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0 节
作者:
爱之冰点 更新:2021-02-20 16:24 字数:4725
春天,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签了合约。决定拍摄后,我自己又查阅了大量史料,重新编写电影分镜头剧本,请教过清史专家朱家晋、载怡、王道成、吴宝等先生,中央电影局顾问陈播先生,感谢他们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由于材料丰富,大大超过一部影片的容量,所以在取得中国公司同意后,正式把这部影片扩展为两部,即《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
我平时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尤其是清史方面的书刊、画报,看得比较多。我常常在想,咱们炎黄子孙为什么在百年来成了“东亚病夫”,丧失国权,丢掉国土?作为一个电影艺术家有责任真实地揭示这段历史,让广大的观众从而增长知识,记取教训。而慈禧太后这个中外皆知的“反面女强人”,如果能够系统而深刻地刻画好,就会产生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拍这两部影片的缘故。
记者:清宫历史片是您喜爱的题材,请您谈谈在拍摄这两部片子时的艺术追求。
李翰祥:我总认为,做人要真实,作品也要真实。一个人也好,一部作品也好,失去了真实,就会变得苍白空洞,没有了生命力。
我拍过不少清宫历史片,我所追求的不是“电影”,而是生活,也就是说,我念念不忘的就是“真实”这两个字。在观众看我的历史影片时,我要让观众真真正正看到当时的社会风貌、生活形态,要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实感。这就是我在艺术上孜孜以求的。当然,限于学识和才力,我做得还很不够,要请各界朋友多多帮助,多多指教。
记者:您早就想在故事发生的原址——故宫、避暑山庄等地方进行实景拍摄,这部影片中有许多场景都是实景实物拍摄的,请您就实景拍摄,谈谈感想。
李翰祥:是的,在故事发生的原土上——故宫、避暑山庄等地方进行实景拍摄,是我梦寐以求的大事情。如今,我的梦境成真,夙愿得偿了。我要在这里,向贵刊的记者,向所有支持过我的女士们、先生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之所以喜欢拍卖景,拍实物,就是因为质感不同,在实景拍实物,给人的感觉是真实的,而不是假的。过去我拍过《倾国倾城》、《瀛台泣血》、《乾隆片集》,那都是在摄影棚里搭出来的,是布景,是后人布置出来的,总有抽象与虚假之感。而拍实景,拍实物,因为样样都是真的,观众看了就大不一样,就会觉得很实在,很具体,很可信,更加生活化——历史的生活化!而且,宫殿的富丽堂皇,各位是知道的,经过摄影机的取景拍摄,可以拍得气势宏大,更加引人入胜。
记者:这次拍摄工作是您与香港其他电影艺术家、电影工作者和内地电影界同行的一次合作,而且还有内地很多单位配合协助和参加拍摄工作,请您谈谈您和香港电影艺术家和内地电影界同行的合作情况。
李翰祥:香港是中国的土地,香港电影界人士与内地电影界的朋友是亲密的同胞兄弟姐妹。我们大家这次有幸合作,很融洽,很愉快,从头到尾都是亲密无间,而且在合作过程中,彼此增加了了解,增进了感情,为今后的继续合作,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记者:以前听说过,这次我们也有机会看到您工作的情况,您的工作非常认真、严谨,在艺术上一丝不苟。而且常常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这些很值得我们学习。请您介绍您的工作和生活。
李翰祥:我的生活就是工作,我的工作也就是生活。在整个拍摄期间,除了选景,在现场拍摄之外,我都在我从香港特制的“工作生活车”中,吃饭、睡觉以外的时间,就是在工作生活车里的剪接台前面剪接样片。虽然相当劳累,可是我觉得很福,真是乐在其中!
记者:这次拍摄中有很多演员,有香港的也有内地的,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请李导演对演员的表演谈谈看法。
李翰祥:由于香港与内地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各自的生活节奏也就不完全一样,这不免会反映在表演上面。不过,内地的电影艺术家如项囗、刘晓庆、陈烨、周洁、王憧、王培、俞立文、王运庭等等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勤奋,态度认真,都值得香港朋友们好好学习。
记者:《火烧圆明园》已在拍摄,请您谈谈,对《火烧圆明园》的摄制有什么想法?拍摄完这两部影片后有什么新的打算?
