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6 节
作者:
吻火 更新:2021-02-20 04:17 字数:4899
去”,一齐拥到外面的街上。当他们看到一位教书先生模样的人独自行走时,
便走上前去寻事。他们先撕碎那人的书,然后对那人拳打脚踢了一阵。随后,
4 个少年走进“纽约公爵”酒店挥霍金钱,然后又去抢劫一家小店。4 人仍觉
得不够过瘾,又拦路打伤一个酒鬼,直打得他血流不止方才住手。在市发电
厂附近,阿列克斯一伙遇上以比利为首的另一伙小流氓,双方拳脚相见,直
到传来警车的笛声才四散而去。接着,4 个人又去偷了一辆小汽车,横冲直
撞地向郊外开去。他们把车开到一栋叫作“霍姆”(意即‘家’)的别墅前,
阿列克斯谎称同伴突然发病,要用电话,骗得女主人打开门。随后4 个人戴
着假面具冲进别墅。他们发现这幢装演讲究的房子里只有一男一女。男子坐
在一架打字机前工作,旁边放着一叠书稿,题为《带发条的桔子》,显然这
位男子是一个作家。4 个人开始撕碎书稿,然后当着被缚的男主人的面对女
子施暴。最后他们砸碎房中的家具,扬长而去。他们开车回城,把车推到水
沟里,又去考劳瓦牛奶店小坐,随后分手,各自回家。阿列克斯与父母同住
在市内第18A 号公寓大楼内。时间已晚,但他大放立体声音乐。四邻早已习
惯不再抱怨,只能用安眠药强使自己入睡。阿列克斯11 岁就上教养院。父亲
在工厂工作,母亲在菜场上班,早出晚归,无暇照顾他。第二天一早,母亲
上班前喊他起床上学,他佯称头疼应付过去。教养院老师来看他,警告他不
要犯罪。阿列克斯对此满不在乎。老师走后他又出门,骗来两个十岁的小姑
娘胡作非为一番。晚上,父亲追问他每天晚上在外面做什么,他说在打零工,
并把抢来的钱交给父亲,说是自己打工所得。随后他又溜出家门,打算和3
个同伙去偷窃珠宝。没想到阿列克斯下手太重,行窃未成反将女主人打成重
仿,并因被同伙抛弃而落入警察手中。第二天,女人死在医院里,阿列克斯
则被判处14 年徒刑,进了监狱。两年时间过去了。在监狱里,阿列克斯再次
行凶杀人。这天,阿列克斯向待他和善的监狱牧师打听,报上登的“路德维
克疗法”是否真的会治好罪犯,使其不再愿意犯罪。牧师对此深表怀疑,认
为这种疗法是将“善”强加于人,而不是真正教人悔过自新。正巧内政部长
来视查监狱,希望腾出空间关押政治犯,便决定拿阿列克斯作试验,看看“路
德维克疗法”是否有效。第二天阿列克斯被送到新建的治疗中心。当他听说
治疗只需两个星期,便开始作白日梦,以为很快就会获得自由。孰不知治疗
的过程十分痛苦难耐:他的头和四肢被牢牢地固定住,眼皮被支开使他不能
闭上眼睛,然后他被强迫以这种姿势每天上、下午连续观看长达数小时的各
种暴力影片,每一次都使他头疼恶心、周身不适。为他治疗的医生发现,阿
列克斯使用的语言是少年们的流行用语,主要由斯拉夫宣传工具使用的语言
和各种习语、俚语和顺口溜等组成。医生还对阿列克斯解释,路德维克疗法
的方针是通过“联想法”,将影片中的暴力与犯人观看电影时产生的身体上
的不适联系起来,使犯人的身体对暴力行为产生反射性的反感,从而达到不
再从事暴力行为的目的。果然,当阿列克斯企图逃跑时,他竟发现挨打比打
人更好受。治疗产生了效果,主治医生专门为他举行了公开考试。来观摩的
人中有内政部长、监狱牧师、监狱长等人。阿列克斯拒绝打架并能抵御住女
性的诱惑,使得观摩者十分惊讶,连监狱牧师也不得不承认治疗使阿列克斯
变成一名真正的基督徒。然而,阿列克斯本人却产生了疑问,他反问自己:
“我是什么?是一只带发条的桔子吗?”他对自己机械性的反应似乎很不满
意。无论如何,他获得了自由。阿列克斯拿着自己的小包裹回家了。尽管报
纸上大肆宣传路德维克疗法在他身上大获成功,整肃犯罪指日可待,他的父
母却丝毫不知他出狱的消息,他的房间现在由一名房客占居,他已无处安身,
面对惊讶而束手无策的父母,阿列克斯转身便走,离开了日夜思念的家。他
想自杀,却苦于找不到非暴力的方式,去图书馆查书又因被认出而遭围攻,
由警察抓去毒打一顿。最后,在昏昏沉沉之中,阿列克斯再次来到“霍姆”
别墅,受到那位作家的善意接待。作家的妻子已经去世。作家正在积极地从
事反对现政府的政治活动,因为他认为政府推行的路德维克疗法是在将人变
成机器,否定了人的正当选择权利,是违反人性的。他想利用阿列克斯反对
