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节
作者:一半儿      更新:2021-02-19 11:29      字数:4730
  穑俊彼凰担蝗俗⒁猓庖凰等嗣遣趴吹剑跸焯匾庥猛贩⒄谘谧诺亩罱枪黄し衾@谩4蠹叶运南啡绱诵量啾硎疚课剩床灰晕唬骸罢夂苷!S械娜俗芟不端咚底约号南返氖焙蛟趺丛趺闯钥嗍芾郏涫嫡舛杂谝桓鲅菰笔呛芷匠5模遣幌氤钥啵詈帽鸶烧飧觥!?br />
  很多人攻击刘晓庆这个那个,但是好像从来没听谁说过她拍戏的时候摆架子耍大牌。所以,无论她身上背了多少官司,无论她的一些言行怎样遭到公众的非议甚至鄙夷,但是说到艺德,她的确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她自己也说过:“我是惟一没有砸过戏的演员。”是不是惟一,无从考据,但她确实没“砸”过戏倒是真的。
  …
  天下谁人不识君——刘晓庆其人(4)
  …
  刘晓庆给学生们讲课,总结自己成功的要诀有5点:“首先要吃苦,现在有些演员吃点苦就大呼小叫,我看都算不了什么。前不久我拍戏,摔到地上,胳膊掉了整整一层皮,沾满了泥土和石屑。但是由于摄影位置没对准,我二话不说就来第二次;其次要具备多方面的才能,我懂音乐,会玩乐器,精通心理学,这很有用;第三要学会做人,要有自知之明,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第四要注意个人修养,人虽然有天生的美丑,但修养可以改变一切;第五要经得起失败,能面对诽谤、诬蔑、造谣和绯闻。”
  刘晓庆讲的这几条,如果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话,她自己身体力行了多少恐怕很难定论;但是作为一个演员的从艺标准,她至少做到了第一条和最后一条,尤其是“不怕吃苦”。是演员的必备条件,刘晓庆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刘晓庆就是靠着不怕吃苦的劲头成就了一番事业的。
  像绝大多数演员一样,刘晓庆也是从不起眼的小演员一步步走过来的。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对待不起眼的小角色,她也照样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她对角色充满了爱,这种爱源于职业道德,源于对艺术近乎疯狂的追求。当初黄建中邀刘晓庆拍《小花》,一个抬担架的场景,20多个镜头没有一句台词,剧本提示的也只是跪着爬。谁也没想到,就是在这个场景的拍摄中使人们感到了这个四川妹子的“辣味”。为了拍得逼真,她自己在招待所的楼梯上练习。在外景场,她每天在石梯上跪着爬行好几遍,直爬得双膝红肿也毫无怨言。在别人看来,抬担架这么简单的动作,根本没有下这么大功夫苦练的必要,可是刘晓庆对自己的要求却异乎寻常的严格。
  拍这场戏的时候,导演黄建中怕刘晓庆的身体吃不消,劝她站着抬担架,可是刘晓庆为了演得真实,坚持跪着抬。妈妈心疼女儿寄来的护膝,她一次也没用。她咬着头发,抬着沉重的担架,裸露着膝盖,在陡峭坑洼的石梯上一步一步地跪着向上爬,殷红的鲜血点点滴滴落在每一级石阶上。这不是特技,那触目惊心的鲜血也不是效果师制造出来的,每一滴血都是从刘晓庆身上淌下来的!导演、摄影师和现场工作人员看不下去了,纷纷劝她:“戴上护膝吧,晓庆。”刘晓庆喘息着,强忍着钻心的疼痛,摇摇头,继续一步一滴血,咬着牙拍完了这一组催人泪下的镜头。
  片子竣镜,北影厂厂长汪洋在审片时看到这段戏,激动地大喊:“把这个演员留下来!”这一声喊,改变了刘晓庆在电影界“临时工”的地位,也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
  至于“经得起失败,能面对诽谤、诬蔑、造谣和绯闻”,刘晓庆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可以说,刘晓庆成名之后,一直就是在失败、挫折、诽谤、诬蔑、造谣和绯闻中生活着。这样的经历,说说容易,写出来也不过几十个字,可是任选一种,轮到谁头上都不是那么容易扛得过去的。舆论杀人不用刀,“舌头底下压死人”,当年阮玲玉就是被舌头活活压死的,而刘晓庆却愈挫愈勇,越压越强,这一点,连她的对手都不得不钦佩。
  据实而论,刘晓庆给学员们讲课时说的那5条都很对。我们理解,这是她专门针对演员的艺德总结出来的,是狭义的而非泛义的。如果是泛义的,那么很可惜,她自己都没做到,至少没有完全做到。倘使她把这5条标准放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都能做到的话,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刘晓庆了。
