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节
作者:一半儿      更新:2021-02-19 11:29      字数:4727
  自己是何妨神圣。心智迷乱到这一步,看来司法部门当初把刘晓庆抓进监狱肯定是误抓,涉案金额巨大的偷税案肯定也与刘晓庆无关——我国法律规定,精神病患者是不承担法律责任的。刘晓庆应该去的地方不是监狱,而是精神病院。
  对于这篇奇文中所列举的刘晓庆的言行,我们的态度是:不予采信。因为我们始终相信一条最简单最古朴也最可靠的真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从这篇文章的行文来看,文中所列举的事例没有一样是作者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可是他却予以采信了,这是他的自由,别人无奈他何。
  这也是本书的这一个章节之所以命名为“面对刘晓庆”的原因之一。我们并不想为刘晓庆遮掩什么,但是我们尤其不想往刘晓庆身上再泼什么脏水了。我们可以不喜欢刘晓庆,甚至可以讨厌刘晓庆,但是我们还有起码的理智,知道不能凭着道听途说故意糟踏他人的名声—毁人名誉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所以,我们只想面对一个真实的刘晓庆,一个有血有肉有着常人情感和思维方式的刘晓庆。
  人们更愿意相信关于刘晓庆的所有负面报道,更乐于在那些“令人厌恶的事件”中反复探讨、追问甚至痛骂,这是社会人文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正如中国老百姓所说的那样:“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刘晓庆的生活经历告诉她:“假如我不嚣张、不咄咄逼人、不霸道、不口出狂言,就不是刘晓庆,大家就不认可。”姑且不论她的这些话是否完全符合事实,但从某一方面而论,“嚣张、霸道”,的确是刘晓庆无奈之下的一种选择和对策。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似乎不能不对她的“狂悖”言行有所理解。
  况且,刘晓庆“狂悖”的言行多半是做给人看的,也可以说是有点“故意”表现给媒体和公众看的,这大概是萌发于少女时代的那个“补偿性心理因素”在作怪。而对亲人、朋友,对合作者,总之,当她不需要“表演”、不需要“做给人看”的时候,她还有着鲜为人知或者是媒体和公众都不愿意知道的另一面。比如她的敬业和艺德。
  论艺德,论敬业,刘晓庆在电影圈内可说是有口皆碑。
  刘晓庆从影以来,和谢晋、王好为、李翰祥、凌子风、谢铁骊、田壮壮等著名导演都合作过。她尊敬老一辈,在拍戏时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肯钻研,顾大局,这些都给电影界的同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在采访刘晓庆的合作者、《逃之恋》及《火凤凰》等剧的制片主任王海峰时,他很激动地说:“社会上流传的好多关于刘晓庆耍大牌、说大话、欠账的事,就我个人来看,我觉得她根本不那样。那些传言,我觉得都是误会和偏见造成的。刘晓庆说话直,可能会得罪一些人。很多人借她的名声做生意,她自己又照应不过来,出了经济纠纷就往她身上推也是有可能的。我觉得对一个人的评价,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报纸上有时候听风就是雨,抓住一点小事就大肆渲染,这对刘晓庆很不公平。”王海峰在刘晓庆拍摄的5部影视剧中都担任制片主任,可以说是和她接触最多的人之一,在他眼里,刘晓庆最值得称道的也是艺德。无论拍什么戏,刘晓庆总是非常守时,工作起来十分投入,常常一干就到深夜,王海峰等剧组工作人员只能完全跟着她的时间表转。
  “拍《火凤凰》时,刘晓庆化妆需要绷皮,拍摄周期好几个月,她就总那么绷着,一般女人真受不了。七八月的北京,简直就是‘桑拿天’,摄影棚里还有10万千瓦以上的大灯总那么照着,所有的男同志都是赤膊短裤还嫌热,刘晓庆一身古装包裹得严严实实,大灯近距离地烤着,又要表演又要说台词,脸上还是那么光彩照人,别人下了戏,早早赶着去换衣服,刘晓庆为了不给化妆师添麻烦,能不换就不换。外面流传她耍大牌,根本没有的事。在剧组,她是最守规矩的,甭管是当制片还是演女一号,她永远都是和我们一块儿吃盒饭,从来没有半点特殊。刘晓庆还有个特点,甭管遇到什么为难事,一到摄影棚就‘活’了,什么烦心事都没有了。有时候遇到我们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她一来,讲上几句笑话,逗大伙儿一乐,全好了。别人怎么看她,我不知道,也干涉不着,反正我们认为她是个很好合作的人,很重情义,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是朋友的话,我们有事先找朋友。”