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7 节
作者:吻火      更新:2021-02-20 04:17      字数:4962
  匹搂在怀里,/因为是她向我走过来/用鼻子拱过我的左手。/她黑色相间,/
  长鬃散披过额头。/轻风使我动念爱抚她长长的耳朵/那马耳象姑娘手腕的皮
  肤一样细嫩柔和。我突然省悟/如果我能一步跨出躯体,我就会开放/成花。
  一本坏书使我抑郁,我向休/闲的牧场走去,邀昆虫作伴/如释重负,我
  让那本书跌落到一块石/头背后。/我登上一片略微隆起的草地。/我不想打扰
  那里沟蚂蚁,/他们正走成单行沿着篱桩向上爬去,/搬运着小小的白花花瓣,
  /投下我看得透的淡淡的阴影。/我闭上眼睛片刻,谛听。几只衰者的蚱蜢/
  已经疲倦,此刻跳得吃力,/他们的大腿沉重。/我想要听他们,他们能奏出
  明净的声/音。/这时,欢快悦耳,远处,一只不见形/影的蟋蟀开始了,/在
  枫树林里。
  向J·埃德加·胡佛作忏悔
  藏身在一座废弃的石头教堂里/一名黑人士兵/一页页翻阅他无法看懂的
  /美国陆空军条例。
  我们的父,/昨夜我吞食了一片云/的翅膀。在城里,我曾偷偷溜去/和一
  棵病树同做祈祷。
  我辛辛苦苦累得要死,神父,/我通过了一块块巨大的石头,/我藏在星
  星扣讽树下,/我却无法找到我自己的面孔。/在鼓风炉的群山之中/那些树也
  不愿理睬我。神父,黑色飞蛾/伏身在大地的岩床上,在等待着。
  而我对自己的祷告词也害怕。/神父,宽恕我吧。/我做时并不知道是在
  做什么。
  作品鉴赏杰姆斯·赖特在50 年代末期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就有不同
  凡响的表现。他第一部诗集《绿色的墙》(1957)出版后,曾被w·H·奥登
  译为那一年那鲁青年诗人丛书中最佳诗集。但是,努力以弗洛斯特为楷模的
  早期作品,无法超过弗洛斯特的影响。晚期,借鉴聂鲁达、日列霍和特拉克
  尔、从中吸取营养,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具有浓享新超现实主义色彩的风
  格。《宝石》,是这种风格典型代表作。《在丧失尽我的儿子以后,我面对
  月亮的摧残:1960 年,圣诞》,从标题到整首诗,都属于同一类型。传统的
  诗歌语言经过改造,逻辑和语法也失去原来面貌。连续常被切断,暗示压倒
  陈述。意象跳跃,意象叠加,现实意象与超现实意象的交错,被大量使用,
  把诗歌作为表现和认识手段的作用场拓向意识的深层。象《宝石》这首诗,
  似乎难解,然而每一行都可解,而且可作多解。例如:身后的空中,有这个
  洞穴”,可解为死亡,而“迎风直立时骨骼化为祖母绿”,可解为生命留下
  的不朽事物。但是,这种诗宜读,不宜解。作为整体的诗歌艺术生命和魅力
  将在某一解中丧失殆尽,一首给人以丰富美感和启示的诗,将蜕变成为破译
  过后的密码稿而其味如腊。诗的内容和诗的形式密不可分,离开了诗的形式,
  诗的内容就不再是诗。《1960 年圣诞》,意象和结构都更复杂。但是,跳跃
  的意象之间,流动的意识之间,仍有脉络可寻。标题本目,就是真与幻的结
  合。整首诗,同样,由真入幻,真幻交织,又出幻归真。时间,是真实的:
  1960 年圣诞天黑以后;地点,是具体的:南达科他州边境附近。但是当月亮
  出场后,变化发生了。核心意象是月亮的意象,其他意象和联想都由此而生。
  月亮,据希腊神话,其女神是狩猎女神,狩猎是杀生,在这首诗里,似乎就
  被诗人借喻为死神,而白色,这皈洁的月色便成了死亡之色。以此为索引,
  则这首诗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是用超现实主义手法结构成的一幅以清冷的月
  色为基调的拼贴画,隐含着深沉的悲伤。但是到最后一节,读到“我在美丽
  的亚美利加的白色废墟上/迷路。”境界顿时开阔,情绪也由单纯个人的丧子
  之痛上升到忧国之思。至于“死的财富、死的手”,则是由于“死”dead,
  有多种衍生义,死是没有生命,死是失去知觉,因而可以读作“没有价值的
  财富、失去知觉的手”。《幸福》,并不费解,诗人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他的
  一次经历,真实或虚构的经历,在跨过文明的铁丝网,进入与人世烦嚣隔绝