  今日的刘晓庆,是公认的大名人,也是公认的“是非篓子”。而且,正应了老百姓的那句俗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刘晓庆作为一名演员,她的敬业精神、她的豁达开朗的性格很少有人提及,就算提了也没人理会;可是只要她稍有“出格”的言行,马上就会成为街谈巷议的谈资。这就是名人的“待遇”、名人的无奈,全世界的名人,概莫能外。非但名人的“出格”言行很容易招致非议,你就是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也难免有人挖空心思捕风捉影编排出一些耸人听闻的“事件”来哗众取宠。自从刘晓庆出名以后,来自各方面的各种谣言就没有中断过,“刘晓庆贩卖黄金”、“刘晓庆兜售奖杯”、“刘晓庆一到乐山就耍了几个男人”、“刘晓庆有两个私生女”等等,甚至还有人传说:在乐山街头发生了一场争风吃醋的情杀格斗,刘晓庆被人用硫酸水毁了容……
  中国有句老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与此相近的还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这是一种道理、一种人文现象,猬集了很多不能见天日的心理。人们对弱者大多寄予同情和怜悯,那是因为弱者满足了人们的“优越感”心态。对于强者,却往往因为优越感心理得不到满足而由嫉生恨,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嫉恨,不易察觉,却无处不在。一旦气候与土壤合适,就会蔓延滋长,形成一种公众性心理定势。“必摧之”——没有道理可讲,也不需要原因。红颜无罪,红颜其罪——你比我混得好,你就有罪。这不是中国人独有的心理状态,而是全人类共有的人文现象。诚然,这里面的是是非非并不都是因为“风流灵巧招人怨”,刘晓庆自身的原因也很多。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假使刘晓庆不是名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女职员或是清洁工,那么,即使她的个性再张扬、出言再狂悖、官司惹得再频繁,她招众肯定不会这么多。
  …
  天下谁人不识君——刘晓庆其人(5)
  …
  客观地说,刘晓庆从一个既没背景也没靠山的小演员变成炙手可热的大明星,其间经历的风风雨雨和艰难坎坷绝对不是常人可以承受的。
  成名之后最初的几年,刘晓庆虽然红得发紫,却远不如今天这般风光、富有。就像当年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她也过着贫困的生活。那时候,她没有房子,没有钱,每个月三四十元的工资,养活自己都很艰难。用她自己的话说,当时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工作者都处在贫困中。也正是这个时候,为了钱,刘晓庆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走穴。回想当年,她不无伤感地说:“走穴为我带来了人生最艰难、最危险、最曲折、最坎坷的一段黑暗时期。”她忘不了走穴挣来第一笔钱时的激动和兴奋;更忘不了因为偷漏税收到“违章案件处理通知书”时的惶怵与恐惧。一次次婚变、情殇,一场场税务风波、债务纠纷……刘晓庆从艺以来饰演的任何一个角色都不如她本人的生活那样五彩斑斓和富有争议性。她“表现自我的欲望过度膨胀”,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于是她的言行在国人眼里变得乖张。她的性格是多维的,温柔与暴戾并存,宽厚与尖刻同在;她的形象也是多维的,时而优雅娴淑像一个贵妇,时而锱铢必较像一个商人。在人们的印象中,她是天之娇子,是商界奇才,是女强人,同时又是惟利是图不顾道义和良知的奸商,是飞扬跋扈信口雌黄不守信义的骗子。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她却不知疲倦,依旧光彩照人地在艺术舞台上翩翩起舞,在云诡波谲的商海里弄潮泛舟。可以说,刘晓庆出道以来,始终是麻烦不断,是非缠身。这里面有误解,有攻击,也有的是刘晓庆自己言行失慎引祸上身。在这些连续不断的磕磕绊绊中,刘晓庆学会了承受,却始终没学会收敛。相反,她张扬无忌我行我素的性格特征反而愈发彰显。是命运还是性格造就了这样一个女人?这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但刘晓庆是名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也不会引起争议。上至学者大儒、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无论你恨她也好爱她也好对她没感觉也好,但是你不能说你不知道有一个刘晓庆。天下谁人不识君?她就是这样一个女人,永远牵动着人们的眼球,牵动着媒体的关注。
  我们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
