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6 节
作者:吻火      更新:2021-02-20 04:17      字数:4868
  内斯说的,他们三个人都是罪人,他们得为他们所做出的一切付出代价。三
  个人都是“自愿入地狱,”咎由自取。当然,“善有善很,恶有恶报”并非
  是这出戏剧要宣扬的主题,萨特旨在“通过荒诞的形式指明自由对我们的重
  要性。即以行动改变行动的重要性。”萨特在谈这出戏剧时说这出戏里的“死
  人”有某种象征的意义。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苦恼子别人的定见,在别人的
  目光注视下物化了,不思行动,不力求改变平庸的生活,那么就是死人,或
  是活死人。而后人不管“处在怎么样的地狱圈内”,都“有砸碎地狱圈的自
  由”,显然萨特提倡积极、主动的选择,主张人不必依附他人的判断,不必
  受任何他人的管束,可以我行我素。但这出戏又客观地让我们感到,所谓的
  “绝对自由”的“选择”还是要受到人际关系等外界因素的制约。萨特借剧
  中人物加尔散之口说出了“他人就是地狱”的名言。作者自己解释说:“人
  们以为我想说我们跟他人的关系总是很坏的,始终关系恶劣。然而我想说的
  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的意思是说,如果跟他人的关系起了疙瘩,变坏了,
  那么他人只能是地狱。”剧中的三个幽灵一方面彼此提防,掩盖自己身前的
  丑行,一方面又设法探听,了解别人的罪过,互相利用,彼此纠缠,勾心斗
  角。他们每个人仍坚持着生前的自由“选择”,怀有自己的索求:伊内斯扭
  曲的心态致使她把艾丝黛尔作为新的猎物而加以频频的引诱,而和男性加尔
  散势不两立、壁垒森严;艾丝黛尔丝毫不理解加尔散的精神苦恼,只为填补
  自己空虚的色情心理、满足肉体的需要,而百股挑逗加尔散,倍施青睐。加
  尔散则希望有人同情他当初的行为,改变在别人眼中的不光彩的形象。这样,
  三个幽灵就各有所求,处在无法调和的矛盾对立、冲突中,互不容忍,彼此
  成为死对头。他们牵连在一起,互通底细,困扰于别人对自己的定见,在别
  人清醒的目光监视下,永远不能随心所欲,如愿以偿,到达“自由选择”的
  彼岸,只能倍感折磨与群居中的孤独。他们生活的地狱不是但丁笔下阴森恐
  怖的样式,这里没有烧犯人的柴堆,没有琉璜和刑具,也没有刽子手,但如
  伊内斯道出的,他们每个人“充当了另外两个人的刽子手。”这出剧的法语
  原名为:HnisClos,原意为法律上的“禁止旁听”,也形象地表明剧中人物
  互不沟通,互相隐瞒、互相封闭的关系。处于这样恶劣的人与人关系之中,
  其生活痛苦、难熬的感受就如同在地狱一般。这出剧描绘的是个幻想故事,
  特定环境是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地狱”。这样的艺术构思更好地体现出此剧
  的深刻哲理性。这出戏剧于1944 年5 月27 日首演,取得巨大成功,被评论
  家誉为法国现代戏剧经典作品。
  (徐玲)
  西蒙挪·德·波伏瓦他人的血(1945)
  作者简介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
  她出生于巴黎的一个介乎于贵族与资产者之间的殷实家庭,从童年起便酷爱
  读书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中学时代起,她便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先后在
  天主教学院和巴黎大学求学,1926 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928 年她与后来的学
  术界泰斗梅洛—庞蒂、列维—斯特劳斯等人一起取得教师学衔资格。次年她
  结识萨特,被他的学识所“慑服”,成为他的终身伴侣,但对他的结婚请求
  却加以拒绝,以保持自己的自由。波伏瓦在马赛、鲁昂、巴黎等地执教达十
  余年之久。1943 年,她出版了以自己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女
  宾》,从此走上专业作家道路。在存在主义作家中,她的地位仅次于萨特,
  连续写出了一批作品:剧本《吃闲饭的嘴》(1945),小说《他人的血》(1945),
  《人无不死》(1946),《一代名流》(1954 获年龚古尔奖)。与文学创作
  相比,波伏瓦的学术著作似乎影响要更大一些,最早于1948 年发表于萨特主
