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作者:
你妹找1 更新:2021-02-19 19:24 字数:4739
开了笼子,但它们仍有明显的差异,一只同样强壮、活跃,另一只则瘦弱、沮丧。
这个实验叫做“习得性自暴自弃”,有人以此来推及人对环境的适应。适应有消极和积极两种不同的方式,消极的适应对所处环境中不如意的方面近乎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忍耐,甚至是自我放弃、自我否定;积极的适应是接受新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学习新事物,并主动寻求改善自身处境的方法。孩子生活环境的改变要求父母及时做出判断,引导孩子积极适应。
在这期间还需要父母藏起与孩子分离的焦虑,能平和地对待孩子情绪的变化。父母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有:
3~4岁(3)
——相互倾诉。
——找各自的朋友或同事诉说。
——做一些喜欢做但因孩子的拖累一直没机会做的事情。
——接孩子回来后,问问孩子在幼儿园的事情,但不必事事追究,盘问过细。
——充分利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
我不喜欢幼儿园
很少有孩子真正喜欢幼儿园的生活,父母要理解这种心情。
尽管很多幼儿园门口都悬挂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标语,尽管孩子入园后学会的第一首儿歌就是“我爱我的幼儿园”,尽管我们一再让孩子背诵“幼儿园是我家,园里的阿姨像妈妈”,但这只是在灌输给孩子要喜欢幼儿园的观念,只表达了成|人的良好愿望。当我们不得已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托人教养时,当然希望孩子生活得像在家里一样快乐。
但是幼儿园毕竟不是家,它没有家中特有的自在,不能轻举妄动;阿姨毕竟不是妈妈,一个阿姨通常要照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孩子,怎么会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关照每一个孩子呢?更何况有很多年轻的阿姨,自己没有孩子,没有养育孩子的切身经历,她不大可能扮演好妈妈的角色。在家中,你的孩子是唯一仅有的,在园里,他只是众多孩子中的一员。家中的交往是几个大人对一个孩子,孩子是被关注,被宠爱的对象,孩子处于中心的地位,大人围着孩子转。在园里,孩子主要是同伙伴交往,每个人是平等的,自主的;而与阿姨的交往近似于师生的交往,教师是权威,居高临下,孩子是被约束,管制的对象。
()
我这样说并不是贬低幼儿园,只是提醒决定送孩子去幼儿园的父母们做好一些心理准备。比如:
1不要对任何一家你们精心为孩子挑选的幼儿园抱有太大的希望,也不要有孩子入园了,就一切由园里负责,我们终于解放了的幻想。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要和他一起面对很多问题。
2孩子偶尔流露出不喜欢幼儿园的情绪是正常的。比如,“留在家里真好”,“妈妈,刘云小朋友肚子疼就可以不去幼儿园,我也想肚子疼”等等,对此不必大惊小怪,耐心地听他说就行了,不必妄加评论,也不必借此机会对孩子进行爱园教育。
3尽量理解老师的工作,不要吹毛求疵。尊重老师,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她的老师评头论足,更不要动不动就找园领导反映问题。
4如果你的孩子特别反感幼儿园,比如,一去幼儿园就说肚子疼,很长时间在幼儿园情绪不佳,一定要及时找老师了解情况,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
听话的孩子只是好看、好管的孩子,“乖孩子”的将来更令人担心。
妈妈要出门,孩子和爸爸留在家里,就会嘱咐孩子“要听爸爸的话”,有时爸爸也会说“听奶奶的话,做个乖孩子”。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我们会嘱咐他“要听老师的话”。孩子果真很听话,就会受到这样的夸奖:你真是个好孩子,好乖。
