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1 节
作者:吻火      更新:2021-02-20 04:17      字数:4960
  这女性是“火的字迹”。“海的字迹”、“风的字迹”和“太阳的遗嘱”,
  她甚至用“无法破译的火红字迹”为诗人纹身。她不是任何一个女性,可又
  是个实实在在的牺牲者的形象。正是她把诗人引进一座幻想的途宫:
  像牵着言人的手/你将我引向/那通往圆心的长廊/你昂首挺立/像一道凝
  结在斧头上的火焰/像要剥去人的皮肤的光芒,/像断头台一样令囚徒迷惘,/
  像皮鞭一样富有弹性,/像月亮的孪生兵刃一样修长,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脱
  离古老的传说,最终他还是发现了梅露茜娜是一条蛇:梅露茜娜,我看见你
  粗糙的鳞片,/黎明时闪着绿色的光焰,/蜷身熟睡,裹着一层层床单诗人继
  续在自己的记忆中寻觅,于是就在诗中出现了克里斯托夫大街、改革大街、
  瓦哈卡城、维尔内特旅馆等地名。这时,在诗人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一个更
  加准确的时刻:
  马德里,1937 年/安赫尔广场这是一个诗人永难忘怀的时刻,比前一个
  (下午五点钟)更具体。这时诗人第一次使用复数第三人称和过去时态来叙
  述往事:一对情人在轰炸时作爱。这可能是诗人的亲身经历,也可能是听到
  的传闻。但从这时起,“情爱”就成了诗中充分展示、充分自由的瞬间,在
  诗人看来,只有在这时,人们才会去掉压抑自己的伪装和做作,摆脱世间那
  被老鼠偷吃的法律,/银行和监狱的栅栏,/纸的栅栏、铁丝网,/电铃、警棍、
  蒺藜,/武器的单调的布道,/温柔的戴着教士帽的蝎子,/戴着大礼帽的老虎,
  /素食俱乐部和红十字会的主席,/身为教育家的驴,/冒充救世主、人民之父
  的鳄鱼,/元首、鲨鱼、前途的建筑师,/身穿制服的蠢猪,/用圣水洗刷黑色
  牙齿并攻读英语/和民主课程的教会的宠儿,/无形的墙壁、腐烂的面具——/
  它们使人与人类/并与自身分离,通过这“情爱”的瞬间,人们不仅会看到“我
  们失去的团结”,而且会重新获得自由,而这是人类生存的最原始的条件。
  这“情爱”的瞬间,正是全诗实质性的出发点。诗人这时交替使用“他们”
  与“我们”的称谓,因为这样的“瞬间”不是哪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所有的
  人,这样可以使客观与主观相互映衬,将作者和读者合而为一。诗人在寻求
  这抽象、绝对、自由的“瞬间”时,既在个人的记忆的海洋里打捞,也在人
  类历史的长河中邀游。诗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历史和神话中的人物:亚当与夏
  娃之次子亚伯的遇害、阿伽门衣与卡珊德拉的悲剧、“血腥之城”尼尼威的
  崩溃、刺杂凯撒的布鲁图失败的予兆、阿兹特克帝国的君主蒙德祖玛的悲哀
  等。在诸多近代人物中,除了西班牙探险家楚鲁卡在特拉加尔阵亡之外,其
  余所有的政治家和革命者,如林肯、马德罗、罗伯斯庇尔、托洛茨基等人,
  都不是在武装捍卫祖国的战斗中牺牲而是由于思想分歧被政敌谋杀或处决
  的。而在远古人物中,除了苏格拉底与市鲁图之外,其余为捍卫集体思想而
  死会的人们都已被忘却。这表现了帕斯对世界的看法:善与恶、美与丑、烈
  士与凶手、革命与悲剧就象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一样不可分开。在无可奈何
  之际,诗人写道:
  死者已在他的死亡中注定/而不会有其它的下场/。。/人死已是人生的
  雕像面对充满不公与悲剧的现实社会,诗人采职了玄学的态度,将“自我”
  与“非我”结合起来:他们就是我们甚至:
  如果我存在他们就不是他们/是他们赋予我充分的自身帕斯在诗歌创作
  上的最大成就是他把语言从“清规戒律”中解放出来。他认为“语言不仅是
  一种手段”,“它将我们合成,又将我们分解”。从这样的论断中,我们可
  以看出帕斯对语言的偏激倾向。这种倾向是从法国诗人马拉梅开始的。它导
  致了诗歌的隐晦和朦胧。有人拿贡戈拉派的巴罗克风格与这种倾向相比,前
  者令人眼花缭乱,而后者则使人头晕目眩,这是一种对于“眼睛所看不到的
  事物”的揭示,是对现实的“背面”和人生的“奥秘”的研究。正因为如此,
  我们难以对他的诗作逐字逐句地进行注释,而只能从整体上去理解诗的内
  涵。在艺术技巧方面,这首诗有两个鲜明的特点:1。在结构上采用电影“蒙
  太奇”的手法,从而给人以动态的感觉。为了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帕斯将
