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节
作者:插翅难飞      更新:2021-02-19 21:26      字数:4843
  看了这些优秀剧本,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它们不只在思想上给予我们
  深刻的教育,在艺术上也是光采夺目的。现在我仅就一个戏,哈尔滨话剧院
  丛深同志写的《千万不要忘记》谈一谈我学习的感想。
  一
  《千万不要忘记》是一个很出色的剧本。我看了演出,读了剧本。它使
  我震动,促我思考,叫我不能忘记身边一件严峻的事实:日常生活中,资产
  阶级思想意识正在隐蔽地或者露骨地和我们争夺接班人。
  像剧中开鲜果铺的姚母一类的人,难道我们的身边没有吗?我们认识的
  年轻人的思想感情,不也有被这类三亲六故“下了蛆”吗?大规模的急风暴
  雨式的阶级斗争虽是基本结束了,毛主席却一再教导我们:“。。无产阶级
  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
  甚至是很激烈的。”资产阶级影响和旧社会的习惯势力远没有完全消灭。生
  活中有一些“姚母”,“用他们日常的、琐碎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腐化活动”,
  涣散无产阶级的接班人的革命意志。这些人虽然在人口上比例不大,但一有
  机会,他们便影响人离开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人的思想,
  是和无产阶级敌对的,不能两立的。这些思想所及之处便有可能成为修正主
  义的温床。姚母这一类人还是属于人民内部的,但他们的恶言恶行,如果任
  其发展,必然会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有所损害。这些人,不管他们是否意
  识到,事实上是为资产阶级复辟开辟道路。
  丁海宽这个人物向我们大喝一声:必须和这些病菌一样的东西进行针锋
  相对的斗争,这是一种容易被人忘记的阶级斗争,我们千万不要忘记!
  这声警钟敲得响亮、及时。这出戏也有力他说明另一个真理:只要使大
  家认识了这种阶级斗争会长期存在,提高警惕,则无论资产阶级敌人如何隐
  蔽,加何进行腐蚀活动,他必然被指着鼻子拉出来,被看作过街的老鼠,被
  目光锐利、坚持真理的工农群众所铲除。
  因此,作者所安排的环境和人物的关系是典型的、真实的。(有几个人
  物,如了海宽,丁少纯,丁爷爷,丁母,季友良,和小业主姚母等都写得很
  生动。)一台戏里,写了许多正面人物。这些生气勃勃的正面人物,有的可
  能犯错误,有缺点,但他们都是要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极贡献自己力量
  的人。这样写,便写出社会主义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心情,写出一个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的时代风貌。大家有革命干劲,大家对前途有信心。
  老工人丁海宽是清清楚楚地意识到新社会的巨大力量的。剧中的姚母,
  这个被识破了的过街老鼠,挎着包袱要下屯,找她在农村中的女儿的时候,
  丁海宽出乎儿子、儿媳意料之外,留住这个开过鲜果铺的亲家说:“别走了
  亲家母!走到哪儿还不都是新社会呢?。。”这一句话包含着无产阶级对革
  命的信念,仿佛他在庄严地对资产阶级思想宣判,资产阶级思想在新社会到
  处都站不住脚,早晚必然被消灭。“姚母”的思想哪里也吃不开。丁海宽正
  确地估计了这一场在思想领域中长期、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
  二
  《千万不要忘记》的作者的阶级感官是敏锐的。他在许许多多。日常惯
  见的小事情上,嗅到一种与无产阶级相敌对的东西。他下去做党委工作。他
  在一个电机厂里跟一位二十几岁的“老”师傅当徒工。他住在工人的单身宿
  舍里,和一些苦水里熬出来,政治觉悟高的老工人在一起;也和一些技术高,
  聪明伶俐,从戴红领中,入青年团,一路顺风,一两句话就可以写完自传,
  但在政治上却显得十分幼稚的小师傅们在一起。他结识了不少先进工人。他
  们身上不带一分钱,整天爱钻图书馆,想革新,想改进。除了进车间,便是
  搞试验,他们创造很多新工具。许多单位来取经,他们不骄傲,还是勤勤恳
  恳,一心一意,干他们热爱的工作。他们不想任何享受、浮华,不盘算自己
  的工资高低。他们的心,整个地放在党的革命事业里。他们认为这样的生活、
  工作、研究便是一种崇高的快乐。别人提起生活上的享用,他们说:“想那
