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8 节
作者:吻火      更新:2021-02-20 04:16      字数:4887
  杀叶切文的凶手。。。正当叶切文神思恍惚,惶惶不可终日时,凶手竟意外
  地自己找上门来了!原来他是谢尔盖·克罗波佐夫,叶切文从前的学生。那
  时,他“学习成绩相当好,图画画得不错,班上的墙报总是由他设计、编排,
  经常被选为这个委员那个干事”,总之,他是个跃普通的学生,照叶切文的
  话讲,对他“我从来没有产生过特别的好感,也没有多大反感。”可有一件
  享彻底改变了克罗波佐夫的命运。他父亲曾被德国人抓走过,后又被放了出
  来,因此成了不被信任的人。小克罗波佐夫也受到牵连。叶切文受学校之托,
  也出于“好心”,真诚地劝说小克罗波佐大同父亲划清界线。正因为育叶切
  文这个“威望很高、头脑聪明、大公无私的人来说眼我了”,小克罗波佐夫
  才违心地高呼着“我批判”,同父亲划清了界线。从此,他时时觉得自己卑
  鄙,受父母的蔑视,以至后来因牵涉到一起刑事案件而被判了刑。这恶梦似
  的遭遇在克罗波佐夫看来是“一条什么样的链条啊!是一条多么龌龊的项链!
  一环又引出另一环。。”所以,他要报复,向昔日曾对他进行“精神强奸”
  的老师报复,他欲以杀人这一行径来震惊社会,引起人们对“什么是好,什
  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思考。可是最终,经过咖啡馆内的一席交
  锋和思想剖析后,克罗波佐夫意识到自己与叶切文在道德上其实是一对“难
  兄难弟”,便放弃了杀人计划,让叶切文用手枪自裁,“自己审判自己”。
  经过再三思考,叶切文认识到,自杀虽然是通向永恒的捷径,但这一枪“无
  非是给地球上增加一具尸体而已”,“还是让我生日那天点燃起第六十一支
  蜡烛吧!”
  作品鉴赏在《六十支蜡烛》中,田德里亚科夫首先对苏联60 年来实
  行的学校教育体制、它所遵循的教育理论,已经取得的成果和仍然存在的矛
  盾进行了深入的揭示和大胆的分析。在叶切文眼里,列娜曾是位完美无缺的
  好学生,但在收到那封匿名信后,叶切文却不得不对列娜重新作出评价:她
  作文中的观点虽完全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却如同大多数同学一样平淡而
  乏味;课堂讨论中,当卓娅对伊凡霞帝的残暴表示愤慨时,她却轻描淡写他
  说道:“杀掉这么几个官吏的妻子。。”;她居然在老师面前对所有的课程
  表示出“兴趣”,以致自己也为这种“广博的爱”觉得难为情;当叶切文想
  了解她毕业后的工作志向时,她却茫然不知所措地呐呐道:“眼下我也说不
  清。。”列娜到底是不是个好学生?这样的学生一旦从中学毕业,能否自容
  而但然地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接受严峻人生的特殊考验?造成列娜死背书
  本、茫然没有主见的原因是什么?叶切文陷入了痛苦的沉思。“难道不是因
  为你未能教会她懂得人性井具有同情心,未能培养出她的独立思考精神吗?