  各种手法结合使用:形象剪接、诗句重叠、明喻隐喻交替、标点符号省略等。
  2。象征主义是他主要的艺术手段。如诗中的维纳斯,她是全星、是爱神、是
  诗中的梅露茵挪、劳拉、艾萝伊沙、伊莎贝尔、玛丽亚、佩尔菲弗挪。这些
  女性,不仅是神、是仙、是人,而且都具有女性的多重品格:情人、母亲、
  女儿。她们是一切女性,又不是任何女性。用金星做她们的象征,最为贴切,
  因为她同样具有多重性格,既是启明星,又是长庚星,既出现在黎明,又出
  现在黄昏。她是一座“生灵之门”。作为爱神,她将诗人引向那“闪光的躯
  体”、那短暂的“瞬间”:个人在那里挥发,世界在那里融合。
  (赵振江)
  费·德尔帕索帝国轶闻(1987)
  作者简介费尔南多·德尔帕索(1935—),出生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
  城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他在年轻的时侯曾先后学习过绘画、生物学和经
  济学,从20 多岁起步入文坛,开始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36 岁时迁居国
  外,先为英国广播公司服务了14 年,后到德国国际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员;从
  1986 年起一直是墨西哥派驻法国的文化参赞。德尔帕索的第一部作品是《日
  常琐事的十四行诗》,出版于1958 年,但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和注意。他的
  第一部小说《阿塞·特里戈》发表于1966 年并获得当年的哈维埃尔·波鲁蒂
  亚小说奖。不过,他真正成名和跨出国界却仰仗于十年后出版的第二部长篇
  小说《墨西哥的帕里努罗》。这部约合60 多万汉字、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曾
  获1979 年度墨西哥小说奖、1982 年度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和1985—1986
  年度法国最佳外国小说奖。《帝国轶闻》是德尔帕索的第三部小说,初版于
  1987 年底。这部作品使他一举成了继本世纪60 年代震劝世界文坛的拉丁美
  洲文学“爆炸”之后的新一代作家的杰出代表。它的出版不仅轰动墨西哥,
  而且在拉丁美洲其他国家及欧洲的书市、书展上引起广泛的注意,成为抢手
  之作。到1988 年底,仅一年的时间,其英文译稿就已完成,法文、德文、葡
  萄牙文及瑞典文译文也都相继着手准备。评论界将之誉为“拉丁美洲文学近
  年来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内容概要1848 年墨西哥同美国签定了《和平、友好及边界条约》,从
  而丧失了得克萨所、新墨西哥和上加利福尼亚的大片土地。此后,国内连年
  战乱,政府频繁更迭。1858 年1 月19 日自由党人华雷斯在瓜纳华托就任墨
  西哥总统并立即宣布进行改革革命。1861 年1 月1 日华雷斯的军队攻入首
  都,当月11 日华雷斯本人及其政府的部长们也迁入墨西哥城。美国、普鲁士、
  英国和法国先后都承认了华雷斯的政府。但是,自由党和保守党的斗争还远
  没有结束。这一斗争同时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继续激烈地进行着。由于华雷斯
  政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匮乏,议会于7 月17 日颁布法令,宣布两年内
  停上偿还一切债务,包括外债在内。这一举动导致英国和法国于当月25 日同
  华雷斯政府断绝了外交关系。随后,这两个国家又联合西班牙于10 月31 日
  在伦敦签订协议,决定共同派兵讨伐墨西哥。联军于当年底及次年初相继开
  抵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港。旅居欧洲的墨西哥保守党分子一直向往在国内建
  立君主制度,并希望由一位欧洲皇族成员接掌墨西哥的皇位。为诱使法国参
  与此项计划,墨西哥前驻英国大使早在1856 年就上书拿破仑,明确提出:如
  果没有一位得到法国、英国和西班牙支持的君主执政,墨西哥势必要变成美
  国的猎物,以墨西哥政府宣布停止还债为契机,推举以其进步思想当时已在
  欧洲小有名气的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亚诺为墨西哥皇帝的方案正式提出并
