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9 节
作者:
蝴蝶的出走 更新:2021-02-19 13:51 字数:5031
“十二哥,你怎么看?”多尔衮往后靠在椅背上,饶有兴致的看着下面此时都停下了动作的诸王们。
阿济格道:“莫不是终于答应投降了?”便低头开始看信,接过看到一纸的汉子,眉头又紧锁。
岳托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了,嘻嘻哈哈的靠过去,倒是有些惊奇的说道:“吴三桂这是约咱们去山海关呢。”
阿济格却是皱眉:“你怎么知道他这不是诡计?”
阿达礼回道:“那个送信的说吴三桂还有话需要转达,是这信上没有的。”
多尔衮单手撑着下巴过了一会才说道:“送信的人呢?”
“在外面候着呢。”阿达礼立刻退了下去。
没一会送信的人便被送了进来,送信的跪在了地上,眼珠子却是骨碌碌的转了一圈,好像在找谁才是能做主的。
“我们大清皇帝在此,你们吴大人还有什么话说就直说吧。”见到多尔衮示意,阿达礼笑着问道。
信使立刻答道:“如今总兵大人欣闻皇上业已发兵,若及此时促兵来救,当开山海关门以迎皇上。皇上一入关门,则北京指日可定,愿速进兵。”
多尔衮和岳托两个看了信的人顿时都有些疑惑,这信上还说希望清军能绕道喜峰口呢,怎么转眼就变成愿献出山海关了?
“别是诈降吧?”阿济格有些不冷不热的问道。
信使在地上碰碰磕了两个响头:“我家大人诚心天地可表。”
多尔衮这时终于开了口:“闯贼如今兵至何处了?”
信使僵了一下:“已经……已经到了山海关以西了。”
多尔衮这时才笑了:“行了,我们知道了,你下去吧。”
信使还想说什么,可是侍卫哪里还给他说话的机会,立刻把人拎起来往外带。
“慢着。”侍卫刚把人拖到门口,多尔衮倒是举手拦住了,“好生伺候着,等咱们这边把给吴大人的回信给琢磨好了,还牢你把他送回去呢。”
信使立刻作揖说着感谢。
等信使终于被拉出去,多尔衮随后又问阿达礼:“多铎还多久能到?”
阿达礼拱手:“最快的话,豫亲王明天下午就能到了。”
多尔衮点点头,转而对着传令兵道:“派个人去找豫亲王,让他不用到我这边来了,直接去山海关。”
看着传令兵下去,一屋子人才反应过来:“皇上信这个吴三桂?”阿济格似乎对吴三桂非常的不满,不过多尔衮知道他一向对降将有些偏见,倒也不理他:“再看看。”
既然多尔衮下了结论,也没说死,阿济格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祖大寿因为降而复叛,叛而复降,他自己也知道在大清基本是得不到什么重用了,所以非常有心理准备的坐冷板凳做了那么多年,只是他没想到新帝一登基就把他给找了出来,并带来了山海关。
大明亡了,说实话听到这个消息的实话祖大寿第一个反应是松了一口气。从此之后他再也不用担心自己会回去面对大明的军队,随后自然是有些悲凉。督师啊,你守了一辈子的大明江山没有亡在你最担心的女真手里,而是自毁长城啊。
多尔衮千里奔袭山海关,祖大寿已经猜到他是想趁火打劫。只是没想到到了这里后他却突然驻军不动了,没多久他就接到旨意,说是皇上召见。
“父亲,皇上现在把你召去,莫不是因为表兄?”祖大寿的长子祖泽润见祖大寿愣在那边,便在父亲耳边说道。
“长伯?”祖大寿这才反应过来。
“表兄现在是说山海关总兵,本来皇上在这边驻扎了两天了,往西可就是从密云、蓟州入关的路线了。只是如今突然下令往东,恐怕就是要直接去山海关了。”祖泽润道。
“皇上要攻打山海关?”祖大寿有些无法置信,“这可是天下第一关。”
祖泽润四下看了下,才凑到祖大寿耳朵边:“可不一定,我昨天可是见到一个汉人打扮的出入了皇上了军帐。我看搞不好,是表兄的信使什么的。”
祖大寿失语了片刻:“也是,如今大明亡了,长伯也该是为自己考虑一下了。”
看到祖大寿有些失落的神情,祖泽润有些担忧:“父亲。”
不过好在祖大寿很快就回过神来:“我没事了,可不能让皇上等我太久。我先去见驾。”
说完便径直走了出去。
“臣祖大寿给皇上请安,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祖大人请起,赐座。”
“谢皇上。”
走完行程,多尔衮却是不说话,只是打量着祖大寿,弄的祖大寿坐在那边也是有些不安。
“祖大人,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是你的外甥吧?”
