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童舟      更新:2021-02-19 11:04      字数:4559
  抄经的修真原理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厚金院长 发布时间:2007…11…01
  古人将学习民族经典的方法,分为四大类:“目治”,“口治”,“心治”,“手治”。
  这四大治学的方法,充分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功能相关,充分体现出一个“动”字,也就是要求动眼、动口、动心、动手,四动合一,启动大脑额叶区左右双侧的“布鲁卡区”。
  “目治”,就是动眼阅书看字;
  “口治”,就是动口出声朗诵经典;
  “心治”,就是动心印心而心领神会;
  “手治”,就是动手书写抄录经典文字。
  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掌握,离不开“目”、“口”、“心”、“手”整体的综合全面运用。
  经典诵读中的书声朗朗而入耳,清泉潺潺而出心,通过动口而达到动心的宝贵方法,是学习和掌握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关于诵读心法,《德道经》中已有专题阐述,这里重点探讨一下“手治”学习方法——抄经。
  “抄经”,伴随着人类文字书写的发展,其历史由来已久。
  抄写文字与人身心的关系和作用,古人多有著述。
  宋易理名家邵雍,在《梅花易数》第四卷《指迷赋》中,写到:“言,心声也;字,心画也。心形如笔,笔画一成,分八卦之休囚,定五行之贵贱,决平生之祸福,知目前之吉凶。富贵贫贱,荣枯得失,皆于笔画见之”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写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唐太宗李世民:“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
  虞世南《笔髓论》:“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手为辅,承命竭股肱之用故也。”
  “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间,神应思彻”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指出:“手是人类外在的头脑”。中医也有“十指连心”、“心脑相通”的生理解释。
  抄经过程中的得“心”应“手”和“心灵手巧”的实现,需要眼睛观字在先,手描摹字形随后,心感体会,默契神会,大脑同步复制转录文字的全息信息,并且将经文的全息影象和全息能量以传导的方式,复制灌输到全身的细胞之中。
  因此,抄经过程也是眼与经合、手与经合、心与经合、脑与经合、经与人的调适应合过程。
  古人在抄写过程中,发现抄写内容可以作用和影响人的身心。因抄写内容的不同,作用于身心的结果和效用有明显不同。
  唐朝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一书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
  “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昼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单爰之奏;驰神雎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义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当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
  他明确揭示了,抄写常规文学作品,会因为作者修身水平的差异和作品内容载道性的不同,作用于抄写者会有不同的身心反映。七情六欲之文,与之相合,会心动意摇,迷乱情志,使身心阴阳气机失调。只有像黄庭经一样充满道德能量、能通达玄灵而致神明的天人合一之经,才具有“怡怿虚无”滋养身心安泰体虚无道境的功用。
  抄写经典,能净化身心,这也成了书法界的共识。因此,历史上有成就书法家多有经书作品广为传世。如:王羲之书《佛遗教经》和《黄庭经》;张旭书《心经》;柳公权书《金刚经》、《心经》等。抄写经典,对他们艺术成就的熏陶和营养作用不可忽略。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记载:“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
  佛家素把抄经看作一种修行,认为抄经可以净身心,增福慧,消业障,惠及冥界众生。
  陶弘景《真诰》卷一曰:“造文之既肇矣,乃是五色初萌,文章书定之时,秀人民之交,别阴阳之分,则有三元八会群方飞天之书,又有八龙云篆明光之章也。”
  《灵宝玉鉴》卷十六曰:“三气开光,聚气成文,凝云作篆,五文形廓,八角垂芒”
  这些典籍,都体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载体。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精美的全息图,它们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大慧大智的结晶和载体,是启迪后学者慧与智的灵符。中国文字,就是慧智图形,是全息画卷,
  是古代文化一元四素研究方法论的结晶,汉字中包含着“象、数、理、气”四元素的全息内涵。汉字,反映的是古代圣贤们的天人合一观和道德自然观。汉字,是传统道德文化的全息记录。
  汉字组合而成的经文,是古人慧观和智观成果天人合一的转换记录,是慧智文章。它们内含的信息和能量,只有运用一元四素的方法论,才能完整地打开和认识到它们的客观存在。
  汉字不仅有书法上的节奏感、线条美,而且方块汉字的“形”,能传递丰富的理性信息,既有猜读的可能性,又有联想的余地,更充分均匀地使用大脑两半球,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科学研究发现,大脑语言功能区,有两个:一个是位于前脑的布鲁卡区,另一个是位于后脑的威尔尼克区。使用中文的人,平时主导语言功能的主要是大脑中前脑的布鲁卡语言区。这一语言区与运动中枢区紧相毗邻。
  中文语言功能区与运动区紧密相连,就意味着要想学好中国的表意象形文字,就要多诵读、多看、多写、多印心。舌头的运动、声带的运动、眼球的运动,就是重点。“心开窍于舌”,舌动窍开心明,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互相补益而开慧增智。因此,古人提出了“四治”学习法。抄经,这种综合性“运动”,会帮助启迪慧心和智识。
  道德五千文,一字一灵符。
  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是道德的子孙。我们的灵魂,深植着道德的灵根。人人体内皆有一本道德真经,拥有无限的道德灵能,具备完整的道德场性。道德和智慧,深植在我们的心身之中。
  诵读与抄经,这两个经典实践中音声与身形“同出异名”的双重效用,会帮助我们进一步打开经典“众眇之门”的场性,步入更深一层的无为之境,与老子居,与老子谋……
  院长点评:
  恭敬和认真地抄经,同时启动了后天的意识这个后天之主,并且调动了心灵之窗的眼睛,而眼睛又直通于肝脏,它是肝脏的外窍;另外,动手还启动了身形的参与。
  抄经过程,是对后天系统的一种宁静、祥和的整合过程,也是对慈悲心的培养。
  抄经过程中,经文的信息和能量,通过眼和手,向体内传输,也是一个上善治水的过程。其中,也具备着调形、调心、调息等功效。
  我们都知道,画家书法家的创作,具有宁心定志的功效。那么抄经,面对的将全息方块的文字,依据自己的体悟进行再复制、转录,那么经文中的信息和能量,也就是一个同步地对心身进行作用的过程。
  这种复制与转录,全都需要人体后天的几个关键子系统的全面参与;那么,无形的调节、校正、规范人体后系统的功效,也就全在其中。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一个人全神贯注地抄经时,其作用力将会远甚于书法家和画家的创作过程。
  书法家与画家的创作,是一个智识与灵点悄然结合,向外表达传递自己思想和素质修养的过程。
  抄经,则是启动经典能量和文字能量接收、回补、调节的重要过程。对身国内的作用,远远超过向外表达的作用。
  认真抄经,主要是获取能量回补。以此为主的同时,而调节后天智识系统。其中的微妙,在实践中全都可以逐步地格物致知,而有所表现。
  我们在抄经时,如果主动去捕捉和把握住这种能量的双向互动性,那么抄经既可益己,也可以惠灵、助灵,这些功用,也就能够充分展现出来,那么抄经的乐趣也就会油然而生。