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6 节
作者:
吻火 更新:2021-02-20 04:16 字数:4880
树、大雪人、唱歌、跳舞。但1 月5 日阿布塔利普就被捕,说他收集的关于
吟唱歌手赖马雷在老年时爱上一个19 岁姑娘的民间传说是“道德败坏、写南
斯拉夫游击队是“反革命”。3 月初。当查莉芭到车站去拿通知阿布塔利普
在狱中因心肌梗塞而去世的公函时,广播里播放着凄凉的哀乐,有人在哭泣
“失去了亲爱的父亲!”终于送葬队伍到了阿纳贝特,但墓地已圈起了刺网,
这里坡占为火箭发射场。叶吉盖找卫兵和队长说明情况,谁知这个队长正是
诬陷了阿布塔利普的稽查员唐塞克巴耶夫的儿子,阿布塔利普一案在1956
年揭发了贝利亚的罪行以后,已经彻底平反了,而现在新的问题又来了,墓
地被占用、卡赞加普只能葬在半途的崖坡上。叶吉盖又将为保卫阿纳贝特而
奔走了。
作品鉴赏《一日长子百年》是艾特玛托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出
现在苏联70—80 年代的新型小说——“小型化史诗”的优秀作。这一类型小
说的最大特点是把大容量的历史内容框限在较小的篇幅中,情节淡化,叙述
的主观性加强。艺术的时间、空间主要展现在肩负着历史重担的主人公的微
观世界中。艾特玛托夫在小说中着眼于人类历史的时间联系。小说只描写了
一昼夜发生的事,即从叶吉盖得知老友卡赞加普去世的消息,到为他安葬为
止,地点是从他们工作的布基内会让站到圣地阿纳贝特这30 多公里。就在这
一天送葬过程中,叶吉盖骑在驼背上,面对茫茫大草原,心怀深沉的悲痛驰
骋在回忆中。他回顾了自己在战后30 年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在他生活的每
个关键时刻死者对他的关怀支持;他思考着周围人们的坎坷命运,他的国家
所走过的历史道路;他还想起了与大草原息息相的关于歌手赖马雷的爱情传
说;特别是有关阿纳贝特圣地和曼库特的神话故事。而穿插在全过程的火箭
发射的轰鸣、闪光以及占用圣地这一现实,又引出了苏美争霸、控制地球杜
绝外星人影响的科幻线索。这样,在主人公的主观世界中出现了时间的多种
层次:除了过去和现在的时间层次以外,还有传说和神话的层次;而科幻线
索中的外星人故事又展示了未来的时间层次。至于空间,自然也大大超出了
30 公里界限而无限地扩大了,甚至可以说突破了地球范围。艾特玛托夫漫步
在时间的长河中,他深感人类只有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才能逐渐臻于完善,人
一旦丧失历史记忆就会发生毁灭人性的灾祸。他自己曾说明创造曼库特形象
的意图:“一个人失去民族和历史属性、失去个性的全部特征,他就变成了
顺从的奴隶,驯服的机器人,人们用轻蔑的名字——曼库特——称呼这样的
痴奴。但是仅仅引用这些历史材料还不够,我必须把这些材料提到更高的水
平并赋予其哲理意义。正是由于对人的担忧,正是由于对妨碍人成为完美的、
内心丰富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一切事物的反感,促使我创造了关于曼库
特的传统。”曼库特的传说是小说的结构中心,是阐释主题的基础。被希利
箍住头脑的曼库特因为丧失历史记忆而射死自己的母亲。她的白头巾变成杜
年拜鸟,因为它不断叫着杜年拜,提醒曼库特,他是杜年拜的儿子。而埋葬
母亲的地方就叫阿纳贝特。这些传说都是卡赞加普讲述的,以后又由被政治
风暴刮到这里来的阿布塔利普记载下来,他珍视这些精神遗产。他还记述了
在南斯拉夫游击队里的经历,记住了政治迫使他忘记的事情,为此他屡遭不
幸,造成终身悲剧。愚昧落后时代的曼库特为什么还要重提呢?因为出现了
现代的曼库特,而且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这就是死者的儿子萨比特
止之流。父亲竭尽全力供养他读书,结果知识学到不少,人性却丧失了。他
以现代科技成就的名义、唾弃、蔑视一切历史的、民族的、人道的传统。期
待着有朝一日“生物微波”能操纵人的一切言行,支配人的一切意识,甚至
情欲。他不愿送父亲遗体到圣地去安葬,更不在乎火箭发射场占用阿纳贝特
