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节
作者:
一半儿 更新:2021-02-19 11:29 字数:4723
熬缤爬锘烊兆樱跸煨募比绶佟E墓缬昂螅谝恍┑缬俺Т蟾攀强粗辛肆跸斓谋硌莶呕追紫蚧熬缤欧⒗瓷痰骱虢杷ヅ南贰?墒遣恢裁丛颍爬锞褪遣环拧M虬阄弈危跸煜氲搅嘶橐觥M趿⒃诒本绻退峄椋本┚褪且患苋菀椎氖虑榱恕?梢运担跸斓牡谝淮位橐鍪且淮巍疤寤橐觥薄恢槲挝铩⒉欢橐龅哪诤桓銮逍训哪勘昙由喜恢频摹白橹肌保纬闪艘还珊狭Γ阉±锖康赝平嘶橐龅牡钐谩?br />
…
天下谁人不识君——刘晓庆其人(2)
…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把刘晓庆送上中国影坛这片绚丽天空的第一股“风”,是婚姻。
是机遇也罢,造势也罢,一个人的成名,本身就意味着他在某一领域的成功。
1980年,刘晓庆正式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演员。其时,适逢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禁锢初破、百废待兴的大好时机。人们厌倦了极左思潮的桎梏,渴望呼吸新鲜、自由的空气。刘晓庆领一时风骚,承“文革”末期文艺领域冲破坚冰之前,启改革开放文化思想战线得大舒展之后。先后主演电影《小花》、《瞧这一家子》、《原野》、《北国红豆》、《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芙蓉镇》、《春桃》、《大太监李莲英》、《心灵深处》、《无情的情人》、《大清炮队》等。从《小花》的崭露头角,到因为出演《瞧这一家子》而荣膺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刘晓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一发而不可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连续摘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和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正所谓“天人惊艳百媚生,万千粉黛无颜色”。出道至今,刘晓庆在国内外获得的各种奖项有18个之多,国内演员很少有人望其项背。
荣誉接踵而至;默默无闻的四川辣妹子突然变成了流光溢彩的大明星,爱出风头又不喜拘束的刘晓庆似乎有点不能自持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当初把刘晓庆“送上青云”的那个“跳板”、那股“风”出现了问题。其实,问题从一开始就有,只不过没来得及显现出来,被她进京以后风风火火四处奔忙的工作劲头湮没了、掩盖了。新婚第四天,刘晓庆就出去拍电影,等她回到北京见到“新婚”的夫君,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原本就没什么爱情只有困惑和陌生的婚姻,怎禁得这般折腾?丈夫要的是一个妻子、一个温馨的家;可是刘晓庆要的是电影,是事业的成功,是崭露头角出人头地。矛盾是本质性的,没有调和的余地。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这不是刘晓庆的过错,更不是王立的过错。是命运、性格、欲望、价值观、时代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许许多多的非人为因素酿就了这次失败的婚姻。
1981年,刘晓庆参加电影《原野》的拍摄,出演女主角金子。摄制完成后,在审片时出现了障碍,迟迟未能公映。一时间,社会上盛传这部电影拍摄了两个版本。据说其中的一个版本拍摄了刘晓庆的裸体镜头,又据说这个镜头还是刘晓庆主动要求拍摄的。刘晓庆的第一任丈夫听信了这两个“据说”,冲动之下,他不分青红皂白打了刘晓庆一记耳光。这一记耳光打出了当时中国演艺界的头条新闻:还不算太出名但已经算是电影明星的刘晓庆要离婚!