祖大寿倒没想到多尔衮会是这样的直白,立刻拱手:“是,臣的妹妹是他的继母。”
“继母也是母亲。”多尔衮笑道,“朕正好要给他回封信,祖大人要不要写一封家书?”
祖大寿抬头看着多尔衮,却是觉得背上有些汗湿。连忙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跪直了:“臣谢主隆恩。”
“唉,不过一封家书,不用太放在心上。”多尔衮的表情却没设么变化,似乎没有看到祖大寿额头上的汗珠。
“那臣这就下去准备家书。不知皇上何时要送走?”祖大寿问的小心翼翼。
多尔衮这次倒没为难他:“信使还在咱们军营呢,也不好让吴大人等急了,今日申时之前送来吧。”
“嗻,臣这就去办。”祖大寿有些战战兢兢的退出了多尔衮的帐篷,走到拐角还忍不住擦了把额头上的汗。
“这信怎么写,怎么写啊。”祖大寿有些喃喃的道。
“父亲,你怎么了?”祖泽润见父亲没一会就回来了,还一副眉头紧锁的样子有些奇怪,“皇上为难你了?”
祖大寿抚着额头坐在了座位上:“也算不得什么为难,就是让我给你表兄写一封劝降信。”
祖泽润有些奇怪:“这么说来,表兄没有降?那那个汉人是谁?”
祖大寿摇头:“那个汉人是你表兄的人,刚才皇上还说了,马上要让信使再送回信过去,让我在回信里夹一封家书。”
祖大寿说到这里又是一副头疼的样子:“他和皇上通信,我又不知道内容也不知道皇上是怎么想的,就让我还这么递一本家书过去,别人怎么想?”
祖泽润却是有些笑:“父亲你也不要想的太复杂,既然有信使,还有来往,想来表兄是有降意的,只是不够坚决,所以皇上是希望你的家书能给他一点压力,你只管写吾皇英明,闯寇逼死了崇祯皇帝,从大义上来说,闯寇才是大明的仇人,这些厉害给他分析清楚,那就没事了。”
祖大寿却是叹了口气:“也只能这样了。”
当祖大寿这份家书到了吴三桂手里的时候,吴三桂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这满清皇帝居然在劝降信外附上了一份家书。看着最后的落款,吴三桂的嘴角有些抽搐。
祖大寿降而复叛叛而复降的事,在大明朝曾掀起过一阵风浪,连他的父亲吴襄,也因为这个被冷落了许久,要不是这个时候他已经成长成以为能独当一面的军人的时候,他们吴家谁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家书的内容中规中矩的劝降话,可是吴三桂却是总觉得这是多尔衮在暗示自己,别以为诈降有用,最后还不是要真降。
想到这里吴三桂的脸上是一阵青一阵白。
随后打开多尔衮的信,信里除了冠冕堂皇的话外,倒是写的很认真,这份认真的劝降书,让吴三桂看到了一丝希望。
多尔衮越是认真,越代表他对自己的重视。随后吴三桂却又只能苦笑,再重视又如何,自己还是走上了舅舅的老路。
看着多尔衮信中提出的要求——除了剃发易服,更是许诺了会封藩王,世世子孙长享富贵。
藩王,在大明那可是只有老朱家的子孙才能享有的权利,那就是就藩之地的土皇帝。吴三桂知道,如今在大清的军营里有三个汉王,被称为三顺王。那都是早早降了大清,还领了大部队投靠的明将,连自己的舅舅祖大寿,当年的督师洪承畴都没有这样的地位。但是他也知道,这些降清的人在士林之中的名声有多差。
可是现在李自成虽然大军压境,但是还没有对他有太大的动作,这个时候是不是真的值得自己如此孤注一掷不顾身后名的去当一个降将?吴三桂真的有些犹豫了。
就在吴三桂还在犹豫再三的时候,李自成带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到达了山海关。而多尔衮的军队却还未达到。
吴三桂没了办法,只得率军迎向了李自成,并派人继续去向多尔衮求援……
第二卷 盛京风云 第一百一十三章 入主紫禁城
第一百一十三章 入主紫禁城
五月的盛京已经有了夏天的味道,或许因为这几天忧心前线有些紧张,小玉儿居然失眠了,倒是弄的白天人有些倦怠。一手撑着在那边打盹呢,乌娜却是急急忙忙的冲了进来:“娘娘八百里加急军报”
小玉儿被她这么一吼却是彻底醒了:“军报?什么军报?”