草原。而科幻线索中苏美双方正在紧张地准备按照“箍”宇宙计划发射火箭
环绕地球运转,以阻止比人类更文明的林海人以及进入林海星的苏美宇航员
来到地球。这个“箍”行动就是20 世纪的希利,它要箍住“在宇宙中看来很
象婴儿头颅”的地球,箍住地球人的头脑,不许他们接受林海人的“没有军
队,没有战争”的观念。当火箭发射的光团和轰鸣震着大地和各种生物时,
杜年拜鸟又向人们喊叫起来:“你是谁的子孙?你叫什么名字,记起你的名
字吧!你的父亲是社年拜,杜年拜。。”作家也向人们发出呼吁,谁忘记过
去,就不再面对未来,过去还间接地存在着”,有必要让昨天和今天的对话。
(倪蕊琴)
达·亚·格拉宁一幅画(1980)
作者简介达尼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格拉宁(1918—),苏联俄罗
斯作家、原姓盖尔曼,出生于护林员家庭。1940 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学院电
机系。参加过卫国战争,曾任坦克连连长。1942 年加入共产党。战争结束后
回到列宁格勒,在研究所任电力工程师。1949 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反映科
技人员的生活。五十——六十年代写有《探索者》(1954)、《迎向雷电》
(1962)等长篇小说,描绘了科技领域内的保守与革新的冲突和斗争。塑造
了富于创新和探索精神的青年科学家的形象,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七
○年代他的创作有了新的开拓,题材、体裁、风格更为丰富多样,中篇小说
《总有人应该》(1970)、《异城情雨》(1973)、《同名者》(1975)揭
露科技界一些人的道德蜕化、精神空虚。纪实小说《奇特的一生》(1974)
赞美一位惜时如金,情操高尚的生物学家。《克拉芙吉娅·维洛尔》(1976)
歌颂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期间的英雄主义,获1978 年国家奖。1977 年与阿
达莫维奇合写的《围困纪实》反映了列宁格勒人民在被周期间的艰苦卓绝、
英勇顽强的斗争。此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散文、国外游记等作品。长篇
小说《一幅画》(1980)、《野牛》(1987)是格拉宁八十年代的优秀作品,
后者是一部反映一位著名遗传学家坎坷命运的纪实小说。格拉宁以表现科技
题材著称苏联文坛,着重刻画人物的道德面貌,通过道德方面的对立和冲突,
来展现当代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艺术形式不落窠臼,常常突破小说、散文、
传记之间的界限,语言风格朴素、自然。
内容概要雷科夫市苏维埃执委会主席洛谢夫在莫斯科出差,在一次画
展上看到题名为《河畔》的一幅风景画,深深被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第二
天他再次去观赏,确认画中表现的就是雷科夫市内仅存的一座独具风格的古
老建筑——流亡在外的莉莎·基斯雷的宅邸及其周围日穆尔津河湾的秀丽景
色,他决心为雷科夫市得到这件艺术品。他拜访了该画的拥有者、已故著名
画家阿斯塔霍夫的遗孀。他的诚恳态度和对画的高度评价感动了女主人,她
终于无偿地将画赠送给雷科夫市。洛谢夫将画带回后,却没有引起同僚的重
视,直到该市文物保护协会主席、中学教师罗金斯基和绘画教师图奇科娃要
求看这幅画时,才把它从柜子中找了出来。图奇科娃观赏之后激动不已。洛
谢夫随即提出,可将此画放在学校里,校舍的窗户正好面对日穆尔津河湾和
基斯雷的房子,上绘画课时,学生可以对比现实美和艺术美·加深对艺术创
作过程的理解。图奇科娃欣然同意,不久,洛谢夫谐同军事委员和木材加工
厂厂长来到学校,欣赏了《河畔》和基斯雷宅邸周围的景色。遗憾的是这一
带已被规划为电子计算机厂的工地,画面上的基斯雷的古老建筑及其周围的
秀丽景色将不复存在。只能在破土动工以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这幅杰作