听大人的话,顺从大人的意愿,不惹祸,不淘气,总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做起事来很会体会大人心思的孩子,会被人们认为是好孩子。我调查过上了年纪的人,也调查过年轻的父母,还有幼儿教师,其中,多数人有意或无意间以此作为好孩子的评价标准。我特别访谈过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问他们“谁是好孩子”,“为什么认为他(她)是好孩子”,很多孩子会把老师和家长的评价标准当成他们自己的判断标准。他们会说出班里经常受表扬的小朋友的名字,认为他(她)就是好孩子,理由是“听老师的话,不乱动”,“不打架,不抢玩具”,“帮助老师做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4岁(4)
我也调查过一些快要成|人的青少年,原因是他们在青春期都表现出了相似的个性特征:敏感、循规蹈矩;遇到重大问题容易紧张,焦虑,最终以退缩的方式应对;一旦犯了错误,善于为自己开脱;否认自己的真实感受,用“应该怎样”来衡量自己的言行;一向听话老实的孩子,似乎是突然间变得脾气暴躁等等。父母说,他们的孩子小的时候是一个人见人夸的好孩子,老实听话,从不惹事生非,父母忙的时候总是自己坐在椅子上看书或画画儿,上了学也不用大人操心,学习很好,只是很少与同学来往,可是上了初中二年级,突然觉得一向听话的孩子不再顺从,经常因为一点儿小事大发雷霆,甚至摔东西,与父母大喊大闹,上了初三,升学考试越来越近,原本学习很好的孩子越来越没信心,经常表现出郁闷,心情烦躁,考试前后有头晕、肠胃不适的反应,甚至在即将报考时不得不中断学业。
无论从理论方面分析,还是依据追踪调查的结果,很多心理学专家都曾呼吁过:不要以“听话”作为评价好孩子的标准;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不要煞费苦心地塑造一个“乖孩子”,老实听话的孩子的将来更令人担心。
别在意我的小毛病
发育中的孩子容易出现一些不如人意的行为或习惯,不必紧张,有些可以忽视。
有些父母反映,他们很少能睡整宿的觉,因为孩子有尿床的毛病,为避免麻烦,夜里他们要定时叫醒孩子,他们担心这种情况会持续下去,孩子离开父母睡觉也为自己担心,他已经习惯了父母按时提醒他去厕所。还有的父母因为孩子口吃而忧心忡忡,他们试图探究原因,比如孩子的发音器官是否有问题?孩子是不是在模仿他周围的人?可是终究没找到“病因”。类似的问题可能会在一些孩子的身上出现,而且是在孩子生长的某一阶段出现,很难找到明确的原因。
这些问题很可能是在孩子身体器官发育过程中,由于某一阶段失衡而表现出来的现象,并非严重的问题,也许过一段时间,随着器官功能的逐渐健全会自行消失。
如果孩子尿了床,父母很生气地指责他“这么大了还尿床,不害羞!”、“再尿床就揍你的屁股!”,或是告诫孩子“晚上少喝水,否则夜里又要尿床”,如此做法会造成孩子的紧张心理,不仅不利于情况的改善,反而会因为父母的过分关注而担心,甚至害怕,会影响孩子的睡眠,一旦“犯错”,孩子会自责。这样的心理一旦形成,比尿床的毛病危害更大,也更难以改变。
孩子讲话时口吃也是如此,父母越是反复纠正,越是一再想方设法杜绝,告诉孩子“这是坏毛病,这样说话别人会笑话的”,“你怎么这么笨,连一句话也说不好”,孩子越是紧张,更加说不好话,甚至不敢说话。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问题,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但不要求全责备,爱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才是最重要的。
出于这样的考虑,对孩子的一些发育中的问题,可以适当忽视,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如果孩子自己因此受到别人的嘲讽而自责,我们要告诉他:没关系,爸爸妈妈仍然很喜欢你,这个小问题就像你手上的小伤口,要等一段时间才会慢慢长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4岁(5)
如果孩子的问题持续的时间很长,你们不能确定是否有其他原因,最好寻求医生(包括心理医生)的帮助。
请给我讲清道理
孩子已经到了懂道理的年龄,可以试着用说服的方法让孩子改正错误。 孩子3岁半的时候,一天中午,我们俩一起吃包子。他把盘子里的包子掰开,先吃掉馅儿,再吃皮儿。我说:“包子的皮和馅一起吃才好吃,你为什么非要分开吃呢?”孩子说:“我习惯了,像你一样。”我奇怪地说:“可是,妈妈从来没有像你那样把皮和馅分开来吃呀?”他又补充道:“我是说像你吃蒜一样,习惯了。”这时我才想起,刚才我就着生蒜吃包子,他曾问我:“你不怕辣吗?”我说:“有一点儿辣,不过我经常吃,习惯了。”
