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节
作者:敏儿不觉      更新:2021-02-19 20:47      字数:4791
  顾谆钡拇碜鳌R晕业?5号为例,那双虎克船长式的铁勾双手,既可以作握住自己的“纵目”望远镜状,也可以作“恭喜发财”状,当然,更可以摆出站着小便的站姿。事实上,它本身就是漫画里作为小便排泄物而出现的那一小堆零件的组合。维柯早就提醒过我们:人类只能够理解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东西。
  居性叵测(1)
  一个不识好歹的人,该骂;一个良莠不分的人,该打;碰上一个男女不分的人,就像碰上一个公私不分的人,一时竟也分不清该打他好还是该骂他好了。
  除了医学上所说的“第一性征”,也就是两性在生殖器结构方面的差异一般不太方便被直接辨认出来之外,其余包括体格、肌肉、毛发、喉头、嗓音、骨盆、|乳腺以及皮下脂肪之厚度等等在内的“第二性征”,凭借视觉即可一目了然。当然,一个发育健全的人,不仅可用视觉,还可以凭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甚至直觉来轻而易举地分辨男女,正所谓“闻香识女人”。闻出了女人,剩下闻不出的大致就是男人。
  事实上,分辨男女根本就不能算一项技能,充其量也只能称其为人的一种谋生本能。然而,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宽容,却一再令传统的男女分辨术显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就是说,过分依赖“望、闻、切、问”这种老一套的技术手段,分分钟会演出“乱点鸳鸯谱”,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
  男女有别之所以被加载于中国的典籍,目的是为了“大防”,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消极防御的性别隔离政策也逐渐式微,采取了意大利式的策略性的、机会主义的防守反击。就足球的面对面和身体频繁接触的方式而言,外观,即第二性征还是最靠得住的直观标识。不过这不表示包括毛发、衣饰以及姿态等等在内的属于第二及第三性征之部分的外在是从来不发展的。事实上,在外科手术上实现了对第一性征的改变,在社会对异常性取向采取宽容态度之前,20世纪70年代末期,男性蓄长发之风一度引起舆论的恶评如潮。现在想来,与其说男性所蓄之长发引起了主流社会在美学和道德高度的反感,毋宁说是蓄长发的男性导致了通用男女识别系统的混乱和不便,影响了攻防的转换和效率。大家都接受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之后,头发的长度就不再是检验男女的惟一标准,新的日常生活经验重新积累,攻防重获了节奏,并再度达致平衡。
  举个最简单例子,80年代之前,属于中国男性的一个最基本的“第二性征”,就是头发短。80年代以后,头发的长短于分辨男女一事上已基本失效。若有人继续死抱着老传统不放,坚持以头发的长短来作为辨别男女的惟一标准,那么,不管你的头发是长是短,阁下都可能会因为被公认为是一个“见识短”的废人而羞愧得起了自寻短见之心。
  男女不分,后果可大可小。去年,有一群倒霉的英国男人就为了分辨男女的问题而打起了官司。原定在英国Sky One频道播出的真人实境秀《 哈啦米莉安 》,尚未播出已经闹得满城风雨。原来是有6名男性参赛者发现自己在真人秀节目里的求爱对象竟然是人妖后,恼羞成怒之下,一发将电视台和制作单位全告上了法庭。据英国《 太阳报 》和《 周日镜报 》爆料说,有一名身为跆拳道冠军的男性“受害者”,当他知道自己在真人秀里的约会对象在“生理上”还是男人的时候,浑身上下只剩下了一种感觉:非常恶心。只想赏她一巴掌或踹她一脚,只是当时他因为实在太震惊而下不了手。
  此外,“受害者”中竟然有一名20出头的“伊拉克战争英雄”。这位姓名保密的参赛者,不但是首批攻入伊拉克的军人,更在战场上英勇负伤。一名军界人士指出:“这对他来说太丢脸了,他可能要花一段时间才有办法平复。”
  以分辨男女为智力竞赛的电视节目,不独英国Sky One的《 哈啦米莉安 》,美国TBS在这一季也推出了一档名叫“He’s a lady”的真人秀,内容是让一组男人经过短期恶补( 包括接受Super  model们手把手的辅导 ),拔毛化装之后以女装登场,再由观众评选哪一个最像女人,最终胜出主可赢得奖金25万美元——主办方保证,参赛的猛男们每一个都有着正常的性取向。
  当然,“有着正常的性取向”的更准确的表达似乎应该是“在参赛之前有着正常的性取向”。因有参赛者在生平第一次化装成女人之后,盯着镜子里“绝色”的自己,连声惊呼:“Oh, My God,I am hot!”