今天很多人都说刘晓庆善于制造新闻,善于利用新闻自我炒作。但是当其时临其境,她的这次离婚绝对不是“制造新闻”,也绝对不是在“自我炒作”。那么,以末推本,此后刘晓庆的善于制造新闻和利用新闻进行自我炒作,是不是受到这次无意之举所形成的新闻效应的启发呢?这个话题关乎刘晓庆性格的成因,留待下文评述。当时的情况是,电影明星刘晓庆要离婚的消息一经媒体披露,便迅速成为公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导致原本不太出名的影星刘晓庆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大名人。值得提起并应该牢牢记住的是,从这时开始,刘晓庆就已经不是单纯的电影明星,而是一个具有更宽泛的社会意义、能够吸引更多眼球的公众人物了。这件事情如果放到今天,绝对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效应。在今天人们的观念中,演艺界明星无论年纪大小名气怎样,都“应当”似乎也“必须”有一点关乎情爱、婚恋之类的绯闻。这一类新闻在今天固然也还是新闻,但是真正关心这些的却只有那些惟恐天下不乱、生怕红杏不出墙的“娱记”们。老百姓对这类新闻早已司空见惯,根本不会引起当年那样的轰动了。但是,刘晓庆的这次离婚却非同小可。因为那不但是刘晓庆的“第一次”,更重要、更应该也必然引起爆炸性轰动效应的因素是:这是全中国的第一次—此前还没有一个电影明星像她这样,把纯属个人隐私的事情公诸报端、公开离婚。传统的人文教化、长期的闭关锁国,造就了近乎僵化且一体化的社会意识,其中最整齐划一也决不会引起争议的就是:家丑不可外扬。而被国人视为最大“家丑”之一的就是离婚。平民百姓遇到离婚这样的“丑事”时都是千方百计捂着盖着,可是像刘晓庆这样的电影明星、公众人物,居然当喜报一样到处宣扬,惟恐别人不知道。简直令人不可思议!虽然改革开放,虽然西风东渐,但是当时公众的心理和意识承受能力毕竟远非今日可比。所以,新闻一出,刘晓庆一下子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有人为之鼓掌,有人为之侧目。刘晓庆在舆论的重围中度日如年,这是她始料未及的。她毕竟是个刚刚出道的演员,面对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种种非议,她彷徨、迷茫、生气、悲哀,很长一段时间都要集中全副精力进行徒劳无益的辩解。巴山蜀水铸就了刘晓庆不安分、不服输、愈挫愈勇的倔强性格,也许正是这种辩解没用、解释也没人听的状况,逼得刘晓庆又闯了一次“祸”。
1982年,就在离婚风波尚未平息的时候,刘晓庆再出惊人之举,居然以其中学毕业的文化水准洋洋洒洒地写了一本书,开国内演艺界明星个人出书的先河。这就是那本曾经引起轰动、引发论争、险些陷初出茅庐的刘晓庆于灭顶之灾的《我的路》。这本不到10万字的薄薄的小书,描写了刘晓庆幼年的生活、参军的经历以及她在电影圈内的奋斗。就是在这本小书里,刘晓庆喊出了那句使她真正一夜成名并且无论正确抑或错误都将被人们永远记住的“名言”—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做单身的名女人难乎其难。这句具有强烈现代女性意识的名言,高度概括了刘晓庆在这本书中表达的人生感悟。虽说是人生感悟,却绝对不是一个小女人自怨自艾的呓语,而是以大量笔墨描写了一个年轻女性如何通过非凡的努力达到人生目标的故事。刘晓庆自幼喜读书,据说从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在看长篇小说了。进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之后,刘晓庆的专业是弹扬琴。可是她对这个给人当陪衬的技艺实在是不感兴趣,也许是因为有所厌烦才会有所喜爱,这一阶段的她更加沉迷于中外文学名著了。大量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她的文学素养,所以,在写作《我的路》时,她才能够比较纯熟地驾驭语言,准确自如地叙事写意、状物抒情,完整、透彻地表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我的路》才引来了铺天盖地的批判。试想,倘若刘晓庆写出来的东西叙事不清词不达意,那么即使引起轰动乃或批判,也肯定没有那般规模、那般阵势了。
…
天下谁人不识君——刘晓庆其人(3)
…
