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8 节
作者:
插翅难飞 更新:2021-02-19 21:26 字数:4860
西,绝大多数都亲切动人,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歌颂人民中的英雄,
抨击、讽刺今日的渣滓。他们的活泼犀利的笔锋所及之处,不只感动了千百
万城市和农村的读者,推动了我们的建设,给我们的生活添了光彩,同时也
给新中国的文艺远景开辟了无穷尽发展的道路。
在这些新人当中,我们不敢说哪一个一定会成为将来的伟大作家,但是
我相信我们朝夕盼望着的充满社会主义精神的反映中国人民伟大斗争的作
家,会在革命的千锤百炼中,在这支广大的强健有力的队伍里逐渐生长出来。
我深深感觉到这是出色的新的一代,每当我们传诵着一个青年作者的一首新
诗,一篇小说,一个剧本,一本长篇,我们时常鲜明地听到我们的时代欢乐
地前进的声音。这些人是在最近几年里涌现的,在这样短促的时间里,青年
的文艺作者们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培养和教育,那只有在党一直鼓励和发展创
作的方针指导下,才能得到的。
这些青年人优秀的作品有一个特色给我印象最深,那就是,在他们的作
品里出现了精神饱满的正面人物。看得出来,这些正面人物不仅是作者深深
熟悉的,并且给了作者以深刻的影响,打动了他们的心灵,也提高了作者的
政治觉悟。一个作者对他所写的人物都应该熟悉,但是在今天,对我们,最
重要的任务是更应该熟悉今日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很多青年作者有丰富的斗
争经历,他们对革命工作的热忱和他们在革命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党性,就
保证了他们在写正面人物的时候,有了坚实的基础,正面人物在作品中逐渐
有血有肉地成长起来,正说明我们的青年作者们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日益高
贵、成熟起来。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
其次,今天青年创造者的作品充满了有生活气息的、生动活泼的语言。
搜集、选择、运用人民生活中的语言是极其辛勤的劳动。我们年轻的作者们
已经开始懂得掌握语言的特色,已经习惯于这种艰巨的劳动了。在大多数作
品里,罗列一些无性格、不真实、空洞、琐碎的语言的习惯已经逐渐得到改
正了。在剧本的对话里,我们已经可以亲切地感到人们的声音笑貌,有些是
那些活泼如生,神气十足,使人闭起眼来,仿佛就活在面前。
然而我还想谈几句关于写作的话,正因为在这些成千上万的新的青年人
的作品当中,也有一些作品还可以写得更好一些。文艺作品的完美是古往今
来多少大艺术家们竭尽心力,用不可想象的巨大劳动换来的。在今日中国的
文艺作品当中,正如同读者屡次反映给我们的要求,提高写作的水平是我们
文艺工作者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我们的作品还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现象。对我们文艺工作来说,犯了
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就是“罪过”。公式化概念化的造成有时因为自
己的懒惰或者偷巧,有时也许因为作者自己的不勇敢,看见了真实的事物却
缺少足够的勇气打破写作上现成的公式,作活生生的描写。我们当中确实有
这样的人,他在写的时候也觉得写得不够真实,但是由于上述的几种原因,
他会想,“这毛病不大,顶多是公式化而已,但是如果独创呢,也许会创出
错误来。”因此便走上刻板,十分不感动人的写作道路上去。独创性是异常
可贵的东西,但是作品中有它的独创性并不是说可以推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世界观和生活中必然的规律,更不是说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忘记今日生活里人
民群众在思想、政治和道德上的一致性。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谁都知道,
是不真实的描写。公式化概念化给予我们最大的厌恶是违背了生活的规律,
