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负债赌博      更新:2021-02-19 11:10      字数:4808
  桓鲋霸奔怂档溃骸肮矗鹊羌恰J裁葱彰俊薄 ?br />
  “沈德鸿。有人介绍我来见张经理。”
  “也得登记。”那职员一本正经地说。
  沈德鸿一声不响,又从衣袋拿出那个大信封来。职员接过去一看,口里念道:“面陈总经理张台启商务印书馆北京分馆孙”──这个墨写的大“孙”字,恰恰写在红色印的“馆”字上面。
  “我马上去传达。”那职员满面笑容地对他说,推开门走进去不久带着一个人出来,低声对那人说:“请稍等候。”又侧身引路对沈德鸿说:“请进。”沈德鸿进了门,他就把门关上了。
  沈德鸿走进室内,看见一排明亮的玻璃窗前放着一张大写字台,旁边坐着一个中年人,长眉细目,满面红光,心想:他就是张元济了。
  张元济指着一把圈椅说:“坐近些,谈话方便。”
  沈德鸿坐下。张元济问他读过哪些英文和中文书籍。他简短扼要地回答了;张元济点点头,然后说:“孙伯恒早就有信来,我正等着你。我们编译所有个英文部,正缺人,你进英文部工作好吗?”沈德鸿答:“好的。”张元济又说:“编译所在闸北宝山路,你没有去过吧?”沈德鸿表示不认识宝山路。这时张元济拿起电话,用流利的英语跟对方说:“前天跟你谈过的沈先生,对,沈德鸿,他今天来了,一会儿就到编译所见你,请同他面谈。”挂上电话,张元济对他说:“你听得了吧?刚才我同英文部部长邝博士谈你的工作。现在,你回旅馆,我马上派人接你去宝山路。你住在哪个旅馆?”沈德鸿说了旅馆名称和房间号码。张元济随手取一张小纸片记下,念了一遍,又对他说:“派去接你的人叫通宝,是个茶房,南浔人。你就回旅馆去等他吧。”说完站了起来,把手一摊,表示送客。沈德鸿对他鞠躬,转身走出这间总经理办公室。
  回到旅馆,他把简单的行李理好。在等候去编译所时,他回想张元济的办公室是那样的朴素,墙上不挂任何字画,大写字台对面的长几上,堆着许多中、英文的书报。初次见面,商务印书馆张经理给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等了一会,通宝来,帮他把行李装上一辆相当漂亮的小轿车后,就对司机说:“走!”
  沈德鸿还是第一次坐小轿车,他以为是出租汽车。通宝说:“这是总经理的车子。出租汽车哪里去找?如果坐黄包车,起码得一个小时,那就误了事了。是总经理派汽车接我到河南路,又叫原车送我们到编译所。”沈德鸿有点惊讶地说:“啊!你是编译所的茶房!”通宝点点头,告诉他:“我是南浔人,南浔离乌镇一十八里,我们也算同乡。你到编译所做事,不管有什么要帮忙的,找我就行。”沈德鸿听他口气不小,猜不透他是什么来头。他这时还不知道,通宝是编译所茶房的头头,也是编译所茶房的元老,所里的茶房清一色的南浔人,都是他引进去的。
  到了宝山路,通宝把他的行李卸在一座二层楼的小洋房里,就带他到编译所会见英文部部长邝富灼博士。这位邝博士是华侨,原籍广东,在外国大学毕业后得的博士,大约四十多岁。他不大会说广东话,说英语却顺口。见到沈德鸿,就用英语谈话。他说:“欢迎你到我们英文部做事。我跟总经理商量,安排你在我们英文部新近设立的‘英文函授学校’,工作是修改学生们寄来的课卷。我们英文部现在有七个人,大家来认识认识。”
  邝博士招呼着同事们,一一向沈德鸿介绍:“英杰文函授学校”主任周越然,编辑周由廑、平海澜,改卷员黄访书,办事员胡雄才。
  二周是兄弟,他俩和胡雄才都是湖州人,三人和沈德鸿握手时说:“我们是乡。”听到通宝和这三位同事的浙江乡音,一股暖流涌上沈德鸿的心头,仿佛异乡见到了亲人一般。
  他对邝博士和大家说:“我刚来所里做事,一切都不懂,请诸位今后多多指教。”
  他的第一天的工作很轻松,只改了四五本“英文函授学校”学生的课卷。
  下了班,和他年岁相近的胡雄才到宿舍看他,对他说自己还是练习生,每月薪水只有十八元。沈德鸿的薪水每月二十四元,是“编译”一级最低的工资。以后每过一两年,可以加五元。
  “你与总经理是不是亲戚?”胡雄才盘问沈德鸿。
  “不是。”
  “不是?我才不信哩。你说不是亲戚,可是自有编译以来,从没有听说一个最低一级的小编辑,是坐了总编辑的专用车、由茶房头脑伴送来的。”
  沈德鸿也不和他多辩论。因为他觉得胡雄才的推论是合理的。胡雄才还悄悄告诉他:
  “我们编译所里,有好多人每月薪水一百元,但是他们长年不编也不译,只是每天这里瞧瞧,那里看看,跟一些拿着高薪又不干事的人咬耳朵说话。你不知道,这些人都有特别的后台,特殊的背景,他们跟老板关系密切。你可不要得罪他们啊!”