这件事情使我注意到孩子竟有如此精妙的推理能力。他们不仅能把前后发生的事情连贯起来加以思考,还能超越时空的限制,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实质性的东西,而且能很熟练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无疑孩子也能很好地理解大人的意思(当然,那是有局限的,孩子毕竟还不能理解过于抽象的概念)。
到了这个年龄可以试着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多讲一些道理。如果孩子做得好,你可以跟他一起想想、说说“为什么这样做是好的”;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也可以多用说理的方式教育他。
比如,邻居送了一只受伤的小麻雀给孩子玩,你协助孩子护理和喂养,等麻雀的伤养好了,可以飞走了,你建议孩子放飞,孩子舍不得,想继续养在笼子里。你可以引导孩子思考,问孩子:“如果你找不到妈妈会怎样?”孩子说:“我会哭。”妈妈说:“很伤心,是吗?妈妈也会同你一样着急,难过。小麻雀也有妈妈呀!”孩子会说:“我们让他飞,去找他的妈妈吧。”
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超乎我们的想像。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总也长不大,其实孩子正在长大。
要是总看电视该多好呀
到了孩子喜欢看动画片的年龄,父母也开始担心他的眼睛了。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看电视,那只是受到富有动感的音乐、特别的声音、色彩强烈、不断变换的画面的吸引,广告最能引起小孩子的注意,孩子只是一时的兴趣。3~4岁的孩子却要看大片了。他们开始对有故事情节的电视节目长时间的关注,动画片能长久地吸引他们。有的动画片连续播放,孩子每天都期待着动画时刻的到来。随之出现的是对动画明星的崇拜。电视对孩子的影响有越来越超前的趋势,这和我们的时代有关。
虽然,人们一直在争论电视对于生活的利与弊,但谁也不能否认电视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尽管电视节目良莠不齐,电视占去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但我们已经很难让电视远离我们的生活了。既然如此,我们也只能从一开始就教会孩子有选择,有节制地看电视。不是放任,也不是绝对禁止。
在某一时期,孩子对动画人物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他会把他喜欢的人或动物的名字挂在嘴边,要你帮他装扮成他们的样子,如果玩具商店正好有类似的玩具,他会爱不释手,他的言行还会模仿他所崇拜的人物,你的家里开始有了一个小小的“追星族”成员。尽管你们可能觉得很好笑,但一定不要嘲笑他。为了减少动画片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你可以花一些时间同孩子一起看,然后一起讨论,可以利用动画片引导孩子向善,诚实,乐于助人的品行,及时消除不良的影响。
3~4岁(6)
记得孩子将近4岁时,家里来了一个亲戚,我的孩子叫她姐姐,我和他的这位姐姐在厨房里择菜,孩子走过来,很认真地说:“你们俩都很漂亮,你们都是野蛮人。”当时,说得我们一头雾水,过了一会儿,我恍然大悟:最近孩子喜欢看的一部动画片名为《降魔勇士》,他很崇拜英俊高大的男主角亚汉,而亚汉的对手经常叫他“野蛮人”,孩子以为用在他喜欢的人身上的词都是好词,所以他就把自认为好的词用在了我们的身上。
教孩子在看动画片时注意用眼卫生,也很必要。幼儿园查体时,眼睛出问题的孩子的比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也许和电视有关。
我和小朋友吵架了
如果不很严重,让他自己想办法处理吧。
孩子和小朋友吵架了,胳膊被抓破了一点儿,怎么处理呢?有的家长毫不犹豫地去找老师,查明原委,如果自己的孩子吃了亏,顺便告一状,言外之意还有对老师没能尽职尽责的不满。还有的家长直接找到那个孩子的家长辨明情况。也有的家长认为如果不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