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0 节
作者:
吻火 更新:2021-02-20 04:16 字数:4866
急忙叫了辆车,回到家中。她颤抖着双手翻阅着一张张熟悉的乐谱,发现“祈
祷曲的乐稿不翼而飞了。。萨尼亚兴高采烈地回来了,在萨尼亚的一片温情
之中,塔玛拉似乎又开始谅解他了。但是塔玛拉在凝思遐想中祈祷曲似乎又
不断在她耳畔回荡,她开始审视自己,终于塔玛拉站到萨尼亚面前冷冰冰地
告诉他:“你把从格列布那里偷走的东西统统还给我!”“你是小偷,你剽
窃了亡友的作品,玷污了对他的怀念,。。梦幻般的国忆中断了,塔玛拉又
回到现实中来。在茫茫的风雪之夜里塔玛拉刚才晕眩得很厉害,现在好多了,
萨尼亚端着一怀热茶,小心翼翼放到小桌上。塔玛拉预感着万古不变的永恒
将要来临,她的目光落在那架钢琴上时,她突然产生了一种抑制不住的寻求
崇高艺术境界的强烈渴求。她急不可耐地把珍贵的乐谱交给萨尼亚,央求他
弹奏出来。旋律飞旋而出,瞬间周围一片光辉。此时萨尼亚突然发出了一阵
狂笑:乐谱终于被他骗到手了。塔玛拉央求,呼喊,诅咒,都无法让萨尼亚
交还乐谱,塔玛拉此时只能向上帝祈祷了。奇迹出现,格列布挺身而出,他
大笑着:“可以偷走一张纸,可精神是抢不去,偷不走的!”他用手掌把钢
琴上的乐谱轻轻一抹。萨尼亚只见塔玛拉一下子精神焕发,自言自语,他也
觉得十分诧异,他什么也顾不上了,他贪婪地抓起钢琴上的乐谱,但一刹那
间他的脸扭曲了:他手中攥着的只是几张干干净净的乐谱纸而已,上面连一
个音符影儿都没有,他惊呆了,随后他冲向街头,整夜徘徊着,嘟哝着那几
句话:“我会想起来,我会全都谱下来的。。是的,是的,我自己!”
作品鉴赏中篇小说《黑鸟》笔触细腻传神,风格抒情委婉,向读者展
示了一个撼人心魄的故事,作品以一个善良而脆弱的女性为中心,以一部《太
阳神祈祷曲》为线索,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道德力量的尖
锐冲突,揭示天才与庸才之间的天然差别,整部小说充满着朦胧、忧伤而又
优美的音乐氛围。作者大胆而成功地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完美地烘托了小说
的主题,使作品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小说的开头瑰丽而又感伤。心神疲
惫的女主人公面对天上闪烁的星光,窗外的飞雪,倾听自己心中冉冉升起的
歌声,突然领受到惊喜和慰藉,她早已沉入茫茫的孤寂。但她有一份独特的
灵感,她在沉思着什么,她在幻想着什么,一切似平朦朦胧胧,飘忽不定,
这一开头立刻在读者心中勾起强烈的悬念。于是主人公开始回顾自己,小说
便断断续续的展示全部的故事。这里成功地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哀怨的故
事,穿过主人公塔玛拉的心灵,缓缓流淌而出,时而清晰完整,时而朦胧零
碎,有时纯粹是一种诗意的感觉,有时是深深的反思,无论是对格列布的爱
情和崇拜以及永别的辛酸,还是与萨尼亚的感情纠葛。都是以一种任意驰骋
的联想,梦幻式的回忆而再现出来,这恰恰符合主人公孤独凄凉的特定处境,
也正是具有艺术家禀赋的主人公一颗易感而脆弱的心灵的写照。在生活的打
击之下,她难以把握自己,她崇拜格列布,但是他早已牺牲,她的生活失去
了依托;她无法和萨尼亚产生心灵的契合,但她是个弱女子,难以独自承受
孤寂、单调、沉重的岁月。她凭直觉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音乐,她凭良心懂得
什么是正义和高尚,但是她却无力面对现实。于是她转向了内心,只能在暗
夜面对星光和飞雪对自己倾诉,在睡梦中哼唱自己年轻时代的歌曲。在迷离
的意识流中,那《太阳神祈祷曲》以宽阔悠远的旋律渐渐揉合了进去,构成
一种诗意朦胧的背景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油然而生。主题也伴着它的旋律
而升华。作者描绘音乐确是别出心裁,他巧妙地运用了“通感”这一艺术手
法,着力将难以言传的听觉转化为具体清晰的视觉,“听,音乐已经充满了