  送走胡雄才,沈德鸿躺在床上,觉得浑身很疲倦,但胡雄才说的编译所内幕情况,使他久久不能入睡。他想,母亲写了极诚恳的信,请卢表叔不要把自己弄到官场!今后的路,究竟该怎么走呢?
  九、入文学之门
  沈德鸿到英文部工作已有一个多月了。一天,他翻阅新近出版发行的《辞源》时,心有所感,忍不住给张总经理写了一封信。在信的开头,他赞扬“商务印书馆的出版事业常开风气之先,《辞源》又是一例。”接着,举出《辞源》中的一些条目在引出处时,有“错认娘家”的,“而且引书只注书名,不注篇名,对于后代颇不方便。”最后,他写道:“《许慎说文》才九千数百字,而《康熙字典》已有四万多字,可见文化日进,旧字不足应付。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文化突飞猛进,政治、经济、科学三者日产新词,即如本馆,早已印行严译《天演论》等名著,故《辞源》虽已收进‘物竞天择’、‘进化’诸新词,但仍嫌太少。此书版权页上英译为《百科辞典》,甚盼能名实相符,将来逐年修改,成为真正的百科辞典。”
  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这封信居然引起了张元济的注意。当晚,有一位同事悄悄告诉他:
  “你那封信,总经理批交辞典部同事看后送请编译所所长高梦旦核办。”
  第二天上班后,高梦旦把沈德鸿叫到小会客室里谈话,对他说:“你的信很好。总经理同我商量过,你在英文部,用非其材,想请你同我们所里一位老先生──孙毓修,合作译书,不知意下如何?”德鸿蓦然想起,他在植材小学时学校奖给他的那本《无猫国》,不就是孙毓修编译的吗?这位孙老先生大概英文很好,要我同他合作译书,不知怎样做法,译什么书?他向高梦旦表示愿意后,高梦旦就带他去见孙毓修。经过交谈了解,他发现这位高级编译的英文小平并不高,编译的《欧洲游记》是按意译用骈体文写成的。
  他要德鸿合译的书是卡本脱的《人如何得衣》(出版时书名为《衣》)。
  “老先生的文笔别具风格,我勉力续貂,能不能用,还请老先生裁定。‘德鸿谦逊地说。
  “试译一章看吧。”孙毓修自负地回答。
  他摹仿孙译的前三章,仅用三四天便译出了一章,孙毓修不以为然地说:“真快。毕竟年轻人精力充沛。”待看完德鸿的译稿,他笑道:“真亏你,骤然看时仿佛出于一人手笔。”德鸿说:“惭愧。还得请你斧削。”孙毓修只不过改动了几个字,便把译稿还给德鸿:“你再译几章,会更熟练些。”
  “不跟原书校勘一下么?也许我有译错之处?”