是一些不肯深人生活,不肯切实掌握毛泽东文艺方针的人们才造出来的东
西。如何能够打破公式化概念化的写作现象呢?除了应该不惜用大量的劳动
使自己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事物外,更需要踏踏实实地提高自己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修养,能够深入地分析这些千变万化,极其复杂的生活中的真实。
有些观众告诉我:“我们经常在办公室里开会,讨论问题,为什么你们
在舞台上还和我们一模一样地开会,讨论问题呢?”一个作家应该比一般的
人对生活懂得多,看得深,但是有时,我们从舞台上看见的仅仅是生活中一
般人所看见的,我们感觉不到作者从生活的斗争经验中体会出来的尖锐而深
刻的思想。我们的舞台上以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精神为内容,同时能激动人心,
使人久久不能忘怀的东西还不够多。共产主义的道德和情感应该是永远歌颂
不完的主题,但是有些入脚下却还拴着一个绊脚石,那就是简易而行的,提
笔就来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写作方法,这是我们为了中国文艺的远大前途,继
续要努力克服的障碍。
我时常觉得在我们脑子里,装了许多文学写作上的教条,比如:语言应
该丰富、生动,人物应该鲜明、深刻,作品是深刻的人物形象支撑起来的。。
等等。这类话本身不错,也有它一定的提醒作用,但是毕竟这还是条文规矩
之类的东西,认真说,对作家们,这些条文是用处不大的。除了坚持地用巨
大劳动认识生活,刻苦写作以外,我想比较对我们有直接用处的是我们脑子
里活生生的文学典范,我指的是中外古今——包括“五四”以来和解放以后
的———切伟大作家所刻画的那些千千万万的完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社主
义的经典著作里面所描写的那些先进人物。这些人物应该经常活在我们的脑
子里,像多年和自己一同战斗着的战友们那样熟悉。这些人物将会给我们一
些思想感情上的启发,但最重要的还是这些完美的形象给予我们在创造人物
上的标准。自然,经典著作中还给我们其他文学因素的标准,比如,语言,
结构,风格等等。这些标准会使我们具体地体会到什么是深刻的,什么是有
内容的。
这些活生生的典范我们愈熟悉,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就愈会感觉它们给予
我们的无限的好处,它们会经常地提醒你,你所写的哪一句是好的,哪一句
是不好的。我们逐渐会感到一种摸得着,看得见的尺度,而这种尺度比文学
规范这类书里所写的“深刻”,“自然”,“真实”,“优美”,“朴素”。。
等等名同给我们更大更切实的帮助。中国有一句老话:“大匠给予人规矩,
不能予人巧”。“巧”大概指的是才能吧,也许指一切创造中难以言传的千
变万化的传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能力吧。无论如何,创作中的“巧”是大有别
于刻板的“规矩”;它是需要学习写作的人自己从许多源泉中——譬如,深
人生活,思索,探讨,学习“大匠”们创作中的“巧”妙之处——在艰苦的
劳动的过程里心领神会逐渐得到的。如果我们能够完全熟悉了这些伟大的活
生生的典范,我们将体会到这个“巧”字具体的是怎样讲。伟大作家的才能
无疑问地会启发我们的。
我是一个写话剧的,我深深感觉到戏剧比起其他的文艺形式来,有它独
特的限制。这种限制使我知道戏剧究竟不同于小说、散文,它的容量是有限
的,但是它同样的可以表现深刻的思想。我们当中有这样的作者,他企图在
一出戏里表现出很多的思想,时常把主题弄得过分复杂,人物、故事也因而
要排得很多。舞台上短短的几个小时里,常常使观众眼花综乱,忙不过来,
对戏里一个一个的思想和问题不能有一点从容的心情好好地接受。戏演完
了,观众感觉到:“我受了一场很大的教育。”但是,谁也说不明白他自己
究竟得到了什么。
有时我们对主题的选择太轻易,仿佛别人随便告诉我们一件动人的事
情,我们就可以立刻从中想出一个主题来加以发展。有时甚至于弄得更简单,
先找着了一个巨大的思想,便搜集许多事情附加上去,很快地演化成为一个
作品。事实上,确实有些好的作品的开始是大致经过这个路子,所以我并不
是说这样开始就一定是错问题是在我们对于主题和现实关系的认识。主题永
远不能像一个招贴,能粘在现实上面的。每一个戏的主题都有它的独特性,
