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 节
作者:风雅颂      更新:2021-02-20 16:29      字数:5129
  每时每刻都是活生生的、都走向活的方向、都有完全的活。
  每一个刹那都淳珍宝爱、都充满热诚与美、都有创造的力。
  那么,生命就会有钻石的美好、钻石的光芒了。
  水中的蓝天
  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
  太久没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感动,忍不
  住下车。
  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的往后退
  去。
  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
  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惟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
  笔直的稻田;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
  和恭敬的心。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的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
  气里有各种薰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
  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
  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
  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趣人那清净之境,
  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
  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
  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
  向前,就更完美了。
  “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
  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还是退后呢?
  甲得从前在小乘佛教国家旅行,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
  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
  此刻看着农夫弯腰后退插秧的姿势,想到与佛寺离去时的姿势多么相像,仿佛从那
  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
  “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的实践着。那美
  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
  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
  从柑园的农田离开,车于穿行过柳树与七里香夹道的小路,我的身心爽然,有如山
  间溪流一样明净,好像刚刚在佛寺里虔诚的拜过佛,正弯腰往寺门的方向退去。
  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
  咸也好,淡也好
  一个青年为着情感离别的苦痛来向我倾诉,气息哀怨,令人动容。
  等他说完,我说:“人生里有离别是好事呀!”
  他茫然的望着我。
  我说:“如果没有离别,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时刻;如果呋有离别,人间就再
  也没有重逢的喜悦。离别从这个观点看,是好的。”
  我们总是认为相聚是幸福的,离别便不免哀伤。但这幸福是比较而来,若没有哀伤
  作衬托,幸福的滋味也就不能体会了。
  再从深一点的观点来思考,这世间有许多的“怨憎会”,在相聚时感到重大痛苦的
  人比比皆是,如果没有离别这件好事,他们不是要永受折磨,永远沉沦于恨海之中吗?
  幸好,人生有离别。
  因相聚而幸福的人,离别是好,使那些相思的泪都化成甜美的水晶。
  因相聚而痛苦的人,离别最好,雾散云消看见了开阔的蓝天。
  可以因缘离散,对处在苦难中的人,有时候正是生命的期待与盼望。
  聚与散、幸福与悲哀、失望与希望,假如我们愿意品尝,样样都有滋味,样样都是
  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高僧弘一大师,晚年把生活与修行统合起来,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有一天,他的
  老友夏丐尊来拜访他,吃饭时,他只配一道咸菜。
  夏丐尊不忍的问他:“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丐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
  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我觉得这个故事很能表达弘一大师的道风,夏丐尊因为和弘一大师是青年时代的好
  友,知道弘一大师在李叔同时代,有过歌舞繁华的日子,故有此问。弘一大师则早就超
  越咸淡的分别,这超越并不是没有味觉,而是真能品味咸菜的好滋味与开水的真清凉。
  生命里的幸福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
  情爱中的离别是咸的,成有成的滋味。
  生活的平常是淡的,淡也有淡的滋味。
  我对年轻人说:“在人生里,我们只能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有时候是没有
  能力选择的。就像我昨天在一个朋友家喝的茶真好,今天虽不能再喝那么好的茶,但只
  要有茶喝就很好了。如果连茶也没有,喝开水也是很好的事呀!”
  有风格的小偷
  走过一家羊肉炉店的门口,突然有一个中年人的声音热情的叫住我。
  回头一看,是一位完全陌生的中年人,我以为是一般的读者,打了招呼之后,正要
  继续往前走。
  没想到中年人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臂,说:“林先生一定不记得我了。”
  我尴尬的说:“很对不起,真的想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你。”
  中年人说起二十年前我们会面的情景,当时我在一家报馆担任记者,跑社会新闻。
  有一天,到固定跑线的分局去,他们正抓到一个小偷,这个小偷手法高明,自己偷过的
  次数也记不得了。据警方说法,他犯的案件可能上千件,但是他才第一次被捉到。
  有一些被偷的人家,经过几星期才发现家中失窃,也可见小偷的手法多么细腻了。
  我听完警察的叙述,不禁对那小偷生起一点敬意,因为在这混乱的社会,像他这么
  细腻专业的小偷也是很罕见的。
  当时,那小偷还很年轻,长相斯文、目光锐利,他自己拍着胸脯对警察说:“大丈
  夫敢做敢当,凡是我做的我都承认。”
  警方拿出一叠失窃案的照片给他指认,有几张他一看就说:“这是我做的,这正是
  我的风格。”
  有一些屋子被翻得凌乱的照片,他看了一眼就说:“这不是我做的,我的手法没有
  这么粗。”
  二十年前,我刚当记者不久,面对了一个手法细腻、讲求风格的小偷,竟自百感交
  集。回来以后写了一篇特稿,忍不住感慨:“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这么灵巧、风格这
  样突出的小偷,又是这么斯文有气魄,如果不作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吧!”
