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2 节
作者:吻火      更新:2021-02-20 04:17      字数:4900
  此书以其丰富的想象和独特风格在英国文坛引起轰动,并在印巴次大陆和欧
  美受到一致赞扬,获得布克奖、布莱克纪念奖和英语国家文学奖等三项重要
  文学奖。短时间内,此书被译成12 种文字出版。英国当代文学史界公认这部
  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在英国的扛鼎之作。他的第三部长篇《羞耻》(1983)
  以巴基斯坦为背景,在评论界再获好评。他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是本世纪引起
  最广泛关注的作品——《撒旦诗篇》(1988)。该书干当年11 月获得英国怀
  特右莱德书奖。次年2 月,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声称该书攻击了伊斯兰教先
  知穆罕默德,悬赏52,万美元号召全世界的穆斯林除掉这个“叛逆”。作家
  拉什迪只好隐身埋名,在警察的严密保护下过日子。但他并未停笔,现已完
  成第五部小说。
  内容概要《午夜的孩子》以第一人称叙述。书中主人公,我——萨利
  姆·希奈,是午夜孩子中神通最大的一个。我的外公阿齐兹是克什米尔人,
  曾在德国学医。他是印度近、现代史的见证人,他又使我的家族既有印度古
  老的文化背景又有现代西方文明的自由精神。我母亲阿米娜是外公的第二个
  女儿,她的前夫为逃避军方的逮捕离开了她,行前留下一封休书。阿米娜后
  来再嫁给德里的商人阿赫迈德·希奈,他们便是我的父母。1947 年初,随着
  印巴分治日期的迫近,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教派冲突日益激化,流血事件
  不断发生,在希奈家住的穆斯林区里,在一次冲突的关键时刻,已怀孕的阿
  米娜挺身而出,制止住本区冲动的群众,救了一位印度教青年的性命。为报
  达救命之恩,这个青年让自己的表兄为阿米挪看手相,预言她孩子的未来。
  预言家说,这孩子将有两个头,并将未老先衰,未死先亡。这些专人费解的
  谶语使阿米娜惶恐,但多年后竟一一应验。印度教徒的暴力组织“罗波那”
  向希奈等穆斯林企业家勒索赎金,声称如不交钱就放火烧他们的企业。希奈
  等人由于阴错阳差没能把钱交到勒索者手里,结果企业被付之一炬。事后,
  希奈听从老朋友纳尔里卡尔大夫的劝告,趁大量英国人离境、盂买房地产贱
  如尘土之机,在盂买大买房地产,并移居孟买。阿米娜住进纳尔里卡尔的诊
  所待产。同时住进去的还有卖唱歌手文基的妻子,她也马上就要临盆了。其
  实她未来的孩子是她与英国老爷梅斯沃尔德偷情的产物。1947 年8 月15 日
  零时,当印度全国欢庆独立时,这个私人诊所中同时降生了两个孩子。在一
  片忙乱中,仇视富人的护士玛丽,乘人不备偷换了两个新生婴儿的名牌,使
  穷孩子有了一个阔家庭,富该子有了一个穷童年。所以我实为卖唱人的孩子,
  而卖唱人的儿子湿婆(印度教中破坏之神的名字)才是阿米娜的亲骨肉。这
  个谜底10 年后才被拆穿。我被抱回希奈家。由于我与印度独立同时诞生,我
  的照片被列登在《印度时报》上,并收到总理尼赫鲁的一封亲笔贸信。信中
  说我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将是新生印度的一面镜子。护士玛丽原是为讨好自
  己的情人、激进分子菲力普才干下调包的罪行,事后却发现菲力普已经弃她
  而去。她对自己的罪过感到后悔,又不敢承认,于是自荐作了我的奶妈,以
  求赎罪。玛丽住进我家后,发现废弃的钟楼上夜半有人活动,十分害怕,便
  报告了警察。警察发现那是通缉的要犯菲力普,并将他击毙,而钟楼是他的
  炸药库·玛丽为此悔恨终生。我从9 岁起开始具备心灵感应能力,进而发展
  成为能够每天午夜与分布在全国的午夜孩子们通话,并使他们所有人的灵魂
  集中到我的内心中来开会。出身于不同种姓。宗教、阶级、社会集团的孩子
  们,在这个会议上谈自己的生活、理想,发表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于是
  这个会议真正成了现代印度社会的缩影。这些午夜的孩子们,有的能随意改
  变自己的大小,有的能在时间的长河中任意旅行,有的能随意出入镜面,有
  的能随意改变自己的性别,有的能比鸟飞得高,有的能比风跑得快。。但神
  力最大的是主子钟敲零时整的我和湿婆,我的灵魂能钻入任何人的大脑,知