李翰祥:目前,很对不起,我后面的新打算,暂且无可奉告,请原谅我保守这个机密。
记者:听说这两部影片还没有拍完,目前已有许多国外片商订片子,可以想见国内外观众对这两部片子的欢迎。在影片上映前夕,请您对热情的观众说几句话。
李翰祥:多谢所有的热情观众,请向中外观众转达两句话:看过《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这两部片子后,请把好的地方告诉您的亲戚朋友,请把差的地方直接对我说!
……
李翰祥回答了那位记者所问的问题不久,就独自驾车驶往北京的西南郊。他的视野在刹那间变得开阔起来。1983年的春天,京郊广袤的原野已经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下,变得葱绿而幽远。李翰祥觉得他对那位准备专为《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影片出一本剧照专辑的电影杂志记者,还有些言犹未尽。那是因为他自1982年春夏之交从香港来到北京,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携手合拍两片以后,他在内地的感受实在太多了。内地各部门对他拍摄两部历史巨片的支持,使李翰祥多次地感动并落泪。因为他此次来北京拍片,与60年代中期带一大批人马去台北组建“国联”片厂时的情景,无疑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照。在台北几年中他亲身品尝到电影制片商们对他的拉拢、利诱、中伤与打击。可是在内地却处处向他伸出友谊的双手。
李翰祥依稀记得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拍片的时候,有一次需要五百余名道人在咸丰皇帝死后,参加外八庙的佛事举丧。当时,李翰祥感到很为难,这在香港或台湾临时想请这么多群众演员都是一时办不到的。可是在承德却很轻而易举地办到了。到了开拍那一天清早,五百多名当地驻军的战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外八庙的拍摄现场,李翰祥出来迎接,只见所有的战士都将军帽脱下来,出现在李翰祥眼前的是五百多位已将头发剃得光光的战士!副导演告诉李翰祥说:这些情愿为拍电影而剃光了头发的战士们,有几位即将返回故乡去结婚娶妻。本来他们是要保持着漂亮的头发,回家去见那娇媚可爱的未婚妻的。然而,当他们知道这是因为拍电影的需要,特别是为一部与香港合拍的历史巨片需要剃光头发的时候,他们毫无怨言地主动剃光头发,赶到拍摄现场来了!李翰祥当时感动得泪花涌动,连说:“天底下哪见过这么好的军队啊!……”
李翰祥在承德拍片的时候,也深刻地感到内地电影演员的身上有一种可贵的精神。当时已获得“百花奖”的刘晓庆,在承德盛夏高温的时节里拍戏,她的头上每天都要顶着二十多斤重的满族头饰,还要根据剧情的要求穿上很厚的皇妃衣袍,脚下是几斤重的盆底高跟鞋,行走十分笨重。在烟波致爽殿里拍戏的时候,天热气闷,小小的房间里又挤满了摄影、照明、场记、化妆、美工、制景等多人。再加上她的头顶上还必须支架数万度的灯具,直逼刘晓庆的温度达四十摄氏度以上。热得她难以忍受,但却从来不叫苦。李翰祥特别感动的是内地的演员,包括明星刘晓庆在内,在参加拍摄《火》、《垂》两片时,不拿一分钱的片酬,这与他从香港带来的大队人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刘晓庆等内地演员不但没有片酬,而且伙食标准也无法与香港演员相比。刘晓庆等内地演员每餐只发一只塑料口袋,内装两只馒头、一根粉肠和一块咸菜,可是香港的摄制人员每餐皆为鱼肉。尽管待遇相差得如此悬殊,但是刘晓庆、陈烨、项囗等内地演员拍起戏来,那种认真刻苦的忘我精神,常令李翰祥暗自敬佩不已……
眨眼之间,李翰祥的小轿车已经驶进了北京近郊的昌平县境内。这里是十三陵中的长陵与定陵之间的一处盆地。四周群峦起伏,松柏蓊郁。在群山环抱的盆地中,有一片一万三千多平方米的施工现场,正人头攒簇、锤声响亮地鏖战。