那是根据那个戏的具体发生的内容而发展出来的。主题是个有生命的东西,
它是从我们所十分熟悉的,并且日夜思考着的现实的土壤里生出来的。它是
灵魂。一个人有胖有瘦,有好有坏,但每个人都有自己极特定的思想面貌。
主题的深刻性往往在于它准确地反映出我们在戏里表现的真实,正如同一个
人的思想面貌比他的鼻子、眼睛或者习惯、癖性更能说明他的特征似的。
我觉得在我们写戏的时候,第一,不要在一个戏里塞进太多的主题,弄
得头绪纷繁,无从理会。第二,要在创作的工作中,即深人生活和对生活进
行深入思考的过程里,让主题从有血有肉的人物和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事件里
逐渐有机地长出来。不要匆匆忙忙抓住了一个主题就写,并且扼住它,不许
它生长变化。
一开始先写些独幕剧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最近产生许多优秀的独幕剧
本,主题鲜明,戏里有足够的地方借性格、故事合理的发展,反复引申、发
挥主题的深刻性,使作者的意图很有力地传达到观众的心里,这是很大的优
点。在戏剧的创作里懂得如何集中火力,射中一个目标,就会省下了一些不
必要的人物,多余的片段、场景,也可以使观众的精神更注意你所要说的东
西。
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就要开幕了。我们的喜悦是难以形容的。“五
四”以来,出现了很多的优秀作品,然而回想一下,我们的文艺队伍是远远
配合不上这些年来翻天覆地的革命形势的要求。群众、读者对中国的文学工
作者们的要求是极其迫切的,他们要我们写出更多更好的东西,更要求我们
作一个充满社会主义道德和精神高尚的人。
开阔的胸襟,无私的气概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帮助青年作家们写出了很
多的不员群众期望的作品。我们望着这些生气勃勃的青年文艺创作者们,深
深感到我们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的前途是无穷无尽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把党和群众对我们的嘱托——繁荣创作、提高质量的任务,以最大的热情和
信心坚决做到。
一九五六年二月
(原载《文艺报》1956年第
3期)
让我们的事业飞跃前进
这几天,“大跃进”的形势,发展飞速,不可想象。落后的看到前面的
人,自然感觉到自己慢了,该追上前去;前面跑的人望着更在前面的,觉得
自己还是落后,还得追。到处都在比先进,追先进;无论是谁,满身都是跃
跃欲试的劲头。
以北京人艺为例,前天,《带枪的人》散场,领导号召话剧创作,立刻
就组织了一批剧本。《骆驼样子》上场前,再一号召,又是一批。从
30本,
80本,到
120本,180本,现在已经是
450本了,然而比起其他剧院、剧种
订下的数字,这远不是最大的。
又多、又快,这一层无疑是会做到的。前两天还在组织剧本,今天已经
陆续地有人交剧本了。大家说这个跃迸会开得好,炮竹,锣鼓,紧张,热烈,
是一个争比干劲的“大市场”。每人都拿出货来,每个剧种,在组织创作上
都有空前的跃进。看得出来,今后,音乐、戏曲、剧本的大丰收是有保证的。
“多了”,”快了”,接着就是“好”的问题了。
本来这四个字,“多、快、好、省”,是提得很完全的。量多了,当然
会有好的。大家都动笔写,作家、导演、演员、设计,以至观众,一起合作,
写出多种多样的创作。有写作能力、平时不写的,现在写了;过去写得少的,
现在多写了;以前,多少艺术潜力没有发挥出来,现在可以发挥了。这都是
创作可以写得“好”的保证。
但,刘芝明同志提出的,今后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保证质量,
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组织创作,鼓起大家创作的干劲,仅是工作的一
半。要尽量使每一个创作都获得群众的批准,达到成功,却还要大大的使一
把劲。譬如,尽量集体创作,多吸取群众的批评,反复修改,多有机会听到
成熟的作家的意见,尽量接受舞台方面艺术家们的指点;还有,艺术组织工
作者们,如何帮助这些搞创作的人,在紧张忙迫工作之余,获得以上这些机
会,这似乎是都可以考虑的。
搞剧院工作的人,有一个矛盾,希望剧本源源而来,多多益善,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