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确实如此;但在现实社会里,他们却非作出这样的自我牺牲不可;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为现行的道德、法律、舆论、社会风习等等所容。
这正是他们陷于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
我们一定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张洁在小说中特意点出那位老干部的婚姻
是以阶级情谊为基础的,而且几十年里一直生活得和睦、融洽;他的妻子看来也没
有什么可以指责之处。这样,他和钟雨发生爱情,用“普通意义上的道德观念”来
衡量,就显得很不应该,很容易招致非议了。张洁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她把造成悲
剧的矛盾的对立面安排得那么合理,不是自找麻烦吗?
殊不知这正是张洁思想的深刻之处。
黑格尔在谈到艺术美时指出:“在真正的美里,冲突所揭露的矛盾中每一对立
面还是必须带有理想的烙印,因此不能没有理性,不能没有辩护的道理。”《爱,
是不能忘记的》作为一幕社会悲剧,在揭露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时,正好体现了
黑格尔的这一美学思想。从本质上看,理想显然是合理的、道德的,现实则是不合
理的、不道德的。但是,现实为什么能存在,人们又为什么必须遵循呢?原因就在
于它们还包含着某种合理的因素。这是由历史条件决定的,归根到底则是由经济基
础决定的。长期以来居于正统地位的道德观念,以及在这种道德观念规范下的爱情
与婚姻关系就是如此。例如,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爱情与婚姻分离的现象仍是比
较普遍的,有许多人还不能把婚姻关系建立在纯真的爱情基础上,而或多或少地要
受到金钱、财产、地位等因素的影响,甚至还有人把婚姻关系搞成各种形式的交换
或者买卖关系。这一切无疑是不道德、不合理的。但是,由于我们的社会生产力远
未发达到可以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要,因而这一切对于它所产生和维护的经济基
础来说,又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必需。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它们才受到法律的保护
和社会舆论的支持。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倘若张洁在小说中把现实表现得毫无合理之处,就
必然会成为对生活的歪曲,男女主人公屈从现实的自我牺牲也就毫无积极意义、甚
至是反动的了。张洁深知这个道理,深知文学反映现实必须力戒简单化,防止片面
性。她在小说中揭露和展示的矛盾,是建立在对现实的辩证认识的基础上的。她毫
无顾忌地充分表现出了男主人公的婚姻在本质上的不合理性,同时又不加掩饰地充
分表现出了这一婚姻在现实条件下的合理性。这样的婚姻显然是具有二重性的,并
且由于这种二重性,决定了男主人公和钟雨的爱情也具有着二重性:由于这一婚姻
在本质上不合理,这一爱情就成为合理的了;由于这一婚姻在现实条件下又有着合
理性,这一爱情就成了难以实现的了。而男女主人公同样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二重性;
他们是“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又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们是理想的忠实信徒,
又是现实的可怜囚徒。为了理想,他们至死忠于自己的爱情;拘于现实,他们只好
恰守现行的道德。由此构成了爱情与婚姻的矛盾冲突,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对立双方都有其合理性,用黑格尔的话来说,都有为自己“辩护的道理”,但又势
同水火,彼此不能相容,真叫人进退维谷。有什么办法呢?男女主人公硬是无法享
受尘世的爱,只好到天国去追求。这是一种多么复杂的心理,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多
么深刻的揭示!李希凡说,要是到了天国,就得见马克思。在他看来,马克思好象
要批判这一对情侣呢。其实,马克思恰恰是主张爱情与婚姻统一的,所以我们说,
男女主人公一定可以在马克思的祝福下幸福地结合。可惜的是,所谓天国并不可能
真有,那只不过是人在无法实现理想时所产生的幻想罢了。男女主人公的结局毕竟
是凄惨的,他们怀着理想,倒在现实的祭坛上,双双做了理想的殉葬品,现实的牺
牲品。这才是他们的真正的悲剧!张洁自始至终紧扣住这一点,浓墨重彩地表现这
一点,尽管为自己增加了许多麻烦,而且招来了别人的莫大非议,但却使作品的历
史真实性和深刻性得到了具有何等重大意义的加强呵!