  得到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和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时支持。在一部分人
  花言巧语的迷惑下,马克西米利亚诺怀着在美洲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的梦
  想毅然地接受了在墨西哥重建帝制的使命,但提出了两个条件:欧洲列强保
  证给予物资和财政支持并得到墨西哥公众真诚而明确的欢迎。由于伦敦协议
  的签字国本来就是各有用心,协议于1862 年4 月破裂,英国和西班牙随即撤
  出了墨西哥,法国不仅留了下来,而且还决定进一步向内地推进。交战的双
  方于是变成了墨西哥的自由党政府和法国侵略军。法国军队于1863 年5 月
  17 日攻占重镇普埃布拉城,6 月10 日进入首都,随即组建了最高执政委员会
  和相当于议会的“名流大会”。“名流大会”于7 月向马克西米利亚诺发出
  邀请。马克西米利亚诺则于10 月正式接受皇位,1864 年4 月10 日宣布登基,
  14 日携同妻子卡洛塔从欧洲启程,5 月28 日抵达韦拉克鲁斯港,7 月12 日
  到了首都墨西哥城。接掌政府之后,为消除党派间的仇恨和争取人心,马克
  西米利亚诺任用了部分温和的自由党人、颁布了一系列带有改革性质的政
  令、认可并维持了自由党人已采取的许多措施。这些做法让邀请他来的保守
  党人大为不满。此后,他同教会的矛盾已经发展成公开决裂,他的独立倾向
  又导致法国减少了对他的支持,特别是他在财政方面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在
  这种形势下,他一度产主了遣散军队、退位回欧洲的念头,但他的妻子卡洛
  塔却没有失去信心,决定独自返回欧洲谋求支持和援助。她于1866 年7 月8
  日离开墨西哥,一去没有复返。此前一直因忙于内战而保持“中立”的美国
  这时候明确宣布不承认马克西米利亚诺的政权,并向法国施加压力,要求它
  停止对墨西哥的干涉。在军事上,侵略军的优势大体上只持续到1865 年。1866
  年1 月拿破仑三世开始考虑撤军。这一消息极大地激励了自由党政府的军
  队。到年中,形势急转直下,保守党政权实际上只存在于法国军队仍然占据
  着豹城镇里。1867 年初法国撤走了全部军队。马克西米利亚诺决定亲自率军
  对内地进行征讨。他干2 月19 日在克雷塔罗城集结了一万多人马。自由党政
  府的军队从3 月6 日起开始围城,5 月15 日攻破,将马克西米利亚诺及其麾
  下的将军们全部生俘。华雷斯命令按照1862 年1 月25 日颁布的法律审判马
  克西米利亚诺。这项法律规定对一切危害国家独立的人处以死刑。审判于6
  月13 日至15 日举行,马克西米利亚诺及两位将军被判死刑。马克西米利亚
  诺的朋友们以及驻墨西哥的各国外交官们纷纷要求华雷斯赦免马克西米利亚
  诺。但是,他们的一切努力得到的结果只是死刑延迟三天执行。华雷斯声称:
  即使所有的欧洲君主都跪到我的面前求情,我也不会应允,“因为要处死他
  的不是我,而是人民、是法律,如果我不执行人民的意愿,人民会自己将他
  处死,同时还得要我的命”。6 月18 日,马克西米利亚诺致电华雷斯表示甘
  愿受死,但希望他的两个将军能够保全性命。1867 年6 月19 日清晨,马克
  西米利亚诺和他的两位将军一起在克雷塔罗城郊的钟山上被处决。临死前,
  马克西米利亚诺拥抱了他的两位将军,然后说道:“我将为墨西哥的独立和
  自由这一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愿我的鲜血能够结束我的新的祖国的
  苦难。墨西哥万岁!”处决马克西米利亚诺的枪声宣告了墨西哥历史上短命
  的第二帝国的终结。
  作品鉴赏《帝国轶闻》不是人们印象中的那种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小
  说,而是一部以历史为陪衬的“现代”小说。它讲述了历史,但不是历史学
  家笔下的历史,而是文学艺术家笔下的历史。这里述及的历史以笼统、概括、
  模糊同时又过分具体为主要特点:“笼统、概括、模糊”是就其总体而言,
  只有一个大的框架;“过分的具体”则是指大量的细节的杜撰,其中有的可
  能有依据,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作者的创造。作者采用这种笔法用意显然是
  着重于阐明观点而不在于叙史。从形式上看,全书共23 章,明显地分为两大
  部分,即:单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