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谁知道呢      更新:2021-02-19 21:43      字数:4712
  笊菽λR员耍淼们岚玻蛐那岚惨眩沧∮诒耍铣幕辽ⅲ缢挤ǎ诒说刃灾校直鹧八肌⑹そ馊Φ厮芯秤跋瘛H缡牵诒说热Φ厮芯秤跋瘢魏嗡荚瘛⒆罴荚瘛⒅鼙檠八肌⒅鼙樗挪臁⑷獭⒂⒎直稹⒐奂⑼ù锼澹疵崮恰H羧缡牵腥瓷魄膳崮恰!埂?br />
  多次串习后,先得身轻安。「于彼等三摩地所行境影像」,此乃异共相。「伺察」是仔细观察,不畏惧任何一法,全然地安住于此法上。因为菩萨以奢摩他,安住于境中,再以智慧,善巧仔细观察,故名菩萨善巧毗钵舍那。
  于彼,瑜伽师欲现前成办奢摩他,最初暂于契经、应颂等所有经藏,专注真如、抉择真如。谓抉择真如,即总摄一切,心当近住于彼。越专一越能摄持一切法,故心当近住于彼蕴等。当专一住心于,如所观察、如所听闻之佛身像。如《圣三库地王经》所云:「以如金色之佛身,普严世间怙主尊,于彼所缘谁心住,称彼菩萨根本定。」
  「谓抉择真如,即总摄一切。」指奢摩他的修持,是收摄的方式。佛陀所说的一切,皆为了涅槃,而涅槃即真如、空性(心续上的空性)。奢摩他与毗钵舍那的修持,可以观无常、观空性……也可以先观佛菩萨像,生起止观之后再观空性。若能以观想佛菩萨方式,修定更完美。最殊胜是,以密教生起本尊方式,修奢摩他。现在以显教为主,所以主要的所缘境是佛像。佛像安置在手臂长的前方,尺寸适中,观想佛像晶莹剔透、乾净明亮,较不易昏沈。昏沈是黑暗的意识,使心收摄容易入睡、若能在深山观修,视野宽广,对治昏沈、散乱很有帮助。缘佛像修奢摩他,不一定安置在前方,也可以记清楚佛像;再观想,前面透明光亮的释迦佛像,光芒万丈,一样可以对治昏沈。
  修奢摩他前,先以九住心的第一住心「内住」。刚开始持境,是由正知观察,再以正念持所缘境、接著是以第二住心「续住」。若无法安住所缘境、内心散乱,再一次,以正念正知安住。若还是有昏沈、掉举来干扰;昏沈时提起心力,但若太昂时,掉举会侵扰,故适中即可。《辨中边论》」云:「依八断行,断五过失。」以八种思维(欲、勤、信、安、念、知、思、舍),断除五种过失(懈怠、失念、掉举和昏沈、不作行、作行。)
  如是,随彼所欲之所缘,安住心已。当再于彼,持续住心。于彼近位已,当如是运行。观察思维,善持所缘否?或沈没否?或高扬散于外境否?于彼,若为昏聩或睡眠所蔽,必沈没或观见疑似沈没,彼时,当作意极喜事物,佛身像等,或光明想。次,除沈没已,务必于彼所缘,今心极明白观见所缘。当如是作。
  其时当知,若如夭生盲、人入暗中、或闭眼,心未极清楚观见所缘,彼时已成沈矣。其时,驰散于外境色等,寻思彼等德故、或作意余事、抑或欲求昔曾经历境,心掉或观见疑似掉,彼时当作意,诸行无常、苦等,令厌离事。次,息涣散已,以正念正知绳索,拴意大象,于彼所缘树干上。
  何时无沈或掉,见心自然安住,彼时,于彼所缘,驰松功用,当平等舍,彼时,随欲安坐。似此串习奢摩他,身及心将成轻安,如所欲求,心于所缘得自在。彼时,当知业已成办奢摩他。
  修止,刚开始是粗分的昏沈和掉举。接著虽然有住分,但是明分不是很强时,表示有细微的昏沈。昏沈是痴所摄,掉举散乱属于贪,此时正知非常重要。昏沈和沈没,要分辨清楚。沈没并非想睡,而是心松懈,无法全力缘境。想睡是昏沈,由昏沈及睡眠力,令心沈没,称为内散动。刚开始缘境,观察内心,若是松懈,表示有昏沈干扰,必须以正知辨别,去除障碍。观修时,必有昏沈、掉举,让你产生幻想,所以内心必须不松懈、强而有力的持所缘境,此乃真正的修禅。若心太沈没,顺当思维--菩提心的殊胜或暇满人身难得,让心高扬起来,但太高,又易产生掉举?若心掉举,应念死无常。若忘记所缘境,是属粗分掉举,若未忘所缘境,而另外又产生欢喜,是属于细分掉举。心太高昂也是障碍,因为容易散乱。总之,昏沈和掉举,都是摄心的障碍。但是要注意,心太收摄,又变成一种掉举了。故应让心安住于平等舍,远离沈掉。
