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节
作者:那年夏天      更新:2021-02-19 15:06      字数:4746
  デ腋枨椅瑁且宦沸欣矗涂醇腥怂媸本图尤肓搜砀瓒樱∏榈馗栉琛?br />
  为了准备过年祭祀的事,父亲去了宗房,回来时把自己关在书房半天。
  滕琰悄悄问了滕珙,祭祀的事情一向是不让女人过问的,父亲只是带了滕珙去。原来,滕家祭祀由宗房负责,相应祭田的管理也由宗房负责,祭田的收入用于祭祀、族学、接济穷困的族人这些事情。所以各房只要在祭祀时出人就行了。
  以前开国公府富贵,每年祭祀前都会派人送东西过来,也只是锦上添花之意,并不管祭品准备工作。今年,大伯父直接宣布,由于犬戎进犯,祭田没有收成,情况特殊,祭品就按各房分派下来。
  这个方案,父亲是没什么意见的,可是见几个旁支家里男人在边关不知下落的,现在又逃难过来,日子过得着实困难,就为他们说了几句话,想少给他们派些。
  没想到捅了马蜂窝,大伯父立刻翻了脸,马上说本来不想要大家分摊的,不过因为前些日子郡尉府到富户家征粮,宗房被征了不少的粮食,现在拿不出祭祀的东西了。话里就带出滕珙的不是来了,原来那次征粮,滕珙做为郡尉府的校尉,正好参与到其中了,大伯父找到他,想免了自家,滕珙无法答应,就得罪了人。
  父亲听了这话,自然不能相让,争论起来,最后把父亲气得回家半晌没说话。后来,父亲替那几户穷困的人家出了祭品的份子。
  说起来就是形势变了,人也就变了,要是放在过去,宗房无论如何也不会跟开国公府争论的,无论是财还是势,都得借着开国公府呢。
  现在的开国公府就是一个空壳了,家产尽失,祖父没了后,父亲也没得到袭爵,落地凤凰不如鸡。这时候,父亲哪里有面子给人家求情,大伯父又一直和父亲不对付,自然一下子驳了回来。
  凭着过去的接触,滕琰也知道大伯父和父亲的关系问题在哪里,大伯父做为宗子,早已养成刚愎自用的性子,在宗房管事多年,一言堂已经习惯了,原来看在开国公府的面子上对父亲一直客气有加。现在到了昌平,几个月下来,看着开国公府也同他们一般,早没了权柄,同普通士人也没什么区别,就是滕珙最近任了郡尉府的校尉,也不过是一介小官。他也就认定开国公府已经没落了,拿出了对一般旁支的高高在上的态度来对待父亲,父亲自然也不舒服,怎么说父亲身上也留了不少昔日勋贵高傲的架子,再加上以前的不愉快,两人能说到一起反倒奇怪。
  不过大伯父确实不是有智慧的人。
  就说郡尉府征粮的事,滕珙自然不可能拦着不让征滕家宗房的,但有滕珙在,征去的数量一定不会太多,这种事情没法拿到台面上说,可宗房的人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反而把气撒到父亲身上。
  战争如果一直持续下去,官府还是会征收粮米,就是官府不征,饥民也会抢。所以想办法多留一些粮食是人人都有的私心,但不明白这些家有存粮的大户必须得献粮这个道理可是没有什么头脑。
  好在他们现在搬了出来,也就是一年见几次面的事,能忍则妨吧。拿这话去劝父亲,只换了父亲一声长叹。人一落魄,不把你瞧在眼里的人的多着呢,父亲感触是最深的。
  祭祀活动只有男人参加,滕腕见父亲沉着脸去的,沉着脸回来,悄悄地问了滕珙,据说父亲一直一言未发,按规矩行了礼就回来了。
  正月初一,父亲带着全家的人到了宗房,各房的人也都到了,行礼问安、互相拜年就闹了半天。
  都是一族人,又是春节,无论男女,所有人都安排在宗房的正堂。大伯祖父和大伯祖母身为族长和族长夫人,坐在最上首,旁边置了几个偏座,给同辈的几位老人。下面就是大伯父和大伯母,男昭女穆,各带着下面的弟弟、弟媳们分坐两面。至于滕珙滕琰等孙辈、重孙辈的只有站在各自父母的身后。