王海峰还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1998年,《逃之恋》在吉林梅河口火车站(因为只有那里还有蒸汽火车)拍一场戏,剧情要求刘晓庆手里拿着一封信在站台上追着正在出站的火车跑,火车上是“蔡锷”的“夫人”竭力伸手要接刘晓庆手中的信,刘晓庆在站台上奔跑,一边跑一边热泪横流,她完全进入了角色,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止不住地往下淌。王海峰等剧组工作人员也被刘晓庆的倾情表演所感动,一个个热泪盈眶。几部摄像机从不同的角度拍着这个场面,镜头快速切换,远景、近景、特写……大家都没想到的是,刘晓庆的表演太投入了,竟然忘记了火车已经驶出站台,站台的延伸处是一段坑洼不平的沙石土路,刘晓庆从平整的站台上毫无防备地快速冲上这段路,脚下一绊,整个人突然摔了出去。王海峰说:“当时大家都吓坏了,可是因为都知道这是在拍戏,虽然晓庆摔倒是个意外,导演没有喊停,这样一个难得的镜头更能刻画人物的内心。大家虽然心里着急,可是现场纪律管着,都没敢动。不料她家的小保姆正巧在现场,看见刘晓庆摔倒了,关心情切,不顾一切地哭喊着扑进了镜头。我想制止没来得及,气得大骂了一声‘傻X’。可惜说什么也晚了,这条珍贵的镜头报废了。”在惯性作用下,刘晓庆摔得很重,双手双臂都被粗砺的地面搓破了,鲜血直流。可是她什么都没说,把受伤的地方用纱布缠好,换上衣服马上重来。
  …
  面对刘晓庆(2)
  …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刘晓庆对待艺术和对待朋友的真诚,但在现实中,却很少有人对她的这些侧面感兴趣,甚至没有多少人愿意相信这些。人们更愿意相信关于刘晓庆的所有负面报道,更乐于在那些“令人厌恶的事件”中反复探讨、追问甚至痛骂,这是社会人文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低级趣味使然,正如中国老百姓所说的那样:“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刘晓庆经常被误解,经常受伤害,也许就是因为常常被误解被伤害,使刘晓庆产生了逆反心理。她自信、自豪,但别人说她狂傲,于是她就针锋相对,发表了一篇令人瞠目的“宣言”:
  “我得了6次电影‘百花奖’、‘金鸡奖’,还有所有官选民选最佳女演员第一名;无论是我写的书我做的事我唱的歌我拍的电影还是我谈的恋爱我打的官司,都热闹非凡并且轰动一时;据说有人为了见我一面肯出100万美元,还有人为了看我一眼付出宝贵的生命,有人为了和我说一句话被人群挤踩得血肉横飞。虽然我觉得这一眼未免太昂贵,并且认为牺牲生命血肉横飞实在罪孽,可信程度也大打折扣,可是我想演什么角色就能演什么角色,想找到最好的合作者就能找到最好的合作者,从而心想事成,游弋在艺术的自由王国,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尽管我‘偷税’,尽管我‘离婚’,尽管我在四川与一报纸打官司,尽管我‘打观众’,尽管我‘和记者吵架’,尽管我这般那般,刘晓庆三个字依然名扬四海。无论是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还没有哪一个角色被众人嗤之以鼻。我的业余生活虽然是杂七杂八涉及各个领域,可我在工作时间却是干什么吆喝什么,兢兢业业,出来的活还都说得过去。‘刘晓庆’这三个字要卖,世界上还没有足够的钱来买呢。”
  这是典型的刘晓庆风格的自白书!那份自信近乎于“自吹”,简直让人怀疑她是不是有“自恋”情结。但是,倘若我们以平常心看她这篇“檄文”中的“自吹自擂”,剔除她说这些话时好像在和什么人抬杠斗气的“狂傲”口吻,那么,她说的这些哪一件不是事实?倔强叛逆的性格是她人性张力的外在表现,但是这并不妨碍她的真实和真诚。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媒体的公正—公正地对待一切人,当然也包括名人。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媒体的公正—公正地对待一切人,当然也包括名人。
  “永不回川”,被列为刘晓庆的“狂言”之一,还有人多次据此讥笑她“说了不算”。据我们看,这不过是她率真和简单的表现之一,宛似一个妻子和丈夫顶嘴吵架,“我再也不理你了”之类的话张口就来,事实上很少有男人或女人把这时说的话当真。所以,“永不回川”与其说是刘晓庆的誓言,无如说是她激愤时的气话。其实在这种事情上纠缠很没意思,用这样的事例来攻击刘晓庆“说了不算”也很没味道。
  刘晓庆是名人,不假。刘晓庆经常“惹是生非”,也不假。我们的一些媒体呢?在刘晓庆惹出“是非”之后,是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予以如实报道,还是怀着“这回可逮着你了”的幸灾乐祸心情捕风捉影,传播谣言,必欲把水搅浑呢?北京的老百姓形容后一种心态有句传神妙语:看热闹不嫌事大。有的媒体对有关刘晓庆的报道所持的恐怕就是这种心态——看热闹,事情闹得越大越高兴。
  无论对谁,以这样的心态参与报道,能保证客观和公正吗?
