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 节
作者:
插翅难飞 更新:2021-02-19 21:26 字数:4909
我们不需要过分谦虚,过分的谦虚并不能算是美德。我们的莎士比亚演
出历史并不长久。我们以今天这一点成就,获得了中国广大观众的赞赏,这
要归功于广大优秀的戏剧工作者和学者,归功于他们严肃的工作和创造。
值得提出,我们的莎士比亚学者,一生受了中国哲学、美学、文学、诗
歌、戏剧的影响,同时又是探求并且理解西方文化的寻宝者。在莎士比亚戏
剧节中,他们发表了有影响的关于莎士比亚的论文。
他们为更多的人搭起了梯子,使人们攀登能欣赏、能研究莎士比亚艺术
的更高境界。
从二十世纪初,最早介绍莎士比亚的前人看,我们是后继者;但是从未
来的并且越来越多的热爱与研究莎士比亚的人们看来,我们则是开拓者,是
对他们有影响的人。因此,我们要实事求是,要总结我们演出的优点、缺点
甚至失误。老实说,真把莎士比亚剧作演得尽善尽美,即使在西方有长久莎
士比亚演出传统的国家,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们的演出尤其需要国内、
外的专家们的认真的批评、评论,使我们能不断的进步。因为莎士比亚是说
不尽的,我们的演出也是没有完结的。
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在这次戏剧节里,中国的地方戏曲已经上演莎士
比亚的剧目了。中国的地方戏曲有三百多种。如果这三百多个剧种或多或少
地都能演出莎士比亚,那对于在中国普及莎士比亚,引导人们去认识、去欣
赏莎士比亚,将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这样做会提高戏曲演员的文化修养,
扩大戏曲工作者的视野。
中国的戏曲充满无穷的、完美的诗意、思想与感情,它应该是与莎士比
亚能够相通的。
另外,在戏剧节上,大学、学院的学生剧团也演出了莎士比亚。
我们对大学生的演出给予了多方面的鼓励与帮助。通过这样的实践,大
学生们从此对莎士比亚怀有感情,在他们的世界里展开一片新的境界,这是
多么可喜的事情。希望这一次莎士比亚戏剧节能推动学生们对戏剧的热情,
我相信莎士比亚的魅力有这种神奇的力量。青年的视野将更加广阔,心怀将
更加丰富。让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都成为他们热
爱的朋友、他们心灵的导师。
四月二十三日莎士比亚诞生了。同样,又是四月二十三日,莎士比亚离
开了人世。“生”与“死”这是莎士比亚说了又说的话题,是他心中想了又
想的道理。他的哈姆雷特说过这样意思的话:是忍受残暴的命运的折磨与痛
苦而活下去,还是一剑把自己刺死,因而反抗了这说不完的苦难的一生?究
竟哪一种行为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一切都完了,那就太好了。但是说不
定死了还会做梦,还会和生前一样的痛苦,那就不能不有所顾虑了。①
可怕的,是死后的那种不可知的神秘!可怕的是,死了以后,从来没有
一个人从那神秘之国回来!
我想到一段中国的小故事,一个大官在冬天的房檐下晒太阳,忽然感到
一阵不舒服,害怕起来,他说:“我想我怕是快死了,遗憾的是,不知道死
后的境地是好,还是坏?”他门下的客人都瞪了眼,不知该说什么。一个人
站起来答道:“那一定挺好!”大官连忙问:“你怎么知道的?”那位客人
恭恭敬敬他说:“如果死后的境地不好,很苦、很坏,那死了的人早就都逃
回来了。”
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与莎士比亚对于“生、死”的感想是不能相比的。
①李蕤先生责我对《日出》的人物都有些“过分的护短,即便是鞭打,无意中也是重起轻落,纵放他们躲
入无罪中去。”我赞美他的深刻与锐利。《日出》里这些坏蛋,我深深地憎恶他们,却又不自主原谅他们。
(如李石清,潘月亭之类。)奇怪的,是这两种情绪并行不悖,憎恨的情绪愈高,原谅他们的心也愈重。
究竟他们是玩弄人,还是为人所玩弄呢?写起来,无意中便流露出这种毫无道理偏袒态度。目前的社会固
然是黑暗,人心却未必今不若古,堕落到这步田地,症结还归在整个制度的腐败,想到这一点,不知不觉
又为他们做一些曲宥,轻轻地描淡了他们的憎惧。
然而这说明,莎士比亚的思想也正是人类的思索,而莎士比亚戏剧的永存,
也正是因为如此。是的;生与死,对于莎士比亚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他
给予我们的答案是,他作为人的生命逝去了,但是他的思想与艺术的生命是
永生的;我们永远听得见他的声音,他的语言;他的思想的翅膀在我们头上
翱翔,他的激情的火焰在我们心里燃烧。
仿佛该闭幕了。
“我们的狂欢已经终止了。我的这一些演员们,我告诉过你,原来不过
是一些精灵。他们都已经化成淡烟而消散了。”②
亲爱的朋友们、演员们参加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的所有的人们,我们真
的“化成淡烟消散了”么?
