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 节
作者:吻火      更新:2021-02-20 04:16      字数:4848
  为了打德国人牺牲在前线?他再也睡不着觉,溜出来与同房病友阿特拉科夫
  斯基大尉一起到走廊上抽烟。大尉告诉他,41 年,他受伤被俘。在押送他们
  的路上,他从一个小山包看到了整个战俘队伍。他们中有多少人活到了今天
  呢。战俘营里,和他在一起的有个飞行员,也是这么个小家伙。他明知等待
  他的是死亡,却毫不犹豫地驾机冲向铁路桥,他被爆炸的气浪抛出去,却没
  有死。后来他死于传染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幻想着逃出俘虏营。不过,
  即使能逃出来,也要象阿特拉科夫斯基那样,反复证明自己没有变节,没有
  出卖任何人,他身上也会留下一个既看不见又洗不掉的污点。特列季亚科夫
  终于伤愈出院了。月台上弥漫着白云似的团团蒸气。他搂住萨沙,使劲地吻
  了吻她,跳上已经启动的列车。列车驶上了弯道,长长的车身弯成了弧形。
  萨沙不见了,消失了,在他的嘴唇上还留着她泪水的咸味。他回到了部队,
  排里也添了几个新人。1944 年,异平寻常的早春来到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下
  来,排里又倒下了一批战士。特列季亚科埋葬好战友,心里不时想到萨沙,
  想到母亲,想到前面就要到敖德萨,到黑海了。妈妈来信提前祝贺了他的生
  日:4 月28 日他就满20 岁了。这天夜里,他们攻进了车站。一发炮弹打断
  了他的胳膊。他坐上卫生马车,就这样背向着前线离去了。他的一排人、战
  争、统统留在了背后。再见吧,仿佛生命又完成了一个轮回。马在路上迈着
  稳健的步子,驭手抖动缰绳催促着它们。突然听到一阵冲锋枪的扫射声,他
  倒了下去。这一切都发生在一瞬间。躺在地上,他看到马顺着坡道飞奔而下,
  在天空的背景上,一个烟气腾腾、灰蒙蒙的东西开始往上升起。当卫生指导
  员勒住马,回过身来看时,在朝他们扫射和他倒下去的地方什么也没有了。
  只有一团爆作的烟云从地面升起。高高的天空上,风儿推着一排排耀眼的白
  云悠然浮过。
  作品鉴赏这是一部军事题材作品。军事题材小说在苏联文学中占着一
  个相当重要的地位,拥有一大批蜚声文坛的作家。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了。
  如果说,40 年代的战争文学单凭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便能满足获得解放、沉
  浸在胜利欢乐中的大众感情自喷和时代需要的话,那么当代的战争文学作家
  倘若不能更深入把握历史意蕴和战争本质,不能更广泛地探悉时代意识和当
  代社会现实,不能更留意掌握现时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方式,想要写出高
  层次的战争文学作品是很困难。由于苏联的作家的不断探索和开拓,从样式
  上来说,苏联的战争文学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即全景小说、战壕小说和
  纪实小说。五十年代,三位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巴克拉诺夫、邦达列夫和贝
  科夫为战壕小说的开拓作出了贡献。他们的代表作《一寸土》、《最后的炮
  轰》和《第三颗信号弹》,尽管具有“非英雄化”倾向,对严酷的“战壕真
  实”的描写流露出自然主义的痕迹,但他们对苏联战争文学的创造性开拓,
  却是不可磨灭的。所谓战壕小说,是以简练的手法,通过短小精干的内容(多
  是中篇或短篇)、单一的情节、精简峋人物、严峻的环境和往往是悲剧性的
  结局,着意揭示一些普通士兵、游击队员等平凡小人物在战争中的遭遇和命
  运,他们的精神世界和道德面貌,来说明战争中人的价值和作用。这类作品,
  虽然没有全景小说那样大江东去的恢宏气势和史诗性规模,但在描写战争中
  的局部战斗和日常生活,刻划普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道德因素方面都游刃有
  余,富有光彩。这些作品的主人公虽然都无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但正是他
  们才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中流砥柱。巴克拉诺夫的《永远十九岁》就是这类作
  品中的上乘之作。作品的构思始于16 年前,当时正在拍摄依据他的中篇小说
  《一寸土》改编的电影。扮成战士的演员在掘壕堑,在挖开的战壕里作者发
  现了一具青年军官的遗骸,多年来他一直苦苦思索:“这个无名军官是谁?”