和日穆尔津河湾的优美景色。中学里陈列着一幅画的消息逐渐传开、参观的
人日益增多,图奇科娃热心地为他们讲解,结果许多人要求保护文物和风景
区,反对在该区建厂。图奇科娃便持有这种观点,与她完全一致的还有退休
老红军波里瓦诺夫。波里瓦诺夫在二十——三十年代是雷科夫市的显赫人
物,他以坚定的信念、革命的狂热、无畏的勇敢赢得了当时青年的尊敬。在
那充满自信、无视任何规律,只讲阶级斗争和全体劳动者利益的年代,波里
瓦诺夫在反对宗教迷信和旧文化的斗争中过于激进,他不顾人们的请求,拆
除教堂、焚毁精美的圣像。圣障、有文史价值的经文等等。后来,他为自己
的错误深感内疚。他曾穿街走巷、寻访老人,承认自己的罪过,央求他们交
出抢救出来的文物,搜集后妥善保管。30 年来他对文物孜孜以求,设想建立
一座博物馆,使青年受到教育。他认为,他们一代人犯的错误是为后一代人
创造幸福而付出的代价,后一代人没有权利指责他们。《河畔》这幅名画很
久以前他就见到了,并对其作者和创作过程有相当了解。原来莉莎·基斯雷
是阿斯塔霍夫的恋人。20 年代和1936—1938 年问,画家曾二度到过雷科夫。
在1936—1938 年间,画家应流亡在法国的莉莎的请求,为了满足她对故乡的
思念之情才创作了《河畔》。画家怀着对莉莎的热烈的爱情进行创作,笔意
酣畅,终于画成了这幅杰作。可是波利瓦诺夫却觉得画面上缺乏新生活的气
息,要求修改,如在墙上加上一条标语,再添上几辆新的汽车之类的东西,
尤其反对此画与“流亡白俄”有任何关系。为此阿斯塔霍夫与波里瓦诺夫闹
翻了。波里瓦诺夫便不让画家将此画送出国去展览。现在他认为当时的做法
不合情理,但客观上却避免了这幅名作流失在外。他要求后一代人尊重历史,
领导人应采取措施,保护文物和风景胜地,包括《河畔》、基斯雷的宅邸和
日穆尔津河湾。洛谢夫在这之前从来也没有想过要为日穆尔津河湾的景色去
斗争,改变工地会遇到很多麻烦。如今他觉得不妨争取州委执委会主席乌瓦
洛夫的支持。洛谢夫到州委陈述自己的意见,遭到乌瓦洛夫的拒绝。乌瓦洛
夫还批评他是幻想家,指出雷科夫市首先需要资金,需要计算机厂,有了资
金可以造出任何一种风景,不会比日穆尔津河湾逊色,改变计划将会受到处
分。最后他告诉洛谢夫,他要调洛谢夫到州委任执委会第一副主席,作他的
副手。这是洛谢夫期待已久的任命。到州里工作后他有可能为雷科夫市办更
多的事,更有前途,在这种情况下,他便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在州委首府
洛谢夫遇到了图奇科娃。他俩因《河畔》这幅画常有接触,产生了感情。洛
谢夫和她一起到州界以外的地方度周末和星期天,并谈到了乌瓦洛夫谈话的
内容。图奇科娃责备洛谢夫以日穆尔律河湾换取了自己的前途,虽然是被迫
的,但终究不是光明正大的行为。她鼓励洛谢夫继续斗争。她的责难在洛谢
夫的内心深处引起了新的波谰。洛谢夫回到市里后,发现他的副手已根据州
执委会的授意,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准备在半夜里把基斯雪的宅邸炸掉,以
保证工程进行。洛谢夫冒着违抗上级的风险、立即采取措施,制止了这项计
划的执行。市文物保护协会中一些人风闻以后也出来干预。波里瓦诺夫更是
义愤填膺,不顾重病在身,挣扎着要到日穆尔津河湾去保护基斯雷的宅邸,
结果死在途中。他的死引起很大震动。在他的葬礼上、洛谢夫表示,对波刊
瓦诺夫最好的纪念是将基斯雷宅邸作为市博物馆,明确表示他将与广大群众
站在一起。这时候,莫斯科和其他一些城市都有人发来电报、电话,要求中
止工程计划。正当洛谢夫要去州委汇报前夕,《真理报》发表了文章,批评
某些领导人目光短浅,不注意保护名胜占迹,也点了乌瓦洛夫的名。这就大
大减轻了州委对洛谢夫的压力。最后,部与州委决定改变电子计算机厂的厂
址,基斯雷的宅邸及日穆尔津河湾的景色得到了保护。洛谢夫则因改变了领
导的初衷,引起麻烦,不得不拒绝提升他的任命,辞去蕾科夫市苏维埃执委
会主席职务,到别处去工作。
作品鉴赏《一幅画》是一部立意新颖,富于哲理的长篇小说、探讨了
美和生活、美和道德、人和历史等重要现实问题。贯穿全书的中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