创造了条件;在交通工具上,发明了汽车、火
车、轮船、飞艇、自行车等,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通信方面,发明了电报、电话、光通信等,为加快社会信息交流奠定了重
… Page 30…
要基础;在文化用品方面,发明了钢笔、圆珠笔、打字机等,为文化事业的
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材料方面,发明了水泥、橡胶等,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提
供了新的材料,等等。
总的看,近代是发明创造的丰收时期,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达到
了空前水平。这一时期发明创造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是发明创造与科技发展相辅相成。近代的发明创造,得力于科学技
术的有力推动。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兴起与飞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
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也为发明创造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不论是蒸
汽机的发明,电力的使用,还是其他各项重要发明创造,都是以近代科学为
理论基础的。离开了自然科学的支撑,就不可能有如此丰硕的近代发明成果。
另一方面,各项发明创造又极大地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技
术方面的进步,更是与发明成果紧密相关。比如炼钢技术、纺织技术的发展,
就是转炉、飞梭和纺织机发明的直接结果。因此,这一时期,发明创造与科
学技术的互相促进、互相结合是十分明显的。
二是发明成果形成系列。与古代发明有所不同的是,近代许多发明成
果具有较强的相互关联性,往往形成某一方面的系列成果。比如电力发明与
使用后,很快形成了电器方面的家族。像电灯、电话、电报、无线电广播、
电冰箱等相继问世。而蒸汽机的出现,也导致了火车、汽车、轮船等一系列
以蒸汽机为动力的交通工具的诞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
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对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
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旦某一方面有所突破,就会在深度与广度上得到迅
速扩展。
三是发明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近代发明中仍然具有很多偶然性因
素,比如望远镜、牛痘疫苗、电池、硫化橡胶、X射线等等,其发明过程中
都有一些极富戏剧性的情节。但与古代不同的是,近代发明的偶然性,更主
要地发生在科学研究与实验之中,而并非像古代那样发生在生产实践中。这
是因为,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科研实验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人们
探索自然奥秘的主动性、目的性大大增强了。发明创造不再是生活与生产中
碰巧发生的事,而是在人们有计划、有目的的研究探索中,必然要发生的事。
那些看似“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发明,其实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之后的结
果。这表明,近代的发明创造活动进入了一个更加自觉的更高阶段。
四是发明家的作用更加突出。如果说古代有很多不知名的发明家、有
很多不知发明者的发明成果的话,那么到了近代,情况则大不相同。发明创
造活动已有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权,发明人的地位突出了。纵观近代发明史,
不仅涌现出大批发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