  滕琰有两个月没到宗房来了,暗自打量一下,大伯祖父精神矍烁,没有一丝病弱的样子,倒是大伯祖母神色间有些萎靡不振。大伯父严肃的脸上有着一丝得意的表情,与他相邻而坐的父亲的表情就带着不开心。大伯母和王夫人都是背对着滕琰,她们的表情看不到,不过从王夫人那僵着的后背,滕琰也能感觉到她一定是面沉似水地坐在那里。
  不用说别的,这座位安排的就与自家刚到昌平每一次见面不同,那时父亲可是坐在大伯父的前面,那是按爵位论。这次就是纯粹按家礼,序年齿。其实滕琰觉得就是一个座位顺序,怎么坐都无所谓,可是这里的人可不是这样想的。不用说,宗房这样排的座位一定是有深意的,起码要压他们这一房的意思是很明显了。
  作者有话要说:  昨天有事耽误了,鞠躬道歉,今天下午补上。
  ☆、第五十四章
  果然,几句话过后,大伯祖父开口了:“贻轩,前阵子我病了,好了后才知道你们一家到底没听我的劝,还是搬出去住了。你和老大有些不睦,我也懒得多说,不过,一笔写不出两个滕字,你们如今在舅爷家住着,让外人笑话,过了年还是早些搬回来吧。”
  贻轩是父亲的字,大伯祖父完全是以长辈的口气在教导侄子。
  父亲对这样混淆是非曲直的说法是非常不满的,立刻就说:“大伯父,可不是我想搬家的,是大哥怕我连累家里人,硬逼着我搬走的。”
  “老大那时也是想让你们避一避的意思,现在既然没事了,就搬回来吧。”真不愧是族长,大伯祖父风清云淡地说,好象一切都已经过去了,谁再计较就是小人了。
  “现在我们在舅爷家已经住习惯了,也就不费力气再搬回来了。”刚搬出去时,最不开心的是父亲,现在经过这段时间,尝到了自由和方便,自然也不愿意搬回去。
  “你父亲的灵位还在宗房的祠堂里,你们就这样出去了,就不怕人家说你们不孝吗?”
  真服了大伯祖父,他老人家总是能站在大义的立场上批评别人,滕琰在心里想着。不过父亲是最吃这一套的,果然,只看表情,滕琰是发现父亲有点动摇了。没办法,他大半辈子都在这样的思想下生活,家族对他来讲很重要了,孝道就更加重要了,只要拿祖父的牌位来说话,他一定会屈从的。
  滕琰真想站出来帮父亲说几句话,不过,她还是理智地咬住了嘴唇。在这个时代,这里是没有她这个女孩子说话的地方的,她擅自开口,只能给父亲带来更多的麻烦。
  还好,滕珙现在可今非昔比了,他站在父亲的身后,出声说道:“大伯祖父,父亲和我现在一直在郡尉府效力,防御犬戎进犯,这才是对祖父的大孝。”
  “哪有你这个小辈说话的地方?”大伯父厉声呵叱滕珙。
  父亲现在对他的这个长子越来越满意了,当下就说:“珙儿说得有理,他虽是小辈,可也是滕家的人,自然有资格说话。”
  “你这儿子,目无尊长,你还袒护他!”大伯父立刻把矛头指向父亲。
  眼见着,几句话说下来,立刻就要翻脸。大伯祖母开口道:“都是一家人,什么话不能好好说。”几个长辈也劝了几句。
  父亲不吭声,滕琰知道,这是他非常生气的表现。父亲这人,平时脾气都好得很,不轻易动气,但一生起气来,脾气也是很倔强。
  滕珙又说:“舅舅家刚刚出了丧事,还需要我们帮着办理,如果我们这时搬走了,反倒让人觉得无情无义。不如我们先这样住着,以后有机会再谈搬回来的事。再说,不止我们家,滕家各房眼下也有的人家住在外面。”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滕琰都想为滕珙的这几话叫好了。滕珙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磨练,处理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就说今天吧,先是义正严辞地驳回了大伯祖父的大道理,接着又找借口拖延,几句话就把搬回来的事先挡住了。父亲坐在那里,也轻轻地点了点头,滕珙的话于情于理都说得通,态度还很温和,毕竟是一族人,真的吵起来谁都没面子,关系弄得太僵也不好。
  五堂叔出面圆话:“父亲,堂兄家暂时不便就先不搬过来也不要紧,不管怎么住着,但都是一家人。”
  大伯祖父捋着胡子点了点头,说:“贻轩,那你们就先帮着舅爷家把丧事办好,然后再搬回来住。”