  持的《现代》杂志上的巨著《第二性》奠定了她在法国思想界的地位。从五
  十年代未开始,波伏瓦专心致力于回忆录的创作:《一位循规蹈矩的少女的
  回忆》(1958),《而立之年》(1960),《时势的力量》(1903)。1980
  年萨持去世后,她写了哀惋动人的《告别仪式》(1981),从此,波伏瓦便
  开始过隐唇的生活。波伏瓦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认为文学必须
  干预政治和生活,主张“干预”文学。她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热衷
  于表现时代精神,发掘当代人的思想和疑问,充分表达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
  点。
  内容概要让坐在床边,海伦躺在床上,气息奄奄,医主说她过不了今
  夜。。往事如烟,历历在目。三十年代,资产看脑满肠肥,工人阶级则为生
  存而斗争。让·布劳马和自己的资产者家庭决裂,当了印刷工人,参加共产
  党须导的工会运动。马赛尔和惟克兄弟俩都是他的挚友。一次与警察冲突,
  持枪的雅克被击毙。手枪是他给雅克的,雅克却为此送命。他人的血。让退
  出共产党。他人的血白白流掉了。他赐然从事工会运动,但是却不过问政治,
  他认为工会只应该为工人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仅此而已。他的朋友保尔则
  不同,保尔过问政治。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遇到了保尔的情人海伦,海伦爱
  上了他。海伦有勇气,有魄力,敢作敢为。她与保尔分手。但是让已有女友,
  他将海伦拒之门外。她报复了,与一个无赖过了一夜,结果有了身孕。打胎
  的痛苦是在布劳马的床上经受的。她爱他。他不能拒绝这样的爱。他说他也
  爱她,这是撒谎,可是撒谎却能使别人快乐。为什么不撤谎呢?海伦最喜欢
  崭新的自行车和香甜的巧克力。她与让第一次邂逅就支使他去偷她房东太太
  的自行车。如今她只要让,她有了让就感到心满意足,因为让说他也爱她。
  她拒绝了去美国就业的难得机会,因为她不愿与让分开,让表示异议,她说:
  “你不是说,每个人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吗。。”这是惨淡的、令人沮丧的年
  代。雅克死了,马赛尔是个有才能的画家,可他一天比一天消沉,他选择的
  是无所作为。马赛尔的妻子德媚兹想写一部小说。德妮兹象保尔一样关心政
  治。可她的小说完全失败了,让说了实话,她从此心灰意冷,她和马赛尔分
  居了。动荡不宁的年代。德国法西斯甚嚣尘上。让组织罢工,工会运动占据
  了他的一切;马赛尔则成天下棋。他们对政治都无动于衷。法西斯也选择自
  己的存在。法西斯进入苏台德区,接着是捷克、波兰。。必须拯救和平。那
  就得退让。退让便是和平。捷克和平了;波兰和平了;法西斯铁惋下的阳平。
  法国人开始不安了。德国人终于向法国伸出了爪子。马赛尔被抓进了劳动营。
  让·布劳马又作了选择。他进了军队。当一名跌滚在战壕中的普通一兵。不
  能光流他人的血。可是流血为了什么?一纸调令。海伦通过关系将让调回巴
  黎。“这是她干的!”让怒不可遏。他和海伦毕竟同床异梦。他不能原谅她。
  可海伦却坚决他说:“我不想让你送命。你可以和我断绝关系,你可以打我,
  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我还是觉得那比炮弹作掉你的脑袋好。”他们分手
  了。战争爆发。德国人进占巴黎。马赛尔的劳动营移往德国。德妮兹和海伦
  逃避城外。让负伤退役。伙伴们分化了。工会主义者中竟有人公开接受占领,
  打算庄新的统治下“谋求工人利益”。让又作了选择。他留在巴黎,建立起
  一个地下抵抗组织。一次他们袭击盖世太保,结果却有大批人质被枪决。干
  这一切为了什么?“为了让法国人知道这是战争。”占领的下和平不是和平,
  他们必须有所行动。海伦在撤退途中把自己的座位让给陷入绝境的一对母
  子。她又回到巴黎。“如令德国人来了。而我的存在并无改变。”既然注定
  如此,与德国人共处也未必不是一种存在。她接受一个德国人的邀请,决定
  去柏林就业。可是,德妮兹望着她,马赛尔望着她,伊冯娜望着她,“他们
  都在望着我。”海伦在舞池中停下步子,她从那德国人的怀抱中挣出身子:
  “我想我不能去柏林了,”她说。人人选译存在。马赛尔从劳动营回国。他
  在劳动营学会了蒙目下棋,可以同时对付七盘。可如今他向让·布劳马说:
  “给我派点任务。”人是不能在任何制度下都下棋的。和好如初的马赛尔和
