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节
作者:
吻火 更新:2021-02-20 04:16 字数:4886
通尼哈莫夫者头的关系。这位60 开外的造船工人实际上是“达卡尔的真正的
主宰”,因为他子孙满堂:有10 个儿子,4 个女儿。儿女们又给他生了20
个孙子和20 个孙女。这些子孙遍布当地和区里各部门的重要岗位上。普隆恰
托夫得到了尼哈莫夫老头的支持。第二步,他说服计划科长波利维科夫,把
企业里隐藏的一万八千立方米计划外的木材放进计划,以大幅度超产来证明
普隆恰托夫有能力当总经理。第三步他给企业党组书记维什涅科夫做工作,
以争取其支持,但两人在依靠群众的问题上意见分歧。党组书记认为普隆恰
托夫白高自大,独断专行。而普隆恰托夫认为在技术问题上是不必找群众商
量的。他指出:“关于人民的空话通常只是掩盖着对人民的漠不关心。”“你
内行,工作得好,你就是人民的,你工作马虎,不内行,你就是反人民的。。”
结果不欢而散。普隆恰托夫最后要找的人是总机械师奥古尔佐夫。奥古尔佐
夫是不久前被茨维特科夫解雇后才到木材浮运企业来的。他认为,在茨维特
科夫领导下只会落后不会进步。”昔隆恰托夫则指出,茨维特科夫“是个祸
害,是保守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属于那种能用退休给大家造福的领导人。”
两人不仅有共同的语言,而且奥古尔佐夫明确支持普隆恰托夫当总经理并同
意接受革新吊车,以完成一万八千立方米计划外木材的吊运任务。州委工业
书记祖加索夫本来要提名普隆恰托夫当总经理的,但工业部长崔扎尔另有打
算。他要把老朋友茨维特科夫安插到这个岗位上来。20 年来崔扎尔每往上高
升一步,他总要把老朋友茨维特科夫也带上一步。那么普隆恰托夫为什么要
与茨维特科夫争夺总经理这个宝座呢?是地位?工资?权力?不,都不是。
总工程师的工资并不比总经理低,地位也不逊于总经理,在许多场合甚至比
经理更“有利、有趣和有分量。”至于权力,总工程师更加充分,因为“浮
运企业——这是技术。”普隆恰托夫的动机是不让不懂技术业务的官僚主义
者来当经理。由于尼哈莫夫老头给区委第一书记做工作,区委第二书记古特
金与女秘书尼尼哈莫娃(尼哈莫夫的三女儿)又是普隆恰托夫的老同学,所
以区委全力支持普隆恰托夫当总经理,区委第一书记还直接写信给州委第一
书记保荐普隆恰托夫。最后,州委工业书记祖加索夫、工业部长崔扎尔来到
达卡尔对普隆恰托夫进行当面考核。祖加索夫也当过木材浮运托拉斯的总工
程师,对浮运业务十分内行,他一下子就抓住达卡尔企业的要害问题:由于
革新了吊车,企业的生产计划超额完成了很多,但是木材从哪儿来的呢?普
隆恰托夫汇报时所说的“劳动热情”和“改善劳动组织”等等空话解决不了
祖加索夫心头的疑问。州委两位领导视察了吊车,参观了车间和船坞,然后
去旅馆开会,会后他们来到普隆恰托夫的办公室,崔扎尔向总工程师兼任总
经理提了几个问题。谈话中普隆恰托夫和工业部长顶撞了起来,最后他把隐
瞒计划外木材的事也全都说了出来。他告诉两位领导,这批木材是老经理留
下来的,等于是他的遗产。临终前,他还曾嘱咐普隆恰托夫,不要把企业交
给别人。现在使高效率的吊车吃饱的就是这批计划外的木材。说来也奇怪,
他倾吐了隐瞒了的真相后,反倒觉得如释重负。当然,工业部长对此幸灾乐
祸,但是州委工业书记却表扬了普隆恰托夫,说他把真情实况说出来很好,
这样,他心中的疑问也就解决了,于是他们友好地告别。
作品鉴赏《普隆恰托夫经理的故事》不仅是李帕托夫的代表作,而且
也是70 年代被苏联理论界誉为描写科技革命时代的“当代英雄”的代表作。
整个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十分简单,概括来说就是总工程师普隆恰托
夫争夺经理职位的故事。然而,由谁当总经理?是精通业务的总工程师普隆
恰托夫,还是行政官僚茨维特科夫?却有着现实的时代背景。60 年代,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以及苏联人的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苏