不,不是这样。我们的演出,我们的努力与工作不会消失。我想,它就
像长河流水一样,细细地滋润人们的心田,在中国的土壤上生出碧绿与芬芳。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了不起的文化,有了不起的艺术与戏剧,我们不光要引进,
我们还要把我们的种子撒向世界。
悠久的文明是我们的骄傲,我们的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将更加巨大。
使全世界了解中国,这不只是中国人的责任,也是世界各国有识之士对本国
人民应当担负起来的责任。这是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给予我们的重大联想与
信念。
今天的会上,我们感到十分荣幸的,是英国文化大臣理查·卢斯先生从
莎士比亚的故乡来到中国,参加这个盛会。我想在此地告诉阁下的,是英国
派出的大使没有谁比莎士比亚更能干,更有力量与魁力。全世界没有一个国
家没有莎士比亚的译本,没有他慑人心魄的演出。他是世界的阳光,永远照
耀人的进步。
让我再一次欢迎各位到会的朋友和客人,同时欢迎你们再一次来参加我
们的盛会。谢谢。
(原载《戏剧报》1986年第
6期)
我对歌剧的几点意见
近年来,陆续听说有人以拙著为新歌剧的底本,我以为不妥。理由及我
对歌剧的浅陋意见陈述如下:
一、歌剧故事应简明、清楚,我的戏故事复杂,人物太多,有的立意且
偏僻,今日观众未必喜欢。
二、我们需要熟悉中国歌剧特点与要求的戏剧诗人。他们的才能与功力
也称得起是歌剧作家,如从全国访贤,这是找得到的。
三、我们需要伟大的作曲家。梅里美的小说《卡门》,如无比才,便写
不出传世的歌剧。今日为中国歌剧作曲的人太少,不够重视。世界歌剧多以
作曲家称名。我国的杂剧、昆曲是以作家称名,可见我们自来不大重视歌剧
作曲家的。
四、我们缺少伟大的歌剧演唱家。今日有成名的歌剧艺术家,但成就虽
大,然仍需与各地音乐学院共同培养,多方实践,是一问题。
五、选歌剧题材,似不宜急功近利。若定要米取目前题材,求一日之效
益,得上级暂时的首肯,发展中国歌剧是困难的。
在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条件下,任何高级人物、批评权威、普通观众,
可以提出各种意见。对剧本、作曲、演出、歌唱,或批评,或赞美,都应争
取有见解的歌剧艺术家的理解与消化,才能有所取舍。要在和谐空气中求交
流,在平等地位上求团结,求进展。做不到这一点,则如石缝中硬埋苗子,
永远长不成大树的。
六、今日中国歌剧唱法,究应采取民族唱法?或洋唱法?或二者并举?
应争鸣,但更应多实践。允许失败,允许得失参半的情况,在认真的长期的
实践中终会得一定论。
七、我们赞同常演出世界名歌剧,以丰富文化,以扩大眼界。然而,我
们必须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中国歌剧,在全世界、全人类面前做大贡
献。中国歌剧的伟大贡献,要使世界人民口服心服,而不仅是获得多少个金
牌。我们今日的中国歌剧要使子孙后代认为这是永恒的文化宝库,是祖国的
光荣!