  作为一个幸存者和无名军官同的龄人,他决心试图以对主人公、19 岁的中尉
  特列季亚科夫短暂而平凡的一生的追述,来再现战争中这一代人的命运和他
  们的内心世界。特列季亚科夫战前的命运是不幸的,父亲的无辜彼捕,给他
  和他的母亲及年幼的妹妹带来了厄运。但战争伊始、在年龄还不够征兵的情
  况下就主动报名上了前线。他并没有在战争中建树丰功伟绩,而只是象干千
  万万普通战士那样尽到了一个军人的职责。他三次负伤,两次重返前线,最
  后一次带着对胜利和美好生活的憧憬于一瞬间埋人地下,无声地长眠在远离
  家乡的乌克兰大地上。作家通过对战争日常生活细节(战斗、负伤、住院、
  恋爱等等)和主人公在各种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及感受细致入微、朴实无华的
  真实描写、塑造了一个善良、正直、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年青中尉
  形象。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似乎刚刚起步,便抵达了终点。但读完本书,读
  者会从心底深处喊出:他是永生的!
  《永远十九岁》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4 年出版的马振衰译本。
  (严永兴)
  钦·艾特玛托夫一日长于百年(1980)
  作者简介见“白轮船”条内容概要在哈萨克大草原的一个僻静的小
  会让站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正在值班的铁道工叶吉盖的妻子半夜里匆匆跑来
  告诉他,他们的老向事、好朋友,这个会让站最早的工人卡赞加普去世的噩
  耗。这个夏末的夜晚很不平静。傍晚时分就有一只饥肠辘辘的狐狸,追踪着
  小野鼠闯到铁路边上来。叶吉盖突然想到人死后灵魂转移的说法。传来噩耗
  时一辆通行无阻的军用列车刚刚开进萨雷——奥捷卡1 号禁区,即直,接开
  到宇宙飞行器发射场去的。有好几趟列车驶进鲍基雷——布基内站会车、错
  车。等到有人来接替。叶吉盖跑回去为卡赞加普准备下葬事宜时,他第一次
  看到草原的那一边,宇宙火箭发射场上空有一条象冒火的龙卷风似的东西腾
  空而起,一枚火箭飞上了天空,原来这是一次载人飞船的应急发射。苏美共
  同进行的空间计划的一部分“均等号”空间站出了事故,现在在地球的另一
  端。在美国的内华达州,一艘美国的飞船也起飞了,它也是飞向“均等号”
  空间站,负有相同的任务。这两艘飞船部是根据来自科研航空母舰“公约号”
  的指令起飞的。“公约号”是苏美“创造”空间计划联合指挥中心的基地。
  “公约号”航空母舰的固定停泊点是在太平洋阿留申群岛以南,一个距离海
  参岚与旧金山相等的范围里。此时此刻,联合指挥中心正密切注视两艘飞船
  进入“跳板”轨道。“均等号”对于“公约号”联合指挥中心发出的信号没
  有作出反应。“均等号”出了什么事,这关系着地球和人类的命运。为了搞
  清楚“均等号”上二名字航员的情况,设在“公约号”上的联合指挥中心决
  定派出两艘载人宇宙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成功了,但上去的两名字航员查
  遍了所有的隔舱、实验室,搜寻了所有的角落,没有发现“均等号”上的人。
  后来终于在值班日记里发现一封信。信是用英文、俄文同时写成的。他们叙
  述了如何收到神秘的无线电脉冲,由于好奇他们发出回答信息,结果信号立
  刻彼收到。他们发现了另一个可居住的空间,另一个智慧发源地的存在,它
  是林海星。互通信号后,他们决定接受邀请,去访问林海星了。不久,他们
  从林海星发回情报,详尽描绘了林海人的生理、智能和社会特征。显然,林
  海人是比地球人更文明的人类。他们长着天蓝色头发,身高约2 米,科学技
  术水平很高。他们的社会没有国家机器,不知道武器,不知道战争是什么。
  他们的语言学家研究了在太空中截听到的英语和俄语词汇,加以分类,编成
  了地球语言词汇表,可以与地球人进行交往。他们满心希望能和地球人建立