  人心事,而湿婆有一双威力无比的神膝、打仗成无不胜。他在贫寒中长大,
  生就了只重物质利益的观念和残忍的性格。他父亲为了使他可以终生有一份
  讨饭收入,曾想打碎他的膝盖,他却以神膝夹碎了父亲的手腕。在讨论如何
  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时,我主张所有午夜孩子团结一心,以善改造社会,湿
  婆却主张暴力。在我与他之间出现了领导权之争。父亲由于投资上的失误一
  下子变得囊空如洗,从此陷入酒色争逐的颓废生活。而性无能则使他与阿米
  娜的关系更加恶化。我发现母亲与其前夫、现在的红色分子纳迪尔暗中往来,
  决意警告她,止她从别人的遭遇中汲取教训。我早就发现邻居、海军上将萨
  巴尔玛蒂的妻子丽拉与电影大王卡特拉克偷情,便把这情况以密信方式通知
  了将军本人。设想到此举竟造成将军杀死电影大王、重伤妻子、他本人被判
  刑30 年的严重后果。我在一次与同学打架的意外事故中,被挤断一节手指。
  在医院治疗中,发现我与父母血型不对。这件事再加上菲力普的鬼魂的督促,
  终于使玛丽讲出当年调包的真情。希奈原怀疑阿米娜不贞,现在更是变本加
  厉地虐待她。这使外婆忍无可忍,带着阿米娜、我们兄妹和新寡的舅妈皮亚
  到巴基斯坦,投奔已成为巴基斯坦高级将领的女婿左勒菲卡尔将军。我作为
  将军的亲戚,参加了军方推翻政府、实行军事政变的策划和行动,并得到后
  来的巴总统阿尤布·汗将军的赏识。1962 年中印边界冲突,午夜的孩子们受
  到自己所属社会集团日益巨大的影响,矛盾趋于尖锐化,午夜的会议陷入一
  片混乱,绝大多数孩子感到失望,退回到自己的生活圈子中去,会议名存实
  亡。停战后,我被父母骗到一个医院,强行做了治疗鼻子的手术,这个手术
  使我丧失了与午夜孩子们神交的能力。战后父亲对印度绝望了,我们全家移
  居巴基斯坦。行前,我将出生时的照片、总理的信等纪念品放在一个破地球
  仪中,埋在花园里,这标志着我与午夜孩子们神交时期的结束。我在巴基斯
  坦长大成人,参加了印巴战争,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后来我作为逃兵与难民
  碰到了一个午夜的孩子——巫女帕瓦蒂,她用魔篮装着我,混过军警盘查,
  将我带进印度。我还见到了在印巴战争中成为万人崇拜对象的战争英雄、印
  军军官湿婆。帕瓦蒂爱他,他却对她始乱终弃。最后帕瓦蒂肚子里怀着湿婆
  的儿子嫁给了我。在印度实行紧急状态法的岁月里,我和绝大多数午夜的孩
  子成了甘地夫人的心腹之患,因而备受迫害,只有湿婆飞黄腾达。但甘地夫
  人下台后,他也成了阶下囚。后来,一个被他抛弃的钢铁大王的妻子闯入监
  狱,用手枪将他打死。而我未老先衰,一如算命先生所言。但我寄希望于未
  来一代,作品鉴赏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是一部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写
  成的现代文学经典之作。首先,这部作品的总构想就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奇思
  怪想:在印度同一时刻降生的1001 个孩子,能够在一个人的心灵中每夜聚
  会,这个会议于是成了现代印度的一面镜子。应该承认,这个基本构想足以
  造就一部杰作,因为它不汉给了读者一个新奇的意象,而且赋予《午夜的孩
  子》以史诗般广阔的画面,使读者得以从多个视角认识印度社会。作者以自
  由飞腾的想象力,通过一个人的命运来审视一个民族的历史,使作品具有丰
  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容。魔幻是这部小说的基本艺术特色。拉什迪
  绝不是“空绝依傍的”,他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们那里汲取了营养。
  书中游荡在自金汉别墅中的菲力普的鬼魂,在时间长河中自由往来的孩子,
  等等,都是魔幻手法的再现。拉丁美洲古老的印地安文化、土著传说的深厚
  土壤,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源头,而印度同样具有悠久的文明、丰富的神话
  以及迫切的社会问题。这就使从印度这块土地上走出来的拉什迪与魔幻手法
  不仅一拍即合,而且开出比它的本源更加灿烂的花朵。比如:“罗波那”匪
  帮烧穆斯林企业的冲天大火,在天空中汇成一团,向一个方向飞驰而去,变
  成一个高空中的手指,指向大事即将发生的地方;纳尔里卡尔大夫被愤怒的
  群众连同巨大的填海水泥构件一起推入大海,他的尸体却从海底象火焰一样