联社会对企业领导人取代30—50 年代那种不懂技术业务的行政官僚型领导
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矛盾和冲突。小说就是在这种矛盾冲突中
塑造了一个熟悉技术业务,精明强干,勇敢顽强的新型领导者的形象。为了
正式爬上总经理的宝座,普隆恰托夭可以不择手段地拉关系,弄虚作假,把
老经理的“遗产”——战争时期留下的计划外木材放进计划。然而普隆恰托
夫这样做并非为了私利,因为总工程师的职位非但并不亚于总经理,某些方
面还优于总经理。普隆恰托夫不惜一切代价参与争夺,其主要目的是不让企
业落人保守落后的官僚主义者手中。正是由于作品反映了当时苏联的现实,
因而赢得了评论界的一致赞扬。他们认为,小说“努力揭示了。。时代的物
质和精神运动的最本质的、原则性的、典型的特点。”普隆恰托夫这个人物
是“鲜明的大人物形象,这种人只有在管理和领导的领域里才能充分施民其
才智并得到道义上的满足。”“不是渺小的虚荣心促使普隆恰托夫去争取经
理的位子,而是对事业负责的崇高觉悟。”也有人指责普隆恰托夫是追求名
利的钻营家,但遭到作者的驳斥。李帕托夫说,普隆恰托夫不过是想占据他
自己应得的地位。这部小说的结构很特别,它以“关于现在的故事”为主体,
也就是总工程师普隆恰托夫兼任代经理的那三个月。在“关于现在的故事”
中几次插进“关于过去的故事”和“关于将来的故事”。“关于过去的故事”
介绍普隆恰托夫在做总工程师之前的一些经历,而“关于将来的故事”则谈
到他在做了正式经理后的一些表现。“现在”、“将来”、“过去”穿插交
织,把小说分为十几个部分,代替了分章。1971 年小说被列为“国家奖”侯
选作品(后来评上),1972 年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工程师普隆恰托夫》搬上
荧屏。
(赵泓)
尤·瓦·邦达列夫热的雪(1909)
作者简介尤·瓦西里耶维奇·邦达列夫(1924—)苏联俄罗斯作家。
出生于南乌拉尔的一个职员家庭,1931 年随家迁往莫斯科。卫国战争期间,
在炮兵部队服役,曾两度负伤,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这在他以后的创作中
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战后进高尔基文学院学习,1949 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
年的《营请求火力支援》,1959 年的《最后的炮轰》是他的成名作,他以“全
部放大了的细节描绘战士的。面部表情”一跃成为“战壕真实”派的代表人
物。1969 年的《热的雪》是邦达列夫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这部取材于斯大
林格勒保卫战的长篇小说,将“战壕真实”与“司令部真实”结合起来,描
绘出一幅既有雄伟气势,又有逼真细节的战争鸟瞰图,被誉为“全景文学”
的代表作,获1975 年俄罗斯联邦国家奖金。1970 年邦达列夫与他人一起创
作的大型史诗性电影《解放》,获1972 年列宁奖金。70 年代以后,邦达列
夫创作中出现了综合探索的倾向。在《岸》(1975,获1977 年苏联国家奖金)、
《选择》(1980,获1983 年苏联国家奖金)、《人生舞台,(1985)部曲中,
作者追求描绘现实生活的广度和哲理思考的深度。综观邦达列夫的创作历
程,可分为以下两个时期:一是50—60 年代,着力于战争题材的创作,取得
巨大成就,成为“战壕真实”派和“全景文学”的代表作家;二是70—80
年代,侧重于对社会生活和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和探索,在题材和手法上都
有新的开拓,对以后苏联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概要风雪弥漫,军用列车在夜色沉沉的原野上疾驰。某集团军奉
最高统帅部之命,开往“大绞肉机”——斯大林格勒,阻击前来解救保罗斯
集团的曼斯泰因坦克集团军。在其中的一节车厢里,蜡缩着“快冻成冰棍”