“内地的演员没有片酬而只有微薄的工资,却比我们演起戏来还认真。这些为建造拍摄布景的工人们也是如此的勤奋坚强,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呢?”大半生在香港、台湾影坛上奔波驰骋的导演李翰祥,此时伫立在距十三陵不远的一处岩坡上,居高临下地俯望着山间盆地上那已经快要竣工的《火烧圆明园》所必备的拍摄现场——圆明园“大水法”工程。李翰祥望着那些在“大水法”工程工地上日夜艰苦奋战的内地工程技术人员和挥动手中大锤,满身汗渍的工人们,他在内心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
李翰祥面对着山坳下已经初见规模的圆明园外景地,难免心潮激荡。两年前的早春三月,还是他刚刚在美国洛杉矶结束《武松》影片补拍打老虎那场戏不久,首次到北京开始对《火》、《垂》两片进入正式开拍前的筹措时,李翰祥最为关注的外景地便是此时已近竣工的圆明园。他记得那也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三月天,北京电影学院的著名美术设计师宋洪荣,陪同李翰祥乘车驶往位于清华园附近的圆明园遗址。李翰祥亲自踏查了空荡荡的旧址,他特别来到已被八国联军烧成一片废墟的“大水法”前面,以忧郁的神情在几根烈火兵燹中幸存的石柱下,拍下了一张张照片。往日那足可以与凡尔赛宫相媲美的“大水法”、“观水法”和“远瀛观”,早已被列强焚毁殆尽。
圆明园管理处和圆明园学会的负责人热情地在这片废墟上,接待了前来选景的香港导演李翰祥。管理处的负责人拿出一幅1936年夏天拍下的照片。那时,在距英法联军放火焚毁圆明园七十余年后,仍然在这片瓦砾堆上可见两座巨大的汉白玉石搭架的两个石拱门。然而,在国民党统治北平期间,大火中仅存的两座汉白玉石拱门也荡然无存了。只留下几根东倒西歪的石柱子,在那蓝天白云下默然无声地矗立着,似在向赶来拍《火烧圆明园》的李翰祥等人倾叙着昔日的不幸。
圆明园管理处的负责人很希望李翰祥将“大水法”、“观水法”、“远瀛观”这些实景,都搭设在这片圆明园的废墟上。因为这样一来不仅在旧地拍摄很有意义,同时也可以在影片拍完以后,为圆明园保留下几处永久性的影点,以供后人观瞻。李翰祥对这种合情合理的设想深表赞许,他又何尝不想将“大水法”等景观建筑在这片曾经遭受到列强们疯狂纵火的旧址上呢?可是后来因为要砍掉四百多棵清代留下来的树木,李翰祥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设想。
“宋先生,我看在这里可以建一座圆明园的!”在圆明园旧址建景的计划没有实现后,李翰祥与美术设计师宋洪荣多次乘车在北京的近郊反复寻找可以供他搭设一堂大景的理想地点。坐在车上陷入愁思的李翰祥,在为搭设圆明园外景地屡找难适的时候,很自然地联想起他当年在台北为“国联”搭设仿古一条街的往事。现在,李翰祥感到高兴的是,他可以在北京的近郊尽情地选择可供搭景的地点,再也不会像在台湾那样百般地受到刁难。李翰祥想到这里就烦躁全消,心胸朗然。那一天春阳高照,十三陵水库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的光斑。京郊的古陵区显得岑寂而安静,偌大的田畴间依稀可闻劳动者田间的吟唱。真是一派阳春美景。李翰祥和美工师宋洪荣沿着通往昌平县的柏油公路驾车疾驰,他们先是沿着十三陵的古陵风驰电掣般地疾驰,后来他们又从永陵直向长陵奔去。蓦然,李翰祥那双因为长期在北京饭店里熬夜,充满血丝的眼睛豁然间一亮!他的面前忽地出现偌大一块平展展的土地,它的四周是嵯峨起伏的青翠山峦,稍远处的岗峦背后便隐隐可以望见古长陵的大殿脊头。
“很好、这地方很好!”李翰祥急忙将小轿车在公路边煞稳,他和宋洪荣走下车来。他们沿着公路边的一条小路爬上岗峦,站在这里李翰祥可以将岗峦下的偌大一片土地尽收眼底。他以一位老电影导演的睿智眼光,从那片足可以供他搭设占地万余平米实景的土地,移向远方山峦间的挺拔苍松,特别是山峦后古陵区金黄色琉璃瓦的殿脊遥遥在望,更为这片土地平添了可供拍摄的契机。李翰祥透过眼镜的镜片,左右环顾,当他将附近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