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 节
作者:
爱之冰点 更新:2021-02-20 16:24 字数:4825
穿的鞋子,浓施粉黛,绛唇柳眉,十分艳丽。当刘晓庆从东北赶回北京,试过镜头以后,她就在导演李翰祥的悉心指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垂帘听政》影片的案头准备工作中去。刘晓庆如《小花》时那样用心刻苦,她几乎在灯下将所有关于慈禧历史的书籍都认真地通读了一遍。当她随导演李翰祥的摄制组由北京开进群峦环绕的承德外景地后,刘晓庆在宾馆的灯下,亲笔记下了她拍《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两片的感受。刘晓庆写道:
慈禧,距离我已有一百多年了。
久久地凝视着慈禧的画像,我在冥思苦想: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统治
中国达四十八年之久的女人,她在银幕上该是什么样?作为慈禧的扮演者,
我意识到,要将这样一个女人展现在观众面前,首先必须要了解她。
在我短暂的银幕生涯中,已有十二个角色的积累。而扮演历史人物,
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过去在选择剧本上,我一向以“挑剔”著称。同所
有的女演员一样,我渴望扮演不同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女人,扮
演真正的女人。但是经我而过的好多剧本,都使我感到一种“八股”味道。
阅读这样的剧本时,我总感到虚假。我觉得自己难于同剧中人、剧中事产
生真正的共鸣,真实的情感。而当我第一次阅读《火烧圆明园》及《垂帘
听政》剧本时,尽管觉得它还不是十分完整,却不由得耳目一新。
在这里慈禧是一个人,一个女人,她和奕囗、肃顺、端华、恭亲王这
一群形形色色的人物,各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她和他们之间
的权力之争书写了中国历史的一页。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人们有不
同的认识和评价。我——刘晓庆这个具体的人,如何来演慈禧,让慈禧以
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银幕上,这也决定于我对她的认识。
早在慈禧还未当权之时,清王朝已是强弩之末,清朝的腐朽统治已如
摇摇欲坠的大厦,坍塌势在必然。慈禧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出现的。
我扮演的是十六岁到二十七岁这一阶段的慈禧。这一时期,她由幼稚到成
熟,由默默无闻到成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她有色、有才、有智慧、
有政治野心。她力敌人臣,在辛酉政变这场权力的肉搏中取得了胜利,登
上了统治者的宝座,加速了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进程。
我没有见过慈禧,连见过她的人,我也没有见过。她如何吃饭,如何
睡觉,如何说话、走路,没有人能以第一手材料给我以帮助。我只有借助
于各种关于她的文字记载。如何使银幕上的慈禧,既是活人,又有时代感,
这个问题摆在我的面前。中国有电影以来,拍过不少历史题材的影片。人
们对这些影片的评价,一个主要问题,是看它有没有时代感。我想这种所
谓的时代感,一方面来源于书籍的描写,而更主要的直接感受是依靠戏曲。
……因此我感到:历史故事影片中的表演,不应该借助于戏曲化的举手投
足。电影中的一笑一颦,一顾一盼,都应该首先是活人及活人的情感,而
不能着眼于形式。我对自己这样讲:必须找到表演上正确的时代感。把慈
禧演成一个人,不是概念化的,不是木乃伊。
我在探索……
我扮演的慈禧将会出现在观众面前。她将获得如何的评价?目前还未
可知。成功?失败?难以预测。总之,在艺术上不能迎合。我绝不随波逐
流。我扮演的慈禧是银幕上及舞台上从未出现过的慈禧,是年轻时代的她。
我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积累她的思想及形成脉络,一场戏一场戏地逐渐展
开她的世界观、人生观、爱情观。当角色同我融为一体,我便进入表演的
自由王国。什么是电影?电影就是电影工作者通过电影这个特殊手段,将
人与事交给观众。我将慈禧交给大家,而答案在你们手中……
“预备——!”现在,身穿慈禧艳丽服饰的女演员刘晓庆,就出现在青莲岛上那泓泱泱的碧水之前。她的前面是一丛丛嶙峋的怪石,她的身后便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北归以后,下令仿效江南水乡的烟雨楼在承德所建成的那座雕梁画栋的古楼。按照剧情的要求,扮演咸丰皇奕℃的香港演员梁家辉早已经身穿黄袍,等候在烟雨楼前与刘晓庆配戏。导演李翰祥见所有的一切均已准备就绪,他回身朝摄影师发出了开拍的“号令”!