的炮连一排长库兹涅佐夫中尉、当过俘虏的老兵戚尤索夫、炮长乌汉诺夫上
士、“开口就是娘们”的瞄准手涅恰耶夫中士。连队唯一的女性——卫生指
导员卓娅的到来“弄得大家有点酸溜溜的,”她是连长德罗兹罗夫斯基上尉
的情人,库兹涅佐夫中尉也暗中爱着她。德国飞机空袭过后,集团军司令别
宋诺夫中将前来视察,他高声说道:“在斯大林格勒,我们正在全世界面前
捍卫自由和俄罗斯的荣誉。。。我不向你们许愿说战斗是轻而易举的,因为
德国人是会打到最后一个人的。”他告诫师长杰耶夫上校:“在我面前把马
刺敲得再响也没有意思。。对于您这个师,只有在打了第一位以后我方会有
个完整的印象。”别宋诺夫是个孤僻的人,他原是军事学院的教员,以有独
立见解著称,有一天突然受到斯大林的召见,受命指挥这支新编集团军。他
的十八岁的儿子在一次战役中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在德国飞机一阵狂轰滥
炸之后,几百辆坦克向阵地扑来。库兹涅佐夫知道如果过早开火暴露炮连的
话,他们将就地被歼。果然,先开火的达夫拉强中尉的二炮排顷刻即被摧毁,
眼看坦克就要突入阵地,“放!”库兹涅佐夫一声令下,穿甲弹抛出道道弹
迹,与坦克队伍中升趄的浓烟混合起来,形成一个厚实的天幕,遮住了整个
天空。但成群的坦克仍然从“天幕”中穿出来,逐渐缩小对我阵地的包围圈。
被摧毁的二排阵地无声无息,库兹涅佐夫冒险来到这里,但见尸体横陈,只
有卓娅一人在救护伤员。库兹涅佐夫让卓娅装炮弹,自己掀动击发机,敌坦
克回击的炮弹铺天盖地,在弹雨中,库兹涅佐夫紧紧搂住卓娅,“在这生死
与共的时刻本能地给她以最后的保护和帮助。”一种异样的感觉传遍了他的
全身。。这时全连只剩下乌汉诺夫一门炮还在射击,连长德罗兹多夫斯基沉
不住气了,他命令驭手用手雷去炸坦克后面的自行火炮,结果白白牺牲了一
个优秀的战士。黄昏时,战斗打得白热化了,右邻部队在坦克的猛攻下渐渐
不支,敌人正在分割包围我军,杰耶夫师的处境相当困难。别宋诺夫亲自来
到杰耶夫的指挥所督战,他下令:“各团在任何情况下务必坚持战斗,打到
最后一发炮弹、最后一粒子弹。”“无论是谁,都不准离开阵地,除了一个
客观原因,那就是死亡。。”年轻的杰耶夫师长眼里闪着狂热的光芒,主动
请战到最危急的切列班诺夫团去指挥战斗,“命运给了我这样的一个师长。”
别宋诺夫感动了,但他并没有批准这个要求。集团军政委维斯宁收到一份德
军的传单,上面有别宋诺夫的儿子在俘虏营的照片,并有他为德国人宣传的
内容。为不影响指浑员的情绪,维斯宁把传单藏了起来。别宋诺夫请维斯宁
去迎接坦克军,临行前,政委嘱咐司令的副官:“要象保护眼珠那样保护司
令。”而他自己却在途中牺牲了。库兹涅佐夫带领剩下的三名战士在敌人的
眼皮底下救出了一个侦察兵和一个德军“舌头”。这时连长也带着卓娅赶来,
声称不找到另一名侦察兵就不准回去,库兹涅左夫只好建议兵分两路,由他
带人去继续寻找,而连长和卓娅先回去。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归途
中卓娅与敌遭遇,中弹牺牲了,库兹涅佐夫得悉这一噩耗,悲痛欲绝,“泪
水竟使袖子上的雪花也变热了。”德军经过一天一夜的进攻,力量渐渐耗尽,
别宋诺夫下令全部后备军投入反攻,大炮在怒吼,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军坦克
仓皇逃窜,这时别未诺夫注意到早已化为一片焦土的炮连阵地上也响起了枪
炮声,这些名字已从活人名单里被勾销了的小伙子还在战斗。别宋诺夫吩咐
带上所有奖章和勋章,亲自来到弹痕累累、尸横遍地的炮连阵地。当他代表
最高统帅将四次红旗勋章授给库兹涅佐夫排仅剩的四个人——库兹涅佐夫、
乌汉诺夫、涅恰耶夫、鲁宾时,这位向来不动感情的将军眼里闪烁着泪花。。
作品鉴赏60 年代战争题材小说的创作已不再满足于仅仅通过某一局
部来反映战争,而是开始将“战壕真实”与“司令部真实”结合起来,力求
对战争作更为广阔、深入的概括,全面地历史地反映卫国战争这一历史时代。
这样的作品往往人物众多,上至最高统帅、下至普通士兵,情节发生的地点,
忽而前方、忽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