政府。当作家开始怀疑阿列克斯袭击过他家时,竟与朋友合伙诱使阿列克斯
自杀。可是阿自杀未遂,被送进医院抢救过来。各种人物都来看望他,内政
部长也亲自探病,并称他为朋友,允诺他出院后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医院
又对他进行另一种治疗,使他的身体不再对暴力行为产生反感:他真的被治
好了。
作品鉴赏与其说《带发条的桔子》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倒不如说它
是对当代世界梦魇式预见更恰当。《带发条的桔子》是伯吉斯这位多产作家
最畅销的作品,也是他的佳作之一。书中主人公阿列克斯被认为是当代小说
中最典型的暴力形象之一。他的性格特点突出表现在毫无道德观和犯罪感方
面,他以施暴为乐,是当今的物质文明社会创造出的一个令人忧虑的反道德
文明产物。阿列克斯这个人物的典型性还在于,他的名字以及他的同伙的名
字,是在英文和俄文中共同使用的。伯吉斯游历甚广。他在写作此书前还访
问过苏联。不少评论家指出,虽然《带发条的桔子》以英国为背景,但作者
写作此书时肯定也在以美国和苏联社会为蓝本。伯吉斯对美国心理学家、著
名的行为主义学派代表斯金纳的理论质疑,就是一个例证。苏联之行的影响
在书中反映更为明显。呵列克斯这些青少年,使用一种恃殊的语言,叫作“纳
查寄”,这个词是作者从俄文借来的,原意为“十几岁的”相当于英文中的
“teen—”。纳查奇中的“好”或“棒极了”,也是从俄文借的。这个词的
妙用在于,作者将其中的一个辅音稍加改动,便成了英文中的“恐怖片”一
词,生动地暗示了西方青少年喜欢观看恐怖电影的心理特点。作者在语言方
面的深厚功底,在此书中得到创造性的体现。伯吉斯的讽刺才能也在小说中
主动地反映出来。他在阿列克斯入狱——出狱的经历中,突出描写了民主政
府与专制政府的种种弊症。阿列克斯首先因民主政府放松社会治安的管理而
恣意放肆,乃至杀人,后来又因专制政府为了社会安定而被施以违反人性的
治疗措施,成为另一种牺牲品。在伯吉斯笔下,这两种政府都受到了深刻的
讽刺与批评。作品中的自传色彩也值得一提。首先,伯吉斯在书中设计了一
个他的模仿者。这位模仿者也在写一部题为《带发条的桔子》的书,书的主
旨也是反对当权者对罪犯施以非人性的教化、将人变成没有选择能力的机
器。另一点相似处在于,伯吉斯的妻子怀孕时,曾在伦敦遭到流氓的袭击,
并因此而流产。然而若将书中的小说家与伯吉斯认同就会产生误解。伯吉斯
高于书中的作家,因为他更相信人类具有善的一面,更关心他人的个人幸福,
同时反对书中作家热衷极端的行为。伯吉斯的讽刺笔触是十分尖锐的。针对
西方社会的流行观点;高雅的音乐和诗歌能够感化教育青少年,他专门设计
阿列克斯具备欣赏古典音乐的才能。阿列克斯最喜爱的音乐恰好是贝多芬和
莫扎特。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残害无辜时,特意播放古典
名曲的作为,伯吉斯的批判意图是十分明确的:道德教育与个人趣味是不相
干的。《带发条的桔子》曾经有两种不同的结尾,先出版的英国版本比后来
的美国版本多一个章节,在这个章节里,阿列克斯对暴力开始感到厌倦。当
他看到少年时的相识结了婚,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他意识到自己也希望这样
生活。他想结婚并有一个儿子,还想教育儿子不犯自己犯过的错误。当然,
阿列克斯知道自己实现不了这些愿望。这个章节给作品增添了一点乐观精
神,但也少了一些讽刺力量,倒不如删减后的结尾来得有力。按照删减后的
结尾,恢复了施暴兴趣的阿列克斯无疑会再次犯罪,入狱或处死是他的必然
结局。对于这个较为激烈的结尾,伯吉斯认为是一种改进。
(申慧辉)
斯诺,c·P·权力的走廓(1964)
作者简介斯诺,c·P·英国小说家、科学家(1905—1980)出生于累
斯特城。父亲是鞋厂记帐员。斯诺从小靠奖学金上学。1927 年毕业于累斯特
大学化学系,1930 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随后留校任研究员并担任教学和