  孙毓修摇摇头:“本馆所出的译本,向来不对校原著,只要中文好,就付印。”
  这使德鸿大吃一惊,怎么会这样呢?后来才知道,这是因为编译中没有人肯做这项吃力不讨好的校勘工作。
  这本《衣》译完后,他又译了《食》、《住》两本,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是他最早的译著。
  他们两人合作的还有《中国寓言初编》。出版时,版权页上印的是:编纂者桐乡沈德鸿,校订者无锡孙毓修。这本书在两年内就印了三版。
  在德鸿看《衣》、《食》、《住》三书的校样时,主编《学生杂志》的朱元善找到他说,《学生杂志》上没有登过小说,现在打算登点科学小说,请他找点材料。德鸿答应后,在涵芬楼图书馆的英美旧杂志中,找到一些材料,译写出了一篇《三百年后孵化之卵》,交给朱元善,发表在《学生杂志》1917年第一期上。以后,他又与胞弟德济合译了《两月中之建筑谭》,还译编了《履人传》、《缝工传》,都是科学小说一类的通俗读物。
  在这以后的两年里,受孙毓修的影响,朱元善的鼓励,沈德鸿编著了许多童话,有《大槐国》、《负骨报恩》、《狮骡访猪》、《狮受蚊欺》、《千匹绢》、《蛙公主》、《牧羊郎官》……等等,先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与此同时,他创作的童话《寻快乐》、《书呆子》,也由商务印书馆分别于1918年11月和1919年3月出版了。
  在两年里沈德鸿从翻译科学小说和编著童话,开始了他的编著与文学的生涯。他还在《学生杂志》、《妇女杂志》上发表了一些论文。对于其中的《学生与社会》,他很看重,曾说:“这篇文章可以算得是我的第一篇论文。当时年轻胆大,借着这个题目对二千年来封建主义的治学思想,发了一通议论。”而在《一九一八年的学生》一文中,他认为“亚东局势必且大变”,因而大声呼吁学生“翻然觉悟,革心洗肠,投袂以起”,并对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革新思想”,“创造文明”,“奋斗主义”。他后来说:
  “从这篇文章,可以见到我当时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端倪。”“当然,那时候我主张的新思想只是‘个性之解放’、‘人格之独立’等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东西,还不是马克思主义,因为那时‘十月革命’的炮声刚刚响过,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传播到中国。”
  沈德鸿从1919年起,就“开始注意俄国文学,搜求这方面的书。”他说“这也是读了《新青年》给我的启示”。那时,他已读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文章,对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十分佩服。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反封建小说《狂人日记》,也使他激动不已。
  “五四”运动爆发前夕,他在《学生杂志》上发表了《托尔斯泰与今后之俄罗斯》。这是他关心俄国文学后撰写的第一篇评论。他敏锐地指出:“俄人思想一跃出……二十世纪后半期之局面,决将受其影响,听其支配。今俄之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已弥漫于东欧,且将及于西欧,世界潮流,澎湃动荡,正不知其伊何底也。”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他开始专注于文学,翻译介绍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
  在《学生杂志》和《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如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在家里》是他第一次用白话翻译的小说。在《近代戏剧家传》的长文里,他介绍了比昂逊、契诃夫等三十四个作家。
  从这时候,他发表文章的署名已不是沈德鸿,而是“冰”、“雁冰”。年幼时,他祖父根据《诗经》中“鸿雁不定期宾”,为他取的字是“雁冰”。后来,他曾写作“宾”、“燕斌”,此时又据谐音写作“雁冰”。1919年11月18日,《学灯》上刊出《沈雁冰致虞裳》(通讯),可以认为是他以字代名,正式使用“沈雁冰”这一名字的开始。
  “五四”之后,《新青年》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这时学沈雁冰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如饥似渴地吞咽外国传来的各种新东西”及“各种主义、思想和学说。”他写道:“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学派被介绍进来,但十分吸引人,因为那时已经知道,俄国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胜利。”
  他又写道:“也是在这种求真理欲的驱使下,我还译过两篇尼采的东西……,还写了一篇介绍尼采的文章《尼采的学说》,登在1920年初的《学生杂志》上。”
  “五四”时期的沈雁冰,就是这样一个青年:热爱工作,爱好文学,追求真理,勤奋写作。
  十、革新《小说月报》
  沈雁冰在加入上海共产党小组不久,商务印书馆当局决定适应“五四”以来的新潮流,全面革新《小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