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4 节
作者:
吻火 更新:2021-02-20 04:17 字数:4894
共和党在小城圣菲的攻防战为线索,利用时空跳跃法,描写了两个家族五代
人在一百五十年间的矛盾冲突和兴衰荣辱。实际上,小城里发生的一切是那
一时期整个巴西社会生活的缩影。1965 年,《大使先生》问世,再次轰动巴
西文坛。1971 年,长篇小说《安德列斯事件》出版,通过一次工人罢工事件,
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残面貌。该作深受广大工人群众的好评。除小说外,维
利西莫还著有游记、童话、回忆录等作品。
内容概要《大使先生》全书共分四章:《递交国书》,《招待会》,
《外交圈》和《山上》。前三章叙述了拉美某国驻美国大使馆里发主的故事;
最后一章介绍主要人物回到国内之后的事件。整个小说是以该国驻美大使加
夫列尔·埃略多罗上任一年间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以一等秘书巴勃罗·奥尔
特加的活动为副线,以大使馆为主要舞台逐渐展开的。通过对大使、武官、
参赞、秘书、美籍雇员和他们的夫人、情妇间关系的描述和后来发生的游击
队进军首都夺取政权的全过程的介绍,让人们看到了那个世界的外交圈内尔
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内幕,让人们看到种种虚伪的假面和各派政治力量间冲
突的实质。主要人物有两位:一位是大使加夫列尔·埃略多罗,他忠于独裁
政权,曾“为共和国作出杰出的贡献”;他踌躇满志、官运亨通,正处于飞
黄腾达的事业巅峰。但实质上,他面善心毒,口蜜腹剑,野心勃勃,期望有
一天当上华盛顿式的人物。可惜好景不长,他所依附的独裁政权很快处于危
机之中,这时他本可以远走他乡,可是共同的利益和命运使他不得不回国参
战,结果落得个被“革命”政权处决的悲惨下场。另一位重要人物是一等秘
书巴勃罗·奥尔特加,他是一个有着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热血青年。他厌恶这
虚伪的外交圈,更不愿为独裁政权卖命,以致最后毅然辞去了使馆的职务。
随后,他几经周折回到祖国参加了游击队,投入了推翻独裁政权的战斗。但
不久之后,游击队领导人的极左表现使他对未来感到优虑,他决心迫使“革
命”的领导人要履行对人民许下的诺言:实现社会公正,组成民主政府,给
人民以自由。他悲愤他说:“我们这个民族不能,也不应再受欺骗了。”然
而,孤掌难鸣,当权派不但不予理睬,反而派人监视他的行动。大使和一秘
是两个水火不容的人物,他俩的活动在作品中交叉进行并贯彻始终“在使馆
里,他们分属于两派,当独裁政权面临危机、使馆人员作鸟鲁散时,他俩又
都回国参加了互相对立的营垒。但在书的结尾,他俩又意外地相遇了。加夫
列尔·埃略罗多被游击队抓获了,随后被送上“人民法庭”受审。巴勃罗·奥
尔特加这时正在游击队里工作,但他对极左政策不满,坚持接法律程序审理,
便决定为前大使出庭辩护。然而,在极左政策的高压下,不仅前大使被判处
死刑,而且巴勃罗·奥尔特加也受到了“革命中央委员会”的指责。
作品鉴赏从争取民主、反对军事独裁、拥护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大
使先生》的确是一部有进步意义的作品。代表进步思想的主要人物就是巴勃
罗。奥尔特加,他追求的目标十分明确:“我不要地位和个人好处,而是要
这个饱经苦难的人民的大多数可以分享他们应得的利益。”为此,他不赞成
革命中央委员会的极左方针。而且公开批评总书记巴伦西亚,坚决反对他的
个人独裁:“今天上午,许多战友来找我,说他们的想法跟我一样,绝不接
受巴伦西亚的个人独裁。”“革命委员会”当然不能容忍这种“反革命行径”,
除指责他“右倾”和“动摇”之外,还派人监视他的行动。但他态度十分坚
决:“我不伯他(总书记)心毒手狠,决心对付他。我几乎把一切都献给革
命了,但我不要地位和个人的好处,而是要这个饱经苦难的人民的大多数应
该分享的利益。我不打算流亡,更不想朝脑袋上开一枪,而是要留下来斗争。
我比我本人原先想象的要固执得多。如果说这场革命白搞了,至少它使我更
清楚地认识了自己。”巴勃罗·奥尔特加的顿悟绝非个人的觉悟的提高,而
是代表了进步的知识阶层。在创作手法上,善于安排情节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作者解释说:“这部小说可以比做一枚火箭,点燃之后,它是缓缓上升的,