  所谓不作意,并不是昏沈、睡眠都不作意,是以正念,系心于所缘境,不加分别观察,令心安住,使妄念不生。
  意识之法性,有世俗与胜义二种内涵。以世俗法性解释,是心的唯明唯知性质;以胜义来说,就是唯明唯知的最究竟性质,也就是空性。修学时,首先应摒弃一切妄念,使唯明唯知的体性,显现出来;之后,针对唯明唯知的体性,现自性空。这是极为困难的!因此,藏传无上瑜伽的修持,皆以唯明唯知的体性,最究竟性质的空性为所缘,获得成就。无论大手印、大圆满、或空乐不二等,都是如此。
  这些修持,首先要认识,什麽是唯明唯知的体性?再观察它的最究竟性质,也就是空性。必须有这种基础之后,才能获得加持、成就等。以这种为所缘的心识观修,就是无上瑜伽的主要修法之一。
  在无上瑜伽修次中,也有以生起本尊,所缘本尊像修持,或修气脉明点,这不困难;但是从空性中生起本尊,或气脉显为咒轮,才是极为困难。让自己内心,真正体会空性的道理,内心产生极大震撼,对空性有极大的感受。去除妄念等等的修持,显出唯明唯知体性,从空性中显起本尊之像,或气脉显起咒轮,以此修奢摩他,才是最殊胜的。
  无上瑜伽,在奢摩他及毗钵舍那的修持,此显教殊胜的原因。,是可以专注于所缘境,更可减少沈掉的气流,去除一切障碍,快速达到成就。因为生起本尊观修,尤以气脉产生咒轮观修,容易净除,或减少带动妄念的气流。
  至于无谬通达空性道理,安住空性的所缘境上,修奢摩他,这是由见得修,唯有上上根者能成办。先缘世俗影像,修奢摩他,成办奢摩他后,再缘空性,修毗钵舍那。这是由修得见。
  本论以奢摩他是止修,毗钵舍那是观修。如果止修时间过长,会影响观力退失。如果观修时间太久,又会退失安住所缘的能力,所以止修与观修,要配合得当修持。无上密所说特别殊胜,是专注在所缘境时,再缘其他所缘境,亦不会影响定力,因为净除了带动妄念的气流。
  总之,所缘尽所有性(世俗),或如所有性(胜义)的修持,产生九住心次第,就可以得到奢摩他。
  成办奢靡他已,次当修毗钵舍那。当作意思此,所有薄伽梵语皆喜说。直接间接阐明真实,趣入真实。若知真实,光明现故,如除昏暗,将离一切见网。唯以奢摩他,不成清净智,不能除障黯。以慧善修真实,将成清净智。唯以慧能证真实性,唯以慧能正断障。以是,我当住奢摩他,以慧遍寻真实。当思不仅以奢摩他为满足。
  清净慧是空正见,以空正见了解空性,然后以慧断除烦恼障。「当思不仅以奢摩他为满足」,授著是毗钵舍那、世间的修道,也有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以观欲界是轮回,上界是清净,为其所缘境作修持(净惑所缘)。但是只能使烦恼不现形,无法连根拔除烦恼,无法消灭随眠。唯有依靠空正见,才能彻底消灭,一切烦恼和随眠。
  若问:何为真实?谓其胜义上,一切实事,空掉补特伽罗及法我二。彼又以慧波罗密多通达,非以余者。如《圣解深密经》云:「世尊!菩萨以何波罗密多,善措诸法无自性?观自在!以慧波罗密多持。」以是,住奢摩他已,当修毗钵舍那。
  「慧波罗密多」是了解空性,「非以余者」是了义。空性分人无我及法无我。人无我,亦称为补特伽罗无我。有些专家认为,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有粗细之差别。但在此无任何差别,因为人无我和法无我,都属于空性。诸法本无自性,善待诸法无自性,就是六种波罗密多中,智慧波罗密多的修持方式。