摄影机沙沙地转动。全场肃然。
刘晓庆所饰演的懿贵妃盯着丽妃的背影消失后,她既怒且嫉地来到咸丰面前,强作笑脸地叫道:“哟,我还以为有谁陪着皇上呢!原来是皇上一个人在这儿静养呀!……”
咸丰坐在一张小桌前,佯装看折子,见了懿妃说:“不错,批得很好,发到军机处去吧!”
懿妃说:“这是恭亲王奏请来热河的折子!”
咸丰抬头一望:“发下去!”
懿妃嗔道:“六爷是跟皇上一块长大的,有什么话总该皇上御笔朱批才是吧!……”
李翰祥远远地望着在水银灯下表演自如的刘晓庆,还有那位初次上银幕、记者出身的梁家辉表演得很成功,心里很满意。只是梁家辉开口就是地道的粤语,逗得刘晓庆欲笑又止。他急忙挥手叫道:“停——”
大导演李翰祥第十九章 一把火烧掉六十四万
第十九章 一把火烧掉六十四万
请向中外观众转达两句话:看过《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这两
部片子后,请把好的地方告诉您的亲戚朋友,请把差的地方直接对我说!
今夜,李翰祥将亲赴京郊外景地,在那里执导一场最精采够节目!也
就是放一把冲天的大火,将那座耗资六十四万元人民币制成的“圆明园”
拍摄实景,化为一片废墟。
“说起西太后,很多人都知道她姓叶赫那拉,但对这四个字却不甚了了。这当然是句满语,但并不完全是姓,正像我们陇西李,赵郡李一样,陇西和赵郡都是地名,李才是正姓。叶赫也是个地名,是在吉林省长白山麓下的一条河,名叫叶赫河。就是现在吉林梨树的所在地。至于说那拉,将它翻译成汉语就是太阳的意思。丁玲有一本小说,名字叫《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西太后的姓氏,正是叶赫河的太阳!”
李翰祥说这番话的时候已经是1982年的年末岁尾。北京的故宫内,在严冬将至的时候天穹阴霾,彤云密布。随着强劲的小北风,不时有雪白的鹅毛雪朵,在三大殿前飘来荡去。太和殿登基大典的重场戏已经拍成了一大半,现在,李翰祥披着一件草绿色的棉大衣,手里捧端着一份简单的快餐盒饭,正在太和殿前那已经落了厚厚一层雪尘的汉白玉丹墀前,向刘晓庆、陈烨、梁家辉等主要演员说戏。
自从8月10日在承德避暑山庄内的烟雨楼开拍《垂帘听政》的第一个镜头,导演李翰祥始终没有回香港去。他在热河夜以继日地指挥着他的摄制组全体人马,进行着十分紧张却又十分愉快的拍摄。有时,李翰祥从早到晚,在异常酷热的盛夏时日里,每天可以拍成四五十个镜头。在一天中不断地变幻着场景,使得职员与演员异常疲惫,到了夜里,别人鼾声大作时,他还在灯下计议着次日的拍摄计划。如此的艰苦熬战,直到9月底10月初,李翰祥赶在湖水封冻之前将《火》、《垂》两片中在热河园林及外八庙中的所有镜头,全部拍竣。然后,李翰祥班师北京。在大雪将来的隆冬时节,李翰祥于11月8日在北京再度开机。这一次他的主要外景地便设在故宫、北海、天坛和颐和园里。此时,李翰祥这位擅拍大场面的影坛高手,将在明、清两代帝王所居住的巍峨紫禁城——故宫里,调集千军万马,昼夜兼程地开拍《火》、《垂》两片中的诸多重大场面:太和殿登基大典、养心殿垂帘听政、神武门皇族出逃和畅音阁听戏等许多重场戏。
李翰祥经过几个月的拍戏接触,他已与刘晓庆、陈烨、梁家辉、项囗等演员在感情交流上达成了非常的默契。那些头一次与学识渊博的李翰祥合作拍戏的演员,也非常喜欢在拍戏的间歇,听李翰祥说戏及纵谈戏里戏外的典故轶闻,从而更加丰富自己的知识,以适合拍成两片的需要。现在,当雪朵纷纷时,李翰祥边吃午饭边与演员们谈起慈禧太后的身世。他娓娓地讲道:“在传说中,大清皇室的祖制,对于姓叶赫那拉的是不备宫闱之选的。就是说姓这个姓氏的,想选妃选后连门儿也没有,原因是开国时的一段传说。清太祖努尔哈赤,杀死了叶赫那拉仅剩下的金台石和贝勒布扬古的时候,布扬古曾经这样大声疾呼:‘我叶赫那拉,就算仅留下一个女人,也会报仇雪恨,亡你的国,灭你的家!’当然,史实也决非像传说那样,努尔哈赤其实并没有将叶赫一族斩尽杀绝。根据《清实录》、《清史稿》和《清列朝后妃传稿》等书的记载,在慈禧太后之前,历朝皇妃嫔中姓叶赫那拉的,除孝慈高皇后之外,还有努尔哈赤的侧妃、皇太极的侧妃、乾隆的舒妃。所以我说,慈禧的被选入宫,只是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这两个家族之间的历史婚姻关系的继续而已!”
