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3 节
作者:
丢丢 更新:2021-02-17 02:40 字数:4712
此时此刻,北京城下却还有另一个人,正在瞧着星星发呆,那便是桓震了。
这时候他的心里,真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后世看起来条分缕析一清二楚的历史,当真自己参加进来,好像就全变了样子,只觉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既想扭转既成事实,又怕力量不逮弄巧成拙。有时甚至觉得,倘若自己原本不知历史是如何发展的,是不是反倒会比较轻松?
就在方才,兵部郎中余大成,受了新任本兵申用懋的派遣,前来营中祝捷,袁崇焕虽然心中并不觉得那是甚么大捷,但仍是打起了精神同他叙话,着意探问京中的情形。桓震也在一旁,听着余大成叙说几日来朝中的异动,心中对自己愈来愈没有信心。崇祯再度派出太监监军,那分明是已经明显地表露出对袁崇焕这一干武将的不信任了,可是自己印象之中,仿佛袁崇焕被杀之前并没甚么监军太监,难道是将来的事情提前发生了不成?不过照崇祯的性格,他信任的只有太监,兵临城下之际派出太监监军,也没什么可以惊讶的。
但另一件事情,却叫他很是在意。大同、陕西等地的援军,已经陆续抵达京城周围,麻登云所部的粮草不足,昨日险些就弄得士兵哗变起来,最后还是麻总兵许他们在附近村落就食,这才好容易弹压住了。所谓就食,其实也就是从民间低价征买粮食草料,在老百姓口里夺食。户部捉襟见肘,发不起军饷,只能用这个法子养活大批的援军了。可是朝廷又迟迟不予确定各部队的汛地,将领们没法子给手下兵员觅食,有些军纪稍微败坏些的部队,便纵兵在民间抢掠,京城周围除了受鞑子蹂躏,还要给自己的军队践踏,不论贫富都是苦不堪言。许多京中官员乃至太监在城外的私产,也有被了兵祸的,主管将官不敢说是自己御下不严,只一概推在虏兵的头上去了。
目下关宁部队暂时还没碰到粮草的问题,而且辽兵自从袁崇焕大加整顿以来一直纪律严明,就算发不出饷,也不见得就会如满桂部下那样剽掠四乡。他所以担心军饷的问题,那是因为他知道有许多陕西援军将会因为无饷养兵弄得溃散,溃兵奔回乡里,大多便上山从贼,入了农民军。若说此前的农民军只不过是抢抢粮食,不为大患,那么有了这些逃兵加入,农民军便真正成了军,以后出陕西,入河南,侵掠两湖四川,愈来愈难以收拾。想到农民军,不由得又记起久没消息的惠登相来,不知他现在去了何处落草?小五台是早已经人去山空的了,他身为朝廷命官,又不能明目张胆地叫人察访一个山贼,只得日复一日地搁置下来,事情一忙,居然便将他忘在了脑后。
他望着夜空叹了口气,又想起不久之前余大成对自己所说的一番话来。桓震知道当袁崇焕下狱之际,这个余大成是援救最力的官员之一,袁崇焕不曾抄了九族,他在当中是有大大功劳的。因此与他一见面便着意结纳,两人甚说得来,待袁崇焕谈完公事,又将余大成约到自己帐中坐谈。余大成虽然并不知兵,对朝廷中的派系党争,却看得十分透彻,平日里时常愤愤,加上桓震在旁巧言拨动,三言两语之间,将朝堂之上温钱两派的对立,一一说了出来。
桓震愈听愈是毛骨悚然,只觉得朝廷形势,比自己预想的还要糟糕数倍不止。温体仁与现任的首辅钱龙锡,两人互憾已久,一年前的钱谦益事件,温体仁取得了崇祯帝的好感,为自己爬上高位铺下了路,但是却没从中得到甚么实在的好处。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宰辅钱龙锡、兵部尚书王洽等人替钱谦益辩护,斥责他居心叵测,用意不良;随后又有一些朝臣上疏弹劾,这才叫他没能实现挤入内阁的野心。因了这些往事,温体仁一直对钱龙锡等人怀恨在心,王洽虽然已经下狱,首辅钱龙锡却还是他的眼中钉。
卷二 国之干城 九十六回
自从鞑子围城以来,京城里的谣言便不曾断过。余大成家在城边,日日都能见到从城外逃回的难民,人人都在抱怨何以袁崇焕不快些赶走了鞑子,却要在京城脚下与他僵持不下,任由鞑子踏坏了自己的田地,拆毁了自己的房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儿女?他不是赶在鞑子头里两天便来到京师了么?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将鞑子挡在半路,却要放他们来到北京城下?