  的“寂寞”自然环境,和自然或原始状态的生命——那两匹印第安小马产生
  一种心灵沟通和默契时的喜悦,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种寂寞能和他们的相
  比”,可理解为绝顶的寂寞,但是更应该读作幸福的寂寞。最后一句,“我
  突然省悟/如果我能一步跨出身躯,我就会开放/成花”,这是在喜悦情境中
  对于喜说极致的向往。在早期一首诗里,他就曾假口于一个同性恋女子,在
  想象到摆脱肉体和痛苦而获得自由和喜悦的独白中说过,“直到我的灵魂突
  然开放,象蓝色/瓦斯的火之花在半空中舞踊:/摆脱这肉体铁的牢笼。”只
  是在这里的表述更为简洁、精致。准确的把握,细腻的陈现,清新的语言,
  亲切的形象,是他这类诗的魅力源泉,《向J·埃德加·胡佛作忏悔》,只
  要知道胡佛其人是美国犯罪学家和联邦调查局局长,陆空军条例是军法,就
  可以理解,该忏梅的不是这首诗里的黑人逃兵,而是连人们的灵魂也要控制
  的联邦调查局长,或者,形成那种压力,使得人们对自己的祷告词也担惊受
  饱的制度的缔造和维护者。在《哈定总统:题》中,他的笔锋就指向了这种
  制度的最高代表。
  赖特后期,不再热衷于在诗中塑造人物,而有了较大的个人开放性。作
  为语言艺术家,在形式的探索方面,他有无休无尽锲而不舍的精神,他永远
  在创新。而在面对某些超现实主义诗篇时,读者尽可以采取陶渊明读书的态
  度,不必求其“甚解”,那类诗有一种诡谲美,美在解与不甚解之间。
  (江枫)
  约瑟夫·布罗斯基约瑟夫·布罗斯基诗选
  作者简介约瑟夫·布罗斯基(1940—)美国作家。原霜苏联。1940
  年5 月24 日出生于列宁格勒。双亲都是犹太人。父亲念过大学,担任过海军
  指挥官,复员后找不到固定工作,在一家小报做摄影记者。母亲是托脱维亚
  人,会德语,在建设部门当小职员。布罗斯基早在童稚时代就感受到他所属
  民族的压力。他厌恶正规教育,15 岁即退学流浪,在工厂、锅炉房、医院太
  平间打零工,并随勘探队出没边远荒漠找矿,遍尝艰辛,历尽炎凉,一面在
  社会大课堂中成长,一面沉迷于自己所钟爱的文学海洋。他几乎读遍全部俄
  国诗歌,又自学波兰语,英语,抱着词典啃外国当代作品,对弗罗斯特,艾
  略特,叶芝,奥登,邓恩等大诗人深为敬佩,决心献身文学事业。布罗斯基
  18 岁开始写诗,但国内无从发表,只能以“地下出版物”形式流传,而美国
  一家出版公司却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版了他的俄文版诗集。他为诗而累,
  为诗而苦,曾遭当局查讯,两度被拘入精神病院,1964 年又以“社会寄生虫”
  罪名被判5 年强迫劳动。经艾·赫玛托娃等救援呼吁,18 个月后获释,1972
  年被驱逐出境,先到维也纳后赴美国定居,1977 年入美籍,现在纽约大学任
  教。布罗斯基在美国先后出版的诗集有俄文版《短诗与长诗》(1965),《一
  个美丽纪元的结束》(1977)和《罗马哀歌》(1982),英文版《诗选》(1973),
  《言辞片断,(1977)以及英语散文集《小于一》(1986)。他出色地继承
  了俄国古典主义传统,且融汇外国诗歌精华,成为“不断革新诗歌表现手法
  的高手”。布罗斯基所经历的东西方生活背景,使他的创作“主题异乎寻常
  的丰富,视界极其开阔”。他于1987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迄今为止获此殊
  荣的最年轻的作家。不久前,苏联报刊陆续发表了他的诗作。流亡者又“回
  到了”故乡。
  内容概要本质
  于是玛丽对基督说:/“你是我的儿子?——或上帝?/你被钉到了十字
  架上,/哪里是我回家的路?/我是否能通过我的门/心中却依然困惑不解:/
  你死了?——或活着/你是我的儿子?一或上帝?”/基督向她回答说:“/
  无论是死是活,/女人,这都一样——/儿子或上帝,我都是你的。”
  作品鉴赏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今天大多数西方人都在思考的问
  题。有的认为,当人闭上眼睛,撤手西去,最终都要归到善,归到真。还有
  的认为,无论是死是活,是神是人,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是否领悟到