  些东西是无止境的,没什么意思!”这就是今天社会主义的典型的工人。
  但是,作者在这一片欣欣向荣、如花似锦的工厂生活里,也看见一些旧
  的、不健康的东西。生活里偶然也露出一些不对头的思想、言语和行动。工
  人们的三亲六故谈笑之中,有的人表现出对浮华享乐生活的羡慕,有的人鼓
  吹投机取巧的行为。有个别思想幼稚,但也可以说是糊涂的青年工人,有时
  却对这些错误的言语、行动采取淡漠的态度,有时甚至受了影响。这些细小、
  琐碎,刚刚冒头的东西使作者不安,吃惊,焦虑,思索。他感到这些东西像
  水银泻地一般,哪里有空隙,哪里便要钻进去!不去提防,简直是无法封锁
  住的。
  他被那些“小师傅”们的姐姐、岳母、叔叔、大爷们给他们思想上的毒
  害,大大震惊了。有一个自小到大,一直受党的养育的青年工人,接触了恶
  亲坏友,便渐渐分不清是非,看不清美丑,竟和这些坏思想坏意识和平共处,
  被他们牵着走上另外一条道路:羡慕高工资,要手头阔绰,居然想做取巧的
  事情了。作者感到这里有问题。但还摸不清这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它有多深、
  多广。当时一般干部群众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生产斗争,对我国社会中现有的
  阶级斗争还不像今天这样敏感。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敌对的资产阶级思想向
  我们进行“渗透”,进行“溶化”的危险。
  直等到作者读了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再读
  了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深深体会了毛主席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
  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以后,他才有了明确的认识,仿佛关在黑屋里摸来摸
  去,碰到些东西,不知是什么,一下子照亮了,才看见磕手碰脚的就是这些
  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有了毛泽东思想的指点,有了这个指路明灯,他准确
  地理解了他所接触的现实,更深地觉到了阻碍人们前进的资产阶级思想的顽
  固性。原来,我们要向后一代“传”道理,“传”思想;他们也要向后一代
  “传”道理,“传”思想。正如毛主席说的:“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
  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这是两条道路的
  斗争,是关系无产阶级大业兴废存亡的问题。
  这个剧本给我的印象:作者是一个敏于观察的人。他能用毛泽东思想分
  析、研究自己所掌握的材料,而不被淹没在大量的生活素村里。他有深厚的
  革命感情,但是,只有当他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理解事物的时候,他才能
  看清楚生活中那些有问题的现象,才能把感觉到的问题搞明白,才引起他更
  深刻的感受,才有可能产生抑制不住的革命的创作冲动。毛主席说:“感觉
  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为什么《千万不要忘记》这个剧本指出的问题那样震动我们,教育我们,原
  因之一是作者的毛泽东思想和阶级感情在这部作品的创作里起了作用。
  三
  任何剧本都应该在思想、人物、结构、语言上见功夫。四者都见光采,
  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力主题服务,才能使我们既受到深刻的教育,也能得
  到较高的艺术快感。写一部好作品是艰难的,需要作者既懂政治,又懂艺术,
  更需要他肯下工夫: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地切磋琢磨,思索
  再思索,修改再修改,才能做到。好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革命的政
  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千万不要忘记》的作者是朝着这样的方向奋力前进,有了可喜的成就
  的。它的结构自然、细致,人物真实、生动,语言丰富而且比较活泼。这些
  都经得住推敲,使人念念不忘。剧本首先要经得起剧场里群众的考验,其次