是的,理想和现实都有其合理性。正因为如此,人们既应追求理想,又不能脱
离现实,有时甚至不得不牺牲理想,屈从现实。然而,本质上的合理性毕竟是属于
理想的,人类追求理想的精神,必将永远象烈火一样炽烈地燃烧。而当历史发展的
规律有了实现理想的可能时,理想就会成为现实,并且又将产生新的理想。人类社
会之所以能够前进发展,其根源,其动力,应该说正在于此。因此可以说,对现实
不满是人类最伟大最重要的精神;它是社会的支柱,历史的杠杆,是人类通向理想
境界的纽带。但由于理想与实现往往存在着矛盾,所以,人类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
一些暂时的悲哀。
有人认为,写悲剧只能给人以压抑感和幻灭感,从而造成不良的社会效果;其
实,就好的悲剧而言,情况恰恰相反。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
东西毁灭给人看。”当人们从悲剧中看到人生的有价值的也就是美的东西被毁灭时,
固然会感到惋惜,甚至会产生哀痛;但更重要的是,也正由于人们在悲剧中看清了
被毁灭的东西是有价值的、美的,因而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和激情:热爱、
追求、实现和保护那有价值的、美的东西,憎恨、排斥、反对和消灭那毁灭美的邪
恶势力。这就是说,成功的悲剧非但不会给人以压抑感和幻灭感,反而可以产生巨
大的激励人们为争取美好生活而斗争的革命作用。当我们读完《爱,是不能忘记的》
时,我想,我们从张洁那支生花妙笔所创造的这幕凄楚动人的悲剧中,应该也可以
领悟出的思想,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当然,《爱,是不能忘记的》并非尽善尽美之作,颇有值得疵议之处。但它思
想深沉,艺术精湛毕竟是主流。对这样的作品,我们怎能轻率地否定呢?
(原载《北京文艺》1980年第8期)
读张洁长篇小说
读完张洁著三卷本小说;心中总有一种受压抑的感觉;且长时间不能散去。读完结局回目全书,想起胡家祖传的一方古砚上刻的那个“茫”字。是啊,透过这部小说,我看到茫茫的世界,茫茫的人间,以及人间那茫茫的感情!
小说以农民出身的叶氏家族中的一对母女——叶莲子和吴为一生经历为主线,写出了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新世纪前的风云变幻和世间沧桑。并通过她们母女二人一生的感情生活,深刻的揭示了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的难以融合的矛盾和差异。虽然叶莲子在将近一生的经历中渐渐认清了这种差异的不可逾越性,但她仍然无法阻止女儿吴为被这条无耻的鸿沟所吞没!
叶莲子嫁给兵痞子出身的、一心想做“上等人”的东北军下级军官顾秋水,完全是父母之言。在和顾秋水生活的十多年里,她看清了所谓“上等人”的种种劣迹,自己和“上等人”的圈子是那么格格不入。这也是后来她极力反对女儿吴为与胡秉宸那场“恋情”的原因。
胡秉宸出身于没落的富家。家传的“宋明理学”在他思想中根深蒂固,儿时家里的那幅“太上立德,次为立功,再次立言”的家训中堂,他更是刻骨铭心。继承家业、重振家威是他的根本愿望。当然,不论他的家学思想如何,也不论他投身革命是不是偶然,他都应该算是新中国开过的功臣。然而,在上海解放时他自己主动向某高层领导示功并得到一个职位,已经初步展示出他渴望仕途的思想。后来,他压制住自己的感情而能和他并不爱的白帆生活一生,就是因为怕家庭关系在自己的仕途道路上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从他与白帆之间的“协议”中可见一斑。如此看来,胡秉宸就是一个典型地视官如命地职业官僚!虽然他也曾经拒绝为陷害某领导做假证,那也只是以保护自己关系网为目的的江湖义气,否则当初曾经帮助他摸清重庆敌方电台情况的田放被错划右派时,他为什么不挺身而出?还有,他与别人吵架时把大把的钞票抛向空中大喊:老子有的是钱,这也是一种地主阔少的行为。