但很诀便带着巨大的轰鸣声冲上天际,最后在高空爆炸作为悲剧式的结束。”
作品是从大使先生在华盛顿向美国总统递交国书的那天上午开始的。通过这
一天的活动,读者对主要人物便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第二和第三章里,
各种政治力量展开负逐,错纵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游击队
进军首都并推翻独裁政权是全书的高潮,而审判前大使加夫列尔·埃略多罗
则是悲剧式的结尾。这样,情节发展由低到高,其中又有出入意外的场景,
如大使与他情妇的暧昧关系,巴勃罗·奥尔特加与格伦达的爱情故事等等,
从而产生一股吸引力,使得读者一经开卷,便难释手。此外,善于描写人物
的心理活动,因而使人物性格有棱有角,十分鲜明;善于运用渊博的知识对
政治、科学、艺术、哲学等问题作出鞭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善于使用寓意深
刻、充满哲理与幽默的语言,这些艺术特点使得《大使先生》成为巴西广大
读者喜爱的作品之一,据统计,仅在作家的故乡阿雷格里港一个城市,从1965
年到1980 年,就发行了13 版,而在全国则印刷了二百万册之多。作家本人
则被认为是巴西当代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
(赵德明)
若·亚马多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1966)
作者简介(见“加布里埃拉”条)
内容概要《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于1966 年问世,仅12 年。间,
就重印30 多次;作品被搬上银幕后,在巴西更是家喻户晓。现在该书已被译
成英、法、俄、德、西班牙、中文等外国文字。从而引起世界各国读者对巴
西文学的浓厚兴趣。作品的主要情节是:美丽的姑娘弗洛尔与流浪汉瓦迪尼
奥一见钟情,并且不顾母亲的反对与这个不务正业的小伙子结了婚。瓦迪尼
奥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给弗洛尔带来种种烦恼与不安,但他那男性的狂热又
使弗洛尔饱尝了夫妻生活的欢乐与甜美。七年后,瓦迪尼奥突然死去,弗洛
尔无法忍受寡居的孤寂,便又嫁给了学识渊博的特奥多罗博士。这位大才子
与那位流浪汉在各个方面部大为不同,他给弗洛尔带来了宁静与舒适。然而,
日复一日的单调生盾却使不甘寂寞的弗洛尔产生了灭倦。这使她怀念起瓦迪
尼奥来了。就在她与第二个文夫结婚周年纪念之日,她在深深的怀念中不由
得呼唤起第一个丈夫的名字,结果死去的瓦迪尼奥竟然奇迹般地与她来幽会
了。这样,弗洛尔得以同时和两个丈夫相处(只有她才能看到瓦迪尼奥),
俱这使她陷入矛盾之中:第一个丈夫使她在性爱方面感到满足,而在精神方
面不足;第二1 丈夫昧乏阳刚之美,但精神世界丰富异常。如果仅仅爱恋第
一个丈夫,不但会失去精神食粮的补充,而且会伤害她敬重的博士,假若只
爱第二个丈夫,又会失去性爱的欢乐。怎样才能两全其美呢?只有同时与两
个丈夫生活,她才能够感到完全的幸福与满足。最后,在巫师的帮助下,弗
洛尔可以做到:与第二个丈夭手挽着手散步的同时,可以感到第一个丈夫如
轻风般地在她身边沸动。她心满意足了,为拥穹两种爱情而露出幸福的微笑。
作晶登贷亚马多是一直中常筹于刘面人物的大作家。在《弗洛尔和她的
两个丈夫》中,池通过跌宕起伏的曲折情节和富有鲜明个性的生动语言塑造
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如:外表姻静捻重而内心却充满激情的弗洛尔,
豪爽、放荡、乐天的瓦迪尼奥,忠实、严肃、认真的待奥多罗博士,居心叵
测、野心勃勃的岁济尔达大大,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诺尔玛大太等等。他
们个性鲜明·言谈笑语、举手投足,仿佛跃然纸上。此外,书中还出现了其
他各种人物,诸如:百万富翁、政界头面人物、赌场老板、妓院老鸨、律师、
记者、歌星、妓女、普通百姓等近三百余人。如此人物众多的社会图画是需
要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的。通过这幅色彩斑斓的图画,读
者可以看到一个充满真、善、美与假、恶、丑,光明与黑暗,压迫与反抗的