平民如此,倒还说得过去,可是朝廷官员,大多也都是怨声载道,他们的私产毁于兵祸,这笔帐全都算在了袁崇焕的头上。上有温体仁,下有诸多党羽,大家纷纷弹劾袁崇焕御敌不力,玩兵养敌,皇帝看了很是震怒,只嚷着要袁蛮子快些出战退敌。朝廷里就是钱龙锡同韩爌一力支持袁崇焕,两人势单力薄,也渐渐地挡不住积毁销骨了。
桓震听他说罢,心中暗叹,道:“我军方经大战不过三日,士卒尚未休息,怎么能遽然轻出?”余大成道:“大成虽然忝为职方,其实不谙兵事。但十围五攻,敌则能战的道理,还是粗粗明白一些的。袁大人自蓟趋京,两日夜行三百里。所部马兵才九千人,广渠门一战大挫敌军,已属不易,眼下应当静候步兵大至,方能合力逐北,实在不宜轻言出战。”桓震道:“督帅对咱们何尝不是这么说的,只是朝廷能容得咱们等候援军到来么?”
余大成默然,心想皇帝年少气盛,新胜之下难免忘形,再有周温之流推波助澜,促战并非出人意料之事。今日廷议,韩爌险些跟皇帝吵了起来,弄得皇上一脸不悦地拂袖而去,瞧这势头,叫袁崇焕出战的诏书不在明日,就是后天了。
袁崇焕独坐帐中,心心念念,想的也是这些。仔细盘算可用的将士,除了自己带来的辽东督标和前锋镇精锐,以及四个总兵部下亲兵之外,目前已经到达北京城下,归他节制的各路勤王兵马,共计有满桂、黑云龙、麻登云、孙祖寿等几个总兵官。
别看有这么一大群官职赫赫的战将,其实论起真正能用的人手,是名不副实的。因为这些总兵官辖下的入援兵马,也全和辽东一样,因了马匹缺乏,并没能全数赴援,顶多不过十成来了三四成而已,其它的还都在道上紧赶慢赶。而且二十日以来数次交锋,或多或少也都损伤一些了。
单以将领本身的武勇来说,满桂当然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几天来两度和鞑子对阵之后,大同军队的伤亡也最大,目前残军暂屯城北德胜门外原五军营的旧垒。元气未复又首当敌冲,是轻易动不得的。
其余几支兵马,黑云龙、麻登云和孙祖寿等,未曾接战,并没甚么损失,甲械军士比较齐全,但加起来也不过只有万余。连满桂残部和自己统带的兵马计算在内,总共才两万出头。兵众如此单薄,要想拱卫京师万全,必得时时刻刻步步为营,小心在意才行。京营在太祖时是全国诸军之冠,精锐之极,可是这时久未训练,早已无用,所以他留下满桂和自己所带的九千骑兵守北京,以尤世威部去守昌平,侯世禄部守三河,以作蓟州的后应,目的是牵制清军,乘机可截断清兵归路。
这样的布置,本来合乎用兵之道,一支部队如果派出去攻击敌军后路,所发生的作用,往往比守在北京城外要大得多。可是崇祯皇帝并不明白这些,这个十九岁的急躁青年,一见袁崇焕按兵不动,登时便不耐烦起来,见他并不将所有援兵都调来守北京,更加忧虑重重。到得次日,果真派了一个中官前来传旨,一则催促他速速出战退敌,一则更是质问他何以不将尤、侯两支援军都留下拱卫北京。
袁崇焕哭笑不得,仍是耐着性子对天使一再解释,要等步兵全军到达才可进攻,现在只有九千骑兵,和敌兵十余万决战,难求必胜,两路部队人数不多,战斗力也不强,如派去和清兵交锋,一战即溃,反而扰乱全军军心,影响京师城防。那太监疑疑惑惑地回去了,至于究竟向皇帝怎样报告,那是不必猜也猜得出的。
好容易送走了天使,袁督师揉揉发痛的两边太阳,露出一丝苦笑,想不到最难应付的竟然不是皇太极,却是自己的皇帝!前日余大成来,也约略谈到些朝廷里的情形。自己的恩师韩爌,以及向来一力支持自己的首辅钱大人,处境似乎都并不好。朝里奥援不再,陛下也渐渐的不是那么信任,可是该做的事情还是得做,眼前鞑子兵临城下,又哪还能分出心思,去管朝里那些放言高论的官宪们七嘴八舌?无论如何,两场硬战过去了,而往后最辛苦的十天半月才刚开始,眼前该费神部署的事正多,可不能老在枝节上纠缠不清。
袁崇焕摇摇头,好像要甩落这些恼人的节外生枝。一个传令兵匆匆进来,见他正低头沉思,脸色很是难看,犹豫了片刻,还是低低唤了一声。袁崇焕一惊,问道:“怎么了?”那传令兵低头道:“城上……城上有些百姓,朝咱们的兵士抛掷石头,骂咱们是汉奸兵,石头砸死了几个同袍……”袁崇焕大惊失色,顾不得听他说完,抄起皇帝钦赐的上方剑,飞步奔了出去。
赶到事发的地点,只见一群辽兵聚集在城下,扬着头与城上对骂,几个总兵都忙着弹压本部。一眼瞧见赵率教匆匆走过,顺手一把扯住,大声喝道:“这是怎么回事?本部院不是再三严令不得惹事么?”赵率教一张脸涨得通红,额角上青筋毕现,气喘吁吁地道:“今日一早,城上有些平民,辱骂咱们辽兵都是汉奸,督帅……他们说督帅不肯出战,别有用心。还说清兵是给督帅引来的,目的是在‘胁和’,逼迫皇上同虏酋和谈!”
