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9 节
作者:吻火      更新:2021-02-20 04:17      字数:4892
  死亡的心理活动,可谓一针见血,精彩至极。《大家族》在法国二十世纪传
  统文学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邓永忠)
  埃马组埃尔·罗布莱斯蒙塞拉(1948)
  作者简介埃马纽埃尔·罗布莱斯(1914—)是法国龚古尔文学院院土、
  当代著名戏剧家、小说家、评论家。1914 年5 月4 日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的
  奥朗。父亲是西班牙人,一个贫苦的瓦匠。他从小生活在殖民地被侮辱人民
  中间,深刻体验了殖民主义的压迫和社会的不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
  在意大利提任盟军火线记者,更耳闻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因此,
  在他的一系列戏剧、小说中,凝聚着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闪烁着痛恨邪
  恶、残暴,向往正义、光明的人道主义思想。剧本《蒙塞拉》创作于1948
  年,是当代的戏剧杰作之一,被西方评沦家视为观念剧的成功例子。他的其
  他剧作如《真理死去了》、《钟》、《玛可尼街的大楼》、《波尔菲里约》
  等,都没有取得这样大的成绩、达到如此完满的境界。另外两部戏剧《为反
  叛辩护》、《自由的海》也可谓成功之作,显示了蓬勃生气,获得了他的朋
  友加缨的高度评价:“心绷得紧紧的,保持着它全部的力量。”他在戏剧中
  善于营造紧张气氛,使读者欲罢不能。他的小说也常具有扣人心弦的情节,
  如《行动》、《人的工作》、《城市的空地》、《这就是黎明》、《费德里
  卡》、《刀》、《维苏威》、《溯流而上》等,其中《城市的空地》荣获妇
  女文学奖。他的小说结构严谨,具有古典风格,显示了他娴熟的艺术技巧。
  他的作品还有小说《面临死亡》、《四月的人》,中短篇小沉集,评论《费
  德里科·加尔西亚·洛加》以及译自西班牙作家的大量译作。
  内容概要1812 年7 月11 日,委内瑞拉民挨英雄西蒙·博利瓦在一次
  战斗中失利逃亡,暂居一座农庄养病。西班牙的督军蒙特维尔德的副官伊斯
  基那多认密探处得知博利瓦的躲藏地后,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决定在拂晓时
  俘获博利瓦。在晚宴上,伊斯基那多洋洋得意地向在座的西班牙军官们透露
  了自己的“机密”。28 岁的德,蒙塞拉也在座,他是一名西班牙军官,他对
  自己的同胞在拉丁美洲的肆意暴行、野蛮统治很是不满,在一次奉上级命令
  逮捕博利瓦的机会中,他曾和博利瓦相识、并在交谈中,了解了拉美人民争
  取民族自由解放的事业,相信博利瓦能领导人民取得最行的胜利。因此,当
  他听到伊斯基那多的阴谋时,便不顾一切地连夜把消息告诉了博利瓦,还帮
  助他安全转移。伊斯基那多自以为稳操胜券,天亮时带领部下来到农庄,四
  处搜寻,他一无所获,不由恼羞成怒,任意放火、屠杀百姓。伊斯基那多从
  黑人马伕嘴里得知了蒙塞拉的叛逆行为,但却不知博利瓦新藏身地,又因惧
  怕天黑时博利瓦奇迹般地逃离西班牙的防线,重新集结旧部,发起反对西班
  牙人的独立战争,残暴狡诈的伊斯基那多就一方面让骑兵在博利瓦可能通过
  的所有关口加强监视,另一方面,“别出心裁”地下令随意逮捕街上6 名无
  辜的行人,把他们和蒙塞拉关押在一个大厅里,限令这6 个人质在一小时内
  说服蒙塞拉交持出博利瓦隐藏的确切地点,否则都将被枪决。伊斯基耶多把
  6 名人质作为捕获猎物的诱饵,要蒙塞拉在6 条无辜生命和博利瓦之间作出
  抉择。他用尽一切手段,企图引起蒙塞拉的怜悯之情,供出博利瓦的藏身之
  地。紧张的戏剧冲突在蒙塞拉与伊斯基那多、伊斯基耶多与6 个人质、人质
  们与蒙塞拉之间交错地进行着。陶器匠阿纳尔·卢安是印第安人,靠制造和
  销售瓦罐和水坛勉强维持有5 个要吃要穿的孩子的家庭生活。他有强烈的生
  存的本能欲望,他惧怕死亡,用尽一切办法去打动蒙塞拉,乞求伊斯基耶多,
  被拉赴刑场前的最后一秒钟也没停止过哀求。但在伊斯基耶多看来,陶器匠
  的生命最不值钱,甚至认为这样的人活在世界上是多余的,因此第一个枪决