乌娜吞了口口水:“不清楚,军报送到大阿哥那里去了,大阿哥立刻召集了群臣,怕是很快还要派人来请娘娘了。”
小玉儿有些紧张的抓紧了帕子,已经五月了,这是打进了山海关,还是打进了北京城?也不知道前方到底有多紧张,居然一个月没消息传回来了。
果然没了多久,就有宫人来报,请皇后移驾大政殿。
小玉儿深吸一口气,换上朝服扶着乌娜上了轿撵。
一进大政殿却是看到博敦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见小玉儿来了立刻上前见礼:“参加皇额娘。”
周围群臣更是一片跪倒:“参见皇后娘娘。”
小玉儿在龙椅边上的小椅子上坐好,这才叫了平身,却是对着博敦问道:“发生什么要紧的事情,需要来找?”
博敦似乎有些紧张,过了好机会才找到自己的舌头:“皇额娘,皇阿玛来信说,让我们……让我们……”博敦顿了一下,过了好一会才好不容易把话说完,“皇阿玛已经进了北京城,让咱们准备迁都”
虽然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是看到听到明确的答复小玉儿这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苍天保佑,皇上终于完成太祖和先帝未完的志愿了。”
小玉儿高兴玩却是看着下面的大臣 都没什么表情倒是奇怪:“怎么?大家都不觉得高兴?”
博敦却是笑着解释道:“哪里啊,是因为刚才我们一算一旦迁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家都在有些担心现在的盛京。”
小玉儿却是笑道:“当年太祖从辽阳迁都盛京的时候,大臣们还联名上书反对呢,最后太祖独断专行才成了事,如今谁敢说当年太祖做错了?只会觉得自己眼光不够。”随后却是板下脸看着下面的群臣:“皇上一向仁爱,但是皇上也一向英明。你们要相信皇上的眼光。他既然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一定也是深思熟虑过的。”
大臣们被小玉儿一番话堵了,终于不再说什么而是开始商议迁都大事。
如今大清不似当年的大明,从盛京到北京也不止是辽阳倒盛京的距离可以比拟,中间更是了隔了座长城。一旦入关,大清若在回到关外,那便是死路了。
官员好走,但是家眷怎么办?在盛京的不动产怎么样?
从上到下的战争机器转成了搬家公司,沈阳皇宫不怎么大的地方倒是很快搬空了。
“哎,你们慢点慢点,这个东西得这边朝上。哎,你们利索点,皇后娘娘的书还好几箱没搬呢。”看着乌娜这般来来回回的指挥,小玉儿倒是突然笑了出来。
乌娜有些奇怪的看着小玉儿,小玉儿笑:“不觉得眼熟吗?想当年咱们从辽阳搬来盛京的时候,差不多也是这样。”
乌娜一听倒是笑了:“可不是,那时娘娘刚刚和皇上成亲。一晃都这么多年了。”
“是啊,一晃都这么多年了,从小到大好像一直在搬家,从科尔沁搬到赫图阿拉,再从赫图阿拉城搬到辽阳,从宫里搬到宫外,再从辽阳搬到盛京又住回宫里,再从宫里搬到宫外,然后再搬到宫里,如今这次啊,是搬的最远,搬的东西最多,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搬家了。”小玉儿看着来来去去的人,有些感慨。
这一次的大搬家,从准备到成行过了一个多月,而真正达到北京却已经是在九月初。十月一日,多尔衮在太和殿再次举行登基大典。大清从一个地方割据势力,正式变成了一个全国政权。八旗诸将如同撒出去的渔网一样,以北京为中心,向着中原各地飞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