(这是作者关于歌剧问题给乔羽的一封信,本报刊登时有删节)
(原载《人民日报》1986年
6月
21日)
为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而作
在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在祖国空前振兴的今天,我们举行第一次
莎士比亚戏剧节。这不仅是中国戏剧界的大事,也是使世界戏剧同行们欣喜
的大事。
莎士比亚这个名字,一百二十多年前才被介绍到中国来。近几十年中,
陆续有莎士比亚全集出版,有诸多的译本,有陆续不断的舞台演出,还有许
多学者的出色的研究论文。然而莎士比亚给予人类文明的瑰奇财富,我们还
没有充分地吸收。
这一次的莎土比亚戏剧节就是我们新的努力。
在戏剧节上,将有最优秀的戏剧艺术家们的演出,把莎翁的剧目变化成
多种多样的形式。有忠于原著的现实主义的演出,有改编成为中国的人物与
环境的演出,京剧、越剧、昆曲、黄梅戏,各地方剧种都有了自己的莎士比
亚剧目。莎士比亚与中国的戏剧,与中国的人民更加接近了。
有位“黄梅戏”的导演说过,排莎士比亚剧目,改编排练时唯恐其不“黄”,
上舞台时又唯恐其不”莎”。这种心情是很有道理的。把莎士比亚艺术的种
子,遍植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就是要靠中国的戏剧工作者们创造性的劳动。
莎士比亚是伟大的天才,落笔便是诗,是哲学,是深刻的思想与人生的
光辉;是仁爱,是幽默,是仇恨的深渊,是激情的巅峰。有人读了莎士比亚,
几乎不能自己地称他是神,是上帝的宠儿,是无法想象的戏剧的巨人。
但是,“哪里有一座艺术的殿堂,只有脱掉鞋子的人才能进得去呢?哪
里有这样的作品,必须先读许多书,举行一次考试,才能看得懂呢?”不是
这样的。莎士比亚的戏在当时的演出,舞台两侧固然有坐在包厢的贵族、诗
人。台下,不也是有成群的“下等人”,站着,挤着,摩肩接踵,兴味十足
地在观看吗?
莎士比亚从来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看懂,欣赏他的戏的。莎士比亚的愿
望如今已是我们的愿望。普及莎士比亚,使中国更多的人能了解他,热爱他,
欣赏他,这不正是莎士比亚戏剧节的目的吗!
(原载《人民日报》1986年
11月
11日)
美玉
——看话剧《和氏璧》
我小时候听过这佯的故事,石工卞和抱着半剖开的石璞哭泣,哭得眼里
流出血来。他两次捧着石璞,送到楚王面前,说,这石头里藏着一块从来不
曾有过的美玉。第一次楚王刖去他的一只脚;第二次又刖去了另一只脚;但
他第三次又来到楚宫,当石璞终于被剖开,其中确有一块惊天动地的宝玉。
这卞和的故事,在我七八岁的时候,使我听了非常伤心。呆子一般的卞
和,被剁去双脚,残废终生,他为什么这么傻,这么可怜呢?
很久以来,我几乎再也没有想起过他。但七十年过去了,我在舞台上却
又看见了卞和,看到了他一生的故事。我被强烈地震动,心里流出血来,卞
和,他是一个代表人类真正的大智与做人的全部悲壮的汉子。”这其间的道
理太深太深,我似乎明白,又未必完全明了。但我要把我感激的泪水,奉献
给写了这出戏的入、演出了这个戏的人们。
这就是台湾剧作家张晓风创作,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的《和氏璧》。
人,总是愿意一辈子安居乐业,骨肉相守,和睦安康。可为此,又丢失
了多少自己所知道和根本不知道的宝贵的东西呢,根本不知道这一点的人是
最多的;而知道了,又宁愿丢弃,不作牺牲的人也很多;不过,还是有人明
白了这个道理,就用生命去换取那宝贵的东西!卞和就是这样的人。正是靠
了下和的精神,整个人类才不至堕落,才能使美好的事物留存下来。
庄子说:“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真人与难求的真知,对于人类是多
么可贵呵。文艺复兴时期,布鲁诺被火烧死了,但他所发现的真理,终于被
后入接受过来。清末,谭嗣同被砍了头,仅为戊戌变法,仅为他心中之道。
古往今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他们身后,世间才被照耀着一道崇高完美
的精神光辉,才不会被愚昧苟且的昏暗所吞没。
卞和为真玉失去了他个人的一切,然而还是有人卖假玉。买假玉,因为
这是容易的,是不用牺牲的。他们不能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