影星公开离婚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已经是旷世奇闻,而公开离婚的影星还写了一本书,这本身就是一大新闻热点,何况书中的大话、实话和心里话既大胆又超前,任情任性了无羁绊,无论说话的口气还是叙事的态度、无论是人生观还是艺术观,都有逆常理有悖常情。因此,这本书一问世,立即遭到来自全国的猛烈而又尖锐的批判和围攻。指责和批判的焦点是:刘晓庆宣扬资产阶级人生观,特别是作为其典型体现的“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确,20世纪80年代初,整个社会思想环境的土壤虽然恰逢新时期的春天,但是“文革”以来思想观念大一统的教化残余还深深烙印在很多人的心里。新思潮和旧传统就像是春日高空中的冷、暖气流,不断发生对峙、撞击。渴望变革的人们对一切绿色都充满了期待,鼓励、赞赏“胆大妄为者”成为他们对时代进步的期冀。而长期以来被极左思潮禁锢着的人们却对这些新思潮嗤之以鼻,视若洪水猛兽。在那样一个倡扬人人要做社会主义的“螺丝钉”的时代,公然讲述个人价值、个人目标,甚至毫不掩饰地表达个人的名利欲望,是注定要捅马蜂窝的。
有人认为,刘晓庆真正大红大紫声名鹊起,不是因为早期主演了电影《小花》,也不是因为得了电影百花奖,而是因为她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和这本《我的路》。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刘晓庆离婚和出书,的确比她演电影得大奖所引起的轰动大得多。因为当时活跃在影坛上的电影女明星并非刘晓庆一人,她是不是最好的,至今也没有定评,只是她自己说说而已;由于演电影而出名、得奖的也不是刘晓庆一个人,这方面她也不是“惟一”。她的“惟一”,她的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的确得益于离婚和出书。但是,这样两件事如果放在今天,无论她是刘晓庆还是张晓庆,都绝对不可能引起当年那样的轰动。因此,确切地说,刘晓庆骤然间大红大紫得益于她无意中选择了20世纪80年代初那样一个特定的时机离婚和出书。
《我的路》引发的轩然大波并没有使刘晓庆“接受教训”,她性格中桀骜的一面使她天生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随波逐流的人。她没有因为遭到社会舆论的攻讦而了解世故学会圆滑,相反,谤议昂扬了她的斗志,围攻激起了她的逆反。你说我狂傲,我就再给你们狂傲一番看看!多半是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她不退反进,竟公然宣称自己是“中国最好的女演员”。平心而论,以当时中国演艺界众明星的情况来看,刘晓庆的演艺才华和知名度虽不能说独步天下,但至少可以说是一流的。可惜中国这块被儒家文化滋养了两千多年的“沃土”竟不肯接受“孤芳自赏”的花朵,你即使创造了惊人艺业,也须以谦和的态度处世待人。别人可以把你捧到天上去,你自己却不可以稍微抬头。别人捧你,那是别人的事,公众会因为别人捧你而敬仰你;可是你自己只要稍一抬头,就会被指为“狂妄无状”。刘晓庆在20多年前的社会环境下说出这样一番惊世骇俗的话,且不论她对自己的评断是否客观属实,单单是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就足以令人钦佩了。时至今日,敢于说自己是最好的,已经被认为是张扬个性的方式之一,这种观念的变化代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每个人都毫不犹豫地宣称自己是最好的,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一个自信的民族、有希望的民族。据此而论,我们是否应该对当年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刘晓庆表示敬意呢?20多年后的今天,刘晓庆仍然声称自己是最好的女演员,对此,还是有人对她的这种狂妄之言表示不屑乃至义愤。其实,单就这件事而论,我们大可不必纠缠不休。刘晓庆有“自认为”的权利,别人也可以有“不认为”的权利。对个别人乃至很多人的“不认为”,刘晓庆并没有说什么;那么,何以刘晓庆一旦“自认为”了就要遭到攻讦甚至詈骂呢?
演电影、闹离婚、出书、公然宣称自己是中国最好的女演员,刘晓庆从巴蜀“蛮荒之地”北上京城,只不过三五年的工夫就成了中国演艺界首屈一指的大名人,是机遇也罢,有意造势也罢,一个人的成名,本身就意味着他在某一领域的成功,这一点应当是毋庸置疑的。
一路磕磕绊绊的刘晓庆在是非的漩涡中学会了承受,却永远学不会收敛。是性格还是命运造就了这样一个女人?
2003年11月14日,刘晓庆从浙江横店回到北京商量拍摄20集电视连续剧《281封信》的事。剧组里一些女孩子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见到这位大明星,看她很随和,大着胆子提出与她拍张合影。刘晓庆很诚恳地指着自己的额角说:“你们看,我拍戏化妆把这里的头发都剃掉了,这里的皮肤也烂了,这样怎么照相啊?等几天吧,等我这里的伤长好了再拍好吗?”她不说,没人注意,这一说人们才看到,刘晓庆特意用头发遮掩着的额角果然皮肤溃烂。大家对她拍戏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