  的就是他。萨拉斯·伊纳,是个心满意足的富商,拥有万贯家财、漂亮妻子、
  舒适别野。。。为了永享这一切幸福,他竭力劝说蒙塞拉。伊斯基耶多让他
  在财富、爱情、生命三者之间进行选择,商人愿意牺牲财产,甚至愿意以他
  的妻子作抵押,只要他自己能活下来。但伊斯基那多不理睬他,还是把他枪
  毙了。喜剧演员胡安·萨尔塞多·阿尔瓦雷斯是个善良的基督教徒,忠诚的
  西班牙人。开始他认为凭自己高贵的西班牙身份和光辉的艺术成就,可以免
  于一死,但在伊斯基那多眼里艺术分文不值,他的才华,人格遭到伊斯基那
  多的肆意戏弄、践踏。在临死前最后一刻,他终于清醒过来,看透了刽子手
  的狠毒,对邪恶势力充满仇恨和鄙视。他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人的尊严。第
  四个被枪决的是年轻的里卡多。他不到5 岁时,父亲被殖民军杀害,房子被
  殖民军烧毁,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在西班牙统治者的歧视和欺压下度日。
  他的记忆里充满了被害者的呼救声和尸骨遍地的惨景。他对西班牙的殖民统
  治有着刻骨仇恨。他为自己年迈孤苦的母亲担忧,为6 个人质的生命以及各
  人的希望、幸福的毁灭而痛苦,但他在这场生死存亡的决斗中觉醒,成熟了,
  最后他赴刑场跨出门坎时极为爽朗地对蒙塞拉说:“我跟你在一起。。”他
  的死使蒙塞拉遭受巨大的心灵痛楚。还有一名少女叫埃伦娜,她的母亲是印
  第安人,当年在一个西班牙人家里当女仆,遭到主人强奸后生下了埃伦娜。
  埃伦娜时刻忘不了殖民者强加给他母亲和她自己的耻辱。她同情西蒙·博利
  瓦的事业,理解蒙塞拉经历的痛苦折磨和正确选择,她为有两个普埃夫拉革
  命军中的兄弟而自豪。她年轻、美丽,伊斯基那多觊觎她的美色,想以此换
  给她偷生,但她心甘清愿地选择了死亡。最后被杀的是一个母亲,她有两个
  活泼、可爱的孩子,她热切地渴望活下去,可以去保护、哺育她那幼小的婴
  儿,为此她一再祈求赦免。她是伊斯多那多企图在精神上战胜蒙塞拉的最后
  的,也是最重要的砝码,伊斯基那多是想用扼杀人类永恒的母爱这样的强烈
  刺激来动摇蒙塞拉。蒙塞拉忍受不住心灵剧烈的震颤、残酷的折磨,几乎要
  吐露真情,但少女埃伦娜鼓舞了他,使他终于没有屈服。母亲在经受了长时
  间的精神磨难后,看清了掌握人质生杀太权的是一伙没有廉耻、没有侧隐之
  心的刽子手。赴刑场前,她愤怒控诉这帮卑鄙之极的罪人。6 个人质死了,
  伊斯基那多仍一无所得,丧心病狂的他竟准备再抓6 个人质,要他们在半小
  时内使蒙塞拉招供,否则就就地枪毙。然后再弄6 个,接着还弄6 个。。蒙
  塞拉难以忍受心灵的煎熬,差点让步。但他终于克制住了。这时传来消息:
  博利瓦已经越过了西班牙防线。原来伊斯基那多手下的骑兵曾经发现了博利
  瓦藏身的农庄,但博利瓦已经离开了,所以骑兵就去追赶,由于博利瓦早已
  从蒙塞拉的密使处得到情报,早有准备,所以当双方展开冲突时,骑兵大败
  而逃。幸存的西班牙官兵对蒙塞拉恨之入骨,一齐恶狠狠地把蒙塞拉推到大
  厅外面,在阵阵怒骂声中响起了一阵乱枪声。
  作品鉴赏《蒙塞拉》这出三幕戏剧,热情歌颂了以西蒙·博利瓦为代
  表的南美民族解放事业,无情地抨击了殖民压迫与奴役,歌颂了那些为维护
  人类尊严,为争取平等、自由和正义事业英勇献身的人们。此剧情节简洁,
  但安排非常巧妙。作者没有正面描绘血腥的战场、短兵相接的搏斗或是塑造
  可歌可泣的人民英雄形象,而是匠心独运地选择了一个新颖、特定的角度—
  —把殖民者营垒中的一个叛逆者蒙塞拉作为剧作的主人翁,形象生动他说明
  殖民者的暴行残忍到他自己行列里的人也感到愤慨、厌恶和无法忍受。这样
  的构思能更好地体现作者的意愿,深化此剧的主题。此剧主要人物的个性鲜
  明突出,刽子手伊斯基那多、神父科罗尼尔及6 个人质的语言、行动无不和
  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相吻合。剧作者注重刻画出蒙塞拉复杂的矛
  盾心理。蒙塞拉是个富有正义感的正直军人,在他看来,在自己祖国的土地
  上为自由、生存而斗争,是每一个人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他又
  是一个充满同情心的天主教徒,人间的一切不平与邪恶都强烈地刺痛他的
  心,因此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同胞在拉丁美洲烧杀抢夺的横暴行为。他同情、