周围的一切,黑色天鹅绒般的夜空中的星星,下面的稀疏灯光,统统化成了
音乐。。”“她听见了翅膀的呼哨声,仿佛两只有力的、呼呼作响的翅膀舒
展开来轻捷地飞上云霄”,“那悠长的、坦率的狂喜的一道道北极光的闪光
似的声音,”作者努力将音乐幻化成灿烂的星光和彩云,幻化成一对飞翔的
翅膀,这本身将音乐注入了活泼泼的生命,同时细腻贴切地传达出女主人公
在倾听音乐时真切和独特的心理感受。作品的标题为《黑鸟》,这本身就是
耐人寻味的,它似乎与情节无关,但整个氛围,整个景物描写,都可以感到
其中蕴含的深意,这分明是一种象征。小说中作者暗示我们,那“打开的钢
琴宛如一只笨拙的屈着翅膀的黑鸟”。大自然中的黑鸟是自由飞翔的,钢琴
中弹奏出的音符和旋律正如黑鸟一样自由奔放,直冲云天,黑鸟不是柔弱、
不是花哨、不是卑贱的,黑鸟象征着苍劲,朴素和高贵的品格。同时格列布
家族传下的这座巨大的钢琴打开时形似黑鸟。由此读者会自然地感到黑鸟与
格列布间隐约的契合。结尾处萨尼亚梦寐以求的格列布留下的珍贵乐谱,眼
看已经到手。这时作品插入了魔幻的场景,突然格列布的亡灵现身。萨尼亚
窃取的乐谱,只经格列布轻轻一抹,变成了一张张空白的稿纸。在惊愕中,
萨尼亚神经失常了。这里的魔幻处理,富有哲理意义。作者暗示在现实生活
中萨尼亚这类市侩的阴谋往往能够得逞。塔玛拉之辈是斗不过他们的,她只
有在幻想中,在道义上才能战胜他们,另一方面却揭示了一个真谛:庸才是
不可能走向艺术峰巅的,而艺术之神永远拒斥那些卑鄙的市侩。
(汪一新)
叶·阿·叶夫图申科妈妈和中子弹(1982)
作者简介叶甫盖尼·阿列克山德罗维奇·叶夫图申科(1933—)苏联
俄罗斯诗人。是“大声疾呼派”的重要代表。他在1933 年生于伊尔库茨克州
济马镇。父母均为地质工作者,父亲酷爱诗歌,在父亲的熏陶下叶夫图申科
在少年时代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诗歌作品。他的外祖父原是红军的一名高
级将领,祖父则是颇有声誉的数学家,然而在1938 年两人均以莫须有的罪名
被捕入狱,惨遭杀害。亲人的遭遇对他日后的整个创作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叶夫图申科崛起于苏联重大社会变革的五千年代,他声称:“我们是。。
精神上成熟于斯大林逝世和第二十次党代会以后一代人的代表”,“我把自
己比作社会变革时代里进军的号手”,“于是急剧变化的时代,通过我的倒
呛的嗓子喊出声来。”他的诗歌大胆触及敏感而严峻的社会问题,坦诚揭示
当代青年人在理想、政治、道德、爱情诸方面价值观念的嬗变,真切反映苏
联批判“个人崇拜”后普遍的社会情绪;题材上冲破禁区,视野开阔;风格
上以雄辩的政论性见长,诗歌一经发表,常常产生强烈的反响。他已出版诗
集20 余种,主要有《热情者的道路》(1956)、《诺言集》(1957)、《挥
手集》(1962)、《白雪纷飞集》(1969)、《清晨的人行》,(1978)等。
长诗有《布拉茨克水电站》(1965)、《妈妈和中子弹》(1982),《禁忌》
(1985)等。他现任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格鲁吉亚文学委员会主席。
他曾获1981 年苏联格鲁吉亚的加·塔比译文学奖和1984 年苏联国家文学奖
金。
内容概要这是一部集叙事、抒情、政论于一体的长诗。诗人始终站在
读者的面前,向我们娓娓地叙述,热烈地抒情。长诗分为12 个章节,以诗人
在国外访问的所见所闻和一系列联想构成了作品的内容,故事情节虽然散布
在世界各地:意大利、美国、白俄罗斯,但总的线索是围绕着叶夫图申科的
家族:妈妈、爸爸、祖父、外祖父、加娜婆婆等。长诗从描写妈妈当年穿过
的皮夹克开始,引出她的革命斗争的经历。这件皮夹克已经破旧了,满是褶
皱,但它异常珍贵,因为它是妈妈参加卫国战争这一非凡经历的见证和标志。
当年妈妈是个扎着两条小辫子的共青团员,总是朝气蓬勃,英姿飒爽。卫国
战争时期她以出色的歌喉在战地慰问,在卡车上,在坦克上,在行军路上,
到处回荡着她嘹亮、美妙的歌声。后来妈妈得了伤寒,头发脱落了,嗓子也
损坏了。虽然妈妈失去了歌喉,但她已自豪地为卫国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