巴西社会。亚马多还是一位善于结构的大师。这部小说以弗洛尔的第一个丈
夫淬然死去为开端,通过回忆倒叙的手法,追述弗洛尔和瓦迪尼奥婚前、相
恋和婚后的生活,然后才依时间顺序讲述弗洛尔的寡居生活以及第二火结婚
的故事。情节发生到此似乎山穷水尽了,俱作者笔锋一转,却出平怠抖地止
瓦迪尼奥灵魂恿显。这样,爱情与道名的波澜突起,进而掀起一次次轩然大
波,带出一系列斩人新事,最后把故事推向高潮,而高潮一过,作者骤然停
笔,结束了全书。这使得读者不忍释手,而掩卷深思之余,则不能不为这匠
心独具的谋篇布局拍案叫绝。对语言有着高超的驾驭能力是亚马多创作成功
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笔生动准确、活泼流畅是这部小说的又一特点。叙事部
分简洁明快,如在介绍黑社会头目贝朗西·莫拉斯时,作者这样写道:“他
略施小计,便养活了包括警察局长在内的政界、文化界和军界的头面人物。
在他面前,州长、市长、海陆空三军将领以及头戴冠冕手戴戒指的大主教又
算得了什么呢:对话部分完全按照人物的身分、地位、教养和性格来安排。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诙谐与幽默经常流露在字里行间,往往使读者发出会心
的笑,比如作者是这样“骂”一个大富商的:“此时此刻,这个干瘪的百万
富豪、教皇册封的骑士正手扶着大提琴,忘记了世界,忘记了一切,似乎突
然间变成了一个有人性的‘人’。”高超的艺术技巧是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的。作者在这本韦的中译本问世时写道:“巴西妇女遭受双重压迫:阶级的
与性别的。弗洛尔太太也是这种情况,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的力量大于
死亡。她象征着巴西妇女反对奴役和限制她们自由、摧残她们意愿的现象而
进行的斗争。”鲜明的思想倾向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加以表现,这大概就是《弗
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成功的秘诀吧。
(赵德明)
智利文学
巴·聂鲁达漫歌集(1950)
作者简介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原名内夫塔利·里卡多·雷
那斯·巴索阿尔托,生于智利中部的帕拉尔城。在他刚刚满月的时候,母亲
就去世了。1906 年他随父亲迁往南部新开发的特木科小镇。虽然有个同父异
母的妹妹,但他最亲密的童年伙伴却是森林中的花草树木、鸟鲁虫鱼。聂鲁
达从14 岁开始正式发表作品,19 岁时出版的《黄昏》和次年发表的《二十
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奠定了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紧接着他又发表了诗集
《无限之人的努力》(1925)、《戒指》(1926)和小说《居民及其希望》
(1926)。从1927 年起,他开始在外交界供职,先后担任驻仰光、科伦坡、
雅加达、新加坡、布宜诺斯艾利斯、巴塞罗耶。马德里和墨西哥城的领事或
总领事。在马德里期间,他主办了《绿马诗刊》。这个时期的诗作有《大地
上的居所》(1933)及其第二集(1935)。1936 年6 月,西班牙内战爆发,
他积极参加保卫共和国的战斗,并为此被迫离职。1937 年他发表了著名诗集
《西班牙在我心中》,从此诗风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献给斯大体格勒的情
歌》等涛篇就是那时的代表作,1945 年在聂鲁达的人生旅途中是个重要的里
程碑:当选国会议员,荣获智利国家文学奖,加入智利共产党。1946 年他遭
到反动政府通缉,被迫转入地下,隐蔽在人民中间。1950 年《浸歌集》在墨
西哥城出版。这部巨著的创作于1948 年完成,时断时续地经历了十个年头。
1949 年2 月他离开智利,先后出访欧美各国,投身于保卫和平运动,曾获加
强国际和平奖金(1950)。1952 年智利政府撤销了对他的通缉令,人民以盛
大的集会和游行欢迎他归来。回国后专心致志地从事诗歌创作,先后出版了
《元素的颂歌》(1954)、《元素的新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