  德妮兹冒着生命危险主持一个地下活动据点。让又想起了雅克。。他人的
  血。海伦的挚友伊冯娜是个犹太姑娘,法西斯将要决定她的存在。海伦找让
  求援。让答应帮助伊冯挪偷渡到自由区去。海伦突然脱口而出:“让,我想
  和你们一起干。”“这是危险的工作,”让说。“那没关系,你曾对我说过,
  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有意义,甚至可以去冒死亡的危险。”她选择了自己的存
  在。海伦开车开得极好,完成任务极其出色。还是那个有勇气、有魄力、敢
  作敢为的海伦。。。此刻,她却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是我杀死了你”让痛
  苦地沉思:永远是他人的血。“第一个是雅克,现在轮到她。。”那是为了
  营救保尔,第一次行动失败了,海伦坚决要求单身去干第二次。让开始不答
  应,他要一起去。“你不应参加任何外边的危险行动,这是一条绝对的纪律。”
  “我知道,”让说,“我派别人去送命,而我却不能和他们共命运。”“你
  会在我身边的,”她说,“距离没有什么,你永远在我身边。”让紧紧把她
  搂在怀中:她是对的,如今什么也不能再把我们分开了。他爱她。她永远爱
  着他。保尔得救了。可海伦却胸口中弹。医生说她过不了今夜。让俯下身子,
  用唇轻吻她的脸颊。“海伦,你知道么,我爱你。”“是的,现在你真的爱
  我了。”“我不该答应你去。”她微笑了:“你没有权利决定我的事,我自
  己决定自己的事。”始终是这句话。她没有改变。她死了。“第一个是雅克。。”
  始终是他人的血。你给了我永远冒险和焦虑的勇气,给了我承受我的罪过和
  合我感到无限痛心的内疚的勇气,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作品鉴赏《他人的血》是一部典型的阐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小说。
  存在主义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即“自由选择”。萨特说:
  “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不选译实际上也是一种不
  选择的选择。。由此产生了自由的荒诞性。”一个人的命运不是由上帝,也
  不是由神仙来决定,而是完全决定于自己,你要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你就
  应该自觉地掌握自己的命运。正是从这个理论出发,《他人的血》围绕着青
  年人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而展开主题,并把主人公置放在最严峻的国家
  存亡的主死关头,使得这种选择更加庄严和不平凡。让·布劳马经历了选择
  的痛苦历程。他出身资产者家庭,目睹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又受到进步思
  想的影响,决心为“没有战争,没有失业,没有劳役,没有贫困”而斗争,
  但他父亲制止他参加共产党的活动,于是他在家庭和共产党之间选择了共产
  党。但是他的好友雅克的死亡,却使他深感内疚,认为他的行动是靠他人的
  血来完成的,于是退出共产党。德国法西斯占领了巴黎,从前线负伤退役的
  布劳马又一次面临选择,他选择了积极的战斗,尽管他组织的行动招致德国
  人的报复,流了他人的血,甚至连情人海伦也丧失生命,但布劳马最终明白,
  每一个人都有权走自己的路,只要它是通向有价值的目标。书中的另一主人
  公海伦短暂的一生也充满了选择,她的那些选择要么令她身心痛苦不堪(在
  保尔与让之间选择了让,但后者却将她拒之门外,为了报复,与流氓过夜,
  结果怀孕打胎),要么使她的良心受到责备(巴黎沦陷时与德国人打得火热),
  只有最后的选择——为祖国解放而斗争,才使她感到幸福、哪怕流血牺牲也
  在所不借。国家的存亡命运,使得象颓废消沉的马赛尔和对生活失去信心的
  德妮兹等人也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投身抵抗运动。由此可见,波伏瓦所提倡
  的“自由选择”,是一种带有强烈倾向性的选择,即这种选择应该是为了大
  多数人的利益,为了正义的事业,只有这种选择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自由”,
  人的自我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