  什么,你是否已经认识到你自己。《本质》这首诗取材于《圣经》,讲的是
  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又得以复活的故事。当时,他的母亲玛丽亚曾
  守护在耶稣订死的地方,直到地震发生,主的天使告诉她,耶稣已经复活,
  玛丽亚欣喜若狂,亟想把这一喜讯告诉耶稣的门徒,可她找不到回家的路。
  耶稣曾说过:凡实行我天父旨意的就是我的母亲、兄弟、姊妹。《圣经》里也
  说:“你们要从窄门进去,因为那通向灭亡的门是宽的,路是好走的,朝着
  这方向走的人很多。那通向生命的门是多么窄,路是多么难走,找到的人恨
  少,”于是,玛丽亚问耶稣,到底是她的儿子还是上帝,她感到无所适从,
  她一定要找到她走的路。她认为自己通向生命的门太窄,难以通过,更不知
  道生命究竟是属于自己还是属于主。诗人在这里,借耶稣的话忠告人们,无
  论是主,或是普通的人,无论活着或死去,都是一样,只要找到自己,找到
  归路,顺依天命,你就无所谓是生是死,是神是人了。这就是永恒,这就是
  本质。诗人选取这一则圣经故事,为的是更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布罗斯基不仅对宗教很感兴趣,而且也是一位深这的思想家。他有独到的见
  解。此诗尽管写得十分严谨,却毫无说教之气,极熟练地择取一点,把深藏
  于头脑中灵感,借助于神的光环呈现给世人。在西方,以宗教为题材的诗实
  在是数不胜数,但象布罗斯基所写的这种清新明晰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则
  不多见。他意不在宣教,不过是借上帝的嘴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其引经据
  典的目的也不是故弄玄虚,把读者引入深奥难解的死胡同中,相反,他是把
  人们从繁复的教义中解放出来,看到光明的未来。布罗斯基的诗独辟蹊径,
  非常硬朗,出自于书卷却毫无书卷之气,确实给人一种坚实感和开阔感。
  (张锦)
  卡尔·桑德堡桑德堡诗选
  作者简介卡尔·桑德堡(1898—1967),1878 年1 月6 日出生在美国
  伊利诺伊州盖尔斯堡一个瑞典裔贫苦劳动者家庭。从13 岁起,就不得不中断
  学业,开始从事各种各样的体力劳动:赶车送牛奶、擦皮鞋,洗碗碟,在理
  发店打杂,为戏院装换布景,给砖厂运送砖块,进陶瓷厂当徒工,还在麦收
  季节到农田里去卖苦力。
  1898 年,由于向往冒险生活,他在美西战争爆发后,作为盖尔斯堡《晚
  邮报》的战地通讯员志愿入伍,没有打上仗,吃了不少苦,战后,入隆巴德
  学院学习,未及毕业匣离开了学校。他更爱课堂外的广阔天地,到过许多地
  方,甚至和流浪者为伍,并在匹茨堡监狱里服过10 天劳役。他的经历使他熟
  悉下层人民的不幸,并对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1904 年,他回到盖尔斯堡,为一家报纸工作,同年,出版了一木薄簿的
  诗集《轻率的狂喜》,但是,直到1914 年哈蕾特·芒罗主编的《诗刊》发表
  他的一组诗,其中的一首《芝加哥》使他获得了200 元的勒文森奖,他才开
  始引起诗坛的注意。1916 年,他的《芝加哥诗抄》出版,引起一片争议,也
  使他名声大振,并奠定了他作为具有独创精神和独特风格的诗人的地位。卡
  尔·桑德堡,不仅仅写诗,他还写小说,写儿童文学作品,写新闻通讯,搜
  集和整理民间诗歌,而且写传记文学,尽管是他那卷本的散文巨著《林肯传》
  先于他的诗歌为他赢得了象普利策奖这样的荣誉,但是他不朽的声誉是诗人
  的声誉,到1967 年7 月22 日逝世,除其他散文作品和民歌集以外,继《芝
  加哥诗抄》之后出版的诗歌作品还有:《玉米剥壳人》(1918)、《烟与钢》
  (1920),《日光炙烤的西部石片》(1922),《早安,美国》(1928),
  《人民,是的》(1936),《诗歌总集》(1950)和《新诗集》(1957)等。
  内容概要芝加哥
  世界的宰猪屠户,/机床制造者,小麦堆垛工,/铁道运动员,回家货运
  的装卸手,/暴躁的健壮的喧闹的/阔肩膀们的城市:/人们告诉我你邪恶,我
  相信,因为我看见你涂脂抹粉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