  入中论,是月称菩萨所讲的空性道理。修次中篇,是寂护论师的弟子莲花戒大师所讲的空性道理。我们详细观察研究,莲花戒大师、寂护论师、佛护论师、清辨论师,所讲的有关空性的论点。清辨论师破除唯识时,说名言有自性。表示清辨论师,安立诸法(世俗)有自性、有自相,认为我们所见的一切法,是存在的,是从自己那方面产生(自相或自性存在),不可以破除。从清辨论师所著作的论说,可以了解,他主张诸法有自性、自相。月称论师所写的著作,可以清楚的看到,诸法无自性、无自相。他们都是龙树菩萨的弟子,但分成两派。仔细观察,可以体会到中观分二派,自续和应成。自续派分随经行自续派和随瑜伽行自续派。随经行清辨论师,认为有外境,随瑜伽行寂护论师和莲花戒论师,认为无外境。他们都属于自续派,认为诸法无真实,但有自性、有自相。寂护论师和莲花戒论师,承认诸法唯心造,认为诸法无实相,无真实,所以无外境,二取空。但此非最深奥的道理。
  于彼,瑜伽师当如是伺察:补特伽罗,谓除蕴、界、入处外,另无所缘。补特伽罗,非蕴等性。彼诸蕴等,是无常及众多性故。以余寻思,不可诠说,补特伽罗是常或独一性,故彼自性或余,皆不可有补特伽罗实事,因无余实事故。以是,如说世间我,或谓我,上唯错乱耳,当伺察之。
  对于补特伽罗、士夫的定义,承认有前后世的外道,认为我与身无关。身躯好比房子,一直在换身躯,「我」不是因由身躯,而取名为「我」。若是我的身躯败坏,我也败坏,如何有后世?所以认为我是常、永恒不变、是独一的。这种我执,称为常一自主的我执。如果有常一自主的我,应该看的到、找得到,但事实上找不到。如同把驴说为马,从驴上找马,是找不到的,故不应该有常一自主的我。假使我和我的身躯是「异」,两个完全不同,身躯衰败时,无法安立我变老,或我生病。
  补特伽罗非独立的自性、非独立的异性、非独立的一性。若有真实独立的一性,二者成一体,变成常,永恒不变。补特伽罗是无常,有生老病死,故不可说是常一自主的我。这是宗派上才会有的执著,所以是遍计所执(分别我执),不是俱生我执。这种执著都是错乱识。补持伽罗我,完全依五蕴而取名,非依意识。所以要了解「我」、认识「我」,必须了解,我是由五蕴身心而安立的。我们时常认为,身心是被我控制,我比较重要,我在控制我的身心,这时候所认识的我,好像与身心无关,身心只是被我使唤的对象。补特伽罗依五蕴而取名为有,除此,别无控制身心的另一个我。
  有些认为,无始以来所留之意识是存在的。自续派认为,「我」是意识,三世的意识是存在的。我并非独立真实的我,也非五蕴的任何一部份;五蕴的任一部分,也并非我。由于无明的串习,认为我是独立真实的,这种执著,自然对属于我的这边,产生贪,排斥我的列为仇人,产生瞋,我们就因此而轮回。我执是轮回真正的根源,要脱离轮回,必须断除我执。若能破除,补特伽罗独立之实体有,就能断除所产生的烦恼,为了脱离轮回,必须了解,补特伽罗独立之实体空,为了得佛陀的智慧,必须修法无我。
  当如是修法无我:所谓法,简言之,指五蕴、十二入处、十八界。其中,任何蕴、入处、界有色,彼等胜义上,不于心相外另有。彼等碎极微尘,诸极微尘,若分别观察,其支分自性,定无所得故。
  主要讲无外境,「不于心相外另有」,诸法乃唯心所造。任何法皆是有方分,不是无方分,色法有四方的方分,意识有刹那的方分。若将色法分到最细的极微,无法再分,但仍有方向(朝东、西、南、北)。假使无「向」方分,无法使微尘组合成物体,故无论任何微尘,都是有方分,可以再分解的。极微灰尘,若没有朝东(或南西北),就无法在东边与其他微尘组合。意识有前刹那意识和后刹那意识,由此产生续流,许多刹那的方分,任何再细微,时间再短的意识,都是有方分。无常本身也是利那、刹那在转变。
  「彼等碎极微尘,诸极微尘若分别观察,……」,自续派的空性道理。中观自续派,人无我和法无我分的很清楚。若以分别心仔细观察,任何极细小的微尘,都是有方分,不是无方分的。
  以是,无始以来,随耽著非实色等转故,如于梦中显现所缘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