  从时光里跌回来,那个小偷正是我眼前的羊肉炉老板。
  他很诚挚的对我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的盲点,使我想眼:为什么除
  了作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在监狱蹲了几年,出来开了羊肉炉的小店,现在
  已经有几家分店了,林先生,哪一天来给我请客吃羊肉呀!”
  我们在人群熙攘的衔头握手道别,连我自己都感动了起来,没想到二十年前无心写
  的一篇报导,竟使一个青年走向光明的所在。这使我对记者和作家的工作有了更深一层
  的思考,我们写的每一个字都是人格与风格的延伸,正如一个小偷偷东西的手法,也是
  他人格与风格的延伸,因此,每一次面对稿纸怎么能不庄严戒慎呢?
  现在由我来为这个改邪归正的小偷写一个结局:
  “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这么灵巧、风格这样突出的小偷,又是这么斯文有气魄,
  现在改行卖羊肉炉,他做的羊肉炉一定是非常好吃的!”
  早觉
  我在不知不觉间就参加了早觉会。
  在住家附近有台北的四兽山,近几个月时常清晨去攀爬,认识一些早觉会的人,他
  们说:“林先生这么早起,也算是我们早觉会的人了。”
  我就这样参加了早觉会。
  像我这样的年纪参加早觉会是有一点尴尬,因为“早觉会”的成员大多数是老人和
  妇女,不是早已退休,就是在家中无事,才有时间把一天最好的时光花在山上。
  我既不老不少,又是个忙人,在“早觉会”中是个异数。
  不知道“早觉”这两个字是怎么来的,意思可能是“早睡早醒”的人。那么,是不
  是所有早睡早醒的人都可以说是“早觉”呢?
  在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人早睡早起,但是他们是为了谋求更大的权力、独揽更大
  的利益、追求更大的名声,他们虽然也早睡早起,但睡觉时千般计较,醒来时百般需索,
  这种人,算不算是“早觉”呢?
  早觉,应该不只是早睡早起。
  早觉,应该是“及早觉悟”。
  由于看清了权位名利终必成空,及早开启自已的性灵之门,这是早觉。
  知道了人生的追求到最后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及早去探索自己的神明之钥,这是
  早觉。
  体会了现在乃是生命惟一可掌握的时刻,进入一种清明欢喜的境界,这也是早觉。
  因此,早觉不只是早睡早起这么简单的事,早觉是放下、拾得、无所牵绊的大丈夫
  事。
  有时起得更早,唱着许多年未唱的歌,内心就随着早晨的微风与鸟鸣飞扬起来。
  感觉那些早觉的人,个个像赤子一样。
  俯望着台北东区过分拥挤的楼房,我就祈愿:希望这城市多一些早觉的人呀!
  知了
  山上有一种蝉,叫声特别奇异,总是吱的一声向上拔高,沿着树木、云朵,拉高到
  难以形容的地步。然后,在长音的最后一节突然以低音“了”作结,戛然而止。倾听起
  来,活脱脱就是:
  知——了!
  知——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蝉如此清楚的叫着“知了”,终于让我知道“知了’这个词的形
  声与会意。从前,我一直以为蝉的幼虫名叫“蜘蟟”,长大蝉蜕之后就叫作“知了”了。
  蝉,是这世间多么奇特的动物,它们的幼虫长住地下达一两年的时间,经过如此漫
  长的黑暗飞上枝头,却只有短短一两星期的生命。所以庄子在《逍遥游》里才会感慨:
  “惠蛄不知春秋!”
  蝉的叫声严格说起来,声量应该属噪音一类,因为声音既大又尖,有时可以越过山
  谷,说它优美也不优美,只有单节没有变化的长音。
  但是,我们总喜欢听蝉,因为蝉声里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飞上枝头之后对这个世
  界的咏叹。如果在夏日正盛,林中听万蝉齐鸣,会使我们心中荡漾,想要学蝉一样,站
  在山巅长啸。
  蝉的一生与我们不是非常接近吗?我们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阴用在学习,渴望利用
  这种学习来获得成功,那种漫长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样;一旦我们被世人看为成功,
  自足的在枝头欢唱,秋天已经来了。
  孟浩然有一前写蝉的诗,中间有这样几句:
  黄金然桂尽,
  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
  闻蝉但益悲。
  听蝉声鸣叫时,想起这首诗,就觉得“知了”两字中有更深的含义。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边在树上高歌,一边心里坦然明了,对自己说:“知了,关
  于生命的实相,我明白了。”
  大佛的避雷针
  我带孩子到南部乡下去玩,顺道参访南台湾的寺庙,才发现台湾的大佛愈来愈多,
  而且好像在比高一样,十几层楼高的大佛到处都是。有一些很小的寺庙前面也盖了大佛,
  在视觉上造成一种荒谬之感。
  有一天,我带孩子去参观一座刚落成不久的大佛,有十层楼那么高。
  孩子突然指着大佛像说:“爸爸,大佛的头上有避雷针。”
  “是吗?”我顺着孩子的手势往上看去,由于大佛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