  发着光。。火葬后,他的骨灰被抛入恒河竟不下沉,漂在水上,发着磷光,
  使夜海上的船长们心惊胆战;印度教圣人普鲁施培姆为了等待天命所归者,
  在一个花园水龙头下一动不动坐了10 年,最后死时还保持体坐莲花的姿
  势。。所有这些都是古老的甲度文比所独有的素材,是拉什迪匠心独运的创
  造。然而,现实主义又是这部小说的基调。这部作品本身不是游戏之作,而
  是有感而发的。作者在小说得奖后谈到,他是有感于印度的紧急状态法而写
  作这部作品的。他还说:卡夫卡善于把悲剧与幽默结合起来,他钦佩卡夫卡,
  并力图向他学习。这部作品将魔幻与现实做了极好的结合。书中几平涉及了
  现代印度社会的每一件大事,写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但又无一不赋予
  艺术的再创造,使之服务于作者的主题。比如写到德赛,拉什迪抓住他每日
  生活中一个真实的情节,写主人公潜入德赛体内,听着德赛每天上午喉咙发
  出的咯咯声响,把一大杯冒着泡的自己的尿喝下去,而主人公则在德赛肚子
  里,“体会着那种暖洋洋的感觉”。拉什迪总是把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与虚构
  的人物和事件糅合在一起,达到了“到了真时真亦假,到了假时假亦真”的
  真假难辨的效果,使读者兴味无穷,不知不觉间顺着他的航道,驶进了他所
  营造出来的、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业已消失的艺术天地之中。另外,这部作品
  除了故事与哲理,还包含有印度神话、宗教、历史、风俗民情的丰富知识,
  在阅读中颇能给人以享受与启发。在这部作品中,拉什迪一直保持着诙谐风
  趣的笔调,夹叙夹议,妙语连珠。它是“一个可笑的却又让人笑不出来的笑
  话,是一部抒胸臆吐块垒的黑色幽默作品。
  (邹海。。)
  法国文学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1942)
  作者简介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作家,存在主义文学流
  派的创始人之一。1913 年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父亲是酒窖工人,战
  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加缪早年生活贫困,靠母亲帮佣度日。1931 年进阿尔
  及尔大学哲学系,半工半读,1936 年毕业。加缪曾演过戏,当过导演,在左
  翼报纸任过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加缪参加抵抗法西斯运动,先后
  编辑《法兰西晚报》、《战斗报》,1945 年任《战斗报》主编。其间与存在
  主义文学旗手萨特相识,并支持他的活动。1946 年起,加缪思想右倾,发表
  文章和演说反对社会主义。1947 年退出《战斗报》。195 二年发表哲学随笔
  《反抗者》,反对马克思主义和人民革命,表明加缪的某些哲学思想与萨特
  产生分歧。萨特为此与之激烈沦战,最终两人绝交。1960 年,加缪罹难于车
  涡。加缪发表的作品有小说、戏剧、散文和哲学随笔。中篇小说《局外人》
  (1942)是成名作。长篇小说《鼠疫》(1947)是代表作。《流亡与王国》
  (1957)是较重要的短篇小说集。哲学随笔《西绪福斯的神话》(1942)反
  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其他作品还有中篇小说《堕落》(1956),剧本《卡里
  古拉》(1938)、《误会》(1944)、《戒严》(1948)、《正义者》(1949),
  散文集《反与正》(1937)、《婚礼集》(1939)、《夏天》(1939)等。
  加缪的创作表明世界和人生的荒谬性,人的责任就在于反抗这种荒谬的存
  在。1957 年,加缪获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概要故事发生在本世纪四十年代的阿尔及利亚。主人公默尔索是
  一家公司的职员。小说以主人公第一人称叙述:“我”的住养老院的母亲死
  了。“我”赶到离阿尔及尔八十公里的养老院为她送葬。母亲的棺材搁在停
  尸房里。门旁准备将棺盖打开让“我”看看母亲的遗容,“我”说不想看了。
  母亲下葬后回到阿尔及尔。第二天在海滨浴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