  既然事情已经hot到了这种地步,为了造福所有“后知后觉”的男性,英国《 太阳报 》特地列出一些“分辨雌雄”的小贴士:
  ()免费TXT小说下载
  第一,首先,检查( 对方的 )喉结。“她”如果有喉结,声音还低沉得像鹅叫,最好小心为上。
  第二,如果她在解开胸罩的扣扭时,花了五分钟还搞不定,甚至还要你施以援手,“她”的性别就十分值得商榷。
  第三,尝试要“她”帮你停车,如果“她”不小心刮到车子,接着便是一场梨花带雨,恭喜你,这定是位货真价实的美娇娘。
  第四,故意制造一场口角,如果“她”紧咬着你的最后一句话不放,那么也不用着去怀疑她的性别。
  第五,临床阶段,如果“她”宽怀大度地安慰你说“尺寸并不重要”,你最好立马开溜。
  此五法好是好,惟一令人望而却步的,是准不准非得亲身“试了”才知道。现实社会如此,虚拟空间里的情况则是为险恶。在网络上与一台素昧平生的、没有语音及摄影装置的远程计算器,或一个未曾谋面的、关闭了摄影和语音装置的在线用户的交往策略中,如何侦测出对方的性别,在不可能单击QQ头像上的“属性”就能确定该头像之真实属“性”之前,是比网速更为困扰的问题。
  书包 网 87book。com 想看书来
  居性叵测(2)
  网络以外,性别间的互相认定充其量只能是种条件反射,甚至连普通社交礼仪也不算,一旦上了网络,就上升为一个关乎居心和诚信的道德问题,多少带有阴谋的意味。这道技术天堑一方面令上网者得以在书写的层面上获得性别转换带来的异样经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性别感受之中;另一方面,也一定有对称的一方会因此而万般无奈,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就“男女大防”而言,在虚拟的社区里,男女间最大的问题却是防守难,反击难,由防守转入反击更难,在每一个“安能辨尔是雌雄”的焦虑关头,我的耳边就会响起张翼德雷鸣般的怒吼:“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
  走不完红男绿女,看不尽人海沉浮,20年弹指一挥,男还是男,女还是女,大闸蟹虽不如从前好吃,近观其腹,也还是该尖的尖,该圆的圆,挑起来并不比过去费力。人非蟹,但社会对于人类性别的标识和判断,却呈现出越来越简明扼要的符号法则,讲求效率,这正是防守反击的要点。GG和MM,是“哥哥”和“妹妹”的汉语拼音缩略,无论年龄,直指性别;洗手间也不“男”不“女”,改行比象形文字还要象形的烟斗,高跟鞋,长裤或短裙。除了生、旦脸谱,这种抢在全球化真正杀到之前免陷非汉语如厕者于不义不法的举措固然是未雨绸缪,却有可能对本已危机四伏混乱的符号体系形成进一步的破坏,近来我见到一个嘴上叼着烟斗的人就会忍不住地联想到公厕,不知算不算一种不祥的迹象。
  当符号像常识一样不再可靠,什么是检验男女的惟一科学的标准?国际性体育竞技大会的组织机构会告诉你,为了保证赛事在公平的原则下进行,即好男不与女斗,好女不与男争,自称是男是女,看起来像女或者像男,都不行,这个你说了不算,要刮你一小片口腔黏膜,对其中的上皮细胞进行涂片、染色、镜检等一系列化验,直至检出X染色体,你才是女的,检出Y染色体,你丫才是男的。不放过一个男人,也不冤枉一个女人,CSI里面,任何一个负责的法医也是这样干的。
  民国版成功人士标准(1)
  娶日本老婆,请中国厨师——曾几何时,估计是清末民初吧,是一部分国人的终极人生梦想。
  毕竟局限于食色,境界不高,于是,另一些脱离了低级趣味却又始终没有放弃追求梦想的中国人后来在此基础上又作了一个补充,曰:娶日本老婆,请中国厨师,拿美国工资,上英国大学。当时能想到的“成功人士”标准,大概就是这样。