虽然胡秉宸对白帆没有什么感情可言,但他们互为自己的历史,更可以互相利用。所以白帆为了维持“家庭关系”,在胡秉宸沾花惹草的恶习上也操了一辈子心,这是她极力反对“胡吴”关系的原因。
胡秉宸在干校也是耳闻吴为有“偷人”的恶名之后,才以领导的身份与之搭讪,目的无非就是“沾花惹草、白吃豆腐”。但令他意外的是:内心渴望关爱的吴为出于对领导的敬仰却没看出他的真实目的而对他认真起来。他也看到“恶名”背后的吴为也是知书达理、才华横溢。后来,吴为成了知名的作家,他更加感到能偷到吴为简直是人生一大快事。
当然,不能说胡秉宸没有真心爱过吴为。但那是以不影响自己“仕途之路”和“盖棺定论”为先决条件的。当他官运亨通时,他是沾花惹草的心态;当他得知组织上让他离休时,他便表示爱吴为;当离休铁定时,他便与白帆打官司离婚。也就是说从他离休前后到与白帆离婚这段时间里他真心爱过吴为。然而当他刚与吴为步出结婚登记处的大门时,便猛然感到自己此时已经彻底离开了他原有的“圈子”,自己的“盖棺定论”上将被“曾经”的圈内人加上“陈世美”的恶名。这在他“太上立德”的家训中是最不能容忍的。于是他立即把这份真情抛于九霄云外;于是他刚与吴为结婚就开始逼着吴为离婚。几年之后,他又重新回到他原来的“圈内”,重新修正了“人们”对他的“盖棺定论”,对吴为又回到“沾花惹草”的心态。和与吴为婚后偷白帆一样,他与白帆复婚后又再偷吴为,并最终让吴为看清了他“押妓”的恶劣心态。
在现代社会中,胡秉宸用一生去实践陈腐的“宋明理学”,他也就成为一个命中注定的失败者。这从他的人生结局中可洞察一二:他死后的骨灰竟然无人认领,可见他所崇尚的“立德”是多么荒谬!他自己都觉得自己为写书而积累的资料是那么索然无味,可见他所崇尚的“立言”是何等的无知!只不过吴为“疯”后,他以红色资本家的身份在香港干房地产重振了胡家的家威,算是在胡家的家史上立了所谓“一功”。而这“功”不是以牺牲吴为的生命换来的吗?!可见他立的“功”是多么残忍!
曾经挚爱胡秉宸的吴为自杀了,一个才华横溢地、为人们创造精神食粮地知名作家就这样被“胡秉宸们”逼死了!骗死了!折磨死了!她真疯了吗?难道人疯之前会把所有的照片和亲人的地址都毁掉吗?难道人疯之后还会学着自己的母亲把身上所有维持生命的管子拔掉而自杀吗?吴为没疯,她是用“疯”来抵挡胡秉宸的纠缠,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做人的尊严,并向能够“掌握”自己“盖棺定论”的胡秉宸之流的权贵们发出了反抗的最强音!
翻回书的扉页,有一幅老女人的照片,我觉得那就是吴为。那表情犹如一位在鏖战中被暗器所伤而退出战场的战将在回视自己在这场战事中的一招一式。有一丝笑意在她嘴角,那是对胡秉宸之流卑鄙无耻的讥讽,有一对眼神斜视一方,那是对世上所有“胡秉宸们”的蔑视,有一份苦衷微锁眉头,那是对母亲无尽的忏悔,有一个声音在脑际回荡:这茫茫人世就是这样吗?
试谈《爱,是不能忘记的》的格调问题
肖林
生活是复杂的,充满了各种矛盾。作为灵魂工程师的作家,作为具有崇高理想
的战士的作家,应该在思想的波涛中扬起真理之帆,应该在幻想的画布上绘出鲜红
的理想之霞,应该在人们的心田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应该启发人们去争取和
创造美好、光明、高尚和乐观的生活。总之,作家在思想上、在道德上负有高度责
任。
可以直说,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载《北京文艺》一九七九年十一
月号)没有负起这样的职责,这篇小说的格调不高,在思想上存有弱点。
小说描写了一位女作家和一名老干部之间“凄凉而悲惨”、但又“镂骨铭心”
的爱情“大悲剧”。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老干部有一个共患难几十年
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