  联系,为了显示非凡的理智的胜利,为了交流不同社会文明的经验,为了开
  辟宇宙各星球问人类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新纪元。值班日记最后写明,28 小时
  后他们将返回地球。美苏两国最高权利机构对此情报惊慌失措。他们商定了
  一个“箍”号字宙计划,目的在于用常年运行于地球周围的火箭,防止外星
  人接近地球,也防止已经登上外星的地球人返回,以确保地球现有秩序的稳
  定。对发回来的信息则采取了绝对封锁的措施。与此同时,叶吉盖决定要为
  老友卡赞加普举行隆重的葬礼。他通知了死者子女和自己的子女组成送葬
  队,把卡赞加普葬在祖先安息的圣地——阿纳贝特。从会让站到那里单程就
  有30 多公里。死者的宝贝儿子萨比特让在大城市工作,书读了不少,大学也
  毕业了,能说会道,但却不知道尊敬老人,把父亲的财产挤光了以后,就抛
  下他一人孤独地死去。他不愿为下葬的事耽搁时间,一个人双手空空地来,
  打算在附近随便什么地方挖个坑埋了父亲就回去。但他遭到众人反对。于是
  一切按照叶吉盖的计划进行。深夜叶吉盖在埃吉里拜的协助下,为卡赞加普
  做了涂油礼和大祈祷,叶吉盖一边做,一边回忆着他们相识的过程:战后叶
  吉盖受了震伤,虽四肢齐全,头脑却不好使唤,头晕耳鸣。回到家,妻子哭
  诉他们的头生儿患风疹天折。家乡贫困得无以为生,他们外出找职业路上遇
  到了卡赞加普。后者把他们带到小会让站,从此大草原和驼奶治愈了他的震
  伤。而卡赞加普自己却是因为父亲被错划为富农,而不得不离乡背井来到这
  里。凌晨叶吉盖为他的白骆驼披上华丽的驼衣,这骆驼又是卡赞加普的母白
  骆养的崽,送给叶吉盖当安家基础的。这头骆驼是萨雷——奥捷卡大草原的
  名贵驼种阿克玛雅的后代。后来远近闻名,记者、科学家专门来采访、拍照,
  而卡赞加普不仅不后悔,还平静地认为这是天命,卡拉纳尔与叶吉盖有缘。
  送葬队伍终于出发了:叶吉盖骑着卡拉纳尔带头,接着是拖拉机,卡赞加普
  的尸体裹得严严实实躺在那里,他的儿子萨比特让陪着,还有女儿女婿。殿
  后的是掘土机,除司机外,坐着埃吉里拜。最令人惊奇的是黄狗若尔巴也跟
  上来了。骑着骆驼迈步向阿纳贝特行进的过程中叶吉盖千头万绪,浮想联翩。
  1951 年底来了一家四口,夫妻俩都是教师带两个儿子。阿布塔利普41 年夏
  应征入伍,不久被俘,后从战俘营逃到南斯拉夫游击队,转战异国,几子到
  过半个欧洲。战后结了婚,仍当教师,一次在地理课上他情不自禁他讲起了
  在游击队的事,被一个学生出卖了。上级认为当过俘虏的人不配教育青少年,
  他只好在另一个地方安顿下来。到1948 年苏南关系恶化,阿布塔利普又作为
  长期呆在南斯拉夫的可疑分子又被迫辞职了。来到会让站,卡赞加普和他的
  者伴给予真挚的帮助。叶吉盖也和他们家友好相处。阿布塔利昔还主动建议
  叶吉盖送二个女儿和他的二个儿子一起来学习。为了给孩子们留下一笔精神
  遗产,阿布塔利普收集民间传说、神话,还写回忆录——在南斯拉夫游击队
  时的战斗生活。这样又被人出卖,逮捕人狱。叶吉盖又同情、又尊敬他的妻
  子查莉芭,不知不党中深深地爱上了她。又是卡赞加普使他悬崖勒马,当他
  去寻找发情的骆驼时,悄悄地帮查莉芭和孩子们离开了会让站。离阿纳贝特
  墓地不远了。叶吉盖又想起了关于墓地的一段故事。相传柔然入侵占了萨雷
  ——奥捷卡之后,把被俘的小伙子头发剃光,再把刚宰杀的骆驼颈部皮切成
  小块,趁热粘到光脑袋上,像个游泳帽似的。这叫戴希利。遭受酷刑后捆绑
  着扔在荒地几昼夜,要么死去,要么就永远丧失记忆,成为曼库特。一位乃
  曼族母亲,为了救儿子,结果被射死,她的白头巾变成了一只鸟儿,呼喊着
  “想一想,你是谁家的子弟?你叫什么名字?你的父亲叫杜年拜!”而埋葬
  乃曼一阿纳的地方后来就叫做阿纳贝特——母亲安息之墓的意思。而她骑过
  的骆驼阿克玛雅留下了许多后代。一路上叶吉盖想的最多的还是阿布塔利普
  一家的命运。他特别痛心地回忆起1953 年他们两家在一起度过的新年:松
  树、大雪人、唱歌、跳舞。但1 月5 日阿布塔利普就被捕,说他收集的关于
  吟唱歌手赖马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