  《 民国名人与日本妻妾 》虽然是一本不太靠谱的书( 主要是因为细节上过多的文学渲染,例如,在《 三人行的背后——周氏兄弟与日本妻 》一章中这样写少年周氏兄弟:“‘阿哥,我们什么时候去抓麻雀啊?’周作人带着笑呆呆地问道,树人瞟了弟弟一眼:‘没看见我这儿还要看书吗?去去去,一边儿玩去。’满脸尘土的周作人对着哥哥吐了吐舌头跑开了。”不过所引史料大致可信。根据我对此书的研读,发现在“民国名人”中能做到“娶日本老婆”者确实不少,但能将以上四项逐一按章落实者却实在不多。惟一最为接近的“四项全能”目标的,算下来就是辜鸿铭了。但惜乎每一项似乎都有些不太到位,例如,上过爱丁堡大学不假,但苏格兰的大学能不能算是正宗的“英国大学”?又如,“娶日本老婆”也是真的,但花200两银子从窑子里赎出来的大阪姑娘吉田贞子,后来只是被辜鸿铭纳为二奶。
  “中国厨师”自不待言,但最成问题的乃是“美国工资”。辜鸿铭吃过朝廷的俸禄,也领过北洋政府的工资,终其一生,除了拿过《 纽约时报 》的稿费之外,却未曾正正式式地领过美国的工资。当然,如果视“日本老婆”为“贤惠”的同义词,视“中国厨师”和“英国大学”分别为“好吃”和“品质”的代名词,那么,辜鸿铭在出任五国银行团翻译职务时的6000 元月薪,就绝对称得上是一种“美国工资”了,尽管五国银行团由俄、英、日、德、法组成,不含美国。
  百年之后,今之视昔,这样的终极“成功人士标准”未免显得有些too?simple?sometimes?na?ve,但考虑到历史的局限,这种“闭上眼睛叹世界”的境界毕竟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结果。
  以不成功或接近成功人士们在过去100年里前仆后继的实践活动观之,请中国厨师,好办;拿美国工资,不难;娶日本老婆,对于民初时代的留日中国学生来说,也是小菜一碟,难度最高的,恐怕还是“上英国大学”。这件事,不仅过去如此,今天亦无太大改观。
  英国的大学之所以好,好到能和“日本老婆”、“中国厨师”以及“美国工资”并列“四大”,平起平坐,说穿了,第一是贵,第二是难。再说,英国的大学虽多,但是名校,尤其是被中国所共同认可的名校,从清末到民初,从民国到现在,来来去去无非也就是牛津和剑桥两家。
  讲钱伤感情。英国名校的贵,这里就按下不表了。然而英国名校的难,不说出来就一定会伤身体。
  正是这两家顶级的英国高等学府,不仅贵,不仅难,近年来还令人瞠目结舌地改变了录取学生的标准,即不是单凭学生的成绩,还要看他们是否有创意。这种“创意”,就体现在面试题目上。两大名校的面试题目,都具有鲜明的周星驰风格。然而,就是因为这些无厘头题目,去年逾一万名以全A成绩自高中毕业的学生,都被牛津及剑桥拒于门外。
  牛津大学校方解释,这些面试问题是要测试申请人是否具备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理性争辩与表达的能力。“牛桥入学申请”的创办人之一是25岁的牛津校友乌芬代尔,他说:“牛津及剑桥的面试过程,极可能让那些天资聪慧的学生都招架不住。我们帮助申请入学的学生,为意料之外的事作好准备。”
  “欧洲电视上的歌曲竞赛节目是否是表现民族主义的一个范例?”这就是一位申请牛津大学历史与政治学的学生在入学面试被问到的。而在早些时候,伦敦一间由牛津和剑桥的校友成立、专门提供两校面试训练的公司“牛桥入学申请”,公开披露了“比往年更具挑战性”的今年两校部分无厘头面试题目。 “为圣诞老人的驯鹿命名”——这是剑桥大学医学专科的面试题目之一。
  剑桥的医学专科,到底是不是以兽医著称于世呢?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可能真的能把人给读“高”。
  天才和白痴之间的距离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具有鲜明周星驰风格的“牛津剑桥入学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