  “等到他舅舅家事情都料理妥当后再说吧。”父亲含混地说。
  “珙儿,”大伯祖父又转向了滕珙,和蔼地说:“你在郡尉府,再有征粮的事,就为咱们家说点话,家里现在也没多少余粮了。”
  原来宗房真正想说的话在这里。秋天的时候,以为开国公府倒了,急忙撇清关系,就怕连累了他们,现在又觉得也许能用上滕珙了。
  滕珙还是老老实实地样子,认真地说:“大伯祖父,昌平郡被围已经七个月了,现在府内饥民越来越多,前次征粮就是为了在春节前给实在吃不上饭的百姓发点粮食。现在昌平郡的粮库里的粮食只够军队用,所以才动员昌平府内的大户捐一些。如果大家不拿来出些粮食安顿好百姓,昌平府也不能过这样一个祥和的春节。咱们滕家在昌平府所有的土地也算得上前几名,捐些粮食也算不了什么。等到明年春天犬戎退了,重新耕种,粮食很快就会又堆满仓了。”
  “上次征粮,一下子就征走一千石,也有些太多了。”大伯父不满地说。
  “陈家和元家都捐了一千五百石,就是姚家,家主不在这里,管事的做主,把粮仓打开,凑了五百石捐了,只留了不到一百石的粮食,下次自然也没人再让他家捐了。大伯祖父,大伯父,真到了最后,每家都得把粮仓打开,那时剩多少大家就都知道了,要是能象姚家那样,自然不会有人说什么。”听了滕珙这番话,宗房的人都不言语了。
  谁家有多少粮食,昌平府的人大概都会有个数,平时也不会有人去查谁家的粮仓,可现在就不好说了,真到最后没粮了,不管哪一家,都藏不下来。这么简单的道理,非得让滕珙说破才算完。
  大伯祖父和大伯父都没什么精神再说下去了,父亲就带着大家顺势告辞。
  现在马车在昌平府内基本看不到,马都杀了,车都拆了做其它东西,出门都得步行,大伯父、大伯母送大家出来。出门没走几步,就看见滕琳站在旁边。
  自从到了昌平,滕琳回了宗房,也曾经互相拜访几次。她还是原来的样子,淑女的架子十足,并不喜欢与大家在一起闲聊八卦,所以即使与宗房关系尚好的时候,滕琰也常看不见她。回想起来,刚才是没看到她在厅堂里。
  滕琳给父亲和王夫人请安了后,就直接对滕琰说:“琰妹,我从你那里借的几件衣服还给你。”说着,双手捧过来一个包袱。
  滕琳在开国公府的时候,滕琰曾让针线房给她做了不少的华服,要入宫的人,没有好衣服哪里有底气?滕家宗房这边自然是也准备了不少,但滕琰让人给滕琳用的衣料是花钱也买不到的,有些衣料稀少到了一定程度,如果穿出来一定会引人注目的,也正是符合滕琳的需要。不过说到借衣服,确实没有过。
  滕琳的表情还是淡淡的,温和娴淑,但口气里有一种肯定。
  滕琰在些疑惑,来不及开口,大伯母就问到:“琳儿,什么衣服,怎么没听你跟我提起?”
  “是在开国公府时琰妹的衣服,我借来穿的,一直就混忘了,前几日收拾东西才找出来。”没想到一向满口德容言工的滕琳也会说谎,不过滕琳看向滕琰的目光中有些异样。
  滕琰只得上前接了包袱,有些沉,难道是织金丝的料子做的衣服?这时候滕琳拿衣服做什么?也没法当着大家的面总问,回去再看吧。
  到了家里,打开包袱,外面是几件衣服,里面包着一个小陶瓷坛子,坛子里装的是盐渍葵菜叶!
  昌平府现在最缺的是什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得回答是咸菜。
  说是咸菜是因为新鲜的蔬菜根本就没有,昌平府一直被围着,只有少数有园子的人家才能种些蔬菜,不用说,量少得可怜,早就剩不下了。现在又到了冬天,简直是一片菜叶子也看不到。盐也是稀缺物品,所以咸菜在紧缺的食品中排行第一,就是邓郡尉让人送来的份例虽然有肉、白米、盐,但绝无一点菜。
  虽然滕家宗房是昌平数一数二的大户,家里贮备不少,也有园子能收些菜,但这一坛盐渍葵菜叶也绝不会轻易就能拿得出来的。
  看滕琳与大伯母的对话,就知道此事是瞒着大伯母的。
  滕琰也不是圣人,她心里一直对滕琳颇有微辞,在开国公府的时候,府里对滕琳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