  要经得住群众仔细揣摩,经得住静下来细读。这类剧本不多,这个剧本似乎
  是一本既可演又可读的作品。
  引人深思的人物和语言是这个剧本的一个特点。
  我很喜欢丁海宽,这是一位踏踏实实、爱工作、爱革命、爱革命的后一
  代,洋溢着阶级感情的老工人。他说话很多,观众却非常愿意听下去。他有
  些话是大家知道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却一经他说,便蕴藏着人物的思想
  感情。他肯用思想,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别人。他的话是一个老工人
  的肺腑之言,又恰恰放在一个正需要他那样讲的“坎儿”上,你就爱听,非
  听不可。当作者把性格、结构、语言配搭得恰当的时候,富有思想的语言便
  显得自然,真实,逻辑,而不使人感觉造作,干瘪。
  作者给丁海宽很多机会,激起他作父亲的责任感,作工人的阶级感,使
  他深思默想,使他时时刻刻忘记不了他对他的阶级、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
  和他在复杂生活中应站的位置。儿子——那个思想单纯可是政治上幼稚的年
  轻工人丁少纯,为了爱情,居然“根本不计较”人的阶级性了。他,一个工
  人家庭长大的,可以和他的朋友季友良同样成长为有共产主义风格的青年
  人,居然被那个开鲜果铺的岳母撺掇着打野鸭,卖野鸭,摆排场,讲究穿纯
  毛料子衣服了。他,一个正在和朋友创造革新,搞“科学实验”的青年工人,
  被只想“吃香的、喝辣的”、投机倒把的岳母煽惑,居然误了工了。最后,
  这个父亲放过多少年猪,祖父扛过三十六年大活的丁少纯,因为沾染了病菌
  一般的思想,竟在下线时马马虎虎,把钥匙掉在电机的槽子里,出了生产事
  故了。一件一件的事情安排得丝丝入扣,事理的逻辑一步一步引伸发展,柳
  暗花明,曲折而自然,一直引到高潮。由身边琐事引到国家大事,由个人的
  生活思想小事引到集体的社会主义生产大事。问题解决了;返了工,拆开电
  机的槽子,取出来了少纯的钥匙——那把标志了丁少纯一度沾染过资产阶级
  思想毒害的钥匙。谁不想知道这把钥匙会引起丁海宽,这位热爱革命的下一
  代的父亲,怎样想法呢?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开鲜果铺的老板娘呢?怎样
  认识她散布的思想呢?丁海宽如何处理这位亲家母的事情呢?是留下她来,
  还是让她走呢?这些问题暂时放下来,却使丁海宽先说出那一长段爆发出思
  想火花的话。这当口,观众里哪一个不想听下去,不愿意接受这场教育呢?
  丁海宽对他的几媳说:“你以为把你母亲一送走你们就保险了?不,你
  们想得太简单了。这不是你母亲一个人的问题,这是一种旧社会的顽固势力,
  像你母亲这样的母亲,这样的岳母,这样的大姑、二姨、三叔、四舅,这样
  的老亲、故友、街坊、邻居,不是到处都有吗?他们那些有毒的旧思想,就
  像散布在空气里的病菌一样,无孔不入,常常在你不知不觉之间损害你的思
  想健康。党要把你们培养成无产阶级的接班人,可是他们,有意无意地总要
  把你们培养成资产阶级的接班人,这就是一种阶级斗争啊!这种斗争,没有
  枪声,没有炮声。常常在说说笑笑之间就进行着。这是一种不容易看得清楚
  的阶级斗争,可是我们必须学会看清它!这是一种容易被人忘记的阶级斗争,
  可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
  我想告诉作者:我们是忘记不了的!《千万不要忘记》,不止那些接班
  的年轻人应该看,正在值班的父母们也很应该看。它告诉我们应该向接班人
  如何交班,也就是说,应该检查一下自己对阶级、社会、国家的关系摆得对
  不对,在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中,怎样随时随地地端正自己的位置,它告诉
  我们,今天的父母们应当怎样要求自己。
  四
  有人说,有些戏“议论”多了总不太好。我们并不赞成空发议论,无的
  放矢的。但是如果所指的“议论”(实际上他是指正面人物对错误的言行如
  何进行说服教育的话),不是应景的,不空泛,不浮夸,如果这些话是符合
  正面人物的性格,契合结构的安排,反映生活的真实,满足群众的需要,阐
  明了创作的中心思想,传达了时代的精神,那么,这样的话,只要它写得精
  炼,是从生活中深刻体会出来的认识,它便是戏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时甚
  至是戏的动作核心,戏并没有因为有了这些话而停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