的力量。战后妈妈在莫斯科游艺场当儿童部的负责人。如今她已退休拿养老
金了。虽然她年逾70,可她仍是闲不住,她还在报亭出售报刊、杂志,与各
行各业的顾客交上了朋友,顾客中间有卖菜的、卖肉的、卖牛奶的。他们感
兴趣的是《体育报》、《健康报》、《美国画报》。爸爸是位颇具个性、风
度翩翩的地质学家。他在学校时,因为系上“资产阶级派头”的领带,险些
彼开除学籍。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到了70 年代,爸爸又因为没有系上“有
派头”的领带而被拒斥在“苏维埃”餐厅的大门之外。我把长诗《布拉茨克
水电站》的手稿给妈妈看时,妈妈激动得哭了,她又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年华
相当初的美好理想。她从自己珍藏的小盒子里取出一张褪了色的照片,照片
的背面留有爸爸的题字:“在未来的美丽的布拉茨克水电站上。1932 年。”
妈妈指着照片对我说:“就在这篝火旁。。我怀上了你。”妈妈低下了头,
象个小姑娘似地脸红了。父亲结过两次婚,我爱父亲所有的妻子。我爱所有
爱过我父亲的女人,包括那个喜欢戴饰有缎带的黑帽子的女人。她已有50
多岁了,现任全苏运河设计局局长。我的妈妈当然不欣赏我对这些女人的感
情,有时她指责我:“跟你父亲一模一样。”我从父亲最后一位妻子那里得
知,他如何被送进医院,抢救无效而死去。当时医院里病床紧张,爸爸被安
置在穿堂凤很厉害的走廊里,值班医生不耐烦地嚷着:“反正没救了,在哪
儿还不一样!”祖父汉格努斯是位学者。30 年代肃反时期对他的著书立说,
宣布为替拉脱维亚效劳,结果被远远流放。只因为我姓汉格努斯,小学体育
老师便视找为异己,离间挑拨我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我回家问祖母:“难道
我是德国人?”祖母问清了事情的原委,怒不可遏,她冲进学校,对那个体
育教员厉声质问:“即使真是德国人又怎么样?在你看来,难道贝多芬是乌
兹别克人吗?!”外祖父是位得过乔治十字勋章的将军,有自己的专用小卧
车。可有一次他突然彼另一种小汽车拉走了,从此一去不返,杏无音讯。听
妈妈说,她从未到过自己的老家——白俄罗斯的穷乡僻壤霍米契村,那里有
她的两个姑姑——叶夫佳和加娜。在当今世界上,全球性的战争灾难正威胁
着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此时每个人都会关心和惦念着自己的父亲、母亲、
孩子和所有的亲人们。我并不是担心人们会忘记我,而优虑的是人们会失去
对残酷战争的记忆。正由于如此,我才决定到白俄罗斯家乡去作一次探访。
我乘直升飞机来到了霍米契村。我刚到村里时。妇女和儿童都下地挖上豆去
了,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没有上锁。我在收土豆的地里见到了加娜婆婆。等我
回到村里时,屋子里大约有60 多个老老少少的叶夫图申科,这时我才知道这
里有个不小的叶夫图申科家族。加娜婆婆在卫国战争时期为掩护游击队员,
被法西斯匪徒在胸部残忍地烙下了永不消失的伤痕。她还掀起衣服让我看到
那痛苦的印记。我还知道在战争中每4 个白俄罗斯人就有1 个死去。而在未
来的战争中又有多少人会死去呢?我由此想到,原子弹和中子弹会让世界不
再存在任何生命,不会再有成年人,也不会有儿童。当然亲爱的妈妈也不会
留在人世间了。全球将变成一片废墟,死寂会笼罩着一切。只有“原子的凤”
狂暴施虐。在回忆往事的过程中,加娜婆婆先后饮了5 杯“苦酒”,每一杯
都引出一段生活经历,每一杯都唤起悲与喜的无限感慨,她告诉我:叶夫图
申科家族的人都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她问我:你在国外见过别的叶夫图申科
吗?当她见我迷惑不解的样子时,又连忙说:“不是指血统,而是指心灵。”
长诗的结尾呈示了一个象征性的场景:托尔斯泰、耶稣、爱因斯坦和著名的
丹麦物理学家原子量子理论奠基人尼里斯·鲍尔手托着加娜在人类和世纪的
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