袁崇焕心里一沉,赵率教这句话,无疑是对他说,面前是敌人,背后也是敌人!这城还怎么守?这城还有甚么必要去守?长叹一声,督师转过身去,沉声道:“叫咱们的兵士统统住口,退回自己营中。”祖大弼不知从何处冒了出来,大吼道:“俺把这些直娘贼!老子们流血流汗,拼死拼活,为的是谁?再这么下去,老子便不管他们死活,要回辽东去了!”
旁边的几个兵丁,听见祖大弼的大嗓门叫喊,似乎都是心有戚戚,跟着附和咒骂起来。袁崇焕皱眉喝道:“够了!”放缓声音,对赵、祖两人说道:“大丈夫所作所为务求无愧于心,眼前毁誉哪管得了那么多?照本部说的去办罢。”说着背了手,自群情激愤的官兵中间穿行而过,再也不发一语。
其实他的心里,又何尝不是愤愤不已。但是兵民之间愈是敌视,这城便愈是难守,这个道理,一般的士兵可以不懂,他身为督师,却不能不明白。况且这些小民也是家园被毁,甚至亲人遭难,一股怨气无从宣泄,以致有出口不逊之举,自己好歹也是朝廷大员,身上系着关宁部队乃至整个京城的安危存亡,怎么能跟他们一般见识?
倒是这几天来,鞑子大军盘踞南海子一隅,主力竟没有什么蠢动。就是每天只派出三五千人零股,在各镇营垒前耀武扬威的挑战。各将领遵照袁大人将令,坚壁不动,鞑子逼得太近时,才以强弓硬弩对付,否则就来个不理不睬。其中就只有大同满总兵心里不忿,几度想不顾一切开垒出击,但格于袁大人的森严将令,终是不敢,只在营中摔桌砸椅的叫骂。
鞑子的这种作法,当然最可能是想诱使我军开垒出战,然后以伏兵聚歼之。这已是老掉牙的把戏了,即使没有袁大人的将令,各镇也没那么容易上当。挑战不成的鞑子,往往在午刻一过,就呼啸而去,转往城外郊落烧杀掳掠。几天来,许多家园惨遭荼毒的劫后百姓,陆陆续续涌向城门,想进城避难。各门把守内监和将领,或是开门或是不开,全没个准,也难怪这些百姓走投无路,侥幸进了城的看着妻子儿女,丈夫父亲还困在城外,怎么能不急红了眼?
袁崇焕巡行各营各协,每至一处都要安抚一番,不知不觉间这一个下午就要过去了。屈指算一算,今天已经是十一月二十四日,再撑上个十天,援军就可以赶到了。十天……袁崇焕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又充满了不安。赵率教,祖大寿,桓震,何可纲,麻登云,孙祖寿,黑云龙,他一个个地默念着各部将领的名字,忽然仰天长叹一声:生死存亡,就系在你们手里了!
最后一处要巡查的地方,是在防线最北,桓震的营垒。走着走着,袁崇焕的步子迟疑了一下,他想起了那天两人给虏兵踏营打断了的一番谈话。不因不由地,耳边又回响起连夜行军的那天,两个人策马并骑,桓震对他所说的一句话来:“一出国门,便成万里”。
一出国门,便成万里!袁崇焕嘴角微动,挤出一丝苦笑。
卷二 国之干城 九十七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