  不是你把自己对待历史、对待鲜血的冷漠无情的态度传给了她吗?”诚然,
  叶切文具有自责的勇气,但我们不难看出,责任井非在于叶切文一个人。那
  么,是什么原因使列娜成了一个头脑简单,鹦鹉学舌般的人?又是什么原因
  使叶切文早在几十年前就预演了如今列挪的一幕?原因就在于他们都习惯于
  按照那些硬塞给自己的“现成公式”办事。而最令人不安的是,那些由学校
  硬塞给学生们的“现成公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叶切文清楚地记得,受到
  村民普遍尊敬和爱戴的格劳贝是怎样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资产阶级的残渣余
  孽”;他始终不明白,“所有的沙皇都是吸血鬼”和“沙皇伊凡雷帝具有进
  步性”怎么都成了“我们的观点”;他还知道原先被骂作反动无耻的奥地利
  天主教神父盂德尔如何“摇身一变”成了遗传学这门科学的奠基人;那个20
  年前他曾经真诚“帮助”过的学生谢尔盖的父亲,也在今天得到平反昭雪,
  成为“对卫国战争有过贡献”的人。叶切文不禁自问:“究竟什么是我们的,
  什么是异己的?”“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如果我自己不能回答这些问
  题,又怎么去教别人?怎么教?教什么?。。”而学校把这类“现成公式”
  塞给学生,是不是等于夺走青年人探求真理的宝贵激情,而把他们造就成只
  会学舌的“鹦鹉”呢?严峻的现实使廖瓦认识到:对于古代沙皇伊凡雷帝的
  评价可以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但对于老师“在记分册上给我打个什么
  分数却不能满不在乎”。这是多么沉重的代价,多么惨痛的教训!由此可见,
  作者意欲改良现今苏联教育体制的愿望是多么的强烈。但综观全文,还有一
  个问题比教育体制更能引起作者的关注,那就是人的道德品质。象列娜这样
  惯于接受“现成公式”的人,尽管她本人“连只小老鼠都不会杀死”,但“一
  旦需要”时,也会表示“我赞成”杀人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不仅大部分是
  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学舌的鹦鹉”,而且许多人成了缺乏“同情心和人
  性”的冷漠无情的“机器”。其实,叶切文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人呢?他诚实
  吗?他的行为是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呢?他为了自己能“划清界限”而
  使恩师走上绝路,为了自己显得“革命”而把心爱的姑娘“扔进汹涌的波涛”;
  为了保全自己的声誉而不惜牺牲亲生女儿的幸福。。这一切该怎么解释?用
  他自己的话说:“你在自己的良心面前辩护一下看看!”他还帮助过一个学
  生同自己的父亲决裂,但今天,当他与凶手对坐,亲眼看到这自己20 年前的
  “杰作”时,他不能不痛感到这“活生生的教训,可怕的控诉。”那么,造
  成叶切文悲剧的根子何在呢?正如列娜只一味地接受“现成公式”一样,叶
  切文也“总是想避难就易,总是走最轻松的路”。因为,“对我来说,同意
  伊凡·苏柯夫的意见要比为伊凡·谢苗诺维奇·格劳贝辩护更加容易。把塔
  尼娅扔进汹涌的波涛要比保全她一辈子容易得多。给列娜·肖洛霍娃写一份
  称赞她的鉴定要比迫使她深思更容易做到,而谴责薇拉也比分担她的痛苦容
  易得多。。”痛苦的自我剖析使叶切文终于认识到,每当他站在岔路口上,
  是自己那个随波逐流、在狭隘的小天地中苟且偷安的另一个“我”把他推向
  了“最轻松的路”。他终于发现自己的“背面远不象正面那么美好”。但是,
  叶切文仍把自己比做一只“呆在窄小蜂房中的幼蜂”,感到在“宇宙的广博
  而无情的运动”面前无法“改变自己的行动。”主人公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
  意识到自己无能为力,发出了急切的呐喊:“善良的人们啊!人在走向毁灭,
  他自己看到这一点,但无力止住脚步。救人啊!”梦醒了的叶切文感到无路
  可走,这只“睁开了眼睛的小田鼠“该怎么办呢?是“欣然接受惩罚”还是
  “试试以有益的生来惊人”呢?可见,作者虽然首先是从教育角度提出问题
  的但我们从整个作品感受到的紧张的道德冲突,却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实
  际上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谈瑢)
  奥·冈察尔你的朝霞(1980)
  作者介绍奥列西·冈察尔(1918—)苏联乌克兰作家。出生于波尔塔
  瓦州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母。1933 年中学毕业后当过区报编辑,不