  2003年10月中旬,刘晓庆出狱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她选择了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华人当中都影响极大的凤凰卫视,采访她的是名声与刘晓庆相比毫不逊色的大牌主持人吴小莉。
  也许因为都是女人的缘故,也许因为经历了422天的洗礼,刘晓庆在接受采访时心态十分平和,没有了往日的张扬和浮躁,却多了几分深沉、宁静和思考。她坦承:在看守所的日子里,她“经常大哭,泪飞顿作倾盆雨……绝对坚强的人是不存在的。人家都认为我是女强人,其实恰恰错了”。
  谈到这次牢狱经历,刘晓庆没有像以往那样指责别人、强调客观,而是诚恳地检讨自己,以思辨的观念看待:“我觉得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是件好事,虽然这个过程本身不是很舒服。但是我仔细地回想和总结,还是对这件事情表示感谢,因为这件事情中我失去的都是短暂的和有价的,而我所得到的都是长久的和无价的。”
  这的确是一个崭新的刘晓庆,一个学会了正视和内视自己的刘晓庆。这种人生感悟,这份平和宁静的心态,与过去那个无论正确与错误都死扛到底誓不低头的刘晓庆判若两人。她的这种表态,也恰恰说明了这种人生感悟的真诚和实在。刘晓庆失去的是422天的自由,得到的是永久的友情、爱情和婚姻;失去的是虽然数额巨大但终究有限的金钱,得到的是足以受用终身的人生教益。权衡得失利害,坏事变成了好事;而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刘晓庆自己明白了这种得失利害的内涵。可以说,这才是真正“长久的和无价的”。
  实际上,我们这里看到的也许是刘晓庆的另一面,是她真实的、没有被媒体渲染、改造、歪曲、加工的一面。看来,刘晓庆这个人本来就存在着被某些媒体忽略或掩盖了的其它一些侧面。
  …
  面对刘晓庆(3)
  …
  就在刘晓庆被关押之后,她公司的员工们通过律师刘少雄转交给有关部门四份文件,其中之一就是刘晓庆的秘书林竹撰写的《我所认识的刘晓庆》。所幸不长,今照录于下:
  “尽管社会上对刘晓庆的舆论褒贬不一,且贬多褒少,而作为在她身边工作、生活了两年的我,仍想以我的切身体会和感受用事实讲述一个真实的刘晓庆。
  “我是1992年6月与晓庆开始朝夕相处的。那时的晓庆仍在以拍戏、演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主。公司等一切与商务有关的活动均未开始。她每天的日程安排得很满,无任何闲暇。晓庆勤奋、努力、刻苦用功,善良、宽容、热情、诚恳,在她的身上有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仅对男性有着极大的吸引,在女性云集的圈中同样令人无法抵挡。我便是被她的这种人格魅力所吸引而来到她身边的。
  “晓庆对事业精益求精,忘我奉献。众所周知,自晓庆从影至今,在银幕、荧屏上塑造过千姿百态各色各样的人物。为了真实生动地表现人物,她被拔过眉、剃过头,为练武功身体被摔得青紫、红肿,对于这些她从未抱怨、委屈、自怜、埋怨过,相反,还津津乐道地向朋友们讲述着‘受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