  盛名之累(1)
  …
  有电影明星就有影迷,其实没有影迷的追捧也就没有电影明星,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遥想当年,在大众传媒远不如今日发达的情况下,胡蝶、周璇等演艺明星的知名度大大高于当时的各界名流;黑人歌星杰克逊、性感明星麦当娜所到之处观者如堵,万人空巷……可见公众对演艺界明星的追逐和关注绝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而是全世界共有的文化现象。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我们整个民族刚刚结束了一场噩梦般的文化杀戮和思想整肃,人们的生活开始安定,传媒趋向发达,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漫漫如水,渗透、浸淫、弥漫……人们对大众文化的欣赏趣味和欣赏热情抑久勃发,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一部小说,可以使一个默默无闻的作家一夜成名;一部电影,可以造就一个大红大紫的演艺明星。刘晓庆就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成名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据说在演艺界,有人对刘晓庆的演技颇为不服,认为她的演技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她之所以成名,不过是钻了当时电影在娱乐界一枝独秀的空子。
  的确,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没有网络,没有VCD和DVD,没有电子游戏,电视机没有普及,电视频道和电视节目也少得可怜,电影的确扮演着大众文化娱乐的主要角色。刘晓庆的成名,不能不说与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如果因此而抹煞刘晓庆对我国电影事业的贡献,进而抹煞她的成就,无疑是不公正的。更有甚者,居然还有人说:“仅就电影或演艺而言,刘晓庆该有的都有了,该得到的也得到了,那她凭什么以演艺立足而屹立不倒,因演艺得名而常说常新呢?”言下之意: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你刘晓庆凭什么红了20多年还没完没了呢?这种说法就有妒忌之嫌甚至不讲理之嫌了,宛如一个矮个子在那里生闷气:你凭什么就长得比我高呢?又好比一个病人无端痛恨一个健康人:你凭什么就不得病呢?这是典型的极端的妒忌心理。国家法律没有规定一个影星最多可以红多少年,相关的政策法规也没有限制一个名人“屹立”多少年后就必须轰然倒地永世不得翻身。“凭什么屹立不倒”,这种质询固然不值一哂,但是这种想法却代表了很多人的心理,这也是刘晓庆动辄成为新闻热点的因素之一。她是名人,就要为这个名人身份付出代价。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行止坐卧是生活必需,但是这些事情一牵涉到刘晓庆往往就成了新闻,就可能招致议论、谴责甚至声讨。刘晓庆作为大明星大名人,她所到之处前呼后拥的风光自不待言,但她因为是名人而失去的、付出的,却只有她自己知道了。公众看到的是刘晓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风光,却不知道在这“轰轰烈烈”的场面背后,她也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精神压力和无尽无休的麻烦。正应了老百姓的那句话: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从这个意义上讲,刘晓庆作为名人所付出的代价的确是很大的,而且,她的负累又何止于人们所见到的那些!
  柳树问枣树:为什么人们总是用石子打你?
  枣树说:因为我背负了太多的果实。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舆论和公众对刘晓庆的围剿和批判之后,刘晓庆动辄成为众矢之的仿佛成了一种惯性,形成了一种模式。公众觉得刘晓庆身上是非多,媒体也觉得凡事粘上刘晓庆就有看点。而且人们逐渐发现,刘晓庆本人好像不太在乎别人说她什么,于是,就像刘晓庆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成了村子里惟一的地主,动不动就把我揪出来斗上一顿。”
  公正地说,刘晓庆这个并非科班出身的电影演员在演艺上是很下功夫的。主演《小花》之后,她成为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