  久入新闻专科学校进修,3 年后任州共青团机关报编辑。1938 年考入哈尔科
  夫大学语文系,并开始文学创作。他早年创作的小说刊载在《祖国文学》等
  大型文学月刊上。其中《繁茂的樱桃树》等小说以其民族风格和浓郁诗情引
  起文坛注目。卫国战争期间,他始终战斗在反侵略战争的第一线,多次立功
  获奖。战后,他先后毕业于第聂伯罗波德罗夫斯克大学和乌克兰科学院文学
  研究所(研究生)。他的长篇三部曲《旗手》(《阿尔卑斯山》、《蓝色的
  多瑙河》、《金色的布拉格》)发表于1946 至1948 年,小说以磅礴的气势
  歌颂了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受到广泛好
  评,并获1948 年度和1949 年度斯大林奖金。四十——五十年代的其他重要
  作品还有短篇小说《永不掉队》(1949)、短篇小说集《从维尔霍维纳来的
  玛莎》(1954)、中篇小说《塔弗里亚》(1952)、《让火花燃烧起来吧》
  (1954)、长篇小说《大地在咆哮》(1947)、《彼列柯普》(1957)等。
  六十——七十年代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人和武器》(1960,获1962 年乌
  克兰国家奖金)《小铃铛》(1963,获1964 年列宁奖金)、《大教堂》(1968)、
  《飓风》、(1970)、《爱情之岸》(1976,获1978 年全苏工人题材优秀作
  品奖)等。80 年代他又发表了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长篇小说《你的朝霞》
  (1980,获1982 年苏联国家奖金)。现任乌克兰作协主席、科学院院士,苏
  联作协书记和苏共中央候补委员。
  内容概要作品以第一人称“我”的语气写成。黎明前,在某西方大国
  的一条高速公路上,我童年时代的挚友、如今的老资格的外交官扎鲍洛特内
  驾车疾驰。我出国访问即将结束,所以扎鲍洛特内放弃了周末休息,陪我前
  往数百英里外的一个著名博物馆参观一幅圣母像。同行的还有他的同事杜达
  列维奇的13 岁的女儿丽达。扎鲍洛特内在卫国战争时期是一个被称为“飞行
  雪豹”的出色飞行员。有一次,战机被击中,他跳伞后落入沦陷区,被一家
  农户救起,并受到农家姑娘索尼娅的悉心照料。战后,一次意外的重逢使两
  位有情人终成情深意笃的夫妻。。小车驰骋着,仿佛时间本身在飞奔。对扎
  鲍洛特内来说,驾车飞驰简直是一种享受。前方车辆的红宝石般的尾汀使我
  们想起了童年家乡的罗曼苹果。。童年时代的一切已经多么遥远了啊!那
  时,我们还是些不谙世事的牧童,不希罕绛红色的朝霞和渐浙沥沥的喜雨,
  不懂得珍视弥散在家乡捷尔诺夫申纳(如今的罗曼诺夫申纳)上晶莹闪耀的
  清新空气,也不曾想过永恒是怎么回事,在我们看来,罗曼是不会死的,就
  象他的果园和充满音乐的蜂房永远不会消失一样。罗曼大叔是村里一位勤
  劳、正直、能干的农民,出身雇农,革命后分得了土地,在栽培果树和养蜂
  上做出了成绩,得到过当时的乌克兰领导人亲自签发的奖状。他有个女儿娜
  吉卡,长得很美,就象是专为艺术大师们笔下的不朽名画而诞生的。娜吉卡
  又是优郁的,她早年在城里学医时曾经受过爱情波折,后来独自带着孩子回
  到了父亲身边。我们这些孩子对罗曼大叔和善良美丽的娜吉卡怀有真诚的好
  感。村里有个出身贫苦但又好吃懒做的农民米纳,革命后他仍然一贫如洗。
  可他不以为耻,反把贫穷当作身汾证,成了村里的贫农委员。他嫉妒罗曼的
  小康生活,几次扬言要整罗曼。村里办起了学校,老教师安德列是我们最尊
  敬的人。不久,又来了一位充满朝气的新教师米柯拉。渐渐地,米柯拉与娜
  吉卡热恋了。这年冬天,村里很不平静,合作社和粮食征购成了街谈巷议的
  话题。斗争很激烈。米柯拉成了火一样热情的演说家。在他的带领下,我们
  这些学生也情绪高涨地跟着工作队去搜查富农庄园。对此,安德列与米柯拉
  有分歧。这时,罗曼大叔成了村苏维埃主席,米柯拉是村支书。一天,米柯
  拉被富农的流弹击伤,娜吉卡冒着暴风雪赶去为他急救,并亲自把他送进城
  里的医院。由于米纳的诬告,上级向我们村里派来了特派员。米纳从学校里
  把我们带走,说是去掏富衣的老窝。马车把我们带到了罗曼大叔的果园,我
  们都惊呆了,孩子们谁也没有动手。不久,罗曼大叔一家和村里的几家富农
  一起被逐出了村庄。临离开前,娜吉卡的目光中充满了深深的留恋和忧伤。
  米柯拉出院后,为此事跟米纳大吵了一架,可那时也存人认为“伐木,岂能
  不出点木屑”。。。四分之一个世纪后,卫国战争时期,米柯拉成了屡建战
  功的师长,一次重伤后住进医院,在那里与成了军医的娜吉卡重逢。据说,
  娜吉卡的父亲罗曼在苏联极北地区成了出色的农艺师,娜吉卡长大成人的女
  儿成了无线电女兵,后惨遭德寇杀害。战时,米纳和安德列被关进同一座法
  西斯集中营。安德列受酷刑,宁死不屈。米纳逃出了集中营,如今是村里拖
  拉机手田间宿营站的看门人。我和扎鲍洛特内先后进了工农速成中学和大
  学。战后,扎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