雪越下越大。
太和殿登基大典的雄浑场面继续开拍。
李翰祥伫立在太和殿前那汉白玉丹墀之上,居高临下地俯瞰着空旷寂寥的御道上,忽然蹄声得得地驰进数十匹剽悍的铁骑骏马。旗旗飘闪,鼓瑟震天……
这里是北京的西苑饭店。李翰祥自从夏天在承德开拍两部历史巨片,当年秋天班师回北京以后,他就将拍片的大本营设在西苑饭店。他的那辆在台湾组建“国联”影业有限公司时便有的银灰色大型工作车,就停在饭店外面的草坪上。一位北京电影杂志的记者B,由李夫人张翠英领进了这辆有名的李氏工作车。李翰祥见有记者来访,急忙关掉了放映机。
出现在记者B面前的李氏工作车,俨然是个灰色的庞然大物。这是一辆长约十五米的大型汽车,车厢部分约为十二米之多。推开一侧的拉门,B可以望见一间宽敞明亮,舒适而又整洁的起居室兼餐室。起居室的左侧,则为李翰祥的工作间,四平方米的空间里布局合理。四壁上放置有大量的图书资料,还有电视机、放映机、胶片库、影片剪接台和几只椅子。这座既有客厅、卧室、洗澡间、炊事间加剪接放映室的工作车,是李翰祥在“国联”时候的小工作车基础上又加改造的。这是李翰祥别开生面的艺术小天地。他每天在这里紧张而有序地生活,一部又一部影片,多年来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流向世界各地的。所以,李翰祥对前来采访的记者最先说的话题,便是这辆在祖国内地极为罕见的生活工作车。
李翰祥告诉记者:“改装这样一部车,除了为外景工作的方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对影片进行剪接和后期制作。作为一个导演,如果不亲自剪接,就好像是配好料的菜叫别人下锅,买好了的爆竹给别人放一样。剪接是导演的最大乐趣之一,因此样片一到,我必须坐下来亲自剪接。剪接就好比是炒菜,什么佐料都准备好了,这个菜非要自己来炒不可,那才能炒出自己的味道。这就是我要自己剪片的道理。如果佐料很好,让一个不会炒菜的厨师去炒,那么炒的菜就没有肯吃的了!……所以,我在热河开始拍戏以来,便坚持自己来炒菜了!……”
李翰祥在风趣地做了上述开场白以后,就坐下来认真地接受记者的采访。
记者:李导演,您已经拍摄了几十部影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您这次回内地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合拍历史故事片《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国内外观众都很关心,估计这次会比您以前所拍摄的极受欢迎的《倾国倾城》等清宫历史片将获得更大的成功。能不能请您谈一谈,您是什么时候,怎么样想到拍这两部影片的!
李翰祥:《垂帘听政》在1980年春天,我就打算拍了。剧本几经周折,后来就请了老剧作家杨村彬先生和我合写。在这之后,到1982年春天,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签了合约。决定拍摄后,我自己又查阅了大量史料,重新编写电影分镜头剧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