行政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任命为国家科学管理顾问,战后留任此职。
1957 年被封为爵士。1964 年加封为勋爵。被任命为议会科技部秘书,并成为
上院议员。他的小说创作颇丰,最著名的是1940 年至1970 年所写的总题为
《陌生人和兄弟们》的系列小说,包括《陌生人和兄弟们》(1940)、《光
明和黑暗》(1947)、《希望时刻》(1949)、《院长们》(1951)、《新
人》(1954、《归家》(1956)、《富人的良心》(1958)、《事件》(1960)、
《权力的走廊》(1960、《理智沉眠》(1968)、《结局》(1970)。这11
部小说各自独立,又由线索人物刘易斯·艾略特连成整体,描写了英国社会
政治生活全貌,揭示了西方社会在经济管理和科学研究上的诸多矛盾冲突,
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组系列小说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院长
们》,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在一所高等学府里,因老院长病危而引发的长达一
年之久的权力斗争。该小说和《新人》一道获1957 年布莱克小说纪念奖。他
的小说还有《船上的死亡》(1932)、《新生命》(1933)、《探索》(1934)、
《政治鼓动家》(1972)、《在他们的智囊中》(1974)、《一层粉饰》(1979)
等。斯诺在创作上继承现实主义传统,主张作家要跟上时代精神,不赞成意
识流和隐晦曲折的象征手法。较著名的论文有《特罗洛普传》、《现实主义
作家》等。在《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中,他指出,尽管科学是当今
世界上最强大的革命力量,但科学家却不为人们重视和了解,科学家也对文
学兴趣淡薄;另一方面,文学家因为不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思想容易落后、
保守,甚至趋于反动。他呼吁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架设桥梁,以利让会的发展。
他的思想属于自由派人道主义,曾对西方社会抱乐观态度,晚年流露出悲观
失望情绪。1980 年7 月1 日逝世。
内容概要1955 年3 月,一个令人愉快的温暖的夜晚,年轻的保守党议
员罗杰·蒯夫在伦敦的私邸里邀请朋友们共进晚餐。客人们兴高采烈地谈论
着众议院的辩论和即将举行的选举,都认为罗杰是他们中间唯一将取得成功
的新星。罗杰的父亲是个营造师,属于殷实的外省中产阶级;罗杰说话的口
音完全不是伊顿公学或禁卫旅的,尽管娶了一位名门世家的小姐作妻子,罗
杰仍属于那种出身档次不高的“非正规”的政客。但是,罗杰却有着明确而
坚定的目标:一要掌权,二要用这权力做点什么。选举结果,保守党取得胜
利,罗杰主动要求到一个新成立的部担任驻议会次官,开始机敏而稳妥地分
两步实现自己的计划。在那个时代,西方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中间正在形成一
种认识:要想避免全球核灾难,就必须制止核扩散,促成美苏核裁军。罗杰
也认为,发展核武器对英国有百害而无一利。它只能耗尽英国的国力而无助
于它的强大。罗杰的目标就是设法使英国政府放弃核武器的研制,从而保全
国力,提高英国的国际地位。这个新成立的部是负责武器制造的,许多政客
都庄这里断送了政治前途。罗杰却知难而进,选定它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桥
头堡。罗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到吉尔贝勋爵的大臣宝座上去,拥有真
正的权力。他在议院发表演说时,一点都不采用历来所说的演讲术,却使几
乎所有的听众都感到更亲切。在卡尔顿俱乐部,他得到另一位观点相近的“非
正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