  支持南美人民的解放斗争,才会毫不犹豫地救走西班牙国王不共戴天的敌人
  ——西蒙·博利瓦。他明知为此将付出昂贵的生命的比价,但他毫不畏俱,
  义无反顾。然而,当他面临必须牺牲6 条无辜主命才得以保守秘密的恶劣情
  况时,理智与情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心头遭受了极为痛苦的折磨。每个人
  质的理想、幸福扣生命,是蒙塞拉尽力要捍卫的人类生存的尊严和权利,他
  不愿目睹这些无辜者的牺牲,但如果为保全这些生命而交出博利瓦,那么就
  等于毁灭了这场南美人民正义斗争获胜的唯一希望,因为这场斗争的胜利离
  不开博利瓦,博利瓦是整个进步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历了一次次剧烈
  的思想斗争,蒙塞拉终于以极大的勇气忍受住了牺牲6 条人质生命带给他的
  心灵的伤痛,他明白正如西蒙·博利瓦说的:“现在少量的牺牲可以防止将
  来付出更大的牺牲、为了拉丁美洲人民美好的明天,蒙塞拉只能这样做,最
  后他自己也泰然自若地为他所同情的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罗
  布莱斯在此剧的启幕辞中说:“人们仍不应该认为环绕本剧主题的所有情节
  都符合历史的真实。作者并不那么拘泥于史实,而是更虑及让他的论题能给
  人以普遍的启示。”《蒙塞拉》一剧的情节取自于历史,但在此基础上,作
  者又虚构了一些情节,史实不过是作者展示主题的“一个假托、一幅背景、
  一种色彩”。这出戏剧洋溢着人道主义的激情。剧作者站在人性的高度思考
  人类的存在、人类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蒙塞拉是作者理想的比身,是人性
  的升华,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人们为尊严、平等。自由向蒙味主义和迫害势
  力斗争的勇气和力量。而伊斯基那多则是恶的代表,冷酷、残忍、灭绝人性。
  他是殖民统治必备的工具,茶毒生灵的系人武器。但他色厉内荏,外表的刚
  愎自用,掩饰不了灵魂的虚弱,他为之效命的殖民统治是不得人心的。残暴、
  野蛮终成为众矢之的,失败是一切殖民者不可逃脱的命运。《蒙塞拉》告诫
  人们:只要不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敢于揭露伊斯基那多类人的血
  腥罪恶,戳穿科罗尼尔们的伪善面目,勇敢斗争,坚持斗争,那么正义必将
  战胜邪恶,光明必将取代黑暗,人民必将取得胜利,世界将会更加和平、美
  丽。。
  (徐玲)
  阿瑟·阿达莫夫侵犯(1950)
  作者介绍阿瑟·阿达莫夫(ArthurAdamov1908—1970)法国剧作家,
  荒诞派戏剧奠基人之一。他主于俄国高加索的基斯洛沃德斯克市一个石油企
  业主的家庭,在巴库度过童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全家先后流亡于瑞
  士和德国,1924 年起定居法国,此后,他开始他的政治和文学活动。20 年代
  后期,他与超现实主义者艾吕雅等人交往甚密,他的自传性作品《自白》(1938
  —1913),反映了他在超现实主义集团瓦解后精神崩溃的状态,也为他以后
  的荒诞派戏剧预示了特有的感受和艺术表现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他精神
  上留下了不可医治的创伤,近一年的集中营的苦难生活使他得了严重的优郁
  症,精神上的优郁一直影响着他后来的创作。1947 年他创作第一个剧本《拙
  劣的模仿》。50 年代是他创作的旺盛期,重要的荒诞派戏剧有《侵犯》(1950)、
  《大小演习》、《塔拉纳教授》(1953)、《弹子球武器》(1955)、《波
  罗·波里》(1957)等,这类戏剧的结构情节几乎全是支离破碎的,人物之
  间彼此侮辱和损害,戏剧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荒诞派戏剧的一般特点。60 年
  代,在布菜希特戏剧理论影响下,他否定了自己以前的创作道路,他宣布:
  “我以为‘先锋派’(即荒诞派)戏剧是面对现实问题的一种轻巧的逃避,
  一种转移视听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